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書·張
- 《姓氏書》編輯部
- 9785字
- 2019-09-27 13:15:59
叁 形形色色的建筑
張谷英村古建筑群選址獨特,規模龐大,功能齊全,空間組合巧妙,體現出村民們自覺的趨吉意識、規整的儒家倫理和強烈的宗族觀念。
民居建筑篇
當大門
古人家宅多在大門門柱旁緊貼兩個石鼓,謂之“門當”,門當越大代表家勢越大。所以“當大門”這樣的赫赫大名也會讓人頓生敬畏之情。
桃花已謝,潔白的梨花猶自氤氳,綻放一樹的春意闌珊。也許是因為游人不多的緣故,4月的張谷英廣場顯得有些空寂,只有幾個抱著小孩的老婦人在無所事事地閑聊。廣場中央一塊不大的空地上晾曬著一些新鮮的蔬菜,不出幾日,它們就可以變成另一種口味的干菜?!爱敶箝T”前的這個廣場是2002年舉辦“中國湖南旅游節·岳陽張谷英民俗文化活動”時修建的,距今還不到兩年。兩邊各有50個不同字體的“?!弊?,與當大門前的石橋(“龍須”)相連。當游人懷著好奇的心情從上面踩過時,能說會道的導游就會恭祝你“從中來福,步步有?!薄?/p>

當大門前的拴馬樁。
廣場兩邊還有兩對拴馬樁,質地粗糲,刻滿了歲月的痕跡。拴馬樁是張炳、張煌兄弟雙雙中進士時朝廷賜修的,當時并不用來系馬,只是一種豎旗石,好讓彰顯身份的大旗迎風獵獵。不知從何時起,有人在上面拴起了馬,于是就稀里糊涂地喚作拴馬樁了。如今的拴馬樁上已早無馬匹,晾曬了許多棉絮和被子,在陽光下顯得十分熱鬧?;蛟S,在村民們煩瑣的日常生活中,所有威嚴和雄壯的象征都會被逐漸淹沒吧。

御賜張煌的“文魁”金匾和“文革”標語就這樣沉默地迎接南來北往的游人。
走過“龍須”,橫跨環繞的“玉帶水”,抬頭可見“當大門”的橫匾和“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對聯?!爱敶箝T”就是所謂的“龍口”,是明萬歷年(1580年)間八世祖思南公修建的,共計大小堂屋和天井24個,住房422間,建筑面積9200平方米,可以算得上當時的恢宏建筑。
在門頭的東西兩側各有房屋兩間,原來供家丁居住和守衛之用,現在是村委會的辦公地。有圍墻沿著門頭繞房屋延伸,把整個宅院圍得嚴嚴實實,封閉成一體。從前,院中的族人們都從一個出口進進出出,與福建客家住宅相對封閉的情況相類似。到夜晚亥時,大宅的大門就要關閉,所有的人都必須趕在亥時以前進屋,否則只能在外面過夜,不得破例。據張氏22代子孫,現年52歲的張正如介紹,他們家從前還有用于看家護院的三虎叉。這種三虎叉長約3米,重達40公斤,不是勇武之士根本舞動不了。從它身上,一方面可以看到大屋的戒備是何等森嚴,另一方面,人們也可以想象到當年張姓族人中一定不乏勇猛過人之士。
第一道大門后是一個大坪。坪內兩口大塘分列左右,傳說此為龍眼。除了寓意風水之外,如果遇到火災,人們還可以就地取水滅火。水深約有1米左右,四周筑有矮圍,可以防止小孩溺水。
第二道大門上方懸掛著高1.5米、寬2米的“文魁”金匾,看上去格外顯眼。這是張谷英村人的驕傲,也是張氏子孫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敖鹭摇钡膬蓚确謩e有幾行小字,右邊為“敕庚寅恩科舉人辛丑殿試揀選一等張煌”,左邊的落款為“大清乾隆四十六年”。
幾乎所有的張姓族人都對張氏兄弟的故事耳熟能詳。張煌、張炳同為谷英公14代孫。哥哥張炳雖然聰明好學,但家境清貧,不得已留在家中賣酒為生,專供弟弟張煌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張煌于清乾隆三十五年應考,取得恩科舉人歸來。哥哥詢問弟弟此次考題,覺得不過爾爾,于是也決定去應考。四年之后,也就是清乾隆三十九年,張炳居然輕松中舉。消息傳來,兄弟二人的大名迅速轟動朝野,四方人士爭相傳頌。
隨著時代更迭,昔日的榮耀已經慢慢褪成黑白。在那些灰色的墻體上,“全民皆兵”、“大辦民兵師”、“十項守則”的字樣斑斑駁駁,見證著一段激情而迷亂的歷史。曾經有村民想抹去這些代表著時代創傷的字跡,可是一些專家建議應該尊重歷史。村民們聽從了專家的意見,不再刻意地將它們抹去。于是,這些逐漸褪色的字跡便和大屋一起,沉默地迎接著絡繹不絕的游客,盡管看上去是那么地不和諧。
進入二進大門后,是一前一后兩個天井和一個用屏門分開的正堂屋。這些天井的井臺大有奧妙,原來是專為官人進來墊腳用的。井臺的寬度是按“官步”設計好的,第一個井臺是三步,第二個井臺是四步,越往上走,官步逐漸遞增,當時足蹬皂靴的貴賓們就是沿著這條“步步高升”路,前往西側專門的會客之所——“接官廳”。

