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姓氏書·張
  • 《姓氏書》編輯部
  • 7786字
  • 2019-09-27 13:15:57

貳 古村建筑布局

張谷英大屋依托自然,寄情山水,借地形、地貌、地勢之優長,精心營造,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民居的諸多特征,又具有自身獨有的審美風格。

擴展不斷的建筑群

締造的歷史

張谷英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形成于清嘉慶時期(1796?1821年)。現在的大屋(當地的人習慣稱他們世世代代居住的老房子為大屋)還保留了三個部分,即當大門、王家和上新屋。整個建筑群呈半月形分布在龍形山山腳下,隔著很遠就能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黑灰色屋頂。

按照人們的推斷,大屋的奠基人應該是那位跋山涉水從江西遷徙而來的張谷英。可是事實并非如此。《始遷祖谷英公陵志銘》載:“考公生于元順帝至元元年乙亥歲(1335年),德配漆、朱、黃三夫人,生三子,文質、文顯、仲先。歿于明永樂五年丁亥歲(1407年),葬于土沖金牛下海。”據考證,這位“由吳入楚,歷覽巴陵,遂隱居渭洞筆架山下”的始祖,最初落腳在筆架山腳下一個叫做石橋沖的地方。當時村中人口不多,住過六七代,約200余人。他們的住房相當簡陋,通過農民掘地掘出的瓦片、水罐等碎片估計,可能是茅屋和簡單的瓦房。

張谷英村是一座明清時期的古莊園,因明洪武年間遷始祖張谷英而得名,繁衍至今已26代,上下600余年,聚族而居。大屋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依龍形山走勢而建,共有大小房屋1732間,屋宇綿亙,檐廊銜接,氣勢非同一般,有“民間故宮”之稱。

雕刻精美的古花窗

現在的大屋發軔之地西頭岸,是七世祖南巖公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修建的,此時距離始祖張谷英去世已經整整138個年頭。當時的西頭岸房屋為全木質結構,經過后人的整修,墻壁變成了現代磚石結構。但屋頂、天井和住房面積仍保持原貌,可能是受沒有規劃的局限,西頭岸相形后來所建的當大門、王家和上新屋等顯得略為低矮狹小,布局也未成型。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明萬歷年間,這是一個王朝開始衰敗的轉折年代,政治的風風雨雨在北京驟起驟停,詭異莫測。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對于偏安湘北一隅的張氏家族來說,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在這一年,張谷英的八代孫張伏層(字思南),開始了宏偉家族建筑基業的第一步——“當大門”的修建。雖然現在的人沒有親眼目睹它被一磚一瓦地壘起來的過程,但是整幢房屋有兩道用花崗巖鑿制的大門、24個大小堂屋和24個天井,住房420間,這樣宏偉的設計在當地一定是絕無僅有的。

思南公奠定了張谷英村大屋修筑的基石,十世祖拱凡公和良甫公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大了屋宅規模。拱凡公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修建了“東頭岸”,良甫公分別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年(1655年)修建了“畔溪走廊”和“青云樓”。“畔溪走廊”原來是連接平江、岳陽的必經之路,雖不如往日商賈云集,但是至今仍然是村中交通要道。“青云樓”是族中張姓子弟的讀書之處,凡清代張谷英村所中舉人、秀才等都在此讀過私塾。

磚木結構的建筑處處顯示出修建者的良苦用心。

隨著張族子弟人口不斷增多,族中事務也逐漸增加。更有人中豪杰金榜題名之后,增加了許多官場的應酬。于是,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一個能彰顯勢力和身份的“接官廳”在十二世祖子臨公手上完成。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張谷英來此地之時就被御賜可以“前修狀元府,后修接官廳”,但他自己并未付諸實踐。當然,是否真有其事并不重要,張姓族人關心的只是平靜的渭洞山區開始有了馬嘶人喧,開始有了一頂頂藍呢大轎的進進出出。

