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處方第五

治療寒癥應用熱藥,治療熱癥應用寒藥,治療飲食不消化應用吐下的藥,治療鬼蠱毒氣之類流行傳染病應當用蠱毒藥,治療癰腫瘡瘤應用瘡瘤藥,治療風濕應用風濕藥,治療風、勞、氣、冷等病癥,都應根據病癥、病情而用藥。雷公說:藥有三種等級,病有三個階段;藥的性味與質地有甘、苦、輕、重的區別,病的證候也有新病、久病、寒病、溫病的差異。重、熱、膩、滑、咸、酸、石藥、飲食等,是對風病對癥的治法,對其他病則不對癥;輕、冷、粗、澀、甘、苦、草藥、飲食等,是對熱癥對癥的治法,對其他病則不對癥。輕、熱、辛、苦、淡、木藥、飲食等,是對冷病對癥的治法,對其他病則不對癥。從這個大綱可以粗略地發現用藥的源流,其余的通過觀察病癥就可以知道,在針對具體病情時要靈活運用,醫生應當懂得這用藥的概要。

《藥對》說:許多疾病的積聚,都是因身體虛虧而引起,身體一旦虛虧就會百病滋生。積,是指五臟積累的病;聚,指五腑匯聚的病。像這樣的疾病,醫生多遵從舊方,不作增減。對于身體虛虧而勞損的病人,其弊端非常多,應該根據病情在舊方基礎上有所增減。古代的那些良醫,都是自己采藥,并仔細審察藥物的分類及藥性,準確恰當地按照時節早晚取用,如果采藥時節過早則藥性尚未生成,過晚則其藥性已經衰竭。現在的醫生,既不自己采藥,也不順應節氣的早晚,只是一起拿來用做藥,也不懂得藥性的冷熱與消長及其分量的多少,這樣雖徒有一腔治病之心,卻永遠沒有治愈的效果,而只能算做膚淺糊涂的醫生。

煎藥圖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書影

因為病的證候、時間、寒熱差異較大,藥也有性狀、質地的區別,所以用藥治病一定要謹慎。古時的很多良醫都對藥性是否成熟、冷熱消長的分量及煎熬的火候等非常熟悉,以便更為精細地做到對癥下藥。

靈芝標本

古代中醫認為,草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藥重養命,沒有毒性,可增補元氣,延年益壽;中等藥重養性,有的有毒,有的無毒;下等藥重治病,大多有毒性,俗語中的“是藥三分毒”指的就是此等藥。靈芝以其清逸的藥性及美麗的傳說被歸為上等藥之列。

現在暫且再來根據藥物的冷熱屬性,說一說針對什么樣的疾病應對舊方有所增減。對于虛勞而苦于頭痛又發熱的病人,應加枸杞、萎蕤;對于內虛而想吐的病人,應加人參;對于內虛而心神不安的病人,也應加人參;對于內虛而多夢的病人,應加龍骨;對于內虛而多熱的病人,應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對于內虛而發冷的病人,應加當歸、芎、干姜;對于內虛而勞損的病人,應加鐘乳、棘刺、肉蓯蓉、巴戟天;對于內虛而大熱的病人,應加黃芩、天門冬;對于內虛而健忘的病人,應加茯神、遠志;對于內虛而驚悸不安的病人,應加龍齒、紫石英、沙參、小草,如果發冷就用紫石英與小草,如果有熱邪侵入就用沙參與龍齒;對于內虛而口干的病人,應加麥門冬、知母;對于內虛而氣息緩弱的病人,應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對于內虛而多氣兼微咳的病人,應加五味子、大棗;對于內虛而身體僵直、腰中部不靈活的病人,應加磁石、杜仲;對于內虛而多冷的病人,應加桂心、吳茱萸、附子、烏頭;對于內虛而小便呈赤色的病人,應加黃芩;對于內虛而有熱邪侵入的病人,應加地骨皮、白水黃芪;對于內虛而發冷的病人,應用隴西黃芪;對于內虛而生痰且有氣的病人,應加生姜、半夏、枳實;對于內虛而小腸泄痢的病人,應加桑螵蛸、龍骨、雞肶胵;對于內虛而小腸不通暢的病人,應加茯苓、澤瀉;對于內虛而小便呈白色的病人,應加厚樸。以上各種藥物我并沒有一一使用過,只是根據藥物的分類與冷熱屬性,與病情相對應,暫時敘述出來增添在這里,用藥入處方的醫生,應當遵照這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桂林市| 合山市| 霍林郭勒市| 吉林市| 肃北| 安阳市| 睢宁县| 大城县| 达孜县| 江源县| 盐边县| 东兴市| 红安县| 汪清县| 东安县| 腾冲县| 阳新县| 颍上县| 海丰县| 永城市| 静安区| 镇坪县| 聊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若尔盖县| 衡山县| 丹巴县| 土默特右旗| 荥阳市| 嘉黎县| 德格县| 凤山市| 孟连| 襄城县| 达尔| 天全县| 百色市| 南丹县| 禄劝|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