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研究問題

廣州自盛唐時期便成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本地文化吸收與融合外來文化精華,逐漸形成具有務實、創新、開放、包容特性的廣府文化。但全球化的經濟與文化迅速占領城市消費、文化等空間,城市化進程中的移民涌入與城市更新改造則打破傳統的城市社會空間肌理,城市成為不同群體、不同文化爭奪意義的地方。城市管理者日益意識到本土文化的可貴,不斷挖掘、展示本土文化資源,以文化軟實力來推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并力圖逐漸將廣州建設成為世界文化名城。面對認同危機,本地居民不斷發起本土文化保衛戰注6,捍衛屬于地方的獨特記憶。南方報業集團的一項調查注7指出:“為弘揚廣州傳統文化,45.7%的市民表示應重點加強‘保護特色建筑、街巷、古村落’;其次是‘舉辦廟會、龍舟賽等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改造提升刺繡、雕刻等傳統工藝和粵劇、粵菜、飲食等傳統特色’和‘保留老城區整體風貌’。”廣州市各區都在積極打造民俗節慶來打造獨特的文化身份注8。民俗節慶為地方性文化展演甚至重構提供機會,也在地方書寫新的記憶,是地理學者探討地方認同的重要情境。然而,民間傳承下來的傳統民俗節慶與新創的民俗節慶在現實中并存,有必要探討它們重構地方性文化元素、建構地方文化身份與認同過程中的權力關系,以及是否存在差異。因此,“城市民俗節慶中不同行動者如何建構地方認同”構成本研究的關鍵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傳統民俗節慶體現誰的文化記憶,彰顯誰的文化身份,體現哪些地方性文化元素?地方認同建構過程是否存在爭議與協商,程度如何?傳統節慶建構出的地方認同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

第二,新創民俗節慶體現誰的文化記憶,哪些行動者參與地方認同的建構?不同行動者如何基于其對地方意義的理解,選擇何種地方文化元素,建構何種地方認同?這一過程中是否存在爭議與協商,程度如何?地方認同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

第三,復興的民俗節慶體現誰的文化記憶,彰顯誰的文化身份?不同行動者如何參與地方認同建構?地方認同建構過程是否存在爭議與協商,程度如何?

第四,不同類型民俗節慶在地方認同建構中有何差異,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何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津市| 东辽县| 紫云| 华容县| 绩溪县| 明星| 弋阳县| 呼玛县| 新竹县| 黑水县| 弥渡县| 固阳县| 天门市| 丰顺县| 弋阳县| 晋城| 揭西县| 循化| 桐庐县| 霞浦县| 东明县| 唐河县| 大安市| 大丰市| 威远县| 崇文区| 和林格尔县| 龙山县| 高邑县| 鱼台县| 鹤山市| 曲阳县| 东安县| 社会| 灌云县| 曲松县| 辽中县| 龙口市| 普定县| 兴隆县| 清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