西頭岸,現在的大屋發軔之地。由七世祖南巖公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修建。當時房屋為全木質結構,現經過整修,成為磚石結構,但屋頂、天井和住房面積仍保持原貌,所以相形后來所建的宅屋顯得略為低矮。

人丁的興盛自然帶來住宅的興旺,這里高堂深巷,縱橫交織,綿延不斷的建筑群重重相接,曲曲回回,宛若迷宮。

家族人口擴大的另一影響,就是隨著族內事務的增多,家族管理體制也日臻完善,朝著更為系統更加嚴格的方向發展。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五世祖浩世公建“議事廳”,這里是族內各房長老集中的議事之處,各種各樣的族規族約在這里制訂,又在這里得到堅決而徹底的落實。

接下來,在清嘉慶年間,是張谷英村大宅迅速擴建的時期。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里,十六世祖孫張云浦一人就在王家建宅3幢,房屋400多間,結果仍然是人丁浩繁,不堪棲息。張云浦的長兄張力心又在上新屋開創新的基業,修建房屋172間,面積7000平方米以上。至此,張氏族群和民宅建筑都進入了全面繁盛階段。百余年來,張氏接班人又馬不停蹄地建了“石大門”、“長沙”、“楓樹屋”、“下新屋”、“潘家沖”等十幾個門頭。

張谷英村的大屋經過一代代族人的不斷擴充,逐漸形成綿延1公里的龐大規模和恢宏氣勢。更難得的是,經過數百年的修繕和擴建,工匠換了一代又一代,而整個建筑群卻依然檐廓銜接,樓宇相通,宛如一氣呵成,突出顯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機巧。

素淡生趣的用材

這些大屋的火磚墻體全部由單磚砌成,結實平整,灰縫堅硬,連鐵釘都很難釘進去,真可謂“秦磚漢瓦明墻”,名不虛傳。大宅上用的磚每塊厚、寬、長分別為三、六、九寸,砌時先將磚的六面磨平,再用糯米熬成的湯汁與石灰拌在一起粘貼上去。這樣砌成的墻“磨磚對縫”,灰路不超過兩毫米,經600余年的風雨侵蝕至今仍完好如初。

大屋木料的裝飾也很講究。278對承梁立柱一般采用圓木金柱,對稱排列,多用結實的木材,最大的有一丈多圍。木料做的門窗梁柱,很少有斷裂、變形的。立柱上方的杉木梁檁鋪列整齊,錯落有致,它們多為木質本色,與青藍色墻體、深灰色的屋頂相互配合,呈現給人樸素寧靜的感覺。

大宅的火磚墻體全部是由單磚砌成,用糯米熬成的湯汁與石灰拌在一起,結實異常,灰縫連鐵釘都難釘進去。經歷600余年的風雨侵蝕,墻體的顏色從明快的青藍黯淡成黑灰,成了孩子們即興涂鴉的大“黑板”。

百步三橋下的石柱礎,雖然已經廢棄,但是簡潔的雕刻紋路依然沒有被蝕掉。

古舊的樸素和現代的鮮麗并排置在一起,經過幾百年的滄桑變幻,大屋和這里的人一樣,變得更加寬容。

張谷英村建筑布局圖

八駿圖旁的立體木雕——梅花鹿,古人常因鹿是“祿”的諧音,而視鹿為吉祥物。鹿的嘴里含著靈芝,表示長壽之意。整個造型精巧生動,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花崗巖石料也是大宅的重要飾物。除大門框、煙火塘、門檻、天井全部用條石砌筑外,部分立柱、墻角、挑梁、住房門框也用條石。大宅有石門框39副,抱圍立柱5對,所有石條、石柱皆人工鑿制而成,平整光滑。特別是石門框、石馬柱、石柱礎,光滑如鏡,并刻成各種圖案,雖不豪華,卻處處顯出生機和情趣。

