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詩 教 上1

周衰文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蓋至戰(zhàn)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zhàn)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zhàn)國而后世之文體備,故論文于戰(zhàn)國,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戰(zhàn)國之文,奇衺錯出而裂于道,人知之;其源皆出于六藝,人不知也。后世之文,其體皆備于戰(zhàn)國,人不知;其源多出于《詩》教,人愈不知也。知文體備于戰(zhàn)國,而始可與論后世之文;知諸家本于六藝,而后可與論戰(zhàn)國之文;知戰(zhàn)國多出于《詩》教,而后可與論六藝之文。可與論六藝之文,而后可與離文而見道;可與離文而見道,而后可與奉道而折諸家之文也。

戰(zhàn)國之文,其源皆出于六藝,何謂也?曰:道體無所不該,六藝足以盡之。諸子之為書,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體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說,以成一家之言也。所謂一端者,無非六藝之所該,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非謂諸子果能服六藝之教,而出辭必衷于是也。老子2說本陰陽,莊、列寓言假象,《易》教也;鄒衍侈言天地,關尹3推衍五行,《書》教也;管、商4法制,義存政典,《禮》教也;申、韓5刑名,旨歸賞罰,《春秋》教也;其他楊、墨、尹文6之言,蘇、張、孫、吳7之術,辨其源委,挹其旨趣,九流之所分部,《七錄》8之所敘論,皆于物曲人官得其一致,而不自知為六典之遺也。戰(zhàn)國之文既源于六藝,又謂多出于《詩》教,何謂也?曰:戰(zhàn)國者,縱橫之世也。縱橫之學,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觀春秋之辭命,列國大夫聘問諸侯,出使專對,蓋欲文其言以達旨而已。至戰(zhàn)國而抵掌揣摩,騰說以取富貴,其辭敷張而揚厲,變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謂非行人辭命之極也。孔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奚為!”是則比興之旨,諷諭之義,固行人之所肄也。縱橫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諷也。九流之學,承官曲于六典,雖或原于《書》、《易》、《春秋》,其質多本于《禮》教,為其體之有所該也。及其出而用世,必兼縱橫,所以文其質也。古之文質合于一,至戰(zhàn)國而各具之質,當其用也,必兼縱橫之辭以文之,周衰文弊之效也。故曰,戰(zhàn)國者,縱橫之世也。

后世之文,其體皆備于戰(zhàn)國,何謂也?曰:子史衰而文集之體盛,著作衰而辭章之學興。文集者,辭章不專家,而萃聚文墨以為蛇龍之菹也。詳見《文集》篇。后賢承而不廢者,江河導而其勢不容復遏也。經學不專家,而文集有經義;史學不專家,而文集有傳記;立言不專家,即諸子書也。而文集有論辨;后世之文集,舍經義與傳記論辨之三體,其余莫非辭章之屬也。而辭章實備于戰(zhàn)國,承其流而代變其體制焉。學者不知,而溯摯虞9所裒之《流別》,摯虞有《文章流別集》。甚且以蕭梁《文選》舉為辭章之祖也,其亦不知古今流別之義矣。今即《文選》諸體,以征戰(zhàn)國之賅備:摯虞《流別》,孔逭《文苑》10,今俱不傳,故據《文選》。京都諸賦11,蘇、張縱橫六國,侈陳形勢之遺也;《上林》、《羽獵》12,安陵13之從田,龍陽14之同釣也;《客難》15、《解嘲》16,屈原之《漁父》、《卜居》17,莊周之惠施18問難也;韓非《儲說》,比事征偶,連珠19之所肇也,前人已有言及之者。而或以為始于傅毅20之徒,傅玄21之言。非其質矣。孟子問齊王之大欲,歷舉輕暖肥甘,聲音采色,《七林》22之所啟也,而或以為創(chuàng)之枚乘,忘其祖矣。鄒陽辨謗于梁王,江淹23陳辭于建平,蘇秦之自解忠信而獲罪也。《過秦》24、《王命》25、《六代》26、《辨亡》27諸論,抑揚往復,詩人諷諭之旨,孟、荀所以稱述先王、儆時君也。屈原上稱帝嚳,中述湯、武,下道齊桓,亦是。淮南賓客,梁苑辭人,原、嘗、申、陵28之盛舉也。東方、司馬29侍從于西京,徐、陳、應、劉30征逐于鄴下,談天雕龍之奇觀也。遇有升沈,時有得失,畸才匯于末世,利祿萃其性靈,廊廟山林,江湖魏闕,曠世而相感,不知悲喜之何從,文人情深于《詩》、《騷》,古今一也。

