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都鐸史料管窺


學(xué)會讓我來講講“中世紀的史料和歷史學(xué)問題”。這個問題的確很重要。近來黎澍同志的《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學(xué)的要求》和朱庭光同志的《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世界史研究的新局面》的文章都提出要充分占有材料的問題。這三十多年來我們世界史學(xué)科所出的成果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材料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常用的材料都是一些史料選集或選讀。寫文章時常感論據(jù)不足,只好再借助外國學(xué)者的著述,引用的材料只能是第二手的。

今天,我們要努力開創(chuàng)世界史研究的新局面,要編纂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史書籍,首先要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dǎo),運用科學(xué)的研究方法,但同時也應(yīng)在史料方面下功夫。俗話說,巧婦難做無米之炊。沒有原材料,很難出高質(zhì)量的成果。所以我愿就學(xué)會出的這個題目努力試一試。由于題目太大,加上自己的學(xué)識和時間的限制,我只選擇了中世紀史的一個國別(英國)的一個階段(都鐸時期)。

對都鐸時期,不少同志都感興趣。在這里,我愿把這幾年稍稍摸過的一點東西,連同沒有摸過,只是聽說,看到的東西,整理在一起,希望借此把積累的一點經(jīng)驗提供給在座的青年同志,并就教于在座的中年以上的同志。

準備講四個內(nèi)容,這就是:都鐸史料的特點;分類;整理及都鐸史的研究。

 

一、都鐸史料的特點

 

都鐸時期的史料與以前的不同,它的特點離不開都鐸時期歷史的特點。

都鐸時期,英國在社會經(jīng)濟、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等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社會經(jīng)濟方面,主要是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手工業(yè)方面,有手工工場的成長;在商業(yè)方面,有海外貿(mào)易的擴展;在農(nóng)業(yè)方面則發(fā)生了圈地運動的高潮。

在階級結(jié)構(gòu)方面,在原有的封建階級身旁,出現(xiàn)了新的階級:新興資產(chǎn)階級和社會地位上升的鄉(xiāng)紳。

在政治制度方面,實行了專制主義統(tǒng)治,當代英國著名的都鐸史大師G. R. 埃爾頓(Elton)于1953年發(fā)表《都鐸政府革命》一書,對16世紀30年代都鐸政府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做了詳細的闡述。從中可以看到都鐸政府為加強專制主義統(tǒng)治進行的改革,強化了各個部門和機構(gòu)。

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歐洲大陸的兩大資產(chǎn)階級運動——文藝復(fù)興和宗教改革在英國都有反映。特別是后者,從20年代開始,在都鐸史上,一直居重要地位。

這些特點,對于都鐸史料都有深刻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 修史人的變化,史料階級屬性的變化。

都鐸王朝以前,英國的編年史一直出自修道院的修士之手。從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和《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起即然。修道院編寫編年史最著名的一家是圣奧爾本斯(St. Albans)修道院(位于倫敦以北20公里處。寺院儲藏大量文獻),13世紀形成奧爾本學(xué)派。但到了都鐸時期,修道院的修史工作大都停止,而一股新的從事歷史編纂的社會力量卻是市民——資產(chǎn)階級,是一些人文主義者。有的人是呢絨商,有的人是成衣商。

這時期不僅修史的人有了變化,而且修史的觀點也變了。人文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開始進入了歷史編纂的領(lǐng)域。如《倫敦編年史》過去編纂法只是逐年記載郡長和市長名單及簡況,而都鐸時期則擴展開來,使其具有全國史書的性質(zhì)。又如波利多爾·韋吉爾(Polydore Vergil)的《英國史》(Anglica Historia,用的是人文主義的觀點和筆法,他不再像過去的修道院修史,有聞必錄,而是帶有了批評critic的眼光。所謂批評,就是要有鑒別,要辨別真?zhèn)巍mf吉爾搜集了大量資料,提出了一些批評性的見解。其研究方面很考究,材料組織也很有功夫。他的《英國史》在英國歷史界是一部開創(chuàng)性的著作,后來的一些著名歷史家,如愛德華·赫爾Edward Hall、約翰·斯托John Stow、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都受其影響。

總之,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不同于前代,它們不再是封建史書,而是早期資產(chǎn)階級的著作。

 

2. 內(nèi)容豐富,門類繁多。

都鐸一朝政治經(jīng)濟生活比以往復(fù)雜多變,新鮮事物不斷出現(xiàn),因此記載它們的史料必然是內(nèi)容豐富,門類繁多。外國的史料分類一般分兩大類:著述類和檔案類。著述類的增長并不顯著。從一個中國學(xué)者的角度來看,以中國同時代的明史著作與之相比,則覺得他們的東西極少。而檔案類與前代相比則大大增多了。而且恐怕我們于明史深有研究的同志,也要承認其某些門類比我們保存下來的要多,要完好。

檔案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有所改革。改革以后增加了許多新的機構(gòu),分工變細。如這時期成立了樞密院,出現(xiàn)了首席國務(wù)大臣,其官署保存大量檔案。另外由于這時期解散修道院而出現(xiàn)了一些聚合錢財?shù)臋C構(gòu),財政檔案也大大豐富了。另外政府各機構(gòu)此時也很注意檔案的保管,所以這時期留下來的檔案比較多。另外,都鐸時期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促進了檔案的建立與保存。如,地產(chǎn)經(jīng)營水平的提高,需要注意保存檔案;隨著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公司,同業(yè)公會,商人聯(lián)合會等組織,它們都建立賬目,保存檔案。以上這些情況都為前代所無,留下來的材料自然較前為多,所以都鐸時期的史料較前大為增多和豐富。


3. 表述的形式從由拉丁文撰寫變?yōu)橄蛴糜⑽淖珜戇^渡。

以前的史料大都用拉丁文寫成,間或用法文,而用英文者絕無僅有。隨著英吉利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倫敦方言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英語逐漸排斥了拉丁語和法語。都鐸時期的史料大都用英文寫成,但這種英文還不是近代英文而是中古英文(Middle Eng1ish,這種英文很難讀懂,如不把它譯成近代英文,我們就很難使用),此時也有一些人文主義者或新教學(xué)者仍用拉丁文從事著述,但成書之后,很快就被譯成英文。英文取代拉丁文撰寫史書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意味著史學(xué)從拉丁文的枷鎖,亦即從封建的教會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而成為廣大的人們所能接受的學(xué)科,這也是都鐸史學(xué)發(fā)展的一個因素。

 

4. 印刷條件的改進,促進歷史書籍和資料的流傳。

根據(jù)以上諸點,我們對都鐸史料形成有如下印象,一是多(數(shù)量、門類),二是新(觀點、種類、內(nèi)容)。正因如此,都鐸史吸引了英國和其他國家的研究興趣。

 

二、都鐸史料分類

 

如前提到的,西方的史料分類,一般分為兩大類:

著述類:Narrative或Literary Sources

檔案類:Records或Non-narrative Sources

這并非概括全部,而只是將主要史料包括了進去。

著述類是由作者通過自己的思想認識和見解來反映客觀事物。故在不同程度上帶有作者的主觀看法,此即是我們常說的史料的階級性。

檔案類直接記錄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側(cè)面,如實記錄。故可靠性較大。但因為一部分涉及個人或某單位的經(jīng)濟利害,有時也出現(xiàn)“贗品”,研究者不可不防。

對于都鐸史料,也按兩大門類進行介紹。尚有其他小的門類,無甚研究,從略。

 

