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李世民御駕親征,討平高麗(1)
- 血腥的盛唐3:武則天奪權(quán)
- 王覺仁
- 5557字
- 2018-06-05 21:46:56
這真是一支可怕的軍隊!
隋唐之際,朝鮮半島上共有三個國家:高麗、新羅、百濟。
高麗為高句麗之簡稱,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shù)民族扶余人于西漢末期建立的一個政權(quán),其疆域東西跨度三千一百里,南北跨度兩千里,大抵包括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和朝鮮半島的北部與中部。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高麗與后來的王氏高麗根本不是一回事,無論從歷史淵源、疆域范圍還是從民族構(gòu)成來看,兩者之間都毫無本質(zhì)聯(lián)系。古代高麗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其領(lǐng)土有三分之二在遼東,即今天中國的遼寧省東部,朝鮮半島的地盤實為擴張所得。而王氏高麗則是在古代高麗滅亡二百多年后創(chuàng)立的王朝,其創(chuàng)立者王建也根本沒有高句麗族的血統(tǒng)。王建在《十誡書》中自稱:“朕賴三韓山川陰佑,以成大業(yè)。”可見王建是三韓人,與古代的高麗人毫無關(guān)系。(所謂三韓人,是朝鮮半島南部古代居民的總稱,包括馬韓、辰韓、弁韓三支;三韓人是后來朝鮮半島居民的主要來源。)
然而可笑的是,現(xiàn)代韓國為了擺脫中華文化的影響,也為了掩蓋其歷史文化資源相對匱乏的事實,不惜歪曲并捏造歷史,硬是把高句麗人認作自己的老祖宗,把古代高麗說成是韓國人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quán),甚至把中國東北說成是韓民族曾經(jīng)活動過的歷史舞臺。
朝鮮半島的另外兩個國家——新羅和百濟,分別位于半島南部的東面和西面,國土面積比高麗小,實力稍弱。三個國家長期處于三足鼎立的狀態(tài),相互之間矛盾重重,經(jīng)常爆發(fā)戰(zhàn)爭。
盡管它們自古以來同是中國的藩屬國,自兩漢以迄魏晉南北朝,一直都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接受冊封,可自從隋文帝時代起,高麗就開始屢屢挑戰(zhàn)隋朝宗主國的地位,不但“驅(qū)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入寇遼西,而且南征新羅和百濟,大有強力擴張之勢。
蕞爾小國竟然也敢蔑視天朝權(quán)威,企圖稱霸一方?
這當然令人無法容忍!
于是隋朝便先后對高麗發(fā)動了四次規(guī)模浩大的遠征。其中隋文帝曾發(fā)兵三十萬討伐,但卻因瘟疫流行、糧草不繼和自然災害等原因被迫撤兵,結(jié)果未及與高麗交戰(zhàn)便損失了十之八九的士兵。到了隋煬帝時代,好大喜功的楊廣更是連續(xù)三次親征高麗,僅第一次出動的軍隊就多達一百一十三萬余人,后兩次據(jù)稱也都在百萬人以上,然而結(jié)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隋煬帝的三次遠征全部鎩羽而歸!
最后一次盡管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可付出的代價卻極為慘重。
而更讓世人料想不到的是,三征高麗竟然成了隋帝國由盛而衰的致命拐點。短短幾年后,一度繁榮強大的隋王朝就因國力耗盡、民變四起而轟然崩塌。
對于楊廣來說,桀驁不馴的小國高麗就是他生命中的滑鐵盧;而對于代隋而興的唐王朝而言,該死的高麗照舊不讓人省心。
武德年間,高麗與唐帝國之間有過一個短暫的蜜月期。雙方曾經(jīng)交換戰(zhàn)俘,高麗還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遣使上表,奉唐正朔,在國內(nèi)頒行唐朝歷法。唐高祖李淵也分別對高麗、新羅和百濟進行了冊封。
然而好景不長,從武德末年開始,高麗便又故態(tài)復萌了。它不但頻頻阻撓新羅和百濟從陸路對唐的朝貢,而且不時出兵侵擾新羅和百濟。即位之初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愿輕啟戰(zhàn)端,于是積極施展外交手段,遣使對三國進行調(diào)解。高麗表面上做出謝罪與和解的姿態(tài),暗地里卻一直秣馬厲兵、積極備戰(zhàn),并于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在邊境線上修筑了一條一千余里的長城,東北起于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西南直達渤海的入海口。