至戰(zhàn)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zhàn)國而后世之文體備,其言信而有征矣。至戰(zhàn)國而著述之事專,何謂也?曰:古未嘗有著述之事也。官師守其典章,史臣錄其職載,文字之道,百官以之治而萬民以之察,而其用已備矣。是故圣王書同文以平天下,未有不用之于政教典章,而以文字為一人之著述者也。詳見外篇《校讎略》、《著錄先明大道論》31道不行而師儒立其教,我夫子之所以功賢堯、舜也。然而“予欲無言”,“無行不與”,六藝存周公之舊典,夫子未嘗著述也。《論語》32記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訓,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閎肆焉,著述至戰(zhàn)國而始專之明驗也。《論語》記曾子之沒,吳起嘗師曾子,則曾子沒于戰(zhàn)國初年,而《論語》成于戰(zhàn)國之時明矣。春秋之時,管子嘗有書矣。《鬻子》33、《晏子》34,后人所托。然載一時之典章政教,則猶周公之有官禮也。記管子之言行,則習管氏法者所綴輯,而非管仲所著述也。或謂管仲之書不當稱桓公之謚,閻氏若璩35又謂后人所加,非管子之本文,皆不知古人并無私自著書之事,皆是后人綴輯,詳《諸子》篇。兵家之有《太公陰符》36,醫(yī)家之有《黃帝素問》37,農家之《神農》38、《野老》39,先儒以為后人偽撰而依托乎古人,其言似是,而推究其旨,則亦有所未盡也。蓋末數小技,造端皆始于圣人,茍無微言要旨之授受,則不能以利用千古也。

三代盛時,各守人官物曲之世氏,是以相傳以口耳,而孔、孟以前,未嘗得見其書也。至戰(zhàn)國而官守師傳之道廢,通其學者述舊聞而著于竹帛焉。中或不能無得失,要其所自,不容遽昧也。以戰(zhàn)國之人而述黃、農之說,是以先儒辨之文辭而斷其偽托也;不知古初無著述,而戰(zhàn)國始以竹帛代口耳,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及四方之志,與孔子所述六藝舊典,皆非著述一類,其說已見于前。實非有所偽托也。然則著述始專于戰(zhàn)國,蓋亦出于勢之不得不然矣。著述不能不衍為文辭,而文辭不能不生其好尚。后人無前人之不得已,而惟以好尚逐于文辭焉,然猶自命為著述,是以戰(zhàn)國為文章之盛,而衰端亦已兆于戰(zhàn)國也。



1 本文寫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秋任永平敬勝書院主講時,作者時年四十六歲。文中主要講古代文體的演變,認為后世各種文體都大備于戰(zhàn)國,戰(zhàn)國之文,源于六藝,特別是多出于《詩》教。批評那種將《文章流別傳》溯為源頭,將蕭梁《文選》舉為辭章之祖,是“不知古今流別之義”。并且提出,“子史衰而文集之體盛,著作衰而辭章之學興。文集者,辭章不專家,而萃聚文墨”。又說“經學不專家,而文集有經義;史學不專家,而文集有傳記;立言不專家,而文集有論辯”。這些說法確實很有道理。后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所寫《文集》篇,則是專門論述文集內容的變化,直到后來內容變得十分龐雜,而目錄學家著錄時也不得不隨之變化。到嘉慶三年(1798)所寫《史考釋例》中對“文集”的變化講得就更加明確而令人信服。指出“文集仿于東京,至魏、晉而漸廣,至今則浩如煙海矣”。并指出唐朝實為這種變化的分水嶺,“自唐以后,子不專家,而文集有論議,史不專家,而文集有傳記,亦著述之一大變也”。這個論述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對這樣的重要變化,卻從來沒有人作過專門的論述,如果將此三篇文章同時閱讀并作一比較,便可發(fā)現在提法上還是有些變化,特別是后者應當說更加科學,更加符合歷史事實。這就說明,到了晚年,他的許多觀點和見解顯得更加成熟。