資金來源之謎

裝飾這些大宅用的材料大都因地制宜,采用本地常見的普通磚瓦,顏色也多為“不施粉黛”的本色。即便如此,大宅的造價也十分昂貴。據記載,光修一個天井就要花100擔谷的工錢,而大屋有大小天井206個;為了能傳業百代,后人永居,當時一個熟練的工匠,砌墻一天只能砌60塊磚;光上新屋的12個大窗戶就用去了500個雕工,而整座張谷英大宅共有雕刻3600多處,雕鏤面積達600平方米!還有人算過這樣的賬,“石大門”、“潘家沖”、“上新屋”3幢房屋的360間住房,估計共耗用了7500立方米的木材,69萬塊青磚,16萬塊鋪地的方磚,600立方米的條石,總投資約500萬銀圓。

在偏僻的鄉間居然也有如此顯赫的大戶人家。

王家建筑群的窗雕。因為位置較為偏僻,許多當地人都沒有注意到。隨便一個窗花都如此精美,造價可想而知。

張氏宗族怎么能有這么多錢來修建大宅(特別是“當大門”的橫空出世),一直到現在還是個謎。有的人說是因為張谷英掘地時掘出了寶藏,這種類似于民間傳說的解釋,可靠性當然不大。現在村中出納張堯正認為,在八代以前這么長的時間里,村中都沒有修宅,一直到思南公才首修了“當大門”,這時候前人的積蓄應該相當可觀了,況且“當大門”作為建筑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數次增擴而成。如果細細觀察就可以發現,“當大門”第二進和第五進的墻體縫隙寬度并不一致,很明顯不是一個時期修建的。

這種解釋聽起來還有幾分道理,中國人自古講究家宅基業,積攢的財富多用于置辦地產,舉累世之功換得家宅偉業也不乏先例。但是這些人大多不是祖上做了官,就是具有精明的商業頭腦,很少有在鄉土揮汗辛勤勞作的。一個普通的農戶就算天天在莊稼地里下工夫,不吃不喝,不交納繁重的稅銀,恐怕也難得揮出像“當大門”這樣氣象森森的大手筆。另外,同樣是農戶,為什么渭洞盆地里的其他外姓家族建筑,就沒有一家修得能夠與之相媲美的?所以財富積累之說雖然有一定的道理,同時也存在不少疑點。

布局:家族倫理的凸現

初來張谷英村的人,最大的感受是大宅布局的撲朔迷離。無論人們站在哪一個天井邊,向左或向右,眼前的景致總是出奇地相似:一樣的井臺,一樣的堂屋,一樣的巷道通向一樣的空間。面對驚人的相似,經常有迷了路的游客,最后還是依靠村人指點迷津才走出重圍。據說,抗戰時期,曾經有一個國民黨的團長,帶著疲憊不堪的軍隊深夜來到這里。第二天早上,團長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部隊了,一個團的人進了村子,如同泥牛入海,忽然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實,張谷英大屋布局形狀還是有章可循的,即“豐”字型:一條南北縱向主軸線垂直附屬若干東西支軸線,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一豎多橫”。里面的民居住宅都是由堂屋、天井、兩側的正房、廂房構成,由四通八達的巷道連結各處。

古屋的光影效果異常豐富,堂屋、廂房、走廊等深深重重。只要你朝開口的地方走,似乎永遠也走不完,明暗調子有節奏地向前延伸,一眼望過去,極富透視感。

主軸線上的住宅一般是“四進三井”(即四個堂屋三個天井),多的有“五進五井”。那時建房的規格依官位而定,只有皇帝可以做“九重”(一進為一重),最有錢的人家也不能超過三重,而五重的布局代表張氏族人還是有一定地位的。橫軸線的布局同于主軸,正面也是“四進三井”,只是主軸的堂屋叫“正堂”,分支線上的堂屋叫“橫堂”。這里每個橫堂的面積都相等,12間房子,168平方米。