1. 著述類

著述類主要有二:①編年史,②傳記,還有其他。

①編年史

編年史版本不少,往往是后人續(xù)編前人之作,所以其價值都在撰者生活的時代那一部分。

A. 倫敦及其他城市編年史

城市編年史以倫敦編年史最為重要:因倫敦地位重要。該書所論涉及全國,故具有全國編年史的性質(zhì)。倫敦編年史版本甚多,其中最有名的一種是《倫敦大編年史》(The Great Chronicle of London)(1485—1512年),這本書很珍貴,直到1933年才發(fā)現(xiàn),1938年才付印了幾百本。這本書是研究這一時期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我們可以看到其選段(見道格拉斯主編的《英國歷史文獻》第五卷)。

B. 羅伯特·費邊(Robert Fabyan, ?—1513年),倫敦呢絨商會成員,任市政參議員,并于1493—1494年任倫敦郡長,是一位政治活動家,對歷史有濃厚興趣。他寫了一部《新編英法編年史》(The New chronicle of England and France)首印于1516年,這是一個市民階層人物編寫的一部史書。

C. 波利多爾·韋吉爾(Polydore Vergil, 1470?—1555?年),意大利人,人文主義者。早年為意大利烏爾比諾公爵服務(wù),1501年被派往英國。住到1551年才回意大利。在英國時,亨利七世請他撰寫一部《英國史》。為此他作了28年的準備,他廣泛閱讀材料,向當時人作調(diào)查,全書從古代起一直寫到1537年。用拉丁文寫成,他對以前修道院寫的歷史以一種批評的眼光重新加以審定。其書于亨利七世一朝最有價值,而于亨利八世前期稍遜。

韋吉爾的批判的筆法在當時的英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他對傳統(tǒng)寫法所持的懷疑態(tài)度遭到一些學(xué)者的斥責(zé)。認為是對英國史學(xué)的一種“污染”,是“羅馬式的諾言”,但他這種撰文的筆法卻給其他都鐸史官以很大的影響。

D. 愛德華·赫爾(Edward Hall, ?—1547年)律師、下院代表。是新教徒,忠于亨利八世,長期參加政治活動。他寫了一部《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大閥閱的聯(lián)合》(The Union of the Two Noble and Illustrious Families of Lancaster and York,始于亨利四世,止于1532年。其中亨利八世時期部分最有價值,因為撰者不僅是當代人而且參與國事:故所記甚詳。

E. 約翰·斯托(John Stow, 1525—1605年)倫敦成衣商。著《英國編年史》(Chronicle of England,公正可信。

F. 霍林雪德(Raphael Holinshed),約卒于1580年。

霍林雪德生平事跡無考。僅知其受過大學(xué)教育,曾供職于伊麗莎白女王印刷機關(guān),在該機構(gòu)官員沃爾夫(Wolfe)手下工作,沃爾夫曾經(jīng)想編一部包括一切所知國家的大型編年史,霍林雪德為其收集資料,沃爾夫死后,霍林雪德就接替他來撰史,他縮小原定的編年史范圍,只局限于英國,寫了《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編年史》(Chronicl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亦稱《霍林雪德編年史》Holinsheds Chronicle頗為有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引用其材料,莎士比亞劇本也多采其事實。霍氏自撰的編年史止于1575年1577年出版,前面部分亦采自他人著作,有價值部分為伊麗莎白時期。在第二版時,由斯托續(xù)寫了1575—1586年的歷史。但近代英國史家對霍氏編年史評價并不高,當代歷史學(xué)家里德Read評論說;“霍氏矢志于編纂,但不求有創(chuàng)見,其編年史有獨立價值的部分僅在伊麗莎白一朝。而關(guān)于伊麗莎白初期的統(tǒng)治。他大量取材于斯托,至于晚期部分則由斯托代撰。可以公平地講,除了哈里森著名的序言外,霍林雪德的有價值的部分乃是斯托的著作。”

G. 威廉·哈里森(William Harrison, 1534—1593年)。

哈里森并不是歷史家,但他在《霍林雪德編年史》中有篇代序,名為“英格蘭概況”(Description of England,初印于1577年)。這篇序言相當出色,它實際就是都鐸時期的英國概況,篇幅較長,描述廣泛,上自國家大事,下至人們的生活,無所不包。它附于《霍林雪德編年史》之前作為引言,雖非史書,但于這一時期的英國作了細致的描述,今天仍是研究這一時期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其節(jié)錄見齊思和主編的《中世紀晚期的西歐》第四部分。

②傳記

卡文迪什(George Cavendish, 1500—1561? 年)撰寫了《沃爾西紅衣主教傳》(The Life of Cardinal Wolsey:有較高史料價值。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在沃爾西手下過禮賓官員。掌握大量的原始材料。因此此傳被視為傳記的經(jīng)典。20世紀上半葉英國著名歷史家波拉德A. F. Pollard在他的巨著《沃爾西》一書的開端說;“卡文迪什為我們提供了歷史的經(jīng)典范例。”但也有不同看法,里德認為,卡文迪什是出名的,但此書因他懷戀故主的情緒而多溢美之詞。

威廉·羅珀(William Roper)所著《托馬斯·莫爾傳》(The Life of Sir Thomas More也是名著,是當今研究莫爾的主要依據(jù)。羅珀是莫爾的女婿,從莫爾傳中我們了解到,莫爾很喜歡他的兩個女兒,常把孩子們召到一起縱談今古,羅珀親耳聽到過許多,所以他寫出了莫爾的生平和思想。羅珀本人也有很高的地位,他做過下院議員,也在高等法院中任過職,所以對當時的政局很熟悉,他熟悉他的岳父,也熟悉政局,傳記就寫得比較好。難得的是,他對莫爾比較公正,極少諛詞。

還有兩本名人所寫但不很重要的傳記。托馬斯·莫爾寫了一本理查三世傳。此書寫好后,曾風(fēng)靡一時,它是用拉丁文寫成的,很快就被譯成英文。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模擬古典傳記的不可多得的一部書,是文字價值極高的歷史著作。但是從現(xiàn)代角度看,他站在了蘭開斯特一邊。對約克一派采取敵視態(tài)度,他把約克王朝的末代國王描寫得很糟。對他的道德和身體方面的缺陷加以渲染。所以人們說,這本書是用濃墨勾畫出來的。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正是根據(jù)這本書寫的。但是也不能否認此書還有一定的價值,因為都鐸王朝初建時的亨利七世的一些活動在其中寫得非常清楚,這是研究都鐸史的很好資料。

再有一本是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l—1626年)撰寫的《亨利七世王朝史》(History of the Reign of King Henry VII。培根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文章寫得非常優(yōu)美。人們說他可以和塔西佗或修昔底德相媲美。但是現(xiàn)在一般的都鐸史料目錄都已將此書除掉。因為他是在用自己的意思來修改前人的歷史,失實之處很多,現(xiàn)在人們只把該書作為一本文學(xué)作品。

③其他

僅介紹三個人。

約翰·利蘭(John Leland, 1506—1552年),考古學(xué)家,是亨利八世時代的考古官員。當時,亨利八世派他到倫敦附近各郡考察古籍,他在旅行各地后寫出兩本書,都不是最后定稿,但素材已記錄下來。一本名為《旅游采風(fēng)》(The Itinerary,另一本名為《古代不列顛集錦》Collectanea)(兩書名均為意譯,但是他沒有來得及把它們整理成書便神經(jīng)失常,不久就死了。在《旅游采風(fēng)》里,他把沿途所見都記錄下來,《古代不列顛集錦》中把見到的古籍作了摘錄。這些材料也是珍貴的史料。《旅》一書的片斷被選入道格拉斯主編的《英國歷史文獻》中,是對英國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的詳細描寫,除記錄其風(fēng)土人情外,還記錄了某城的制鹽業(yè)和某城的采礦業(yè)等等,伯明翰大城的情況記載得也很詳細。利蘭的撰述是研究英國經(jīng)濟史的重要材料。