2 老子:春秋時道家創(chuàng)始人。楚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名聃,字伯陽。曾任周王室守藏史(管理藏書之史官)。后又為柱下史。因見周室衰微而隱退。有《道德經》,主張“無為而治”,幻想退到“小國寡民”社會。今存《老子》二卷,當前學術界認為是這一學派編定,成于戰(zhàn)國前期,基本思想是老子的遺說,也有后人附加之文句。書的內容僅五千字,分八十一章,歷代注本很多。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發(fā)現帛書《老子》兩種寫本,編排順序與通行本不同,通行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帛書甲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與《韓非子》中《解老》、《喻老》引文次序一致,可見漢初就有兩種傳本。

3 關尹:指關尹喜,相傳為春秋末道家。曾任函谷關尹,一說姓尹名喜,又稱“關尹”、“關尹子”。班固注曰:“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基本思想與老聃一致,故《莊子·天下》篇把他與老聃并列。其書早佚,今傳《關尹子》九篇,雖與《漢書·藝文志》著錄相同,實為后人偽作,劉向《序錄》、葛洪序,皆是偽托。

4 管、商:指管仲、商鞅。管仲(?—前645),春秋時齊國名臣。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初事公子糾,襄公亂政,他與公子糾逃奔魯國,并助糾與公子小白(即齊桓公)爭奪君位,遭失敗,桓公欲治其罪,經鮑叔牙力薦,任齊相,助桓公進行改革,使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現存《管子》七十六篇,據近人研究,認為系戰(zhàn)國、秦漢時人偽托之作。商鞅(約前390—前338),戰(zhàn)國政治家。姬姓,公孫氏,名鞅。衛(wèi)國公族,故又稱“衛(wèi)鞅”。嘗事魏相公孫痤,為中庶子。聞秦孝公求賢,入秦。孝公三年(前359)(一說六年)任左庶長,進行變法。十二年第二次變法,使秦強大。二十二年,攻殺魏將公子,以功封于商,號商君。因公子虔誣他謀反,被車裂。有《商君書》二十九篇,系后人整理而成,今存二十四篇。

5 申、韓:指申不害、韓非。申不害(?—前377),戰(zhàn)國時學者。亦稱申子,鄭國京(今河南滎陽東南)人。韓昭侯八年(前355)任韓相。其思想主于“術”,即君主駕馭使用大臣的手腕權術。《史記》本傳說:“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是很有道理的。其書《申子》,《史記》本傳稱二篇,《漢書·藝文志》著錄六篇。前人研究,兩種本子篇數不同,而內容并無差別。其書南宋已亡佚,清人有多種輯本。韓非(約前280—前233),戰(zhàn)國末思想家。原為韓國公室貴族,與李斯同出于荀卿門下。時韓國日趨衰落,他多次上書韓王,倡議變法圖強,韓王不納,乃發(fā)憤著書立說。秦王政慕其名,用武力脅韓王遣其入秦。至秦后,遭李斯、姚賈誣害,冤死獄中。他主張“以法為主”,而“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今存。唐以后,因韓愈名氣大,稱“韓子”,后人為了區(qū)分,便將書名改稱《韓非子》。

6 楊、墨、尹文:指楊朱、墨翟、尹文子。楊朱,戰(zhàn)國時學者。字子居,后于墨子。嘗與墨子弟子禽滑厘辯論,認為“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楊朱篇》)其說與墨子的“兼愛”思想相反,時人視為“為我”,孟子斥其為異端。墨翟(約前468—前376),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出身微賤,當過木匠。宋昭公時任大夫。后遷居魯國,從事學術活動。主張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喪、尚賢等。亦主張尊天、事鬼。現存《墨子》五十三篇,《漢書·藝文志》載七十一篇,缺十八篇,約亡于隋唐之際。從內容看并非出于一人之手,蓋為其弟子或再傳弟子作品。尹文子,戰(zhàn)國齊國學者。復姓尹文,名未詳。《列子》作“尹文先生”,《說苑》作“尹文”。齊宣王時人,曾游說宣王。著有《尹文子》一篇,屬名家。

