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興起時期中朝政治秩序變遷研究
- 王臻
- 1327字
- 2020-08-19 10:27:24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書著重探討清朝興起時期(后金)清、晚明與朝鮮王朝政治秩序的演變軌跡、發展規律以及地區影響。研究時間斷限為1583~1643年,即建州女真開始統一與后金(入關前的清)政權時期,晚明時期的萬歷、天啟、崇禎三朝 3,朝鮮宣祖王、光海君、仁祖王時期。書稿完成過程中,以清朝興起為研究線索,以封貢關系嬗變為研究主線,以政治事件和外交關系為切入點,分四個階段對明末清初時期中朝政治秩序演變的特點、規律性和性質等闡釋和界定。即1583~1615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前,傳統的中朝政治秩序中蘊含著危機;1616~1626年,隨著后金天命 4王朝的建立,中朝之間穩定的政治秩序受到沖擊,發生動搖;1627~1635年,后金天聰王朝時期,中朝政治秩序發生深刻變化,產生裂變;1636~1643年,清崇德王朝與朝鮮結成君臣關系,于是中朝政治秩序得以重新建構。
本書之所以選取清朝興起為線索展開對相關問題的論述,是因為從1583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起兵開始,歷經后金天命政權、天聰政權、清崇德政權,直至1643年皇太極去世的60年間,女真族(后改稱滿洲)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先后統一女真內部,恩撫蒙古勢力,武力戰勝朝鮮國,削弱明朝的統治,促使明朝滅亡。后金政權的建立,為后來的清軍入關、建立統一全國的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筆者認為,后金天命、天聰政權及清崇德政權的興盛發展史,就是明朝晚期的衰敗史;明朝被清政權所取代,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朝鮮被納入到清朝的封貢體制之內,這也是大勢所趨,因而個中的政治、民族、外交關系頗值得探討。
研究過程中,重點考慮的問題是:封貢體制對明清交替時期中朝政治秩序變遷的重要作用。(1)中國東北邊疆民族建州女真人與鄰國朝鮮的交往,是作為明朝境內的割據政權與外國的交往,此時的明朝盡管已經衰落,但仍是統治中國的正統王朝;后金(清)盡管強大,但只是占據東北一隅的地方政權;朝鮮與后金(清)開展關系,必然要遵守封貢體制的規則,顧及明朝的態度,因而明王廷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2)在女真崛起建立后金政權與明朝爭奪王權的斗爭過程中,朝鮮作為第三者地位,既囿于與明朝長期的封貢關系,又面臨后金強硬的威逼,處于兩難的境地,在現實形勢面前,朝鮮不得不及時改變其對外政策,由一貫的“奉明”轉變為不情愿的“事清”,因而朝鮮與后金(清)的矛盾持續不斷,直到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取代明朝的統治,朝鮮才正式轉變到清朝的封貢體制之內。(3)后金天聰政權、清政權之所以先后對鄰國朝鮮發動“丁卯之役”、“丙子之役”兩次征伐戰爭,表面上的原因是出于朝鮮尊奉明朝、輕視后金的態度,實際上是后金(清)欲代明君臨天下重建中朝政治秩序而實施的戰略步驟。
本書特別關注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在分析后金(清)與明朝、明朝與朝鮮以及朝鮮與后金(清)三角關系的基礎上,探討以明為中心的中朝傳統封貢關系,是如何一步步地轉變為以清朝為中心的新的中朝政治秩序,注重從明朝的沒落、后金(清)的奮起、朝鮮的選擇等因素探究原因;第二,針對朝韓學界的民族主義史學傾向,辨析如何在中朝(韓)歷史研究中貫徹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處理好民族感情與科學治史的關系,由此對明朝抗倭援朝作用等做出適當評價,進而厘清“事大”與“字小”問題,以期使人們正確認識古代歷史上的中朝(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