威廉·坎登(William Camden, 1551—1623年)是考古學(xué)家,他寫過一本名為《不列顛》(Britannia的著作,記錄了英國的典章制度、山川景色、地理歷史和風(fēng)土人情等等,也是研究都鐸時期的很好材料。坎登的東西人們至今仍很推崇。后人為紀念他組織了“坎登學(xué)社”Camden Society,從事整理史料的工作。

理查·哈克路特(Richard Hakluyt, 1552?—1616年)寫《英國主要航海、旅行、交通與發(fā)現(xiàn)》(The Principle Navigations, Voyages, Traffic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English Nation記錄當時的航海、旅行、交通和對外交流。1846年英國成立了“哈克路特學(xué)社”,專門出版關(guān)于航海方面的記述。國家圖書館中關(guān)于哈克路特的藏書甚多,是關(guān)于英國早期海外殖民的重要材料。

以上是著述類材料。當然這類書不只這些。半個世紀前英國史家研究的目光主要集中在這些最根本的材料上,就像我們研究中國史必須念二十四史一樣。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這類材料越來越不能滿足需要了。近年來英國人的目光轉(zhuǎn)向了檔案類材料。

 

2. 檔案類

這是對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個側(cè)面的記錄。

檔案材料分官方、私家兩類。官方檔案是連續(xù)不斷的,由于英國此時和以后極少戰(zhàn)亂,故大部分得以保存下來。私家記錄則因私家隆替,事業(yè)興衰等原因,缺乏連續(xù)性。

①官方檔案

又包括三類,國王政府檔案、地方檔案和教會檔案。要說明的一點是,關(guān)于手工業(yè),包括最大的集中的手工工場都沒有看到什么檔案材料,可以說是暫付闕如了。商業(yè)材料留下來的很多。另外還有私人信件。

下面分類介紹:

A. 國王政府檔案

a. 御璽文書

這是蓋有英國國王印璽(Seals)的文書。Seal在英文中既有印章的意思,又有封起來的意思。在英國,印璽的用法就是蓋上一個火漆一類的印把文件封起來。埃爾頓的《都鐸憲法》中有“印璽文書”一章,對各種印章有所介紹。在英王的許多璽中最重要的是國璽(The Great Seal),它被收藏在大法官廳(Chancery)。英國的印璽文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從大法官廳發(fā)出的。在政府機構(gòu)逐漸改革前,這一機構(gòu)掌管許多事務(wù),發(fā)出的文書很多,十分重要。以后國務(wù)大臣地位重要,但例行的文書還是由大法官廳發(fā)布。

御璽文書中引人注目的有兩類東西,一類是大法官廳發(fā)出的特許狀或詔令證明(Charters),這是賜贈給某個人以包括土地、官職、賞賜、專利等權(quán)益的文件。這類東西是令人感興趣的。另一類是大法官廳常常派到各地進行調(diào)查的官員的調(diào)查回報(Returns)。例如1517年大法官廳派出許多人外出調(diào)查圈地運動情況,官員回來后寫有報告。這些報告是我們研究都鐸初期圈地運動的最好材料。

此外,還有許多國王發(fā)布的書信,也由大法官廳發(fā)出。

英國的檔案一般稱Rolls(即“卷”),英國政府的多數(shù)檔案都是用羊皮紙寫的,一張張縫接起來收藏,這種羊皮紙卷我譯成“案卷”。這類案卷多而長,最長可達40英尺。但是教會檔案不成卷,而裝訂成冊。因為教會奉行古羅馬的傳統(tǒng)。這些有關(guān)檔案的小掌故我們應(yīng)該知道。

b. 財政檔案

國王的財政收入由許多部門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財務(wù)署(Exchequer)。其檔案又名Pipe Rolls,意為大筒子,顧名思義,應(yīng)為大卷的檔案。但有的書上卻說Pipe Rolls不是筒子。以后成立了“筒狀檔案研究會”(Pipe Rolls Society),研究、整理財政檔案。財政檔案是研究英國經(jīng)濟史、財政史的重要材料。例如,關(guān)稅賬目對于海外貿(mào)易是重要材料,關(guān)于手工業(yè)情況,我們主要也是通過港口的記載了解的。我們所了解的羊毛出口、呢絨出口的情況,全靠財務(wù)署提供的記錄。

c. 法庭檔案

先介紹一下法庭情況。英國的法庭在都鐸時期有幾種:最高法庭(Kings Bench、民事法庭Common Pleas、大法官法庭Chancery as Court。大法官廳也做司法工作,有司法人員,但主要是充當國王的助手。另外,都鐸時期還出現(xiàn)一些特殊法庭,如:星室法庭Star Chamber等等。這許多法庭,有的是直接接納兩造打官司,有的只管上訴、判決,都留下了豐富而廣泛的材料,上至社會上層人物,下至最窮的人。因此涉及男女老少、窮人富人,范圍廣泛,包括財產(chǎn)、債務(wù)、犯罪、工商業(yè)等方面。關(guān)于法庭的材料,英國沒有更多的人研究,原因大概是難度太大了。我們除了看到法律史用了一些材料以外,還沒有看到有人通過法庭材料研究英國社會史的情況。

d. 國務(wù)文書(State Papers)

這是國務(wù)大臣的機關(guān)檔案。其名稱的出現(xiàn)始于1509年,1547年以后分為內(nèi)政和外交兩大類,1577年以后外交類中又分出國別。國務(wù)文書包括國王主要大臣的信件(與地方官員、部門之間,使節(jié)、私人間等)、指示、對國王的報告等等。波拉德的《亨利八世》的主要依據(jù),便是亨利八世時的信件和文書。研究都鐸政制改革的大師埃爾頓,不用已經(jīng)整理好的材料,而是從檔案館中去找材料,他從中得出結(jié)論,30年代英國的一切大事,無不印上克倫威爾的痕跡,因此他認為這一時期發(fā)生了政府革命,其倡導(dǎo)人就是托馬斯·克倫威爾。可見當前英國人的研究已經(jīng)深入到檔案中去了。

國務(wù)文書是研究都鐸王朝的重要史料,克倫威爾及其后任大臣都很注意保留檔案,這是對都鐸時期的研究比對前朝的研究更細的原因。

e. 樞密院檔案

自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以來,存在著御前會議(Kings Council,人數(shù)較多30—40人,起咨詢、執(zhí)行和審判作用。國王外出要帶大隊人馬,很不方便。1534—1536年間,克倫威爾改組了御前會議,出現(xiàn)了樞密院(Privy Council),僅十余人,都是國王親信,隨國王外出或商量事情十分方便。自1540年以后樞密院留下記錄,可惜16l9年白廳失火,檔案被毀,只有傳抄的留下。樞密院職能有三,第一是顧問職能,1539年公布了一個法案:國王發(fā)布任何命令、公告,須得樞密院同意。第二是執(zhí)行職能,討論日常國務(wù)。第三是判決職能。樞密院下附屬兩個法庭,星室法庭(Star Chamber)和申訴法庭(Requestes)。長期以來對樞密院的作用有所爭論,很多人以為它只起司法作用,這不準確,它還有決定國家大事的職能。

f. 議會檔案

我們重視對議會發(fā)展的研究。在1470年,上下兩院開始取得了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從宗教改革以后,遂形成慣例,下院地位日漸重要。宗教改革期間議會召開頻繁,作出許多重大決策,英國人稱此間議會為宗教改革議會。

