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史壇巨匠 后學良師

——懷念齊思和先生

 

齊思和先生是我國史學界前輩,桃李盈門,成果豐碩。在先生逝世兩周年之際,特為此文,以志懷念。

 

 

先生原籍山東省寧津縣,1907年生。父親齊壁亭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年留學日本美國,畢生從事教育工作,曾創辦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擔任院長,培養出大批人才。青年時期的先生,在這個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養。

1921年,先生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后來在南開大學執教的史學界前輩范文瀾同志,當時曾在該中學任課。先生在經學方面得到范文瀾同志的傳授,造詣極深,為他后來從事古代史研究奠定了基礎。1927年中學畢業后,進入南開大學,一年后,聽從范文瀾同志的勸告,來到當時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北平,轉入燕京大學攻讀歷史。

當時在燕大歷史系任教的有洪業、鄧之誠、陳垣、王桐齡、張星烺、顧頡剛等教授,都是國內第一流的歷史學家。先生在名師指點下,刻苦研習,獲得優異成績,1931年畢業后,被選派赴美留學。

先生赴美后,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歷史系學習,專攻歐美歷史。30年代曾被認為是哈佛大學歷史系的鼎盛時期,“明星教授”云集,如艾博特、施萊辛格、摩里森159等,都在此任教。先生直接在他們的指導下從事美國史和歐洲史的研究,學業日益精進。他在研究班中的首篇論文即曾得到導師給予“very good”的好評。1935年,獲博士學位,返回祖國。

歸國后首應北平師范大學之聘,任歷史系教授,并在其他大學兼課,當時先生只有二十幾歲。兩年以后,抗日戰爭爆發,師大內遷,先生返回母校燕大任教,并兼任歷史系主任。1941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遭到封閉。先生拒受日偽之聘,轉入私立中國大學任教。抗日戰爭勝利后,燕大恢復,先生返校任教,并兼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解放以后,燕京大學于1952年并入北京大學,先生轉入北大任教,直到逝世。

四十多年來,先生始終堅守教育崗位,特別在解放以后,更是兢兢業業,竭心殫智,為祖國培養歷史人才,顯示了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四人幫”被粉碎后,先生已是纏綿病榻,依然念念不忘為四化貢獻力量,當聽到各大學招收研究生的計劃時,仍然壯心不已,打算承擔任務,為國家再多培養一些人才。可惜病情日重,于1980年2月29日逝世,這一愿望未能實現。

 

 

先生學識精湛,方面廣博,一生所授課程包括中國史商周至秦漢諸斷代,世界史從古至今諸段,英美國別史以及史學史、思想史等不下十多門。解放前多開中國古代史課,由于先生于西周、春秋、戰國的典章制度和學術思想造詣頗深,講課中每多精辟見解。在抗戰期間,先生還曾開設世界現代史課。當時孤懸在淪陷區的燕大,煢煢孑立,消息隔絕。先生大力搜集資料,分析綜合,幫助學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展,深受歡迎。穆樓的大階梯教室,經常是座無虛席。解放以后,先生轉任北大歷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紀史教研室主任,此后主要講授這一專業課。

建國之初,百端待舉,史學領域也是這樣。廣大歷史科學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在范文瀾、翦伯贊等前輩史學家的帶領下,為創建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體系而努力。先生也為這一宏偉而艱巨的事業貢獻出力量。

當時高等學校的世界中世紀史教學深感教材缺乏。1953年先生開設此課,即著手編寫講義。此時大家對于系統的理論學習,都處于開始階段,運用不無困難,而國外的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的著述,被介紹過來的還寥寥無幾,唯一可資借鑒的是蘇聯高等學校的中世紀史教學大綱。先生講課之余,奮力編撰,在短短一年中,編成一部二三十萬字的《世界中世紀史講義》,經過修改,于195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為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自編中世紀史教材。今天距離該書脫稿已近三十年,新的中世紀史教科書已出版多種,但是重讀該書,仍然感到有其特點。先生十分注意當時中國與亞歐各國的關系,在許多章中都有專節敘述。至于材料的收集,更見苦心,除征引大量原始材料和研究論文之外,人們還可以看到參閱許多西方史學名著諸如《劍橋中世紀史》、《劍橋近代史》、吉本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利普森著《英國經濟史》等書的痕跡。當時用功之勤,可以想見。