當大門兩邊的門丁住房。原來族人總由一個出口進出,對外封閉。夜晚亥時實行關大門制度,所有張姓族人必須趕在亥時前進屋,否則只能在外面過夜。現在改為村委會辦公室。

當大門民俗廣場上的兩邊各有50個不同字體的“?!弊?,與當大門前的石橋(“龍須”)相連,當游人懷著好奇的心情從上面踩過時,能說會道的導游就會恭祝你“從中來福,步步有?!?。

祖先堂是“當大門”的重心所在,這是門口“世業宗儒”的牌匾。

谷英公塑像
在堂屋并排的兩根大圓柱中間,原來有四扇可以開啟的屏門,被稱為“中門”。家中如果來了達官顯貴,中門便可敞開迎接客人,極盡隆重排場之事。屏門上方是一塊巨匾,上書“婺煥中天”四個大字,上下各注明“張府岳母李老太君八旬大慶”、“愚子婿陳振興敬賀 丙子年”的字樣。左右對聯分別為“福晉無邊,青鳥飛來云五彩”,“有臻耋耄,碧桃獻上歲三千”。這些匾和對聯都是幾年前為慶賀李老太君八十大壽而建的,現在老太太仍然健在。
抬頭仰望,頭頂梁柱的四角上保存有精美的明代雕刻,分別是牡丹、荷花、秋菊和冬梅。那些精致的紋飾和舒暢的線條,仿佛穿過遙遠的時空隧道,展示著它古典的華美。
行至第四進廳堂,這里是祭祀始遷祖張谷英的祖先堂。祖先堂是“當大門”的重心所在,除祭祀之外,人們還在這里商議族中的重大事項。現在神龕中端坐著谷英公的玻璃鋼塑像,是村委會于1999年集資兩萬多元修建的。塑像頂上“世業宗儒”的橫匾,據說原來曾經在祠堂里用過,祠堂被毀后才轉掛在這里。
王家
王家是清嘉慶七年(1802年)由十六世祖云浦公出資修建的,是繼“當大門”之后大宅又一次重要的擴建。張云浦又名張緒棟,為人精打細算,善于理財,家業殷實,是族內外鼎鼎有名的大戶人家。王家
總面積為9474平方米,共有大小廳堂、房屋460余間,天井21個,為三井四進布局。
為什么在張氏的建筑群中會出現一個“王家”,這個“王”字從何而來?傳說這里原來住著一個王姓的鹽商,因為往食鹽里摻雜了石沙,壞了自家名聲,因此被迫搬遷。而張氏族人素來厚道,也將這個地名保存了下來。
王家大門的聲勢較之“當大門”也不遜色,“明清古屋,禮義遺風”的木聯如同左右門神將大門緊緊把持。抬頭往上,“進士”橫匾赫然映目,旁注曰:“賜庚辰科進士張瑤 大明萬歷八年”。宋元明清的進士,是參加全國范圍科舉考試及格后取得的資格,也是科甲出身的最高身份。族人張瑤中舉是在明萬歷七年(1579年),次年成進士,擢刑部主事,累官至廣西參政。族譜記載有關他治蝗災、擒盜賊等事跡。
跨過高高的門檻,大院中間有一條石板路通向第二道大門,門上高懸起“太學弟”的牌匾,昭示著這里過去曾經擁有的無上榮譽,讓人禁不住想要多看一看。院中左右兩邊各有一方水塘,上面飄滿綠萍。如是夏日明月之夜,坐于庭院中納涼,享受撲鼻而來的清香,一定會十分愜意。

