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新文化地理學理論為指導,以城市民俗節慶為研究情境,探討擁有不同權力的行動者基于何種文化認同,如何在城市民俗節慶情境下理解并建構其所理解的地方意義與地方認同,并探討地方性文化元素在地方認同建構中的作用。研究圍繞地方性建構過程中的權力關系與地方認同兩個概念,基于迎春花市、端午節扒龍船與廣府廟會三個案例具體展開。第三章將詳細說明案例選擇的過程。

(一) 迎春花市地方性與地方認同建構

迎春花市因其與地方經濟、文化、歷史的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被貼上本地標簽,其地方性是如何形成的,迎春花市背景下不同群體如何建構其地方認同,是否存在單一的地方認同,是否存在爭議與協商,程度如何等,是這個案例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二) 廣府廟會建構地方認同

廣府廟會是由政府新創的民俗節慶,但卻涉及多類行動者,他們就廣府廟會應該如何書寫地方進行協商,這一過程中爭議與協商的程度如何,能否增進民眾對地方文化身份的認同,是這一案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 廣州龍舟節與地方認同建構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但是不同地方在慶祝節日時有其獨特的地方性,因此必須建構起多元的地方認同。在城市化進程中地方如何利用端午節來建構地方認同,有哪些變化,是這一案例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 研究方法

研究不同尺度地方文化建構時需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論(周尚意,2011),這要求地方性與地方認同相關研究在方法選擇上需靈活應對。而目前有關地方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人文地理學者青睞的源于現象學的基于田野調查的質性研究方法(朱竑、劉博和錢麗蕓,2011),獲取各類觀察、訪談、拍照等一手資料與歷史文獻、網絡文本等二手資料,依賴于過去的常識、經驗等進行分析;二是環境心理學研究者熱衷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獲取數據并利用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有學者指出,中國人文地理學正處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提倡學術上的百花齊放和學術寬容,加強學術對話(R.基欽和N.J.泰特,2007),摒棄所謂“唯一”的科學方法(顧朝林,2009)。事實上,地方認同的研究者已經意識到不同學科領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分歧,并提出學科理論與方法融合的建議(Lewicka,2011)。因此,本研究試圖綜合運用人文地理學對地方認同研究的質性方法與環境心理學研究的定量方法,一方面探討節慶地方認同生產的過程機制,另一方面評估節慶對群體地方認同的影響作用及程度。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一) 參與式觀察法

在迎春花市、廣府廟會、端午節扒龍船活動期間,體驗節慶氣氛、觀察節日地方場景的變化、了解不同行動者參與的方式,并與其他游人交流互動,拍攝照片,以便獲得感性認知。鑒于廣府廟會屬于新創節慶,特于第二屆廣府廟會期間參與主要組織活動與重要會議,充分全面了解節慶籌備與進行的全部過程。

(二) 訪談法

主要針對幾類對象。對越秀區文化局、文化館、科技與信息化局、工商聯等政府機構實際負責人、城隍廟道長等行動者進行一對一的半結構化訪談,對世居居民、父輩移居者、己輩定居者、暫居者等不同居民群體、迎春花市檔主、廣府達人秀活動參選選手、廣府廟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銷區的手工藝人進行一對一的開放式訪談,對車陂村、獵德村和珠村等端午節組織者、參與者和觀看者等進行訪談。一方面獲得迎春花市、節日文化建設等政策資料,另一方面了解不同行動者如何理解并建構其所認為的節慶地方性,他們采取何種實踐,如何書寫、書寫怎樣的地方意義。

(三) 文本分析法

通過百度搜索“迎春花市”、“端午節扒龍船”、“廣府廟會”,獲取傳統媒體(報紙)報道、網絡新媒體(各類網站,包括綜合網站、微博、博客、視頻等)的相關評論,反復閱讀各類文本資料,尋找本土概念和關鍵話語并將類屬分析與情境分析相結合進行深入分析。

(四) 問卷調查法

基于地方認同定量研究文獻,結合迎春花市、廣府廟會的地方性文化特質與定性訪談發現,設計地方性、地方認同衡量指標,設計并發放調查問卷,利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數據質量分析、因子分析、Kruskal-Wallis Test分析等統計分析,利用Lisrel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目的是了解節慶體驗如何影響不同群體對地方性的認知及其地方認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汾西县| 青铜峡市| 商洛市| 扶绥县| 聂荣县| 浠水县| 石阡县| 曲阳县| 涿鹿县| 濮阳县| 平顶山市| 张家港市| 忻城县| 洛隆县| 天台县| 枞阳县| 革吉县| 云南省| 墨脱县| 崇州市| 延边| 桐庐县| 郓城县| 陕西省| 手机| 神池县| 大连市| 西昌市| 南召县| 绍兴县| 东乡县| 吴江市| 安福县| 石嘴山市| 雷山县| 宣化县| 拜城县| 湖北省| 腾冲县|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