從1438年以后出現(xiàn)了議會檔案The Rolls of Parliament記錄議會通過的法令。

對研究都鐸史更為重要的是“兩院議事錄”,或者叫作“日報”(Journals of Two Houses),是每天發(fā)布的會議公報,對每天所討論的問題的記錄。我們可以從中研究當時議會的詳細情況,可惜的是它在1833年威斯敏斯特宮大火中受到損失,目前僅有殘片。英國人研究憲法史、議會史很詳細、深入、全面,就是因為有非常豐富的材料。

B. 地方檔案

地方檔案的特點是眾多、瑣細、分散,只能概括介紹。

a. 城市檔案

城市建立檔案的時間不同。12、13世紀的赫里福德(Hereford)和倫敦,都是最早建立檔案的城市。到都鐸王朝建立時,已有三四十個城市建立了自己的檔案。1500年以后,又有十幾個城市立檔。

城市檔案主要包括四類:

Charters,即敕書、詔令和特許狀等等。城市的Charter有的授自國王,有的授自領(lǐng)主。國王所授可見于國王大法官廳的檔案;領(lǐng)主所授則只保存于城市檔案中。Charter所涉及的內(nèi)容較廣,從許可自治到授予各種權(quán)能,是城市檔案的最重要部分。

法庭檔案:記載司法訴訟案件等。

行政事務(wù)記錄與函稿。

財政賬目。

城市檔案數(shù)量極大,但損失亦重,或毀于戰(zhàn)火,或因保管不善而零爛。

各城市檔案記錄繁簡不一,近代的整理工作水平也不一致。倫敦檔案一向保存、整理甚好,其中一部分保存于倫敦市政大廳(Guild Hall,這是都鐸時期的行政機構(gòu)),另一部分由倫敦檔案館管理。

要研究英國的城市史,研究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歷史,靠城市檔案是不夠的,還要更多地仰仗中央檔案。目前在英國,對城市史的研究已成熱門。

b. 莊園檔案

莊園只有一種官方檔案(其它則屬私家),即莊園法庭保存下來的法庭檔案。作為農(nóng)村基層單位的莊園,數(shù)量極多,故檔案亦極多。原在私人手里,現(xiàn)大部分歸入國家檔案館或郡檔案館。

15世紀以前,法庭檔案只有一種,包括民事和刑事,16世紀以后,領(lǐng)主法庭按審理案件的性質(zhì)分成兩個庭,一個審理違法輕罪、糾紛、選舉莊園官吏Court Baron,另一個則審理民事,如變換租佃、繼承遺產(chǎn)、敞田農(nóng)事安排和公有地使用等,這是民事法庭Court Leet

莊園檔案中以民事法庭的檔案更引人注目。莊園檔案一般很短,只有兩英尺,其中使人感興趣的是土地租佃者在法庭的登記,內(nèi)容包括申請者的請求、年租和勞役、承租花費(Entry Fine)以及對此塊土地的準確描述。佃戶持有一個副本(Copy),成為法庭檔案副本持有者(Copyholder)。

英國對農(nóng)業(yè)史的研究也是個熱門。英國的農(nóng)業(yè)史不僅包括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或耕作技術(shù),還包括了人的租佃關(guān)系等等。英國女歷史學(xué)家瑟斯克(J. Thirsk)所撰《英國農(nóng)業(yè)史》第四卷,1967年出版,敘述1500年到1640年的狀況。她的書根據(jù)當時農(nóng)村的材料寫成,是一部權(quán)威著作。

C. 教會檔案

教會檔案原來自成系統(tǒng),分散在各主教區(qū)、各大教堂,都鐸時期宗教改革解散了修道院,成立了國教會后,檔案才歸于國王政府,現(xiàn)存國家檔案局。但是各大主教區(qū)、大教堂的檔案還歸本教區(qū)保存。教會檔案主要分為三類。

a. 記事錄,用來記錄日常活動。如主教在本教區(qū)進行何種工作、行使何種權(quán)力。

b. 調(diào)查書(Visitation),對本教區(qū)進行調(diào)查的記錄。

比較重要的調(diào)查是都鐸宗教改革時期,即解散修道院前夕。解散修道院的借口是修道院腐敗,不守清規(guī)戒律,胡作非為。解散的根據(jù)就是這種調(diào)查。宗教改革時期這種調(diào)查提供了大量修道院長不守清規(guī)、女修道院長胡來的材料。這部分材料是比較珍貴的。后來調(diào)查又成具文了。我們?nèi)绻獙懶薜涝旱募纳睿@個材料是好的。英國學(xué)者有的很虔誠,說不是那么嚴重。

c. 教會法庭文件

教會法庭主要審判的是道德犯罪和婚姻問題,并辦理遺囑。英國有個傳統(tǒng),一直到19世紀中葉才廢除,就是人死后,遺囑要找教會立案。教會保存了很多遺囑,這是今天研究英國社會史很好的材料。遺囑里講一個人這輩子掙了多少錢,置了多少產(chǎn)業(yè),準備分給誰。這些材料使我們看到當時廣大人民生活的情況。引起一些學(xué)者的注意。

總的來看。正統(tǒng)歷史家一直在研究國王政府的檔案材料,并且深入到公開的材料背后去找新東西。城市史的研究方興未艾,農(nóng)業(yè)史也如此,對教會史研究得也比較多。但材料分散,還有待進一步發(fā)掘。

②私家檔案

私家檔案指私人或非官方機構(gòu)所制的文件,其特點是沒有連續(xù)性,并且材料分散,沒有系統(tǒng),所以只選幾個類型來說一說。

A. 地產(chǎn)檔案

私人保存的產(chǎn)業(yè)檔案材料。這種材料最重要的是地契(Deed),現(xiàn)在保留了很多。地契可以說明贈賜、買賣或租賃土地的關(guān)系。其中轉(zhuǎn)讓文據(jù)(Conveyance)最為重要。轉(zhuǎn)讓文據(jù)比較具體、詳細。大部分保存在國家檔案館,也有一部分在不列顛博物館保存。

還有一種甘結(jié)(Final Concords of Fine),即最后的協(xié)議,一般是三聯(lián)單,兩家一家拿一條,剩一條是存根(Foot),留于法庭。存根留下很多,記錄下兩家間的土地關(guān)系,包括土地買賣、租賃、贈與。

這類東西對當時農(nóng)村的情況提供了較多的材料,如關(guān)于人口的變化、地價的增減、地主所擁有的權(quán)利和佃農(nóng)所承擔的義務(wù)等等。而且對于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另外,我們也知道,土地的主人在原始積累時總想讓自己經(jīng)營的一塊小小的土地出產(chǎn)更多的東西,所以他對有關(guān)地產(chǎn)的材料保存得比較多,其中包括地產(chǎn)賬簿、土地清單、佃戶名冊、慣例等等文獻。這些地產(chǎn)方面的材料合在一起,使今天農(nóng)業(yè)史的研究有了比較多的材料。

B. 工商業(yè)檔案

都鐸時期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確實吸引了各國學(xué)者的研究。從國王政府的檔案和城市檔案中我們可以獲得極豐富的材料。但從私家文獻方面,可以得到的則不多。其原因是此時英國手工業(yè)尚處于手工工場階段,主要是分散的,規(guī)模不大,亦不像商業(yè)那樣有廣大的聯(lián)合組織,所以大工場主,如溫什科姆(Winchcombe)之流,未聞有檔案流傳下來。