因此,縱橫相連的街巷,使全村十幾幢宅屋呈多個“干枝型”的平面,軸對軸,枝連枝,向四面鋪開,有條不紊。這樣的布局成功地把整個家族的建筑群聚在一起,各家之間房舍緊緊相靠,聯成一體,形成村莊內部一種無形的凝聚力。

建筑中軸線的歷史,早在商代的建筑文化中就出現了,歷代建筑中,這種中軸線的布局也隨處可見。而張谷英村的這種“雙重軸線”布局,不僅巧妙地利用了橫向地形,更突出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中和”,表達出強烈的家族倫理觀念。

最上面的堂屋是祭祀先祖用的,神龕顯得比較大氣,始遷祖張谷英的畫像端坐其上,接受子孫的香火膜拜。

大宅內縱軸線上的房屋歸長輩使用,橫軸線上的房屋歸晚輩使用。一般每個分支即為家族的一支使用,而一組堂屋中的每一間堂屋及兩邊的房子,則為一個家庭擁有。一般居住情況是,越往上面走,輩分越高,最后一進房屋為“上堂”,上堂中設神龕,供奉祖先牌位。兩邊住的是長輩,子孫住在下面。同輩之中,堂屋的東邊為大,住兄長。這種長幼秩序的區分,是維護族人相互關系的紐帶,同時也體現了族人的尊祖觀念和“親和”意識。

堂屋是建筑的主體,寬敞明亮,莊嚴宏偉,既是連結兩側生活用房的中心,又是聯系各家支房屋的樞紐,還是家族起居活動的場所。每個堂屋都有明顯的功能,或祭祖,或婚嫁或集會議事,或生產做工,或休閑娛樂。無論縱軸橫軸,離大門越遠的堂屋就越高,是取“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意思。

張谷英村大宅這種陣容龐大、縱橫交織的建筑布局,體現出了儒家的“合中”思想和世俗人倫。據同濟大學古建筑學者王紹周教授考察介紹,這種理念不僅在國內幾乎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極具考察研究價值。

深深的庭院,麻將之風依然能盛行。很多無所事事的小媳婦們就這樣打發著時光。

天井:實用審美兩相宜

天井是大宅的天窗,具有采光、通風、排水的功用。大宅共有大小天井206個,大的有22平方米,小的僅2平方米。除縱橫軸線各進堂屋布置多個天井之外,廚房等處亦有天井。

天井四周以磨平的長條花崗石和青磚砌成,不少刻有古樸典雅的回文格和梅花等圖案。縱橫軸線上的天井一般有井臺,側面設有排水暗道。正是這些相連的天井,形成了鱗次櫛比蜂房般的屋脊。由于南方緯度較低,接受太陽直射時間較多,故天井多設在廳堂南面的中軸線上。同時天窗被修得略低于廳堂,方便陽光多角度照射,使得廳堂空曠,廂房臥室明亮。這種天然的采光效果,也吸引了不少攝影、美術愛好者來此拍攝和寫生。

論起藝術來,在這寫詩也應該不錯,春天的煦日夏天的風,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俯仰之間,詩興就能撲面而來。天空中白云蒼狗,鴻雁翩影,圓月清輝,都在這方寸之地徘徊、留連著,而年歲便隨著那四季的冷暖陰晴,周而復始。所謂“天地一體,造化陰陽”,大概正是如此。

正方形的天井里灑下陽光,飄入雨雪。“天光云影共徘徊”,詩樣的意境藏在這里。讀懂天井,就能讀懂張氏族人對生活的理解。

天井的美需要用心來發現,而天井的神奇則需要用智慧的眼睛來發現。這些天井的排水系統歷經數百年,多次滂沱大雨,洪水傾瀉,但從未出現過漬水堵塞的現象。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渡邊欣雄曾經于1995年專程來張谷英大宅考察了幾個月。他采用灌注帶有顏色的水的辦法,試圖解開流水排往何處的謎團,但最終一無所獲。從地理位置估測,這些流水有可能流向了繞村的渭溪。但這么多年來,張氏族人無一人看到明顯的排泄現象,包括暴雨驟至,渭溪挾泥沙而下,也無濁清交匯的現象表明積水從此灌入。據族人介紹,天井的排水管道是本著風水學上的“山管人丁水管財”、“財宜藏不宜泄”的原理安排的。所有的排水管都由上而下,到進門的第一個天井后,左右轉彎,然后經門前的煙火塘或溪中流出。當然,這種說法至今也沒有權威的證據。