在貞觀初期和中期,由于唐帝國對內(nèi)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對外積極經(jīng)略漠北和西域,所以暫時無暇顧及遼東,但是李世民卻一直密切關(guān)注著高麗的一舉一動。他曾經(jīng)對朝臣說:“高麗本是漢朝四郡之地,只是后來國家不武,以致淪為異域。倘若我們發(fā)精兵數(shù)萬進攻遼東,高麗必以傾國之兵相救,到時候再派一支海軍從東萊直趨平壤,海陸夾擊,要攻取高麗并非難事。只是如今中原地區(qū)仍然凋敝,我不忍心發(fā)動戰(zhàn)爭,讓百姓受苦。”
由此可見,一旦時機成熟,李世民必定要征服高麗,完成隋朝兩代帝王未竟的事功!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十一月,機會終于出現(xiàn)了。
高麗國內(nèi)爆發(fā)政變,其東部總督淵蓋蘇文殺了國王高建武,擁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繼位,然后一手把持軍政大權(quán),成了高麗王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
這個淵蓋蘇文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
他不僅是個工于心計的權(quán)臣,而且還是個異常兇悍的武士。史書說他“狀貌雄偉,意氣豪逸,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一個人居然隨身佩帶五把刀,實在是有夠威猛。暫且不說他的功夫如何,光是這份氣勢就讓人畏懼三分。
這位猛人平常還有個習慣,凡是他上下馬的時候,左右的大臣和武將必須趴在地上當他的下馬石。甭管你官階多高,在淵大人面前你們通通是腳蹬和腳墊!
每逢出門的時候,淵大人就更是威風八面、派頭十足。儀仗隊的前導大老遠就開始驅(qū)趕行人,如果是在大街上,路人還可以往兩邊躲,可要是碰上狹窄的山路,那行人就慘了,不管兩邊是懸崖峭壁還是萬丈深淵,你都得閉著眼睛往下跳!
碰上這么一個猛人掌權(quán),高麗的臣民們真是苦不堪言。
淵蓋蘇文的弒君篡權(quán)和擅作威福無疑給唐帝國出兵高麗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借口。
但是,就在李世民剛剛把目光鎖定在高麗時,國內(nèi)的一連串政治危機就相繼爆發(fā)了。李世民一下子陷入了焦頭爛額的困境之中。直到貞觀十七年夏末,當所有內(nèi)部問題徹底解決后,李世民才重新想起了高麗。
他對長孫無忌說:“如今淵蓋蘇文弒君篡權(quán),令人難以容忍。以我們現(xiàn)在的軍事力量,要擊敗他易如反掌,但是我不想勞民遠征,所以考慮征調(diào)契丹和靺鞨的兵力進攻高麗,你認為如何?”
長孫無忌答道:“淵蓋蘇文自知罪無可赦,一直擔心我們討伐,現(xiàn)在必然嚴加防備,陛下可暫且隱忍。只要淵蓋蘇文自以為安全,必定更加驕橫兇暴,到時我們再出兵討伐也為時不晚。”
李世民聽從了他的意見,隨即下詔,冊封高藏為遼東郡王、高麗王,表示對新政權(quán)的認可,同時也是想借此麻痹淵蓋蘇文。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之所以不在此刻用兵,真正的原因其實有兩個:一,儲君危機剛剛平息,朝廷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穩(wěn)定政局;二,唐朝剛剛對漠北的薛延陀悔婚,雙邊關(guān)系趨于緊張,所以必須作好與薛延陀開戰(zhàn)的準備。在此情況下,高麗問題只能繼續(xù)擱置,否則就有可能陷入內(nèi)外交困和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局面。
然而,僅僅幾個月后,朝鮮半島上風云突變,迫使李世民再次把高麗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九月,新羅遣使向唐朝告急,說百濟悍然出兵攻占了新羅的四十余座城池,并與高麗結(jié)盟,新羅危在旦夕,請求唐朝火速發(fā)兵救援。
李世民立刻派遣使者相里玄獎攜帶詔書前往高麗。他在詔書中對高麗發(fā)出了嚴厲警告:“新羅是中國的藩國,一直朝貢不斷,你們與百濟應該馬上收兵,如果再侵犯新羅,明年必將發(fā)兵攻打你們。”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正月,相里玄獎抵達高麗都城平壤,對淵蓋蘇文轉(zhuǎn)達了唐太宗的旨意,并重申唐帝國對此事件的嚴正立場。
淵蓋蘇文冷冷地瞥了一眼唐朝使者,不以為然地說:“當初隋朝進犯我國,新羅乘機在背后插了一刀,侵占我國五百里的土地,在沒有奪回這些土地之前,戰(zhàn)爭恐怕不會結(jié)束。”
相里玄獎針鋒相對地說:“那都是陳年老賬了,何苦錙銖必較?如果一定要計較,那遼東之地當年也是中國的郡縣,如今中國尚且不計較,高麗又何必一定要追回舊地呢?”