王家是清嘉慶七年(1802年)由十六世祖云浦公出資修建的,是繼“當大門”之后大宅又一次重要的擴建。

王家的封火墻造型為“青龍朝陽”,高高昂起的龍頭指向無窮的天際,有希冀飛黃騰達之意。龍頭下面雕砌了兩頭獅子,名為“雙獅出洞”,也是吉祥富貴的象征。
再進二門,依舊是一幅對聯:“銜杯逸興,正筆連心,樂事園丁培碩果;姜桂愈辛,庭階競秀,欣登耋壽戴堯天。”橫批:“善慶有余”。此聯是岳陽市政協主席、族人張治雄為退休老師張篤沉老先生八十華誕所作,接下來兩進的對聯是“少昊逮今朝,因世訓遺,經縉笏連綿垂史冊;周公著大禮,祗心誠報,蘩豐潔薦馨香?!睓M批“德鐘家慶”;“春祀秋嘗,遵萬古圣賢禮樂,念昔先人聿修厥德;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俾予后嗣長發其祥?!睓M批“千古遺風”(此聯據說為原來張氏祠堂的家神聯)。均古雅工整,體現了不變的人倫規整、祈吉致慶之意。中間的神龕上供奉著谷英公的畫像,寬額長髯,藍袍大褂,端坐椅中,慈眉善目之余又不乏幾分威嚴。下面有長條供桌以及木梯供祭祀之用。
如今,谷英公的第21代孫,78歲的張報瓊還住在王家一個安靜的橫堂屋里。他參加過抗美援朝志愿軍的老兵,原屬5039部隊。剛開始,他只不過是首長的警衛員,可是半年之后,這位只讀過三年幼學(私塾)的農家子弟竟出人意料地調任一級文書之職。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在這半年中曾經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艱辛。即使在異國他鄉的生死戰場上,張報瓊還堅持在槍炮聲中念書和寫字。如果沒有張氏族人家學淵源的支持,無論誰也不會有這樣的動力和信心?,F在,老先生年事已高,雖然耳目不比往年,看書看報依然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課。按照他的話說,如果一天不看《湖南日報》、《岳陽晚報》他就“不好過”。

參加過抗美援朝志愿軍的老兵,谷英公21代孫,今年78歲的張報瓊。他原屬5039部隊,任首長的警衛員,因受家風熏染,一有機會就學文化知識,半年之后調任一級文書之職,實現了自己“不站崗”的目標?,F在退閑無事在家,新聞報刊是天天少不了的。

“當大門”左右有兩口水塘,飄滿了綠萍,里面栽種了荷花。夏日明月之夜,聽取蛙聲一片,享受撲鼻而來的清香,一定愜意之極。
的確,在張谷英村,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持久而深厚的積淀,還可以看到村民們對現實世界的極大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4月,正值海峽兩岸局勢進一步緊張之際,不少族人有一陣子沒一陣子地議論著臺灣問題,就連那些正給孩子喂飯的女人們也會不時地插上一兩句。
上新屋
“上新屋”位于龍形山尾,從“王家”出來逆溪而上,約步行5分鐘。很少有游人光顧這里,許多人從王家
出來就開始往回走。其實這才是村中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眼前是大片水田,青山綠水,其中點綴著幾樹桃花,一路行來真是美不勝收。經過一座精致的木橋,“上新屋”像一座古樸的莊園矗立溪畔,沉穩得近乎肅穆。如果說“當大門”和“王家”的屋宅太密,頂檐總是高高在上,讓人看不真切的話,那么來上新屋正好可以彌補這個遺憾。那些高高的封火山墻如矯健的蛟龍駕云挾霧,又似一張吃緊的弩弓搭向天空,與名聞天下的岳陽樓的樓頂如出一轍。


