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興起時期中朝政治秩序變遷研究
- 王臻
- 2706字
- 2020-08-19 10:27:24
三、本書寫作的特點
本書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以政治事件和外交關系為切入點,著重對清朝興起時期中國王朝與朝鮮政權之間開展政治外交往來的內容,進行系統、全面的闡述和分析比較,剖析明代至清代中朝政治秩序的沿革歷程,反映歷史發展。其次,注意宏觀研究與微觀分析相結合,既全面反映中朝政治秩序演變過程中出現的摩擦和沖突,又注意用矛盾的發展變化的觀點對中朝政治關系中的問題進行微觀的分析研究,力爭提出符合歷史史實的結論。最后,注意把握后金(清)是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特點,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正確闡釋清朝統治體制在中朝政治關系問題中反映的特殊國際關系模式。
本書的研究方法是,第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在已經掌握大量豐富的中外文獻資料及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真梳理與本書研究有關的資料,從微觀研究入手,注重宏觀問題的把握,探索這一時期中朝政治秩序演變的基本走勢,本著辯證的、歷史的態度,進行理論探索,將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相聯系,把問題放置于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堅持歷史的、矛盾的聯系發展觀點,注意分析其內在的因果關系。
第二,運用史論結合與比較研究的方法。應用第一手資料,由表及里地分析問題的背景、性質、影響等。同時,注意使用豐富的歷史資料,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研究,說明中朝關系的特點。在研究過程中充分借鑒、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注重對韓國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對比,考察中韓學者在歷史觀、方法論方面的異同,澄清對相關問題的一些模糊認識,對一些歷史問題給出客觀的評價,系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從而開拓更為廣泛的研究思路。
第三,運用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政治學、民族學、歷史學、國際關系學等角度進行跨學科綜合研究。例如,把朝鮮與后金(清)、晚明的政治關系置于東亞國際環境中考察,分析中朝的國力、相互追求的政治實利、國際環境對中朝關系的影響等問題。
書稿研究的創新點在于,其一,就研究角度而言,以往國內外學者關于后金(清)、晚明、朝鮮關系的研究,都是局限于其中兩方的關系研究。本書則以明清史發展及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的研究視角,對后金(清)、晚明、朝鮮三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進行全面系統性研究,選取后金崛起而明朝衰落這段明清交替歷史時期,以清朝興起即后金(清)的發展為研究線索,以史論結合的方式探討明清更替為中國與朝鮮封貢關系所帶來的新變化。本書研究角度與以往研究有所不同,這不僅可以發現以往沒有引起學界注意的歷史現象,而且可以更加客觀地認識該時期的歷史發展狀況,因而本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屬于開創性的研究工作。
其二,在研究觀點上,筆者認為,清朝興起時期,后金(清)從一個被支配、被統治(被明與朝鮮雙方統治)的地位,轉變成為一個支配者與統治者;與此同時,明與朝鮮一點點、一步步變得失去主動,以至被宰割、被統治,也就是一個由明支配的中朝華夷秩序,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由清支配的中朝封貢體系,在此過程中,朝鮮的反應及其應變,是中朝政治秩序變遷的重要影響因素。而朝鮮對明清封貢對象的轉變,根源在于思想文化的認可度,朝鮮本來只尊奉代表中原文明的明王朝,即使被后金(清)軍事打敗,仍難以從心理上接受“野蠻化外文明”,只有當清人入關建立起統一王朝完成儒化過程,朝鮮才真正認同清王朝。
其三,本書完成過程中充分利用一些新的文獻資料。寫作本書所依據的資料,除了深入分析那些與本書研究相關的最基本原始文獻,如中國方面的《明史》、《明實錄》、《清史稿》、《清實錄》,朝鮮方面的《朝鮮王朝實錄》、《承政院日記》、《備邊司謄錄》、《同文匯考》等,更重要的是,注意挖掘和使用一些新的文獻資料。這一是指此前大陸學者較少使用的《滿文老檔》、《東華錄》(兩種版本)等;二是指韓國所收藏的《尊周匯編》、《小華外史》,以及出版不久的《韓國文集叢刊》及《燕行錄全集》(有的《燕行錄》包含在《韓國文集叢刊》之中)等,這些文獻極具史料價值,包含較多中朝官方正史所不曾記錄的資料,值得認真研讀利用;三是筆者利用到韓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研修的機會,查閱到臺灣歷史學家張存武、葉泉宏編纂的《清入關前與朝鮮往來國書匯編》一書,該資料集中披露了大量的以前未曾見到的史料,如《朝鮮國書往來簿》、《清入關前與高麗交涉史料》等,為筆者從事研究提供了極好的資料,在新資料的發掘方面是一個極大的收獲。另外,筆者利用出外訪學機會,購買、復印許多韓國學界的研究成果,如《壬辰倭亂與韓中關系》、《明清時代中韓關系史研究》、《丙子胡亂史》,以及與本書有關的大量韓國博士、碩士論文,能夠借鑒參考韓國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為筆者順利從事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本書研究的學術意義在于:清朝興起時期,即16世紀末17世紀前期,正值明王朝衰落,后金(清)崛起之時。明、后金(清)政權的更替,影響到了東鄰朝鮮,使其朝貢對象發生轉變,即由臣屬于明朝變為對清朝貢。中國大陸封建王朝的更迭,使該時期的中朝傳統政治秩序相應發生變動,即本來以明朝為上國的中朝政治秩序,由蘊含危機到受到沖擊再到發生深刻變化,直至演變為以清朝為主導的中朝政治關系體系。本書歷時性考察清朝興起取代明朝以及與朝鮮政治秩序變化的歷程,共時性探究彼時中朝政治秩序的變遷特點。共時性探究是在歷時性考察基礎上的抽象和升華,這種研究視角與路徑在以往的研究中尚不多見。鑒于目前學界對明清交替時期中朝封貢關系史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因而本書稿的完成,有助于豐富該時期中朝關系史的研究,加深對古代中朝政治秩序的理解,研究成果對中國史、朝鮮史、中朝關系史、中朝邊疆史、比較歷史研究及國際政治學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本書研究的現實意義在于:第一,目前,東亞區域國際問題備受世界矚目,現在盛行一種說法,“世界的未來在亞洲”,“亞洲的未來在東亞”,而地處東亞中心位置的中國,其與朝鮮半島關系的變化,同樣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本書通過探討清興起時期明清王朝更迭與朝鮮王朝的政治秩序演變,可以做到鑒古知今,把握當今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關系的走向,審視當今東亞國際關系政策的得失,以此對我國和朝鮮半島國家之間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一定借鑒意義,進而構建東亞和諧秩序。第二,本書研究過程中注意與韓國學界的相關著作論文進行對比研究,辯證地、歷史地分析中國與朝鮮的復雜國際關系問題,這一研究成果的問世,可以促進當今中韓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澄清歷史上的一些模糊認識,如關于壬辰戰爭中明朝“援朝御倭”作用以及后金(清)發動丁卯之役與丙子之役等事件如何看待的問題,糾正錯誤的學術觀點,消除存在的隔閡和偏見,共同推動日益繁榮的中韓關系研究的深入發展,從而開創中韓和平、友好與發展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