商業(yè)的發(fā)展早于手工業(yè)。但是留下的資料也不太多,我知道有一個Staplers(姑且譯成商人協(xié)會),在加來控制本國羊毛出口達二百多年之久,但它也未留下什么材料。

另外,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大的貿(mào)易公司,但它們留下的檔案也不多,俄羅斯公司檔案毀于后來的倫敦大火,而東印度公司直到都鐸時代接近結(jié)束時才建立。只有倫敦同業(yè)公會(London Livery Co.)留下完整的檔案,對于這時英國商業(yè)的研究最為珍貴。所以研究這時工商業(yè)主要還是靠財務(wù)署檔案,因為財務(wù)署收到了海關(guān)的報告。當時英國海關(guān)天天都向財務(wù)署報告港口的貨物吞吐量,進出的船只,而財務(wù)署從這些報告中摘錄其要點。這些檔案幾乎全部保存下來,它們包括從1175年以來的羊毛出口總量,1347年以來的呢絨出口總量,以及酒和其他商品的進出口數(shù)量。我們講中世紀史時,常提到英國羊毛出口量的減少和呢絨出口量的增多,其資料來源于這種檔案。這些記錄延續(xù)到16世紀采用承包稅額方法時才停止,故多以此為根據(jù)。

現(xiàn)在能看到的手工業(yè)及國內(nèi)貿(mào)易方面的材料也不多,所以,翻開大家熟悉的利普森(Lipson)的《英國經(jīng)濟史》,其中關(guān)于呢絨業(yè)的材料多來自官方文獻,而很少來自私家。主要根據(jù)是1806年議會的一個《英國毛紡織業(yè)狀況調(diào)查委員會的報告》,我曾將之譯出,刊登在英國史研究會簡報第四期上。

C. 私人信件

過去對私人信件重視不夠,現(xiàn)在卻被大量引用。最重要的一組是帕斯頓家族從1422—1509年的九十年間祖孫三代的信件(Paston Letters),它實際上等于一部富農(nóng)發(fā)家史。帕斯頓家族是諾福克郡的富農(nóng),不擇手段地兼并附近土地,例如從信件中看出一個沒落貴族法斯托爾夫爵士的地產(chǎn)就為其兼并,這樣他就成為發(fā)家的鄉(xiāng)紳。

帕斯頓家族信件還包括地契和其他文據(jù),也有一些有關(guān)時事的資料,如信中收有1485年理查三世一派的人反對當時還未即位的亨利·都鐸(Henry Tudor, 即后來的亨利七世)的檄文,信中也反映了當時動亂不安的諾福克地區(qū)的騷亂與衰落。

這類信很多,不能一一列舉。尚有當時名人托馬斯·莫爾書信集、托馬斯·克倫威爾書信集、塞西爾父子書信集,都很重要。這些人是當時的高官,其信中有私事,也有公事,給我們留下了更多的補充材料。

都鐸史大師埃爾頓說,16世紀中葉以后的信件如雨后春筍。以前私人信件為收藏家所保存,秘而不宣,19世紀英國政府組成歷史手稿委員會,對私人和地方的收藏進行編目,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線索。

我這里引用埃爾頓的一段話:16世紀中葉,由于文獻檔案突然大量涌現(xiàn),標志一個戲劇性的變化,私人信件如雨后春筍在各地大量涌出,我們處于官方資料在巨量非官方材料面前地位下降的歷史研究發(fā)生變化的前夕。這非官方非正式的材料對于歷史寫作的影響是明顯的。于亨利八世一朝,我們可以清楚了解任何事實的理由和原因,而于伊麗莎白一朝更加速進程,可以指望再現(xiàn)各種大小事件,了解各種人物,猶如他們自己從墳?zāi)怪凶叱鰜硪粯樱忉屪约旱乃枷敫星椤v史家可以變成傳記家。與近世相比,材料仍較少,但與前面相比,以現(xiàn)有設(shè)備加上私人信件,歷史研究是可以有所突破的(G. R. Elton, England 1200—1640

這段話看來是有根據(jù)的,它說明英國都鐸時期的歷史已經(jīng)提供了很細致的材料,對都鐸一朝大大小小事情都可以進行了解。

 

三、都鐸史料的整理

 

1. 整理簡況

都鐸史料浩如煙海。早在17世紀,英國已出現(xiàn)過幾位私家編輯史料的大家:坎登(Camden)、特威斯登(Twysden)、塞爾登(Selden)、杜達爾(Dugdale),他們下了一番功夫。

18世紀英國政府提倡編纂史料,由皇家歷史官員T. 賴莫Thomas Rymer, 1643?—1713年主編,編成Foedera一套20卷,編至1654年,于1704—1735年陸續(xù)出版,這部材料現(xiàn)在仍然沿用。

19世紀歐洲大陸大興整理史料之風(fēng)。德國在蘭克的影響下,著手編纂M. G. H《日耳曼歷史文獻》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規(guī)模龐大,計劃周詳,全書均由名家負責(zé)編纂。

法國繼之進行史料整理,其主要匯編為R. H. F《法國歷史家匯編》(Recueil des Historiens des Gaules et de la France,是對自高盧時期起的法國古代歷史的編纂。

英國在19世紀,史料的整理工作亦有大進展。英國長期統(tǒng)一、安定,所以史料極多,無大損失。英國沒有德國、法國兩國政治方面的需要。德國長期分裂,渴望統(tǒng)一,希望從古史研究中求得鼓舞。法國政治動蕩,自由主義分子希望從中世紀的城市自治、等級制度、農(nóng)民起義等歷史中,保皇黨希望從君主專制制度、教會、國王與教會聯(lián)盟等歷史中尋求根據(jù)。英國人島國性強,史料豐富,保存較好,故采取一種盤查清點的態(tài)度。正因為英國史料整理工作是由官方支持的,故規(guī)模巨大。1800年議會下院開始成立檔案委員會,整理出了許多東西,但最重要的是1852年成立了國家檔案館(Public Record Office),收集了全國檔案資料。P. R. O. 首任主持人弗蘭西斯·帕爾格雷夫爵士(Sir Francis Palgrave),是個著名歷史家,曾編印史料數(shù)種,并有著述,在其主持下,史料整理工作順利開展。過去檔案保存分散,儲存條件差,政府舊檔分存于各部門,現(xiàn)由P. R. O. 統(tǒng)一管理。

P. R. O. 的重要工作是編制和刊印,有個英文詞Calendars,此是專業(yè)用詞,指對檔案的分類編排,成為目錄,有時則全文發(fā)表某些檔案,其編排按照在Rolls上排列的時間順序。整理就緒后為了便于查閱,P. R. O. 出版了指南(Guide),說明如何去查閱,還有清單(Lists),即目錄,以及索引(Index)。

英國另一個史料收藏豐富的單位是不列顛博物館,一些老大學(xué)如牛津、劍橋都收藏很多材料。很多私人也收藏了很多檔案,英國政府于1869年成立皇家歷史檔案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of Historical Manuscripts,簡稱H. M. C),派人四處尋訪,由查閱者提出摘要報告,刊印成H. M. C. 報告,此工作一直繼續(xù),1969年改為年刊。