1960年全國教材工作會議以后,開始統一編寫世界史教科書,先生根據分工,主編上古分冊。當時承擔本書各章撰稿的同志多數是中年或青年教師。先生悉心擘,周密安排,團結同志,通力合作,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任務。這是我國史學界發揮集體力量編寫的第一部多卷本世界通史的首卷,編者為寫出中國的特色做了努力,其中有關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部分,材料實,水平尤高。今天這本書仍供各高等學校教學參考之用。

在編寫教材的同時,先生還致力于中世紀史基本史料的選譯工作。他為《世界史資料叢刊》主編了《中世紀初期的西歐》和《中世紀晚期的西歐》兩個分冊,對于該課教學,甚有助益。

建國之初,中國史學會提出一項編輯多卷本《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的計劃,先生承擔了《鴉片戰爭》的主編任務。鴉片戰爭前后兩次,歷時20年,占整個近代史的四分之一,有關的中外資料,卷帙浩繁,編選工作,十分艱巨。先生接受任務后,廣搜博采,遍及全國各大圖書館及私人藏書家。以第一次鴉片戰爭資料為例,所收集的史料多達200余種。這些資料包括官修書籍、諭折匯編、地方志書、私人著述、筆記、年譜、詩文等,外文資料方面包羅了英國議會文件、外交檔案、私人著作以及新聞報紙等。先生從這巨量的資料中披沙瀝金,細心選擇,然后又對許多材料細加校勘,最后更分門別類,順序編排,確實費盡匠心。第一次鴉片戰爭資料于1954年出版后,先生又著手第二次鴉片戰爭資料的編選工作,其間幾經耽擱,終于在1978年出版。兩部合計,字數在500萬以上,有關的重要史料,大備于是,對于國內外從事這一問題研究的學者,嘉惠良多。1958年,先生還與翦伯贊、聶崇岐、劉啟戈合編出版《中外歷史年表》,為史學界提供了一部十分有用的工具書。

先生從事的上述工作,多屬新中國歷史學的基本建設,對于此后本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

 

 

先生講課之余,從事研究,所發表的論文,不下40余篇,范圍涉及古今中外。先生每研究一問題,必廣事征引,細加剖析。因能達到很高水平。

先生早年從事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側重兩周。由于他的經學基礎深厚,文字訓詁之學亦有造詣,加以嫻熟外國史事,并且受過嚴格的方法訓練,所以往往能夠提出新的見解。《戰國制度考》(《燕京學報》第24期,1938年12月)是先生最早寫出的文章之一。文中指出:“自學者于戰國制度不肯措意,而此二百六十年間政治社會嬗變之跡遂晦而不明,湮而不彰。”先生研究戰國史時,特別注意這一時期的年代、輿地、典章制度諸方面,凡見之于各種史料者,都“詳加鉤稽,勒為諸表”。160本文就是他對所積累的有關制度方面的材料的系統整理。文章就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政治制度幾個方面進行考查。在農業方面,重視牛耕鐵耜的應用和土地關系的變化。在工商業方面,注意貨幣流行、人口增加、都市繁興、平民解放與職業分化等問題。在“階級制度之廢除”和“平民之仕進”兩個問題上,雖然誤以貴賤區分的泯滅即是封建制度階級組織的瓦解,并以“平民遂獲得政治上之平等”來概括當時的階級關系;但是文章的著重點乃在于考察各國的變法運動和學術的繁榮以及戰術的改進等問題。在政治制度方面,則著眼于列國的中央和地方政治結構,指出全國從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每一問題都引用了大量材料,全文腳注多達400余條,涉獵之廣,功夫之深,可以想見。文章的結論指出:“戰國時代,誠中國史上,在未與西方文化接觸以前,變化最劇烈之時代”;“誠為由古及今轉變最重要之關鍵”。又指出秦朝的制度“大抵因戰國時代之舊”,這些看法無疑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先生于兩周歷史多所考證,往往突破陳說,提出新解。《毛詩谷物考》(《燕京學報》第36期,1949年6月)即是一例。關于《詩經》中的谷名,歷代學者曾做過大量注解考證工作,而以清代程瑤田之《九谷考》和劉寶楠之《釋谷》最稱精博。先生在為撰寫《周代農業考》一文(未發表)收集材料時,發現程、劉兩氏之作也不免舛錯,故為此文,重加考證。文章就《詩經》中所見的十五個谷名,詳加考證,訂正了程瑤田以稷(谷子)為高粱之誤和劉寶楠將蕢混為脂麻(芝麻)之誤。文章還對古人食物的品種和制作,做了介紹。這些對于研究古代社會生活均不無參考價值。