然而,淵蓋蘇文一個字也聽不進去,仍舊堅持強硬態(tài)度。
二月,相里玄獎黯然回國,唐朝的外交斡旋宣告失敗。
李世民勃然大怒:“淵蓋蘇文弒君篡權(quán)、逆天虐民,今又違我詔命、侵暴鄰國,不可不討伐!”
隨后,太宗李世民作出了一個讓滿朝文武大為驚愕的決定——
他要御駕親征,討平高麗!
禇遂良第一個站出來勸諫,他說:“高麗罪大,誠當致討,但命二三猛將率四五萬眾,仗陛下威名,取之易如反掌,實在沒必要親自出馬。何況太子新立、年紀尚幼,天子更不宜御駕親征。”
與此同時,群臣也紛紛勸諫。
但是,李世民決心已定,誰勸都沒有用。
他即刻下令進行戰(zhàn)爭準備:一邊命將作大匠閻立德在南方督造四百艘戰(zhàn)船,用于裝載軍糧;一邊又命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都督張儉率本部兵馬,征調(diào)契丹、靺鞨等部落兵力突入遼東,對高麗進行試探性進攻;同時又命太常卿韋挺等人負責將河北、河南諸州的糧草調(diào)往前線。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戰(zhàn)船五百艘、海軍四萬三千人,從萊州(今山東萊州市)軍港起航,橫渡渤海直趨遼東半島;任命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為副大總管,率領(lǐng)步兵、騎兵共計六萬人,從陸路進擊遼東。
李世民滿懷必勝的信心,臨行前專門下詔告諭天下,無比豪邁地宣告了唐帝國必將贏得這場戰(zhàn)爭的五大理由——以大擊小;以順討逆;以治乘亂;以逸敵勞;以悅當怨!
他堅信,隋帝國傾盡國力、四度遠征而未竟的事功必將在他的手中完成!(《資治通鑒》卷一九七:“上謂侍臣曰:‘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耳!’”)
君臨天下十八年來,這是李世民第一次穿上戎裝,走向戰(zhàn)場。
奔馳在壯闊而蒼涼的冬日原野上,青年時代那一腔躍馬橫刀、叱咤疆場的豪情再度激蕩在他的胸中。
此刻的唐太宗李世民跟當年的隋煬帝楊廣一樣,絲毫不把蕞爾小國高麗放在眼里。
這是與楊廣如出一轍的自信。
沒有人知道這份自信會換來怎樣的結(jié)果。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春,李世民命房玄齡留守長安,命蕭瑀留守洛陽,命太子李治監(jiān)國,坐鎮(zhèn)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同時命高士廉、劉洎、馬周等人駐定州輔佐太子。
安排好這一切后,李世民隨即親率六軍北上,浩浩蕩蕩地開赴遼東戰(zhàn)場。隨行的大臣有長孫無忌、岑文本、楊師道等人。
三月,李世勣的前鋒大軍從邊境重鎮(zhèn)柳城(營州治所,今遼寧朝陽市)出擊,拉開了遼東之戰(zhàn)的序幕。
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李世勣采用了疑兵之計,派出部分兵力直趨遼河東岸的懷遠鎮(zhèn)(今遼寧遼中縣),并且虛張聲勢,給高麗守軍造成唐軍主力要從這里突破的假象。就在高麗軍隊紛紛向此集結(jié),在這一線嚴陣以待的時候,李世勣主力卻悄悄掉頭北上,于四月初突然從通定鎮(zhèn)(今遼寧新民市東)渡過遼河,兵鋒直指玄菟(今遼寧沈陽市)。
高麗的防御重點在正西,此刻唐軍主力突然從正北方向殺出,真是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
高麗舉國震駭,遼東境內(nèi)的所有城池全部閉門自守。
四月十五日,李世勣與李道宗開始對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市)發(fā)起進攻,只用了十天時間就將其攻克,俘虜士兵兩萬余人,繳獲糧食十余萬石。
帝國遠征軍首戰(zhàn)告捷!