7 蘇、張、孫、吳:指蘇秦、張儀、孫武、吳起。蘇秦(?—前284),戰(zhàn)國時縱橫家。己姓,蘇氏,字季子,東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曾與張儀同事鬼谷子。以“合縱之說”游說燕、趙、韓、魏、齊、楚等國合縱擯秦,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后至燕,為燕王信任。齊伐燕時,他入齊為燕反間。齊泯王立,他因與齊大夫爭寵被殺。一說因反間事發(fā),為齊泯王車裂。《漢書·藝文志》著錄《蘇子》三十一篇。張儀(?—前310),戰(zhàn)國時縱橫家。姬姓,張氏,魏公族庶子。曾為楚門客,游說于趙、東周,皆不用,遂入秦,為惠王信任,為相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服從于秦,助惠王稱王。又以虛言割地六百里為餌,騙得楚懷王親秦絕齊。秦趁機大敗楚軍,取楚漢中。得封五邑,號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復入魏為相,次年病卒。《漢書·藝文志》有《張子》十篇,早佚。孫武,春秋時軍事家。字長卿,齊國安樂(今山東惠民)人。因族人謀亂,離齊至吳。任吳將,輔助吳王與楚爭戰(zhàn)。周敬王十四年(前506),佐吳王率兵攻楚,攻下楚都郢。后又協助夫差伐越、攻齊,北上會盟諸侯,與晉爭霸。著《孫子兵法》流傳至今,享譽海內外。吳起(?—前381),戰(zhàn)國時軍事家。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初為魯將,攻齊大破之。后為魏將,率軍拔五城,拜為西河守。遭魏相公叔陷害,投奔楚國,任令尹。出兵南平百越,北滅陳、蔡,卻三晉,伐西秦。悼王死后,為楚貴族大臣射死。著有《吳起》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四十八篇。今傳《吳起兵法》乃偽書。

8 《七錄》:南朝梁阮孝緒撰。共收圖書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分為七錄五十五部。七錄分別為經典錄、紀傳錄、子兵錄、文集錄、術技錄、佛法錄、仙道錄。它一定程度上總結了前代目錄學之成就。原書已失傳,序目尚存《廣弘明集》。阮孝緒(479—536),南朝梁學者。字士宗,陳留尉氏(在今河南)人。隱居不仕。普通(520—527)中撰成《七錄》一書。

9 摯虞:字仲洽,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西晉文學家。惠帝元康中,歷秘書監(jiān)、衛(wèi)尉卿、光祿勛、太常卿。永嘉之亂中,餓死流亡途中。曾編有《文章流別集》六十卷,為最早的按文體分類的通代文章總集,已亡佚。《文章流別論》初附于《文章流別集》中,后別出單行,原書也亡佚,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中收有輯文。此書把文章區(qū)分為詩、頌、賦、箴、銘、哀辭等多種文體,較之前人分類更加精密。還著有《族姓昭穆》、《游思賦》、《太康頌》等。

10 孔逭《文苑》:南朝齊人孔逭編《文苑》一百卷。南宋王應麟《玉海》謂孔逭“集漢以后諸儒文章,今存十九卷”。后全佚,孔逭生平不詳。

11 京都諸賦:指班固《兩都賦》、張衡《兩京賦》、《南都賦》、左思《三都賦》,在《文選》中均有選錄。

12 《上林》、《羽獵》:指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和揚雄的《羽獵賦》。兩賦都是講帝王田獵活動。前者是講漢武帝,后者講漢成帝。

13 安陵:指《戰(zhàn)國策·楚策》上講楚王與安陵君游云夢的情況。

14 龍陽:指《戰(zhàn)國策·魏策》上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的事。

15 《客難》:指司馬相如《答客難》賦,這是一篇散文賦,是一篇發(fā)泄牢騷的作品。

16 《解嘲》:揚雄所作之賦。此賦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模仿《答客難》而作。

17 《漁父》、《卜居》:這兩文不僅內容相近,而且都是對問體,借鄭詹尹與漁父兩人對問對答來表達問題。

18 惠施(約前370—前318):戰(zhàn)國時學者。宋人。為魏惠王相,執(zhí)政達十五年。有辯才,知識淵博。其“合同異”的哲學思想現保存在《莊子·天下篇》中,《莊子·秋水篇》尚有其與莊子辯論之內容。

