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故事(全彩插圖增修本)
- (美)亨德里克·房龍
- 2978字
- 2019-09-26 14:35:38
第一章 人類歷史舞臺的形成
人類一直以來都生活在一個巨大問號的陰影下面。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我們要去向哪里?
憑著堅持不懈的勇氣與毅力,人類慢慢將這個問題推向越來越遠的邊界,朝著我們希望找到答案的天際步步逼近。
可迄今為止,我們還沒能走出多遠。
我們知道的依然少得可憐。但我們至少能以相當精確的程度,推測出許多事情來。
在這一章,我要告訴你們,人類歷史的舞臺是如何被搭建起來的。如果我們以一定長度的直線來代表動物生命可能存在于地球上的時間,那么在它下面那條最短的線則表示人類(或多少類似人的生命)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時間。
人類是最后出現在地球上,卻最先學會用腦力征服大自然的。這就是我們打算研究人,而非研究貓、狗、馬或其它動物的原因。要知道,在這些動物身后,同樣也留下了許多就其自身來說非常有趣的歷史。
最初,我們居住的這顆行星(就目前所知),是燃燒著的一個巨大球體。可相對于浩瀚無邊的宇宙,它只不過是一塊微小的煙云。幾百萬年過去了,它的表面漸漸地燃燒殆盡,并覆上了一層薄薄的巖石。在這片生機全無的巖石之上,暴雨無休無止地下著,雨水將堅硬的花崗巖慢慢地侵蝕掉,并把沖刷下來的泥土帶到了霧氣籠罩的高峰之間的峽谷。

上帝創造亞當
布萊克 版畫 1795年
每一個民族或宗教都有有關宇宙及人類由來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希伯來人有關上帝用7天創造天地萬物的故事。18世紀英國著名的詩人和畫家威廉·布萊克用巨幅版畫的形式,再現了傳說中的上帝從塵土吉創造人類始祖亞當的場景:從上帝的面孔中可以窺見,他的疲勞和后悔遠勝于創造的喜悅,亞當哭喪著臉橫躺著,他被巨蛇糾纏,正嘗試用無力的肉體作抵抗。布萊克的作品與米開朗基羅著名的同名畫相比,恰好反映了自古以來人類對生命與生活的兩種態度:后者認為生命是神賜予的絕佳禮物,而在布萊克看來,人類因為神的創造,只好從無盡的精神世界墮落到有限的物質世界中,所以他筆下的亞當充滿著痛苦表情。
最后雨過天霽,太陽破云而出。遍布這顆星球上的眾多小水洼逐漸擴展成了東西半球的巨大海洋。
隨后的某一天,最美妙的奇跡發生了:這個死氣沉沉的世界終于出現了生命。
第一個活著的細胞漂流在大海之上。
它毫無目標地隨波飄蕩了幾百萬年。在此過程中,它慢慢發展著自己的某些習性。這些習性使它在環境惡劣的地球上能更容易地生存下去。這些細胞中的部分成員覺得呆在黑沉沉的湖泊和池塘的底部最舒適不過,于是它們在從山頂沖刷到水底的淤泥間扎下根來,變成了植物。另一些細胞則情愿四處游蕩,它們長出了奇形怪狀的有節的腿,像蝎子一樣,在海底植物和狀似水母的淡綠色物體間爬行。還有一些身上覆著鱗片的細胞,它們憑借游泳似的動作四處來去,尋找食物。慢慢地,它們變成了海洋里繁若晨星的魚類。
與此同時,植物的數量也在不斷滋長,海底的空間已經不夠容納它們了。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開辟新的棲息地,很不情愿地在沼澤和山腳下的泥岸上安了新家。每天早晚的潮汐淹沒了它們,讓它們品嘗到故鄉的咸味。除此之外的時間里,它們不得不學習如何適應不舒適的環境,爭取在覆蓋地球表面的稀薄空氣里生存下來。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它們終于學會了如何自在地生活于空氣里,就像以前在水中一樣。它們的體形逐漸增大,變成了灌木和樹林。最后,它們還學會如何開出美麗的花朵,讓繁忙的大黃蜂和鳥兒將自己的種子帶到遠方,使整個陸地都布滿碧綠的原野和大樹的濃蔭。
此時一些魚類也開始遷離海洋。它們學會既用鰓,也用肺呼吸。我們叫它們兩棲動物,意思是,它們在水里和陸上都能活得同樣悠游自在。你在路邊看見的第一只青蛙就能告訴你身為兩棲動物穿梭于水陸之間的樂趣。