先生治學注重比較研究的方法,主張“將古代史與近、現代史,中國史與外國史聯系起來研究,進行比較,就能使我們發現特點,找出聯系”。(《談談怎樣學歷史》161)在中國史和世界史的研究中,都曾寫出這類的文章。茲以《孟子井田說辨》為例(《燕京學報》第35期,1948年12月)。井田制問題,2000年來眾說紛紜,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史學界曾有過一次關于井田制有無問題的討論,參加人士甚多。先生在本文中提出自己的見解。文章指出,參加討論的各家只爭井田之有無,不曾詳考后儒論說井田之所本;也不曾將西洋封建制度之田制加以比較,因之愈辯論而去題愈遠。先生為此文,試圖“以《孟子》之說還之于《孟子》,《周官》、《司馬法》、《王制》之說還之于《周官》、《司馬法》、《王制》,后儒之說還之于后儒。更旁稽西洋、日本封建時代之田制,以資比較”。先生認為孟子所謂的助法實際上相當于西洋史上的莊園制度。所謂公田,即是西歐莊園中的地主之田(Demesne),私田即是佃農(Villeins)的耕地,而“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在西方亦復相同。因此,文章認為:“然則助法乃封建制度下,田制之通則,孟子不過于此等制度,加以理想化、整齊化,將公田虐民之制,變為仁政之基”這一見解在本問題的討論中,自成一家之言。

必須指出,先生撰寫這些文章,都在解放以前,其時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還無接觸。他的史學觀點深受舊史學傳統的影響,文章中對于封建制度的概念和封建社會的起訖年代,率依舊說。但是由于先生見識深邃,材料堅實,一些成果至今仍然受到史學界重視。

40年代之末,先生又將研究范圍延伸到中國近代史,而把目光集中在近百年的學術思想方面。1949年在《燕京社會科學》第2卷上刊出《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翌年又在《燕京學報》第39期發表《魏源與晚清學風》,而以后面一篇更見卓識。文章指出有清300年間,學術風氣凡三變,由清初提倡實學至乾嘉而轉為聲韻訓詁,再至道咸又講求經世之學。“夫晚清學術界之風氣,倡經世以謀富強,講掌故以明國是,崇今文以談變法,究輿地以籌邊防。凡此數學,魏氏或倡導之,或光大之。”但是對于這樣一位“集前修之大成,開一時之風氣”的代表人物,一直不曾受到治清代學術者的重視,因此先生為文對魏氏加以評論。文章就魏氏生活的時代,他的經世思想,他在漕運、鹽法、河工、兵餉諸大政方面的貢獻,關于本朝史事的著述,對于邊疆與域外史地的研究成果,對今文學的提倡等各個方面詳加縷述,并給予很高的評價。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魏源的研究漸多。陳耀南在其所著的《魏源研究》(香港,1979年)一書的前言中指出,從前雖也有人對魏源做過一些評介,“不過,系統而比較全面地考究魏源的著作、事功,以至深入地探索他的學術思想,還是要等到1950年12月《燕京學報》39期齊思和《魏源與晚清學風》這個里程碑的出現。齊氏盛推魏源‘兼攬眾長,各造其極,且能施之于實行,不徒托諸空言,不愧為晚清學術運動的啟蒙大師’,這實在是絕非溢美的內行話。”陳氏并認為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與鄧嗣禹在所編的《中國對西方的反應》(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一書中推顧炎武、戴震與魏源為清學三變的代表人物,也是受到先生此文的影響。陳氏的評論,看來也非“溢美”。

從50年代起,先生的科學研究又轉到世界史領域,主要集中在西歐封建土地制度和西方史學史兩個方面。土地制度的研究可以《英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過程》《歷史研究》1964年第l期一文為代表。過去,治世界中世紀史者每苦于國內收藏原始史料之不足。先生為此文時,正值D. C. 道格拉斯主編《英國歷史文獻》陸續出版,第一、二兩卷收錄6至12世紀英國史料共540余件,凡l800余頁。先生細撿埃塞爾伯持、威特雷德、伊尼、阿爾弗雷德、克努特諸法典,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土地賦役調查書》等重要史料,分析排比,論述了英國封建化所經歷的三個階段,指出了英國與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在封建化過程方面的異同,并批判了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在關于英國封建土地所有制起源問題的研究中羅馬派和日耳曼派的片面觀點。過去,我國史學界在這個問題上一向缺乏研究,一些著作和教材對此,往往語焉不詳。先生這篇文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根據大量材料,條分縷析,立論謹嚴,在中世紀史的研究中,洵不多見。