19 連珠:《韓非子》有《內儲說》和《外儲說》篇,其文章辭義連珠,而并不是說《韓非子》中尚有《連珠》篇。《魏書·李先傳》有太宗“召先讀《韓子連珠》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若是將其理解為篇,則《韓非子》中有《連珠》二十二篇,顯然是不妥當的。只能理解為《韓非子》中具有連珠特色的文章二十二篇。而按章氏文章上下文看:“韓非《儲說》,比事征偶,連珠之所肇也。”意思是說,“比事征偶”,連珠特色的開創(chuàng)乃始于韓非《儲說》。因而連珠不該加篇名號。

20 傅毅:東漢官吏。字武仲,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人。建初中章帝廣召文學之士,以毅為蘭臺令史。拜郎中,與班固、賈逵共典校書,文雅顯于朝廷。后為車騎將軍馬防軍司馬,馬氏敗,免官。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復請毅為主記室,及憲為大將軍,任毅為司馬,班固為中護軍。憲府文章之盛,冠于當世。毅早卒。著《七激》等文賦二十八篇。

21 傅玄(217—278):西晉學者。字休奕,北地泥陽(今陜西耀縣東南)人。魏元帝時,郡上計吏,再舉孝廉,太尉辟,皆不就。州舉秀才,除郎中。武帝為晉王時,任散騎常侍。及受禪,進爵為子,加駙馬都尉。泰始四年(268)任御史中丞,次年遷太仆,后轉司隸校尉。死后追封清泉侯。博學善屬文,曾參與撰修《魏書》。著有《傅子》。

22 《七林》:洪邁認為傅玄作。《容齋隨筆》卷七《七發(fā)》條云:“枚乘作《七發(fā)》,創(chuàng)意造端,麗旨腴詞,上薄《騷》些,蓋文章領袖,故可喜。其后繼之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骃《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之類,規(guī)仿太切,了無新意。傅玄又集之以為《七林》,使人讀未終篇,往往棄諸幾格。”但《隋書·經籍志》并未著錄。該志著錄有“《七林》十卷,梁十二卷,錄二卷,卞景撰。梁又有《七林》三十卷,音一卷,亡”。并未提及傅玄。

23 江淹(444—505):南朝文學家。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人。少貧孤好學,早有文名。歷仕宋、齊、梁三朝。梁時官至紫金光祿大夫,封醴陵侯,彈劾不避權貴。時稱“江郎”。晚年才思微退,不如前敏,故又有“江郎才盡”之語。其詩風格清麗,多擬古之作。“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隨景素在南兗州。廣陵令郭彥文得罪,辭連淹,系獄中。淹獄中上書”,“景素覽書,即日出之”(《梁書·江淹傳》)。

24 《過秦》:指賈誼所撰《過秦論》。這是一篇以批評秦朝政治得失成敗為主題的政論文章。

25 《王命》:指班彪所撰《王命論》。

26 《六代》:指曹冏所撰《六代論》。

27 《辨亡》:指陸機所撰《辨亡論》。

28 原、嘗、申、陵:指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號稱戰(zhàn)國時四大公子,因都大量招有門客而稱著。

29 東方、司馬:指東方朔、司馬相如。東方朔(前154—前93),西漢大臣、文學家。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人。性詼諧滑稽,善辭賦。武帝初即位,征舉方正賢良材力之士,他上書自薦,拜為郎。初待詔公車,改待詔金馬門,后遷太中大夫。常以滑稽怪異的動作言辭對武帝進行諷諫。帝甚親近,然終不得重用。后世稱之為“仙人”,《神異經》、《海內十淵記》等書都托名為他所作。

