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藝術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房龍
- 4189字
- 2019-06-06 10:46:22
第十六章 中世紀的波斯帝國
這里是各種藝術的熔爐
朋友,你讀過一本叫做《魯拜集》的詩集嗎?如果你讀過了,那么恭喜你,你讀了一本曾經影響過整個世界與人類進程的偉大著作。細想起來,真正能夠影響世界的書并不多,可以說是屈指可數。而歐馬爾·海約姆2
的這本《魯拜集》絕對可以算得上是其中之一。而令人奇怪的是,這本偉大的書,竟然不到20頁。
歐馬爾·海約姆出身貧寒,他的父親只是內沙布爾3一個帳篷匠,但海約姆卻從小顯示了非凡的過人之處。后來,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博學家、數學家及詩人。他的詩句總是會傳達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他的詩集以500多行的詩句,向人們闡述了他對人生、對生活和對生生死死的思考。這些問題總是會引起人們的興趣。特別是那些曾經讀過一些書的年輕人,但消極的人生哲學卻未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也不能給他們的心靈帶來慰藉。盡管歐馬爾對未來并不是持著完全樂觀的態度,但是他仍然確切地描述了人生之中處處都存在的不容否定的快樂。
1859年,《魯拜集》被愛德華·菲茨杰拉德譯成了膾炙人口的英文四行詩,于是,他的詩集很快就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了,幾乎每個人都被海約姆的詩句所陶醉,對那本詩集耳熟能詳。歐馬爾的詩,為我們的心靈營造了一個玫瑰盛開的花園。那些美妙的詩句,仿佛是清醇的瓊漿,令人陶醉。“是啊”,每次讀到他的詩,我都會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月光淡淡,塔樓綽約,玫瑰園里鳥語花香,芬芳的美酒,婀娜的少女,還有那河谷間潺潺流淌的小溪。’多么優美的詩句,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難道世界上真的會有這樣迷人的景色嗎?”
然而,親歷過現場考察的人告訴我們,那詩中的花園并不是詩人的臆想,它確實曾經出現在這個世界之中。甚至,時至今日,它依然隱藏在波斯高原的深處。深深的雜草之中,殘破的宮墻,昔日的花徑上依然有野花開放,曾經的玫瑰花池里有小溪悄悄流淌。惟有月光還和從前一樣,皎潔如初。可以想象,其完整的原貌,一定就像800年以前歐馬爾在詩中所描繪的那樣美麗迷人。
許多世紀以來,這一處文明歷經破壞與遺棄。但我們卻仍然可以從殘山剩水之間,尋找到它過去的輝煌與繁榮,它曾經光芒四射、動人心魄。這種文明的鼎盛時期,是公元15世紀到16世紀,并不是海約姆生活的年代,但它卻借海約姆之筆揚名于世。
可惜這一燦爛的文明并不長久,人類歷史上常常會有這樣的悲哀,美好的東西總是不能長壽。這個世界上總是會存在一些痛恨月光、溪流的人,他們常常毫無原因地要去破壞那些美好的東西。這些文明的敵人瘋狂地摧毀和破壞著這一切,人們辛苦創造的所有成果被他們毀于一旦。

歐馬爾筆下的宴飲場面
樹下讀一本詩,一壺美酒,一塊面包——你在我身旁于荒野中歌唱——,現在荒野也是天堂!這首詩即選自歐馬爾的《魯拜集》,詩集因詩人創造的一種名為魯拜體的四行詩而得名。歐馬爾雖然是一名宮廷天文學家,但他喜愛世俗,極具懷疑精神,因此,他不贊同嚴格推行伊斯蘭法律,尤其不贊同禁止飲酒和喝醉。
于是,我們也就會常常看到那些昔日華麗的宮殿成為雜草中蜥蜴與飛鳥的棲身之處。
藝術總是渴望永葆青春,我們常常談及藝術家的幸運,就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可以長傳世間。可是,偉大的藝術,真的就可以經久不衰了嗎?真的就可以感動所有人嗎?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那些美麗的藝術并不一定會萬古長青。盡管我們希望藝術能夠被人們永遠記住,但現實永遠是殘酷的。5000年后,埃及金字塔將不再存在,無情的風雨與戰火將摧殘它,最終曾經恢宏的高山將化為一堆沙石和塵土;200年后,雅典那座神圣而偉大的帕臺農神廟也不再擁有她的魅力,而只是一片碎石場,這還沒有打算如果發生戰爭的可能;再過一兩百年,倫勃朗的作品會慢慢褪色,而變得色彩難辨,灰暗一片,從而面目全非,人們對這樣的作品再也不會有絲毫的興趣與贊賞,只有反感和拋棄;而僅僅需要100年,貝多芬的音樂,也許只是音樂史上的古董,未來的人們對它毫無感動,甚至就像對待佩戈萊西和庫勞