當年力心公修建“上新屋”時家資豐厚,專門設置4間裝錢的房子,砌成雙墻結構,內設隔板,能有效地防盜。據說一次族里沒有余錢,派人拿著掃帚在地上隨便清理一下,就掃出12筐銅錢。
上新屋的外形如同一座古莊園。高高的封火山墻,如矯健的蛟龍般扭成雙曲線,又如一張大弓彎向天空。這種盔頂,與名聞天下的岳陽樓的樓頂如出一轍,具有濃郁的湘北地方特色。

上新屋張忽枝的高祖就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舉的張壁。這間堂屋幾十年前還堆滿了4格高達幾米的古書,可惜在“文革”中全部被燒毀。

上新屋因為游人少的緣故,顯得比別處幽靜,陽光可以盡情地在這里揮灑。左邊的門檻據說原來很高,因為公社運動吃大鍋飯,小孩子去食堂常常爬不快,所以給鋸矮了。
“上新屋”是清嘉慶八年(1803年)十六世祖力心公所建,共有房屋172間,面積7560平方米。整座房屋分六進七井八橫堂,是“井”字型布局。建筑材料以木材為主,青磚、花崗石為輔。與“當大門”、“王家”的大門一樣,“上新屋”的大門也懸有橫匾:“文魁”。此匾是族人張壁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舉時朝廷所賜。
“上新屋”主堂屋的天井分布與別處不同,只有一個大天井位于正中,其余6個則成對稱狀分布兩側。每個天井四角各用兩根圓柱支撐屋頂,天井兩邊裝有格屏,雕有梅花、石榴、蝙蝠、古錢幣等圖案。最后一進的堂屋可能才辦完喜事,大紅的“喜”字還艷麗如新。倒是頂上懸的“萱榮繡闥”橫匾久經歲月,略顯斑駁。據說上新屋落成之時,恰逢一位太婆七十大壽,此匾就是為她所掛?!袄C闥”二字出自于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之句。
“上新屋”的窗雕保存得較為完好,即使落滿了蛛絲灰塵,也掩飾不住雕技的精湛與成熟。雕刻的名字也十分講究,什么“竹報平安”、“松鶴遐吟”、“鴻雁傳書”、“蝴蝶戲金瓜”、“鯉魚跳龍門”等,聽上去十分吉祥喜慶。值得一提的是,在張谷英大宅中,無論在門、窗、檐、角,還是柱礎、梁棟、井壁、神龕上,都找不到一處以虎獅、金錢作為權財象征的雕刻。這些雕刻的內容更多來自民間,寓意豐收、吉利、安定、祥和等等,給人返璞歸真之感。

上新屋最后一進堂屋才辦完喜事,大紅的“喜”字還艷麗如新。一位老者拄著拐杖踽踽而過,頂上懸的“萱榮繡闥”橫匾久經歲月,略顯斑駁。歷史和現實,常常就是這樣擦肩而過。
在第二進的過廳中坐著一群婦女,正在評點一張漂亮的藝術照。中間的一個邊看,邊忙著把竹筒劈成一片一片,那些都是做扇面用的骨架。他的丈夫張衍祥此時正在門外鋸竹筒。那些楠竹被他鋸成一段一段的,留下空心的竹筒。然后,順著自然的紋理,這些竹筒被劈成薄薄的竹片,經過簽鉚的鉚合,成為一只扇子應有的骨架。別看這些活計規模不大,銷路還不錯,據說眼前這批貨是銷往韓國的。
到了“上新屋”,就不能不去看看左手第一進的橫堂,因為這里是族人張博如先生的舊房。張博如是谷英公的20代孫,曾投筆從戎,在湖北宜昌的國民革命軍中任秘書。“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剛正不阿的張博如毅然解甲歸田,林泉寄身,淡泊自甘,以授館課徒為己任。日軍攻占岳陽后,許多青少年轉入張谷英義聯中心小學求學。在時任教導主任的張博如的精心調教下,新中國岳陽縣的第一批知識分子多出于此。1939年,張博如還針對家族中的一些糾紛,如婆媳不和、兄弟分家等,親自制定了《上新屋金鉤條約十二條》。這些條約被刻在過廳里的木牌上,以警示族人。其中有一條規定,誰家里吵架,就得無償為族人辦四桌酒席。據說此后一聽到吵罵聲,族人就趨之若鶩,生怕趕不上酒席了。今年78歲的張正國,小時候吃過兩回這樣的酒席,現在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來,老人還會笑逐顏開。到了1944年的時候,因為再沒有發生吵鬧事件,條約便自動廢止了。