先生對于西方史學史亦有研究。他留意西方學界的流派,關心國外中世紀史研究的動態。他在《歐洲歷史學的發展過程》(《文史哲》1962年第5期)一文中,結合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來考察古典作家的思想觀點和作品,因能做出公允的評價。先生還寫了一些書評和史學名著的中譯本序言,介紹作者、著作及所屬史學流派。在《〈十三世紀英國土地制度史研究一書的介紹》中介紹了蘇聯革命前后在英國史研究方面的師承淵源和學術成就。在[美]魯濱遜著《新史學》(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及[美湯普遜著《中世紀經濟社會史》(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兩書的中譯本序言中,對于魯濱遜的“新史學”及其流派做了介紹和批判,并指出該流派在解放前對我國史學界的影響,對于后學,確能增廣見聞。

最后還應提到的是先生在中西交通方面的研究。他主張:“今后研究世界史應當注意中國文化和世界各國文化間的相互關系,特別要注意中國文化在世界史上各時代所占的地位以及對世界各國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當然我們也要注意世界各國文化給予中國文化的影響。只有各個國家的史學家把他們本國史籍中所保存的與世界史有關的資料提供出來,并予以正確的研究,才能豐富世界史的內容。”162先生的幾篇有關中西交通的文章都是這樣寫的。

先生撰寫《中國和拜占廷帝國的關系》一文時,廣泛收集中國史籍有關拜占廷的資料,參考西方學者如玉爾、吉本、夏特等名家的著作,以中國和拜占廷雙方史料互相印證,指出自東漢至明初的1300多年間,兩國通使、通商關系,綿延不斷,而且在南北朝、隋唐時期相當密切,從而補足了拜占廷史書的缺略。文章詳細地考察了我國古書所載自拜占廷輸入的重要商品,從而更正了西方史學家一向以為在中拜兩國貿易中只是由中國單方面輸出蠶絲的錯誤看法。文章還詳細敘述了中國的育蠶法傳入拜占廷的經過,從而訂正了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關于波斯僧人偷運蠶子的離奇故事。文章還對拜占廷在東西方商品交換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橋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文章發表后,引起國內外史學界的高度重視,曾被譯成俄文,轉載在《拜占廷》雜志上。

粉碎“四人幫”后,先生又發表《匈奴西遷及其在歐洲的活動》(《歷史研究》1977年第3期)和《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和對西方的影響》(《光明日報》1978年1月5日)兩文,這是他在病中整理出的舊稿。匈奴西遷問題——包括匈人來源問題和匈人是否匈奴的問題——在西方史學界是一個長期爭辯的問題。過去一些西方學者由于不諳中國史料,像吉本那樣淵博的歷史家竟然認為匈奴西遷為不可能,而另一些人雖然承認匈人即匈奴,但于西遷經過,仍感茫然。我國近代一些歷史家如洪鈞、章太炎等人雖然開始注意匈奴西遷的歷史,但于歐洲歷史所知有限,也未能加以解決,因之從公元91年竇憲破匈奴,北匈奴“逃亡不知所向”,到4世紀70年代匈奴突然出現于東歐,前后280多年的漫長行程,迄無定論。先生在《匈奴》文中廣泛搜集古史有關材料,參考國內外學者的考證,仔細考察西域地理位置,追蹤匈奴行進路線,大體上辨識出匈奴西遷行蹤,并分作四個階段加以敘述。文章還追述了匈奴在遷徙前的歷史發展,并評論了匈奴進入歐洲以后的活動,使人們對這次遷徙看得更加清晰,更加完整。文章基本上解答了兩個世紀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這是先生對世界歷史研究做出的最后一個貢獻。

先生畢生治學,方面廣闊,成就很多,一些文章在國際上產生影響,是我們史學園地結出的碩果。

 

 