上帝創造亞當
米開朗基羅 壁畫 1508年(圖說見上頁)
一旦離開了水,這些動物會變得越來越適應陸上生活。其中的一些成為了爬行動物(那些像蜥蜴一樣爬行的動物),他們與昆蟲們一起分享森林的寂靜。為便于更迅速地穿過松軟的土壤,它們逐漸發展自己的四肢,體形也相應地增大。最終,整個世界都被這些身高三十到四十英尺的龐然大物占領。若它們跟大象玩耍,就如同體形壯碩的成年貓逗弄自己的小崽子。這些龐然大物就是被生物學手冊稱為魚龍、斑龍、雷龍等等的恐龍家族。
后來,這些爬行動物家族中的一些成員開始到上百英尺高的樹頂去生活。它們不必再用腿來走路,可迅速地從一棵樹枝躍到另一棵樹枝,卻變成了樹上生活的必需技能。于是,它們身體兩側和腳趾間的部分皮膚逐漸變成一種類似降落傘的肉膜,這些薄薄的肉膜上又長出了羽毛,尾巴則成為了方向舵。就這樣,它們開始在樹林間飛行,最終進化成真正的鳥類。
這時,一件神秘的事情發生了。所有這些龐大的爬行動物在短時間內悉數滅絕。我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也許是由于氣候的突然變化,也許是因為它們的身體長得過于龐大,以至行動困難,再不能游泳、奔走和爬行。它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肥美的厥類植物和樹葉近在咫尺,卻活活餓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統治地球數百萬年的古爬行動物帝國到此就覆滅了。

一只青蛙變成“阿波羅”的歷程
約翰納·卡斯特·拉瓦特爾
諷刺畫 1829年
一只青蛙逐漸“進化”最終變成了“阿波羅”。這幅發表于1829年的繪畫足以證明在達爾文與華萊士于1858年提出“進化論”假說之前,類似的學說已經是一個足以引發議論或嘲諷的話題。
現在,地球開始被不同的動物占據。這些動物屬于爬行動物的子孫,但其性情與體質都迥異于自己的先祖。它們用乳房“哺育”自己的后代,因此現代科學稱這些動物為“哺乳動物”。它們褪去了魚類身上的鱗甲,也不像鳥兒那樣長出羽毛,而是周身覆以濃密的毛發。由此,哺乳動物發展出另一些比之其它動物更有利于延續種族的習性。比如雌性動物會將下一代的受精卵孕含在身體內部,直至它們孵化;比如當同時期的其它動物還將自己的子女暴露于嚴寒酷熱,任其遭猛獸襲擊時,哺乳動物卻將下一代長時間留在身邊,在它們無法應付各種天敵的脆弱階段保護它們。這樣,年幼的哺乳動物便能得到更佳的生存機會,因為它們能從母親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如果你看過母貓是如何教小貓照顧自己,如何洗臉,如何捉老鼠等等,你就能理解這一點了。

山地猿骨骼
化石 托斯卡那 約公元前1400萬年 新生代末期
山地猿猴有著猿的長臂,也有著足夠寬的骨盆,能以支撐半直立行走的姿勢。
不過關于這些哺乳動物,不用我告訴你很多。它們遍布你的四周,你早已熟悉。它們是你日常生活的同伴,出沒于街道和你家的房屋。在動物園的鐵柵欄后面,你還能一睹你那些不太熟悉的表親們的尊容。
現在,我們來到了歷史發展的分水嶺。此時,人類突然脫離了動物沉默無言、生生死死的生命過程,開始運用腦子來掌握自己種族的命運。
一頭特別聰明的哺乳動物在覓食和尋找棲身之所的技能方面,大大超越了其他動物。它不僅學會用前肢捕捉獵物,并且通過長期的訓練,它還進化出類似手掌的前爪。又經過無數次的嘗試之后,它還學會了用兩條后腿站立,并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動作,盡管整個人類已經有上百萬年直立行走的歷史,可每一個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得從頭學起。)
這種動物一半像猿,一半像猴,可比兩者都要優越,成為了地球上最成功的獵手,并且能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生活。為了更安全,更便于相互照顧,它們常常成群結隊地行動。一開始,它只能發出奇怪的咕嚕聲、吼聲,以此警告自己的子女們正在迫近的危險。可經過幾十萬年的發展,它竟然學會了如何用喉音來交談。
你也許覺得難以置信,這種動物就是我們最初“類人”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