上新屋的窗雕

上新屋的窗雕——蝙蝠。因為蝙蝠的“蝠”諧音“?!?,所以在民間被廣泛運用。另外古屋還有如“竹報平安”、“松鶴遐吟”、“鴻雁傳書”、“蝴蝶戲金瓜”、“鯉魚跳龍門”等雕飾,名字取得好聽,豐收、吉利、安定、祥和的意味頗濃。

麒麟下山,鴻雁傳書
功能建筑篇
接官廳
從“當大門”第四進堂屋往西,穿過一條長約30米的巷道,左進一個側門,這便是“接官廳”了。
“接官廳”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子臨公修建的。按理說接官廳作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要比其他地方豪華莊重。然而現存的“接官廳”卻有些凄涼,擁有三個高堂的豪宅只剩下進門的第一進,雖不至于荒廢,卻足見其殘缺。二進和三進在一堵與建筑風格極不相宜的土墻橫切之下,僅剩兩個廢棄的天井,一茬茬春草在青石縫隙間肆意吐綠。眼前的頹景多少使人油生歷史的滄桑感。如果當年那些滿心歡喜的賓客正等待體面的主家出來迎接,不料卻撞見了這般寒磣的模樣,叫他如何消受得了?
張完章就是住在“接官廳”第二進的右側,說到此事他還有些傷心。20幾年前,他對面的叔叔因為要蓋新房,少了瓦料磚石,執意要拆掉老屋。本來張完章還想保留自己家的一半,誰知一拆才發現,一旦動了基梁,整個房屋就會遙遙欲墜,不得已跟著拆完。

基本上已經被拆毀了的接官廳
事情看起來似乎有幾分滑稽,偌大而珍貴的古建筑遺產在承平盛世之年,卻因為那微不足道的用途而化為烏有,頂替它的是幾間當時看起來非常時興的水泥磚房。但是,現實的艱難又是那樣根深蒂固,普通而又普通的百姓人家如何可以在誘惑面前升華自己的覺悟?在他們的眼里,老屋只是好看而已,卻不能帶給他們實實在在的安居和樂業。
“接官廳”惟一能保持往日聲赫的,恐怕只有頭上的梁頂了。整個上梁的形狀像一頂官帽,共有三層,據說這寓意“連升三級”。最下面一層木梁呈“井”字形,第二層木梁呈“?”形(木枕形),第三層是“*”形。據介紹,“井”字代表井田制,表達人們對土地的追求。“?”寓意官運亨通,高枕無憂;“*”為古代官帽上的“帽翅”標記,寓意高官在位。
正梁中間還雕有一個大銅錢,銅錢自然是財富的象征。對此,有一種解釋是,為了祝福來此的官員升官發財,但也有另一種解釋是,“見官不見財”,因為銅錢在上,要見此“財”必須仰首朝天,弄不好頭頂上沒有戴穩的“官帽”就會掉下來——這是勸喻為官之人要清正廉明。
“接官廳”的天井沒有井臺,因為潮濕而鋪滿了淡淡的綠蘚。井壁上刻有不少圖案,蝙蝠、鹿、龜、喜鵲代表“福祿壽禧”,十二生肖代表廣交天下朋友,日月代表日月同輝,陰陽調和。天井正中有一個圓孔,是原來用作“日晷”的,插上一根標有刻度的柱子,太陽光照在哪個刻度就表示到了什么時間。雖然不夠精確,但是實在方便,不知此舉是不是提醒來往的客人掌握時間,來決定自己逗留時間的長短呢?

接官廳正梁中間的大銅錢

接官廳天井的井壁上刻有不少圖案,蝙蝠、鹿、龜、喜鵲代表“福祿壽禧”,十二生肖代表廣交天下朋友,日月代表日月同輝,陰陽調和。常年的潮濕使井壁上長了薄薄的綠苔。盡管這樣,也掩飾不了主人當年的赫赫聲威。
議事廳
“議事廳”在畔溪走廊中部。來到這里已是晌午偏后,一個踽踽挪步的老者,搬著一把靠背竹凳,正準備坐下來曬午后暖和的陽光。天井的陽光照在東面的墻壁上,斜斜地掠過二進門上的對聯:“議事商情,小異大同無遠近;循規蹈矩,集思廣益得方圓”,橫批取了下聯中“集思廣益”四字。