蓋牟城是高麗在遼東的軍事重鎮(zhèn)之一,此戰(zhàn)的勝利令唐軍士氣空前高漲。
在南線,擔任助攻任務的營州都督張儉也率領(lǐng)契丹、靺鞨等少數(shù)民族軍隊渡過遼河,攻擊建安城(今遼寧蓋州市),殲滅高麗軍隊數(shù)千人。
與此同時,張亮的艦隊也已渡過渤海,在遼東半島南端成功登陸。右驍衛(wèi)將軍程名振立刻率部進抵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市)。
卑沙城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城堡,四面都是懸崖峭壁,唯有西門可以攀登。程名振仔細觀察地形之后,決定利用夜色的掩護,從西門對卑沙城發(fā)起強攻。
是日深夜,唐軍將領(lǐng)王大度率領(lǐng)敢死隊從西門攀登。等到高麗守軍覺察時,敢死隊已經(jīng)攀上了城門,雙方隨即展開短兵相接的肉搏。一番血戰(zhàn)之后,王大度終于占領(lǐng)西門,程名振立刻率大軍殺進城中,與高麗守軍進行了激烈的巷戰(zhàn)。至五月二日,唐軍全部肅清了守城之敵,并俘虜八千余人。
第一階段的戰(zhàn)役,唐軍連戰(zhàn)連捷、勢如破竹,而高麗在遼東的軍事?lián)c則接連失守。接下來,雙方爭奪的焦點就是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高麗軍隊在這里修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并且屯駐了重兵。
就在程名振攻克卑沙城的當天,李世勣率部火速南下,將遼東城團團圍困。
同日,李世民車駕抵達遼澤(今遼寧遼陽市西)。這是一片方圓兩百余里的沼澤地,人馬無法通行。李世民立刻命閻立德用干土鋪出了一條道路,于是大軍順利通過,于五月三日推進到了遼河西岸。
唐軍來勢洶洶,大有一口吞掉遼東城的架勢。
淵蓋蘇文不無驚恐地意識到,遼東城一旦失守,整個遼東的門戶就徹底洞開了!
所以,他無論如何都要保住這座重鎮(zhèn)。
五月八日,高麗一支四萬人的步騎混合兵團越過鴨綠江,緊急馳援遼東城。唐軍統(tǒng)帥部馬上作出反應,命李道宗率領(lǐng)四千騎兵阻擊這支高麗援軍。
四千對四萬,兵力對比如此懸殊,這仗該怎么打?
盡管唐軍的戰(zhàn)斗力是首屈一指的,可高麗人也不是軟蛋,當年楊廣的百萬大軍在遼東折戟沉沙就是明證。所以部將們紛紛向李道宗建議,應該采取守勢,以深溝高壘來抵擋高麗援軍,等皇帝大軍一到,再與敵人決戰(zhàn)。
李道宗瞪了他們一眼:“我們是前鋒,本來就是清道夫的角色,為皇上掃清障礙是我們的職責,怎么能當縮頭烏龜,把敵人留給皇上?”
話音剛落,果毅都尉馬文舉就挺身而出,慨然道:“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
大家面面相覷,無話可說。李道宗隨即率部出發(fā)。戰(zhàn)斗打響后,馬文舉身先士卒,奮勇砍殺,所過之處,敵人紛紛仆倒。
有這樣的勇士打頭陣,總算穩(wěn)住了唐軍將士的軍心。
但是,有勇士必定有懦夫。
此刻,李道宗手下一個叫張君乂的部將就是貪生怕死的懦夫。他從一開始就認定此戰(zhàn)必敗無疑,于是趁著混戰(zhàn)之際,偷偷率部下脫離了戰(zhàn)場。
唐軍在人數(shù)上本來就居于劣勢,張君乂這一跑,形勢更加險惡。唐軍逐漸不支,開始往后潰退。李道宗臨危不懼,一邊撤退一邊重新集結(jié)潰散的士兵。稍后,李道宗登上一座山丘觀察敵情,發(fā)現(xiàn)高麗軍隊雖然人數(shù)眾多,但是陣形混亂,于是當機立斷,親自率領(lǐng)數(shù)十名精銳騎兵殺入敵陣,左沖右突,往來馳騁,暫時遏住了高麗軍的攻勢。
但是高麗軍隊仗著人多勢眾,很快又圍了上來。
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李世勣率領(lǐng)援軍趕到,馬上對敵人發(fā)起反攻。高麗軍隊抵擋不住,迅速潰敗,被唐軍斬殺一千余人,余眾被迫后撤。
五月十日,李世民親率六軍渡過遼河,隨后下令拆除河上的橋梁,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的決心,此舉大大堅定了將士們的戰(zhàn)斗意志。
李世民大軍于馬首山(今遼寧遼陽市西)扎營。在聽取了前方的戰(zhàn)報后,李世民下令犒賞李道宗,并將果毅都尉馬文舉提拔為中郎將,同時將臨陣脫逃的張君乂斬首示眾。隨后,李世民親自帶著數(shù)百名騎兵抵達遼東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