另一種大型史料匯編為《檔案叢刊》(Roll Series,這是一部大規(guī)模的中世紀史料匯編,目前已出99種,253卷,其中都鐸史料占相當部分,主事人有三人,不為人們所注意。但參加者有一位英國中世紀憲法史專家,牛津教授威廉·斯塔布斯William Stubbs, 1825—1901年。他主編《英國憲法史》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ngland三卷,及Selected Charters,現(xiàn)仍站得住,他對史料編纂態(tài)度嚴謹。

此外還有一些學(xué)社(Society):

a. 坎登學(xué)社Camden Society,1838年成立,1897年并入皇家歷史學(xué)會。

b. 筒狀檔案研究會Pipe Rolls Society,1884年成立,專門刊印財政檔案。

c. 塞爾登學(xué)社Selden Society,1897年成立,專門刊印法律史檔案。還有其他學(xué)社,從略。

20世紀,英國科學(xué)院編印英國社會經(jīng)濟史料叢刊Record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914—1935年出版,出了九卷。1972年起,又出新叢刊第一輯(New Series I),副題為社會經(jīng)濟史史料(Recor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英國的史料整理工作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延續(xù)不斷,使人們有可能充分利用它。

 

2. 史料匯編

史料整理使大量史料得到分類編排,并有了全面的索引,但是材料太多,查閱不便,遂有了按一朝、按一個題目進行史料匯編的工作。這種所謂刊印史料(Printed Sources)數(shù)量是很大的。以萊文(Levine)所撰都鐸時期參考書目(Tudor England 1485—1603, Cambridge 1968)為例。該書共收2360種書目,雖然比里德所輯書目6543種幾乎少了三分之二,但是卻是一部精選的書目,它所開列的已刊史料目錄中,我們所感興趣的有以下一些門類:

憲法和行政史 (Nos. 94—159)66種

政治史 (Nos. 405—49995種

經(jīng)濟史 (Nos. 1075—109218種

農(nóng)業(yè)史 (Nos. 1280—12856種

宗教史 (Nos. 1556—1686131種

以上共300多種

下面我們介紹幾種見得到的書。

前面說過的《亨利八世朝的書信和文件》(Letters and Papers, Henry VIII簡稱L. P. )是很要緊的資料匯編。20世紀前四十年研究亨利八世朝英國政治史的人寫的書,其腳注多出自此。可惜我們還無此書。該書從1862年開始出,到1910年出完。近四十年來,人們突破這個范圍,開始到P. R. O. 中去找材料,埃爾頓正是這樣。

經(jīng)濟史的材料匯編本來不多,僅18種。還好,國內(nèi)可找到兩種,且是最好、最主要的。一種是由兩位比較接近唯物主義的專家陶尼(Richard H. Tawney)和鮑爾(Eileen Power)合編的《都鐸經(jīng)濟文獻》(Tudor Economic Documents,三大卷至今仍是都鐸經(jīng)濟史方面最重要的資料匯編,在國內(nèi)歷史較長的大學(xué)都可找到。困難在于它引用的是原文資料,有中世紀英文的,也有拉丁文的,相當部分不太好讀,所以許多人不大敢用。另一種是布蘭德、布朗和陶尼編輯的《英國經(jīng)濟史資料匯編》Bland, Brown and Tawney, English Economic History Selected Documents,此書年代亦久,1914年出版。所選材料從中世紀早期至19世紀,第二部分都鐸時期占很大篇幅,材料選得很好,現(xiàn)在看來,對于了解圈地運動、毛紡織業(yè)、商業(yè),乃至于專利權(quán)、羊毛價格都有一定用處。齊思和先生主編的《中世紀晚期的西歐》中有資本主義萌芽一部分,選譯了該書中的主要篇目。該書用于教學(xué)是很不錯的,但用于研究,則嫌材料不足。不過18種資料并非種種都這樣。我們有了較好的兩種,是差堪自慰了。

憲法史中,有兩種很好的書。一種是坦納編的《憲法文獻,1485—1603》(Joseph R. Tanner, Tudor Constitutional Documents, 1485—1603),1940年劍橋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坦納是憲法史的大專家,受封為近代史欽定講座的教授。

因為都鐸史研究在近四十年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坦納的書已不能適應(yīng)需要。1960年劍橋大學(xué)委托埃爾頓編輯出版了另一部,名為《都鐸憲法》(Geoffrey R. Elton, The Tudor Constitution, 我作了比較,每部都有200多篇材料,但埃爾頓重編時,只采用了坦納所選的120多篇,而新選了其余篇目。如果兩部書都有的話,我們可以有400篇材料,還是很不錯的。所謂憲法史,不是只講憲法條文內(nèi)容包括王國政府的各種法律、刑事法庭記錄、財政收入等等。也就是說,它涉及的面,相當于前述國王政府檔案的內(nèi)容。如果用它們來研究英國宗教改革、政府改革,都很有用,但它們不涉及社會下層,也不涉及經(jīng)濟史。

宗教史史料也多但國內(nèi)收藏很少甚至南京金陵神學(xué)院都沒有

還想介紹一種關(guān)于英國通史的歷史文獻。即道格拉斯主編的《英國歷史文獻》(David C. Douglas, 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該書計劃出十二卷,但不止十二本,有的一卷兩本。都鐸時期是兩卷,1485—1558年是第五卷,1558—1603年是第六卷,分兩冊。第五卷是1967年出的,主編是C. H. 威廉斯。第六卷的預(yù)告已經(jīng)出了三十一年了,至今仍未見出書。主編者叫普賴斯D. Price是個有名的專家,以三十年仍編不出,足見他的慎重,也可見選材之難了。

我們雖努力收集,而得到的資料與前述國外出版數(shù)字相比,仍只有幾分之一。目前,外國學(xué)者或用縮微膠卷,或用電子計算機。所以我們應(yīng)當呼吁,建立中心或者不論采取什么方式,來補充一下資料,我們不可能用中古英文的材料,所以最方便的是匯編。開創(chuàng)新局面恐怕應(yīng)先抓這件事。350種資料中哪怕買到100種也好。

當然也不是說要把書都看完再寫文章。蘇聯(lián)的英國都鐸史專家謝緬諾夫?qū)憽妒兰o英國圈地運動與農(nóng)民斗爭》,得到了英國人的承認。許多史書的參考書目上都要列上此書。而他所用的主要材料是利德姆(I. S. Leadam)所輯《圈地末日審判》(The Domesday of Inclosures, 1517—1518。該書匯集了圈地運動調(diào)查委員會委員到十個郡進行調(diào)查后向大法官廳的匯報。《英國歷史文獻》中選了其中幾篇。謝緬諾夫據(jù)《圈地末日審判》進行分析、排比、綜合,終于寫出了很有價值的巨著。

 

四、都鐸史的研究

 

1. 英國國內(nèi)的研究概況

一般說,英國都鐸史研究的開始祖是弗魯?shù)拢↗. A. Froude, 1818—1894年)。他在史學(xué)史上地位很高。他著述甚多,最主要的一本是《從沃爾西失勢到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的英國史》(The History of England from the Fall of Wolsey to the Defeat of the Spanish Armada,原想寫完伊麗莎白朝,但未寫完。該書從1852年開始出版,到1870年出完,共十二卷,過去大受推崇,但現(xiàn)在人們對之有所非議,提出兩點指責(zé),第一是筆風(fēng)不嚴,細節(jié)錯誤多,第二是把朝代興盛僅歸于亨利八世,而貶抑伊麗莎白。前述萊文(Levine)的書中有對它的評語,認為錯誤如此之多,不應(yīng)推薦給人了。不過著名的史學(xué)史專家湯普遜(Thompson)仍認為,盡管有其缺點,該書仍有不朽的性質(zhì)。雖然該書用來不太保險,但我仍認為,它由一人于一百年前寫成,這樣的錯誤是很難免的。可以認為,弗魯?shù)麻_創(chuàng)了都鐸史的研究。