議事廳里如今住著幾戶人家,一群孩子圍在一起專注地玩著撲克。
“議事廳”是十五世祖浩世公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修建的,是族內商事之處,本族大事和與外界的聯系、糾紛,都由族長召集各房長老在這里研究處理。當時的大事無非是祭祀祖先、舞龍舞獅之類,統一安排好各房各支的行動。但是也有例外。1944年,“議事廳”就曾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接待一位大人物——時任國民黨第四軍軍長的張德能。張德能雖然以家門的身份來此祭拜谷英公,卻也排場不小,有老人回憶說,秘書和24個貼身警衛員寸步不離。
“議事廳”修建后一兩百年間都發揮著作用,包括日寇在張谷英村投下兩枚炸彈,也只在議事廳內墻上留下累累彈孔,并沒有將其摧毀。張氏宗族處理宗族事務秉著“外圓內方”的原則,即對內講規矩,講原則;對外講靈活,講團結。原則的制定也突出體現在“議事廳”的建筑上。如此廳天井與別處四方形不同,對外的兩個直角彎成弧形,象征“外圓”。兩個承梁圓木金柱的石柱礎,與別處形狀對稱的情形也不同,靠內的一個是方形,靠外的一個卻是上圓下方。上圓下方是指講靈活也不是無限制,不能超越一定的“度”。整個造型含“無規矩不成方圓”之意。
“議事廳”在當時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裁判犯規的族人,相當于今天的民事法庭。這里基本上沒有通過申辯獲得無罪釋放的先例,一旦十四房長老神色凝重地集會此地,基本上就決定了犯錯之人的結局?;蛟S是重責,或許是家法杖打,或許是人命攸關。量刑之后一般交由執法房長在宗祠執行。
二樓設有一個樓閣,天井邊緣有木梯可直達而上,便于當時族中“首腦”人物小范圍商議事務。樓閣現已荒廢,堆滿了木頭和雜物。窗欞格子雕得很密,從下往上,看不見里面的舉動,從上往下看,所有的人和空間在視線中都被劃定在規整的格子里,讓人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也許,透過嚴密的宗法制度,人們看到的也不過如此。

議事廳二樓設有一個樓閣,天井邊緣有木梯可直達而上,便于當時族中“首腦”人物小范圍商議事務。

議事廳的樓閣 樓閣相當于今天的民事法庭,窗欞格子雕得很密,阻擋了人們的視線,讓人覺得有一種本能的壓抑。
公共建筑篇
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百步三橋都是公共建筑,它們雖然是古村建筑的陪襯,卻與生俱來地與這片山水相互融洽。
畔溪走廊是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十世祖良甫公修建的,位于渭溪河東北岸,是一條寬5米、長155米的長廊,原來是連接江西、岳州的古驛道。和侗族的風雨橋一樣,有頂棚遮雨蔽日,屬于半封閉式結構。
走在畔溪走廊上,如果行人腳乏了,就可以坐在路邊長長的木凳上歇息。長凳和靠背柵欄都是由凸向河心的條石支撐著,懸吊在渭溪河畔。若溪水漲上來,腳下便是奔流不息的水流。可惜現在渭溪河正值枯水季節,裸露出大片的石灘。最快活的是那些小小頑童們,他們可以順著河堤一直跑下去,或者捉幾條泥腥的小魚,或者捋起袖子玩“筑壩修堤”的游戲。
走廊靠里的一邊過去曾是密集的店鋪和作坊。這里不是什么貫通南北東西的交通要道,店鋪賣的多是普通的生活用品。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賣店、雜貨店、飯店、客棧、冷酒店、典當鋪、織布店、裁縫店、醫藥鋪、彈花鋪、首飾店、鐵匠鋪、鹽局、洗染坊、豆腐作坊等還是應有盡有的。從前,因為這里沒有河道和便捷的公路,到岳陽進貨的客商,路上全靠人力驅使的獨輪車往來奔波,打一個來回要4天的時間。
當時這里的人把布店叫“廣貨”,把除布匹以外的油鹽店叫“南北貨”,把零零碎碎用的玩的叫“雜貨”,把小孩子最愛光顧的糖果店叫“齋鋪”。張氏族人有做生意不排外的寬容,只要有本錢,外人也可在此地借助碼頭擔任行商坐賈的角色。當時這里的行規很多,譬如一個店鋪只經營一行,不得兼營其他;物價由同行會議定,私人不得隨意變價擾亂市場等等。在商業不發達的年代,完全靠這種民間自發的規則來保障經營機制的正常運轉,從無序之中制訂出有序,為中國像張谷英村這樣的廣大鄉鎮農村源源不斷地輸送生活資料。