30 徐、陳、應、劉:指徐幹、陳琳、應玚、劉楨。都是文學之士,相聚于魏都鄴。徐幹(171—218),三國時文學家。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昌樂西)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詩賦。所作文辭甚得曹丕贊賞。反對流行的訓詁章句之學。著有《中論》,另有文集已散佚。陳琳(?—217),三國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為大將軍何進主簿,進謀誅諸宦官,召四方猛將引兵向京城,琳諫而不納,乃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紹敗,琳轉歸曹操,與阮瑀并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后徙門下督。詩歌有《飲馬長城窟行》等。原有集十卷,已佚。應玚(?—217),三國文學家。字德璉,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人。“建安七子”之一。被曹操征召為丞相掾屬,轉平原侯庶子,后為五宮中郎將文學。劉楨(?—217),三國文學家。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建安七子”之一。與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詩,風格遒勁,語言樸質,名重于世,今有《劉公幹集》。

31 外篇《校讎略》:章氏初作《校讎略》時,曾將其定為列入《文史通義》外篇,但后來寫作過程中發(fā)現其內容太多,又能自成一體,故而獨立成書,定名曰《校讎通義》。后來作《繁稱》篇自注就云:“已詳《校讎通義》。”他在50歲那年寫的《上畢撫臺書》中便明確說過:“生平著有《校讎通義》、《文史通義》,尚未卒業(yè),然頗有文理,可備采擇。”可見當時已經明確把《校讎通義》當作獨立的一部著作向畢沅介紹了。流傳下來的《校讎通義》共三卷,不是分上、中、下篇,更沒有《著錄先明大道論》這個篇名。但這一內容已經分散在該書卷一的《原道》篇中,而所謂《漢志詩賦論》一篇,則已經入該書卷三,仍叫《漢志詩賦》。這一卷專論《漢書·藝文志》,故除這篇外,尚有《漢志六藝》、《漢志諸子》、《漢志兵書》、《漢志術數》、《漢志方技》諸篇。因此,我們說他原寫之《校讎略》三篇,本欲放在《文史通義》外篇,后來在此基礎上發(fā)展擴大而成《校讎通義》一書,這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的。

32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整理而成,約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內容記載著孔子及弟子言語行事。此書傳到漢代,出現三種本子:即《古論》、《齊論》、《魯論》。馬培棠《國故概要》說:“西漢之末,有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晚講《齊論》,后合而訂之。刪《齊論》之《問玉》、《知道》,從《魯論》二十篇,號《張侯論》,此《論語》第一次改訂也。東漢末,鄭玄又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而為之注,此《論語》第二次改訂也。第二次改訂本,即現行《論語》之來源。”書中集中反映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思想。語言簡練,用意深遠,富有深刻的社會哲理。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是研究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必不可少的著作。漢文帝時設立傳記博士,《論語》、《孟子》都是“傳記博士”之一,成為士人必讀之書。東漢列為“七經”之一。南宋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集為《四書》,作《四書章句集注》。元仁宗起,直至明清,成為科舉考試必讀之書。

33 《鬻子》:相傳為楚始祖鬻熊作。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自注曰:“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前人早已論定為偽書。《呂氏春秋》與賈誼《新語》曾引鬻子言,可見先秦確有其書。今存之本,內容皆為黃老之言。《四庫全書》著錄一卷十四篇,入雜家類。

34 《晏子》:后人偽托晏嬰而作之書,約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以后,后人又不斷有所增補。《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入儒家類,八篇。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晏子》殘簡,與今本有關章節(jié)內容大體一致,因為書中有些觀點與墨家之間有契合之處,也有和《墨子》書里相同文字,故唐柳宗元在《晏子辨》中認為是“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宋代的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馬端臨《文獻通考》都列入墨家類,這是不妥的。因為晏嬰所處年代遠在墨翟以前。盡管其書中編纂除了搜集晏子的遺聞佚事,主要依據《左傳》的記載,但編纂者在使用史料時并不忠于原書,有時竄入同時或稍后人的評贊,甚至對原來史料進行擴充,對于佚聞更是創(chuàng)造附會,這已屬于創(chuàng)作的范疇,而不是寫史。故現在有人提出該書乃是一部富有政治思想性的古典文學作品,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不能把它當作真實史料。《隋書·經籍志》稱《晏子春秋》,列在儒家,《四庫全書》著錄《晏子春秋》八卷,入史部傳記類。晏嬰(?—前500),春秋齊國大臣,政治家。字仲,謚平,稱“晏平仲”,或“晏子”。夷維(今山東高密)人。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其父晏桓子卒,他繼任齊卿,執(zhí)政五十年,以力行儉樸、恭謹下士、諍諫直勸著稱于時,后人采其言行編成《晏子春秋》。