20世紀都鐸史的研究被英國史家分為前四十年和后四十年兩段。

前四十年,都鐸史研究名家輩出,著述如林。其中大師是A. F. 波拉德(A. F. Pollard, 1869—1948年),其杰作一為《沃爾西》,材料多取自L. P. ,至今仍是傳統(tǒng)傳記中的范例;一為《亨利八世》,不算太出色,但較弗魯?shù)碌膹姟F。挥袃删怼K€有很多其他著述。

這一時期中還可舉出幾位名家來。

舊本《劍橋近代史》都鐸時代這章的撰稿人蓋爾德納(James Gairdner)也是大師,著作很多。還有因尼斯(Arthur D. Innes),著述亦多。他寫過都鐸史,其書雖為以后埃爾頓寫的所取代,但在當時仍不失為一位大專家。

其他各方面也都有專著出現(xiàn)。比如坦納就有憲法史的著作。迪茨(F. C. Dietz)寫了財政史的通史;霍爾茲沃思(W. S. Holdsworth)寫了十二卷的法律史,至今都仍是名著。這幾種著作既有用,又易找。

盡管前四十年研究得很詳盡,似乎填滿了各個空白,但近四十年仍出現(xiàn)了都鐸研究的新高潮。最近英國出了一本文集,叫《英國史研究中觀點的變化》(Changing Views on British History,是最近若干年的文集,提到近四十年來傳統(tǒng)觀點受到?jīng)_擊,新的觀點出現(xiàn)。書中所收關(guān)于都鐸史的文章大概是兩篇。談的是近四十年來都鐸史研究的新貌。

都鐸史研究和其它斷代史研究一樣出現(xiàn)了新高潮,不過都鐸史研究更熱,出現(xiàn)了一些專著。下面擇要介紹。

賓多夫(Bindoff)寫的《都鐸英格蘭》(Tudor England比較注重經(jīng)濟現(xiàn)象,經(jīng)濟部分較好。埃爾頓給予此書很高評價。此書北京有。

埃爾頓《都鐸時期的英國》(England under the Tudors,1954年出版。這部書取代了原來因尼斯所寫的都鐸英國史,現(xiàn)在被英國人認為是大學(xué)的標準教科書,極受歡迎,多次再版。1978年、1980年都有再版。它主要講政府的改革。

另外英國近年來出現(xiàn)多種多卷本的英國史,最主要的是牛津英國史,這部巨著中與我們的研究有關(guān)的是卷七,《早期都鐸君主》(Maekie, The Earlier Tudors, 1485—1558和卷八《伊麗莎白朝》J. B. Black, The Reign of Elizabeth,兩部書包括的面很廣。一般評價認為卷八比卷七編得好。兩書書末的參考書目極有價值。

還有一部多卷本通史是狄更斯(A. G. Dickens)和加什(N. Gash)主編的。從15世紀起開始敘述,每卷大體包括50年。卷二是埃爾頓撰寫的《改革與宗教改革》(Reform and Reformation。本書主要講宗教改革和政府改革,經(jīng)濟講得少。作為通史,它敘述宗教改革已相當詳細了。

英國還編有其他多卷本英國通史,新著很多,這里不一一介紹。

近四十年來也出了許多專史。例如尼爾(J. Neale)對議會史很有研究,他最擅長于伊麗莎白朝,僅關(guān)于伊麗莎白朝的議會和下院,他的著作就有三種,都很有分量。

埃爾頓的《都鐸政府革命》是研究這一時期英國政治制度的一部名著。

宗教史研究方面,有一位休斯(Philip Hughes),寫了三大卷《英國的宗教改革》。近四十年來研究清教運動也形成了一個小的高潮,出了不少專著,最著名者為納彭(Marshall M. Knappen)的《都鐸清教運動》。此外還編出了許多原始材料。

經(jīng)濟史上有幾位名家。陶尼1941年發(fā)表論文《鄉(xiāng)紳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Gentry,挑起了長期的爭論,二十年代他還寫過《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也是名著。斯通Lawrence Stone研究英國貴族,他寫了一本名著,叫《貴族的危機》The Crisis of the Aristocracy, 1558—1641),1965年出版,他們認為在都鐸時期舊貴族在衰落,鄉(xiāng)紳在興起。此外就是E. 利普森所著《英格蘭經(jīng)濟史》,這本來是上個階段的著作,但第三次再版時1943年作了重大修改,篇幅擴大得很多,材料也增加了。現(xiàn)在常見的第五版,用的也是第三版的版面。

G. D. 拉姆齊Ramsay研究英國海外貿(mào)易,著《地理發(fā)現(xiàn)年代英國海外貿(mào)易》;P. 拉姆齊Ramsey著《都鐸經(jīng)濟問題》,涉及面較廣;前面介紹過的瑟斯克寫《英格蘭和威爾士農(nóng)業(yè)史》,這使我們更感興趣,此外她還寫過很多東西。

除此之外還有傳記。這里主要介紹尼爾撰寫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傳》,是一本標準傳記,到目前仍無新著出來取代其地位。本書國內(nèi)有,商務(wù)已在組織人翻譯。110

另外,許多作家不再著眼于國王、首相,而是為一些對時政或其他方面有影響的人物立傳。例如A. G. 狄更斯為克倫威爾寫傳,此書我們可以見到。又有人為亨利八世的財政代理人斯蒂芬·沃漢(Stephen Vaugham),伊麗莎白時期重用的財政巨頭、意大利人赫拉蒂歐·帕拉維西諾爵士(Sir Horatio Palavicino)寫傳。還有一些名人又出現(xiàn)了新傳。如霍金斯傳、沃爾特·雷利傳等等,說明這一時期人們對一些問題的再研究也在開展。

都鐸研究之風(fēng)歷久不衰,成果累累,截止到1957年1月,收入里德(Read)所編書目的原始資料、論文、專著共6500余種。

近40余年來英國都鐸史研究中關(guān)心的問題是什么?有什么爭論?下面介紹一下。

首先在社會階級結(jié)構(gòu)方面發(fā)生爭論。1941年陶尼《鄉(xiāng)紳的興起》的文章發(fā)表后,引起社會經(jīng)濟史學(xué)界的關(guān)注和長期爭論;1948年斯通寫了《伊麗莎白時期貴族的剖析》,支持陶尼。1951年持正統(tǒng)的陳舊觀點的史學(xué)家特里弗羅珀(Trevo-Roper)寫了《分析的分析》,反駁斯通和陶尼。1952年斯通撰文進行進一步的申述,1953年特里弗羅珀寫了專著《鄉(xiāng)紳》(The Gentry,1954年陶尼寫了《鄉(xiāng)紳興起后記》。這場爭論歷時十幾年。參加者很多。下面介紹一下爭論的基本觀點。陶尼的觀點是,1540—1640年間,鄉(xiāng)紳大量擴充土地,經(jīng)濟地位上升,舊貴族日益沒落。斯通的文章用研究成果支撐貴族衰落的觀點。反對者特里弗羅珀認為應(yīng)當對鄉(xiāng)紳進行分析,在政府中供職的興起了,在鄉(xiāng)村的則比較窮;他反對談貴族的衰落。討論中公論不傾向于他。但埃爾頓在《都鐸時期的英國》中采納了他的觀點。這個問題關(guān)系重大。鄉(xiāng)紳在農(nóng)村資本主義萌芽中所占地位重要,研究鄉(xiāng)紳的興起使我們很感興趣。