畔溪走廊位于渭溪河東北岸,寬5米、長155米,原來是連接江西、岳州的古驛道。走廊上有頂棚遮雨蔽日,屬于半封閉式結構。靠近溪畔一側有供行人休憩的坐欄。

畔溪走廊靠里的一側過去曾是密集的店鋪、作坊,現存居民的窗戶就是由鋪面改裝而成,顯得低矮而寬大。過去這里有飯店、客棧、冷酒店、典當鋪、織布店、裁縫店、醫藥鋪等,儼然一個繁華的小集市。
現存居民的窗戶多由鋪面改裝而成,低矮而寬大。中街橫梁原來還掛著一塊古老的黑木雙面招牌,一面寫有“萬順號”、“中伙安宿”,另一面寫著“酒飯便宜”??上д信片F在不掛了,收藏在族人張勝利家。不少人家門口也懸掛著農家菜的招牌,如“恒復泰飯店”、“華興餐館”之類,但畢竟繁華不在,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畔溪走廊原來還建有兩座亭式建筑,形狀似橋非橋,是客商們飲酒商談的地方。修建的初衷倒不是附庸風雅,而是人多店小,擴展面積而建。可惜它們一座毀于抗戰期間,一座毀于上世紀50年代渭溪河漲水,否則也是古村當年盛況的一種見證。
如今,走廊里大部分時間都游人如織。到了黃昏時分,這里才漸漸安靜下來。屋檐下開始飄散出裊裊炊煙,走在廊路的青石板上,那些被歲月帶走的木輪車聲、吆喝聲、猜令聲、買賣聲,仿佛都從光滑如洗的石板縫隙里流淌出來。一時間,這里的每一座屋宅的每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都充滿了這種聲音,源源不斷如同日夜奔流的渭溪河。
百步三橋
從畔溪走廊沿渭溪河往下,不到幾步就是“百步三橋”?!鞍俨饺龢颉苯ㄓ谇寮螒c十年(1805年),距今約200年的歷史。因為不足百步的距離,就有三座花崗巖石板平橋三次橫跨渭溪河,因此得了這樣一個名字?!鞍俨饺龢颉庇置麖埞扔颍驗槿龢蚬灿芯哦?,每段三塊條石,三九二十七,正好是“張谷英”古字的筆畫數。
橋下流水聲聲,人行其上,宛如一幅清新的水鄉圖畫。有一幢民宅爬滿了紫紅的爬山虎,只剩一扇木窗可以自由開啟。行至此處,人們都忍不住駐足仰望,仿佛身處江南。自然也會想象著里面會投來怎樣的一顰一笑。
“百步三橋”和王家的修建者都是十六世祖云浦公。他不光家資豐厚,還是遠近聞名的仁義之人。《家傳》記載:“其理財從不重息,凡有求貸者,則慷慨予之。”有位平江人在張谷英村購谷一擔,在現百步三橋處跌了一跤,

百步三橋處有一幢民宅爬滿了紫紅的爬山虎,一扇木窗在重重包圍中顯得異常雅致。行至此處,游人不由得駐足抬望,溪水潺潺,仿佛身處水鄉江南。

“百步三橋”是十六世祖云浦公于清嘉慶十年修建的。因為不足百步的距離,就有三座花崗巖石板平橋三次橫跨渭溪河,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橋下流水聲聲,人行其上,宛如一幅清新的水鄉圖畫。
“百步三橋”的建造實屬不易。渭溪河道狹窄,山溪水又易漲易退,因而不便設計拱橋。同時,渭溪河床是整塊的硬麻石底,也不容易在中間起礅。若用一塊長條石,則既不方便鑿榫,又不堪重負。為此,負責設計該橋的族人張山傷透了腦筋,日思夜想,不得要領。傳說有一夜,他夢見祖師爺魯班拿著墨斗、斧頭和鑿子托夢給他,于是恍然大悟,終于想到了用木匠的本領,視石如木,鉆眼穿榫,建造成今天這個式樣的“百步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