35 閻氏若璩:即閻若璩(1636—1704),清朝學者,以考據著稱。字百詩,號潛邱,山西太原人,曾僑寓江蘇淮安。幼時口吃,苦學多思,研究經史而成名。應徐乾學之邀請,參與《大清一統志》和《資治通鑒后編》編修。長于考據,以三十年精心考證,撰著出《古文尚書疏證》一書,證實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之偽,為學術界所推崇。又著《四書釋地》,糾正前人地名附會之錯誤,在地理研究上,與顧祖禹、胡渭、黃儀齊名。另著有《潛邱札記》、《孟子生卒年月考》、《釋地余論》等。

36 《太公陰符》:《漢書·藝文志》道家類,僅著錄《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而在該書《張良傳》則有《太公兵法》,并無《太公陰符》。到《隋書·經籍志》始有《太公陰謀》、《太公陰符鈐錄》兩書,舊題均為西周呂望著。均早佚,清人嚴可鈞有輯本,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37 《黃帝素問》:《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黃帝內經》十八卷,戰(zhàn)國時人依托黃帝而作,全書以黃帝、岐伯等問答形式寫成。皇甫謐《甲乙經序》:“《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王冰《內經素問序》則曰:“《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也。”《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黃帝素問》九卷,《黃帝針經》九卷。可見原為《素問》、《針經》兩部分組成。唐人王冰整理時作過變動,《針經》而變?yōu)椤鹅`樞》。南宋史崧在《靈樞經序》中已稱“昔黃帝作《內經》十八卷,《靈樞》九卷,《素問》九卷,乃其數焉”。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yī)學基礎理論性專著,奠定了祖國醫(yī)學體系。書中以醫(yī)藥理論為主,兼及針灸、方藥的治療。《素問》內容包括人體解剖生理(臟象、經絡等)、病因、病理、診斷、辯證、治療、預防、養(yǎng)生以及人與自然、陰陽、五行學說在醫(yī)學上的應用等。《靈樞》則詳于經絡、針灸,許多內容與《素問》互為補充。兩者早已單獨流傳。

38 《神農》:戰(zhàn)國時人托神農而作,顏師古引劉向《別錄》云,疑李悝及商君所作,早亡佚。《管子》、《呂氏春秋》、《勝之書》及《漢書·食貨志》均有征引,其實多為農政方面的議論,很少有農耕技術方法之內容。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中有論述,馬國翰有該書輯佚一卷。

39 《野老》:相傳為戰(zhàn)國時隱士野老著,其姓名不詳,因隱于田野,年老,故號野老。曾游歷齊、楚、秦,對耕種頗有研究。《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七篇,列入農家。因早亡佚,馬國翰根據馬《繹史》云“蓋古農家野老之言而呂子述之”一語,輯錄《呂氏春秋》的《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四篇,以成該書一卷。或謂為戰(zhàn)國時齊楚間人所作,十七篇未必出自一二人之手。王毓瑚在《中國農學書錄》中指出:“《繹史》所說‘野老’,是泛指農夫而言,并非《漢志》中十七篇作者,馬國翰似不無附會之嫌。原書恐已不可能再見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清县| 清徐县| 会同县| 湘乡市| 长沙县| 三都| 岳阳县| 桃江县| 且末县| 孟连| 新竹县| 玛纳斯县| 姜堰市| 怀宁县| 三台县| 贡觉县| 新龙县| 习水县| 岑溪市| 太白县| 来宾市| 开阳县| 祁东县| 新泰市| 黄浦区| 五峰| 乡城县| 襄垣县| 绥江县| 漳平市| 洛隆县| 伊金霍洛旗| 台安县| 上林县| 林口县| 淳安县| 茂名市| 张家川| 大名县| 当雄县| 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