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的傳播途徑 空氣與口鼻
上節中我們已經講到戾氣雖然無形無味,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物質,所以這種物質侵入人體必定要經過一些途徑,吳又可認為這種途徑主要有兩種,空氣和口鼻。
《溫疫論》中講到“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等觀點,說明了溫病的傳播途徑問題。這些觀點大大顛覆了人們一直認為的“邪從皮毛入”的看法,并將溫病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方向。
傳播途徑之空氣
古代很早就有醫學家提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的說法,那時就已經認識到口鼻與空氣是相通的,如果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空氣就容易受邪發病。這中間還涉及一個人自身的正氣問題,吳又可認為戾氣侵入人體到病人發病,同這個人身上的正氣強弱有著緊密的關系。《溫病論》中這樣講到“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遇饑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
傳播途徑之口鼻
對溫病病邪侵入途徑的認識,是歷代醫學家孜孜以求、深入觀察、臨床實踐后產生的。隨著溫病學說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眾多醫學家反復的臨床觀察和實踐后發現,溫病侵犯的途徑不僅僅是傳統認識的“邪從皮毛而入”,更多的還是從口鼻而入,而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便是吳又可。吳又可認為戾氣從口鼻而入,由此侵犯了人體的膜原部位,膜原內不在腑臟,外不在經絡,屬于表里的銜接處,故稱為半表半里。
此外,溫病還可以通過飲食傳播,直犯脾胃與腸道,古人所講的“病從口入”就是說溫病是通過飲食所致,霍亂等溫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便是飲食。面對病毒,如果說空氣與口鼻是我們無法避免的,那么飲食絕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嚴格注意自己的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食物,生熟食品分開存放,廚具等要經常消毒,與此同時要多加鍛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白話圖解
溫病的傳播
溫病對人類具有很大的威脅,它的傳播途徑在《溫疫論》中概括為兩種:空氣傳播和口鼻傳播。
溫病的傳播途徑

溫病的發病類型
發病類型指溫病發病后在證候上所表現出的不同類型。根據發病后的臨床表現,可以分為發于表的新感溫病和發于里的伏邪溫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