另外,我們國內(nèi)比較關(guān)心圈地運動。40余年來,圈地方面文章不大多,也沒有什么大爭論。瑟斯克寫了《都鐸朝的圈地》(Tudor Enclosures, 1959。這是通俗讀物,未能引起重視。克里奇Kerridge寫了《十六世紀以后的農(nóng)業(yè)問題》1969年從法律方面涉及圈地運動,也未引起大的爭論。英國都鐸史學(xué)界對這個問題較冷淡。

政治制度方面爭論的問題是“亨利革命”(Henrician Revolution)。這一名稱由埃爾頓所提“政府革命”演化而來,又有人稱其為“都鐸革命”。這不是講革命,而是講政府制度的改革。埃爾頓所在的劍橋大學(xué)和牛津大學(xué)形成對峙。《過去與現(xiàn)在》雜志1963—1965年間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埃爾頓論點的反對者、牛津大學(xué)教授彭利·威廉斯(Penry Williams)和哈里斯(G. L. Harriss)提出,都鐸史上是否有革命的問題。庫帕(J. P. Cooper)也有這樣的問題。埃爾頓進行了答辯。埃爾頓有兩本論文集,我們國內(nèi)也有。

從“政府革命”上又衍生出來一個問題。埃爾頓認為,克倫威爾是政府革命的核心人物,那么究竟應(yīng)如何評價他的作用?埃爾頓認為政府革命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引起異議。主要反對者是斯卡里斯布里克(J. J. Scarisbrick),他寫了《亨利八世》一書,認為亨利八世和其他決策大臣都有功勞。這部書至今已代替了波拉德的《亨利八世》,成為標準傳記。埃爾頓在1978年采納了斯卡里斯布里克的觀點。對這個問題我國學(xué)者興趣也很大。在封建社會衰落、資本主義興起的時期,統(tǒng)治者實行專制統(tǒng)治,不論叫改革或革命,都與專制主義相聯(lián)。克倫威爾代表新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反映了國王與鄉(xiāng)紳和資產(chǎn)階級聯(lián)盟的問題。

另一個爭論的問題是宗教改革方面的。關(guān)于宗教改革的動力,進程,存在著非常不同的看法。1982年《英國歷史雜志》刊載了黑格(C. Haigh)的一篇文章,談及近年來關(guān)于英國宗教改革的歷史學(xué),認為關(guān)于英國宗教改革有四派。第一派以埃爾頓為代表,主張改革是自上而下,進展迅速。認為到1553年,僅用了20多年時間,英國完全變成了新教國家。第二派以A. G. 狄更斯為代表,認為改革是自下而上,進展迅速,動力不是來自政治原因,而是來自沉寂已久的羅拉德派,這提出了新問題,新觀點。第三派代表是彭利·威廉斯,認為是自上而下,進展緩慢,到70年代才取得成就。第四派代表人物是科林森(C. Collinson),認為是自下而上,進展緩慢,16世紀40年代新教徒只是一小撮,60年代稍增,到90年代得到地方教區(qū)教士的推動,新教才迅速發(fā)展。這與埃爾頓的觀點完全相反。爭論各派都掌握了很多材料,黑格認為是各方據(jù)自己占有的材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這一爭論提出了新問題:人民群眾究竟在宗教改革中起什么作用。這是很重要的。

以上爭論多出自表象,沒能涉及實質(zhì)。這從另一個方面給予我們?nèi)绾芜M行歷史研究的啟示。

 

2. 開展有中國特色的都鐸史研究

目前我們的不利條件在于:第一,原始資料太少,我們花了幾年所收集的,僅是國外出版數(shù)量的百分之一、二。第二,專業(yè)人才太少。第三,對國外這幾年研究動態(tài)了解得太少。有利條件在于:第一,近年來所進新書不少,盡管側(cè)重于通史,專著,少有文獻選集,但在沒有第一手材料的情況下也很有用。第二,近年來不少中青年同志關(guān)于都鐸史寫了不少文章,有的很好,這都是都鐸史研究的希望。第三,英國人保守性很厲害,出了一位權(quán)威誰也不去碰。梅特蘭的憲法史出版已七十多年,還沒有人重寫一部。我們沒有這種束縛。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正確理論。英國史家爭論問題常常上升不到理論高度,例如,討論政治制度改革,看不到專制統(tǒng)治與經(jīng)濟基礎(chǔ)、階級基礎(chǔ)的關(guān)系;研究宗教改革,看不到宗教方面的變化是由資本主義萌芽引起。我們則不然。我們對都鐸史的研究,起步雖較美、法、德為晚,也較蘇聯(lián)為晚,但是還是可以參加探討的。蘇聯(lián)女專家施脫克馬爾所著《十六世紀英國簡史》是一部公認的有水平的好書,它深入淺出,處處有據(jù),她所引的英文著作只截止到40年代,我們都有,而我們則處在80年代。同樣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dǎo),只要下功夫,是可以超過她的。希望在年輕人身上。

下面對如何開創(chuàng)都鐸史研究的新局面提幾點建議:

1. 資料建設(shè)。應(yīng)當大聲疾呼買進原始資料,我們不無巧婦,就是缺米。一些權(quán)威性專著也應(yīng)增補。還要增進重要期刊,包括考古、經(jīng)濟、宗教等與歷史研究有關(guān)的期刊,都應(yīng)購進。

2. 我們隊伍的自身修養(yǎng)。作為一個老知識分子,我覺得理論確實重要。有了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找出規(guī)律。另外就是外語,外文要學(xué),還要好,用熟,提高閱讀速度,不然大量著作什么時候讀完呢?專業(yè)知識當然也要加強。

3. 進行打基礎(chǔ)的工作。按我們北師院英國史研究室的想法,要爭取譯出一部都鐸史,寫出一部都鐸史,編出一部分量大些的都鐸資料。要想深入研究,這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要進行對人物和大事的研究。

4. 研究要從宏觀角度出發(fā)。我常勸告我的研究生,學(xué)問不能像乾嘉學(xué)派那樣做;同時又不能把范圍擴大到材料駕馭不了的程度。要選擇適當?shù)念}目從宏觀角度出發(fā),尋找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同時,進行比較研究也很可行。對都鐸王朝和我國明朝的比較我有較大興趣。它們年代大體相同,經(jīng)濟上同處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政治上都是專制王權(quán)。不好解釋的問題是,英國何以在此后不久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進入了近代,而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到清朝被扼殺,以后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要研究這個問題,既要掌握豐富的都鐸史料,又要對明朝歷史有較深造詣。我們希望有興趣的同志不妨試一為之。

 

附注:

本文是1984年在一次講習(xí)班上的講稿,由門人記錄,經(jīng)本人過目。當時眼界不廣,難免遺漏。所講內(nèi)容,只是當時所曾接觸到的情況。謹此說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都市| 铜鼓县| 谷城县| 沂南县| 开江县| 大洼县| 南雄市| 宣汉县| 绿春县| 延吉市| 拜城县| 图木舒克市| 张家港市| 镇雄县| 东城区| 神木县| 徐水县| 中西区| 遂平县| 蛟河市| 迭部县| 岳阳市| 桐乡市| 宜宾县| 和林格尔县| 手机| 菏泽市| 普兰县| 灌南县| 新源县| 上林县| 资中县| 星座| 辛集市| 乐清市| 三河市| 莫力| 三河市| 塘沽区| 宁陕县| 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