雖然關于這些排水系統還存在種種疑問,但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當初設計這樣隱形的排水系統的人,絕對智慧超群。他或許是一個根本不懂經史子集,甚至連字也不認識幾個的普通工匠,所以無論是族譜還是口頭傳說都沒有相關記載,但是有誰會料到,來自民間的大智大慧也能讓世人如此矚目!

古建筑群里共有大小天井206個,除了排水之外,天井的妙用還在于通風聚氣,新鮮空氣從四面門廳注入,從天井上排出,改善了通風條件,促進空氣流通,所謂“天地一體,造化陰陽”之美。

原來這些大大小小的天井里養了不少烏龜,那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族人們還曾經見到過。據村民張永祥說,他們小時候就常常淘氣地捉弄那些烏龜,把它們擺個四腳朝天,然后再看它們如何翻過身來。龜在中國自古就被視為“四靈”之一,廣受崇拜。天井是“陽氣”與“陰氣”交融之處,因為它上連青天,下接大宅地基,適合那些神靈之物吸光納氣。所以信奉陰陽之道的村里人就將烏龜這樣的“靈物”引進到自家的宅院里了。老人們說,這些烏龜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它們在下水道中爬來爬去,帶走泥沙,可以起到疏通的作用。

大宅人過去有求醫問藥的,就在龜甲上刻上禱文放生,眾人見到也不會捕捉,更不會為著滋補養生而宰殺烹煮。然而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有不少外地人專門來張谷英村捕捉或者收購這些烏龜,轉賣外地。以至于在短短的時間內,大宅內所有的“靈物”都蕩然無存。人與動物原本和諧共處,然而在經濟效益面前,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遺憾地成了對立面。

巷道:曲徑通幽走四方

大宅的巷道縱橫交錯,把大宅分割成一個個各自為政的個體空間,同時又四通八達,貫穿連結著具有同一血緣人們的住房,維系張族支系繁茂的血緣關系。

對游人而言,變幻莫測的巷道將大宅構成神秘的“迷宮”,大有“入徑易,出徑難”的迷惑,又有“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的妙趣。

大宅的巷道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對族人而言,它縱橫交錯,把大宅分割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個體空間,同時又四通八達,貫穿連結著那些具有同一血緣張家支系的住房,維系著張姓族人支系繁茂的血緣關系。

大宅的巷道共有60條,總長1459米。最長的巷道153米,溝通“當大門”和“畔溪走廊”,直通十幾個高堂。封閉式的巷道作為交通脈絡,有效地隔絕了陽光和雨水,按照當地人的說法是,“晴不曝日,雨不濕鞋”。同時,巷道還是很好的防火帶。由于巷道兩面高墻直抵屋頂,加之整個群體建筑沒有用一枚鐵釘,發生火災時,只須將屋頂上的瓦和木塊掀開,使火苗上躥而不左右蔓延殃及鄰里,就能將損失降到最低。掀瓦對于張氏族人來說,并不困難,雙手一撐,兩腳左右蹬緊,“噌噌”幾步就上了三四米。即使沒有梯子,人人也都可以成為傳奇中飛檐走壁的俠客。所以,幾百年來,張谷英大宅無大的火災,除了門口設置的煙火塘和穿村而過的渭溪河外,與這精心設計的“御火長城”不無關系。