的作品一樣嗤之以鼻,厭煩丟棄。

高哈爾·沙德大清真寺
伊斯蘭建筑,設計者:高哈爾·沙德,坐落地:伊朗 馬哈德,建于公元10世紀
波斯的建筑都是色彩鮮艷明麗,反映了與其他藝術形式相同的氣質,輕松、明快,充滿世俗的享樂氣氛。
藝術與人生一樣,都好似曇花一現,美好卻很短暫。這盡管讓人十分無奈,但也不得不試著釋懷。每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時代,而藝術也是如此。所謂的不朽,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并不真實。還是讓藝術在輝煌中與它同時代的人一起,把幸福凝固在一瞬吧,而后,便煙消云散……
僅僅有幾百年壽命的中世紀波斯文明,就是一個美麗而短暫的夢。它的文明程度達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一躍成為了東方世界的藝術中心。而且,它既是東方世界的藝術圣殿,又是歐洲藝術的老師。這樣的評價,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無上的光榮。歐馬爾·海約姆寫詩的50年,卻足可以媲美埃及文明的5000年。我相信,在欣賞優美無比的波斯詩歌時,我們將忘記作品年代的長短。
古波斯是一個民族混雜的國度,尤其是在15、16世紀,更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對于藝術發展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點,正是因為不同民族文化的沖突,才給藝術創作更多的契機。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的藝術發展,也是通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與互補,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和今天的紐約一樣,在10世紀阿拔斯大帝時期,波斯的首都伊斯法罕是國際的中心。那里聚集著來自印度與亞美尼亞的藝術家,還有從中國來的偉大工藝美術師,這些身懷豐富經驗的中國工藝師教會了波斯人燒制陶瓷的技藝。
位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的航道間,有座城市名叫巴格達,它是一個重要的貿易樞紐。是中國和印度的貨物運往歐洲的中轉站,也是中亞到埃及和阿拉伯的必經之路。公元7世紀的早期,阿拉伯人占領了巴格達,于是這里的人皈依了伊斯蘭教。
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并不屬于同一個人種,阿拉伯人是閃族,而波斯人和我們一樣,屬于雅利安人。而且,盡管兩者都信奉伊斯蘭教,但是波斯人信奉的伊斯蘭教不同于生活在沙漠里的阿拉伯人所信奉的伊斯蘭教。
波斯人創造了令他們自豪的歷史。在過去的2000年中,他們整整3次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他們還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了他們所皈依的宗教,讓它更符合人們的需要。
1722年,阿富汗人攻陷了波斯的首都伊斯法罕,波斯人被迫將首都遷往德黑蘭。但這并沒有影響波斯人的藝術創作,任何的戰亂與災難都無法阻擋他們對美的追求。
波斯的文化始終處于強勢狀態,即使他們在軍事上被其他民族征服,但在文化上總是波斯人征服了對方。于是征服者成為文化上的奴隸。
波斯人熱愛藝術,只要給波斯人為藝術而創作的空間,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至于誰來執政,都顯得并不重要了。在巴格達哈里發統治區,即哈恩·阿里·拉舍的故鄉,產生了聞名世界的《一千零一夜》巨著。作為文明的中心,波斯占有優勢,可是穆罕默德卻具有世界性。
