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家法思想與中國古代法文化
我國從漢代開始,對先秦思想學術流派就以儒、墨、道、法等分派和命名,申不害、商鞅、韓非、李斯列入法家。由于秦行法家政治,又僅歷二世而亡,后代學人每以“暴秦”非之,口誅筆伐,恥與申、商、韓、李為伍,往往貶法家而殃及對法、刑的正確評價。至近代,一些力圖革故鼎新的政治家、思想家,倡導變法圖強、民主、憲政和法治,又常常為弘揚法、法治而盛譽法家。久而久之,就給人以這樣一種聯想:似乎一提到法家,就意味著法、法治、法思想。反過來也一樣,似乎法和法治就是法家的專利。而若要把儒家同法、法思想聯系起來,有人就會感到驚疑。似乎儒家就是只講道德,不講法律;只講王道政治,不講規則政治;似乎王道政治就不包含法律規則和法律懲治的內容。直到今天,還時隱時現地存在著這樣一種看法:儒家沒有什么法思想可言;儒家在中國法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在于他們是法家的反對派,或者說,他們只有反對法和法治的法思想。一些正面闡述儒家法思想的教材、著述,也往往把儒家法思想歸結為“禮治主義”、“德治主義”、“人治主義”,并總不忘記加上一句評語:“反對法治主義”。
因此,作為儒家法思想研究的前提,首先應當回答的一個問題是:應當怎樣認識儒家的法思想。這一問題牽涉到儒家法思想研究的歷史檢討和方法論檢討,牽涉對既有的關于中國古代法和中華法系的認知方式及其整個知識體系的檢討,牽動到本書的邏輯起點和立論基礎。筆者在本書中所作的全部嘗試,旨歸之一,就是試圖對這一問題做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回答。誠然,其結果如何,只能到寫完最后一個字才能祈求讀者的指教和評判。就是說,怎樣認識儒家法思想的問題是可大可小的。大者,重新認識儒法關于德禮政刑之爭的實質,大到重新認識中華法系,大到囊括全書的內容。而本章開宗明義,只能作個“小”的回答:從中國法文化和中華法系的歷史事實上擷取幾個方面來說明儒家法思想的存在的客觀性以及對其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