在巷道里漫無目的地行走是非常愜意的事情,幾步一戶人家,恍若穿越一個個不同的時空。推開雕花的木格門,滴水的龍頭、打盹的黃貓,靜靜躺著曬太陽的豆腐渣餅,顯得恬靜而安寧。不時有背著書包相互追逐的小孩子從身邊跑過去,無忌的叫喊聲清脆而響亮。手指觸到了粗糙的墻面,一路劃過來,指頭上沾的,不知道又是哪家頑童粉筆畫的杰作。

道不盡的劫難

幾百年來,盡管木制建筑被雨雪不動聲色地侵蝕著,地磚被腳步年復一年地磨耗了,張谷英村的古建筑群卻能夠歷經磨難,一直完好地保存到現在。

上個世紀30年代初,張谷英村地處國共力量對峙的邊緣,雙方持續升級的軍事沖突終于導致了村中古建筑群的厄運。“石大門”(現在的民俗文物展覽館處)就是被這樣燒毀的。抗日戰爭期間,岳陽淪陷,日軍到處燒殺搶掠,即使地處隱秘世界的張谷英村也未能幸免。敵機空投了兩顆炸彈,使部分建筑墻體遭到損傷。另外,張氏大宗祠也被日軍放火焚燒了。

“文革”是張谷英大宅的另一大劫難。大宅中不少家具、陶瓷、玉器、銅器等,都以“牛鬼蛇神”的罪名被打砸,許多承載著古風遺訓的書籍和家譜,也被認為是封建余孽,燒的燒,挖的挖。窗欞上,那些原本生動傳神的人物面孔更是成為“文革小將”們的眼中釘。于是鑿子一揮,什么漂亮的褶皺、動人的面孔全部成了一片混沌,只剩下幾只殘缺的手腳。“當大門”五進堂后面原來有“八駿圖”一景,正面背面都有巧奪天工的雕工,現在剩下的實在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據粗略估計,包括“八駿圖”在內,張谷英村約有1/3的木雕在“文革”浩劫中被毀滅。如果是貧下中農的人家,房上的木雕還能保存下一些,而那些地主人家的木雕,基本上都被毀得一干二凈。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手頭開始寬裕起來的張氏族人陸續遷出大屋,修建起時興的磚房。因為那時并不像現在這樣注重保護古文物,所以這些新房用的磚也大多出自老宅。和王家更是結構相差不多的“下新屋”(現在的停車場處)就是在這個時期被破壞掉的。

原來大屋堂屋地面上都鋪蓋了六寸左右的方磚,在一代代人的腳步之下,方磚變得粗糲不平,一溝一壑都是歲月滄桑的見證。

“文革”期間遭到摧殘的木雕窗欞。當時古裝人物都被看做封建余孽,需要“破舊立新”,無辜的古文物就在狂熱的政治沖動下變得傷痕累累。

于是,矛盾來了,在社會的不斷演變發展中,新與舊的沖突終于擺在了這個古老村莊的面前。王家里的村民張再發曾經修繕了一下自家的山墻,卻一不小心惹了官司。因為按照規定,他家的山墻是國家的重點保護文物,就算主人也沒有權利對它實施任何“手術”。里面的波折暫且不提,總之是由于文物保護觀念的滯后,張谷英的大宅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會遭到不少有意和無意的破壞。

木料是大宅修建的主要材料,然而在長年的日曬雨淋、蟲蟻噬咬之下,許多木頭漸漸腐朽中空。如何保護和修繕大宅也是古村人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當務之急。

部分古建筑隨著時間自然腐朽掉,只留下空蕩蕩的架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南华县| 讷河市| 福泉市| 崇信县| 双柏县| 都匀市| 随州市| 沂水县| 固镇县| 张家口市| 中牟县| 济源市| 宁武县| 贡觉县| 弋阳县| 梅河口市| 衡水市| 保山市| 平舆县| 五家渠市| 新蔡县| 商南县| 宁都县| 涿鹿县| 商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宁晋县| 靖江市| 望都县| 鄄城县| 化州市| 麻江县| 仁布县| 汉阴县| 黎平县| 庄浪县| 景谷| 阿城市| 肇东市| 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