我們曾從先生受業,畢業后時有過從。先生的言談舉止,對我們教益良多。現將一些難忘的印象,緬述如次。

先生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從美國留學歸來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在祖國災難深重的日子里,先生講學燕園,宣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闡述世界大戰中敵我形勢,對學生循循善誘,勉勵將來成為有用之材。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燕京大學為日軍占領。先生拒絕敵偽之聘,轉入私立中國大學任教。由于薪俸菲薄,又到天津私立工商學院兼課,每周風塵仆仆,往返于平津道上。但是由于家口眾多,子女幼小,而淪陷區物價飛漲不已,先生全家節衣縮食,勉強維持,甚至有時先生夫婦親自挽車赴煤棧購煤,以節省戔戔的運費。先生處此困境,大節凜然,閉戶讀書,以待光復。

解放前,先生已是國際知名學者,他對兩周史的研究曾為英美學人所稱道。當時英國某著名大學曾聘請先生為該校教授,但是先生為了把自己的學識貢獻祖國,毅然謝絕了這次重金禮聘。

解放后,先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以學習為例,過去先生雖然博覽群書,但于馬克思主義所知甚少。此時先生雖已年逾不惑,但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熱情不亞于青年,而且見一本,讀一本,堅持不懈。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到70年代《馬恩全集》全部出齊的時候,他竟爾在臥病中堅持完成了通讀計劃。至于革命導師的一些關于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的直接論述,例如《資本主義生產以前各形態》、《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德意志意識形態》、《德國農民戰爭》以及《資本論》的部分章節,更是反復鉆研,不知精讀了多少遍。通過長期學習和實踐,他衷心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而且終生服膺,當作教學和研究工作的指導原則和批判資產階級唯心史觀的武器,終于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史學觀點。

先生學識淵博,著作豐富,這固然由于資質聰慧,師承有自,但主要是由于他研讀勤奮,治學嚴謹所致。先生好讀書,遇新書必買,買后必讀,遇有新的內容輒加摘抄,而于借到之書摘錄更詳。幾十年所積累的圖書資料,雖然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損失,在先生寓所的閣樓上猶自盈篋充棟。70年代間,《劍橋世界古代史》修訂本陸續出版,第1、2兩卷由于70年來考古發現極多,原書均經改寫,各擴充為上下兩冊。其時先生已年近七旬,體弱多病,聽說新書已到,親往北大圖書館借閱,逐本細讀,并將新的材料筆之于簿。我們曾獲睹這本讀書筆記,不但提綱挈領,而且正楷端書,這種老而彌篤的好學精神,堪為后學的榜樣。

先生每有著述,于遣材立論,都極為嚴謹,上述各篇文章,都是如此,這里再舉一個例子。粉碎“四人幫”后,先生在病中整理《匈奴西遷及其在歐洲的活動》舊稿,業已殺青,準備發表,他聽說考古研究所藏有近年出版的匈牙利學者瑪恩辰海洛芬所著《匈人的世界》一書(伯克利,1973年版),不曾寓目,不知其中有無新的材料。立即借來,一氣讀完,從中汲取一些考古成果,印證本文,然后才放心發表。

先生謙恭和藹,平易近人,對于后學,尤為親切。過去讀先生文章,不時看到一些我們的老同學的名字,當時他們還是在校青年,只要有一得之見,先生即加以獎掖期許。至于登門求教,更是來者不拒。上文提到的那篇《談談怎樣學歷史》的談話記錄,就是他在逝世前幾個月向一位從外地來京求教的大學生講的。當時先生臥病已久,但是面對這個青年人,竟忘卻醫生靜養的囑咐,娓娓而談,從對歷史專業學生的要求談到學習方法以及重要參考書籍,一氣講了一兩個小時,這大概可以算作先生最后的一次講課,這中間傾注了史學前輩對于后學多么深厚的關懷和殷切的期望!

 

1982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丽市| 梅河口市| 藁城市| 上饶市| 大荔县| 隆安县| 新余市| 南和县| 嘉鱼县| 玉环县| 阆中市| 武乡县| 汝阳县| 夏河县| 延寿县| 海宁市| 九寨沟县| 黎川县| 济阳县| 石棉县| 临沧市| 阜城县| 石狮市| 双牌县| 永平县| 武定县| 当雄县| 缙云县| 秦皇岛市| 天津市| 留坝县| 都江堰市| 定日县| 禹城市| 嘉荫县| 永吉县| 富宁县| 淅川县| 阿克陶县| 河曲县|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