波斯人對美的執著,不亞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民族。所有能讓生活更美好的藝術,都是他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其中包括園林、烹飪、衣裝。而著名的波斯織毯,則更是巧奪天工。
在穆斯林國家之間永無休止的戰爭之中,巴格達城成為了一片廢墟,它悲慘地淪為戰爭的犧牲品。最后,波斯的藝術也因戰火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情形,無論登上王位的是哪一位蘇丹,也無論時局如何動蕩不安,波斯人仍然會堅持他們的藝術創作。他們以天才般的想像力,不斷改進與發展自己藝術作品中的色澤和形式,使得他們的藝術品大放異彩。波斯人的陶瓷器皿、金色的錦緞、紡織品都十分地出名,但是正如剛才所提到的,最漂亮華麗的要數他們的大小地毯。由于波斯是一個畜牧業國家,有著產量豐富的羊毛,只需要在小山的山坡上種植大量的染料植物,人們就可以輕松地獲得所有的原料,然后輕松地坐下來編織他們的羊毛毯子。當然,這需要波斯人早一點熄滅他們的戰火。

花園中的宴會
波斯細密畫,約公元16世紀
東方優雅富裕的生活對數百年來沉淪于貧窮與粗陋生活中的西方人影響巨大。東方天堂般的園林設計,成為以后歐洲園林發展的基本摹本。
波斯的織毯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與體系,它對西方藝術的影響大大超出我們許多人的意料。他們的織毯聞名遐邇,無人不知,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波斯的地毯,而且對地毯的了解和熟悉遠勝于對許多的伊朗城市,如伊斯法罕、邁謝德、舍拉子
、克什安和哈馬丹
。相對來說,美國人更加喜歡小地毯,可能歐洲人也如此吧。
我認為,既然要討論藝術,那么我們就應該仔細地對波斯藝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它有著我們所一直看重的一種獨特的神韻與優雅,也同時具有表現世俗生活的快樂。誰也意料不到,波斯古代的文明在以后會對歐洲的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我認為,波斯藝術中最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就是他們的藝術之中蘊藏著一種取悅于人的品質,這是東方藝術中十分罕見的“幽默感”。而且,他們也具有非凡的美感,他們喜歡在陶土中加入金粉來制作瓷磚,再配用青石藍、玫瑰紅等珍貴材料。用這種美麗的瓷磚,使得他們的清真寺的圓頂和尖塔,能閃耀著奇異的光芒。
另外,雖然波斯藝術的輝煌時期并不長,不過它那五彩繽紛的服裝和繪畫已占有著十分重要的一頁。流線型的波斯長袍適宜外出穿著,這種長袍的面質顏色艷麗、色彩斑斕,散發著夢幻般的光澤,這樣的長袍,無論男女穿上都會體現出高貴的氣質,流光溢彩,令人迷醉,更不必說繪畫中的小狗和其他家養寵物了。這些小動物在中世紀波斯藝術作品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就像在1937年的美國日常生活中,寵物們仍然充當著某種角色一樣。
波斯文明曾經在中世紀時期大放異彩,雖然波斯藝術在發展中有起有伏,但是它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波斯在17世紀、18世紀時的藝術也頗有情趣,其成就如同巴格達藝術的全盛時期。
政治國家成為了今天的現實,而一個王朝建筑一座豪華宮殿的時代,卻從此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有那殘留下來的遺跡。
盡管15世紀中期土耳其人占領著君士坦丁堡,使得西方世界不能全面接觸和了解波斯的藝術,但東方藝術的思潮仍然涌動,而波斯的美學光輝也一直在默默地散發著魔力,遺憾的是波斯藝術的貴族氣息,已被普遍的世俗情趣所代替或沖淡,現在留給自己的惟一有所發展的只有繪畫藝術,這是一種宗教的藝術。它一方面灌輸給人們對任何社會都沒有益處的東西,一方面又在人世間灑落藝術的智慧。
這就是波斯藝術,一種代表著東方思想與風格的藝術。這種思潮仍然不停地激蕩著,它繼續沖擊著西方,它對歐洲藝術的影響之大,可謂是重于泰山。而西方人給予的回報是發電機、留聲機和電動織布機,我認為這是對東方藝術的一種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