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深處的管理智慧3:領導修煉與文化素養
- 劉文瑞
- 1675字
- 2019-04-04 11:03:00
11.基業長青的前提:對三大割據時代的思考
基業長青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如果社會給企業家吃的是三聚氰胺,企業家的血管中肯定不會有道德的血液。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大混亂時期。一是春秋戰國,二是魏晉南北朝,三是五代十國。這三個時期,“有槍便是草頭王”,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甚至連專家有時候也難以厘清那些林林總總各色各樣政權的頭緒。許多小王朝,轉眼間就在歷史的長河里失去蹤影,連個水花都沒有濺起。包括一些治理得十分出色、短期內欣欣向榮的王朝,也逃不脫曇花一現的宿命,如幾乎統一了中國的苻秦、創造了元嘉之治的劉宋、基本保住了一方平安的吳越等等。那么,他們為什么不能做到“基業長青”?難道是由于他們不努力?
追古思今,前些年坊間有一本十分流行的管理著作,就是柯林斯等人寫的《基業長青》。該書的基調就是“創建恒久的偉大公司”“建立真正值得長青的事業”,并列舉了18個號稱卓越非凡、經久不衰的公司樣板。這類書籍,很能吸引那些胸有大志的企業家。所以,這類讀物在管理類圖書中往往走紅。問題是:如果我們做個跨越時空的聯想,假如把那些“基業長青”“追求卓越”等圖書精心選出的企業老總放到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混亂時期試試,看看他們能不能扭轉局勢?
平心而論,這三大混亂時期,恰恰也是人才輩出、競爭獲勝的時期。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哪一個的成就總結不出十條八條來!但恰恰是這一時期,“人存政存,人亡政息”也最明顯。魏晉南北朝的故事,更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就是那些游牧民族馬背起家的文盲皇帝,事跡也可圈可點。比如創立后趙的石勒,不識字卻讓人給他讀《漢書》,有一次心血來潮同手下討論,問部下他可以和古代的哪位君王相比?部下吹捧說,您的英明神武超過了漢高祖,其他的君王無法同你相比。而石勒卻說:“人須有自知之明。我如果碰上漢高祖,會向他北面稱臣,而與韓信、彭越爭一個高下。如果碰上光武帝,當同他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應當光明磊落,終不能像曹操和司馬懿父子欺負別人孤兒寡母。所以,我排名應該在劉邦劉秀之間。”就憑這句話,石勒就是一個不亞于漢唐雄主的領袖。至于劉宋文帝,《資治通鑒》中的一句話就足以說明他的杰出:“后之言政治者,皆稱元嘉焉。”五代吳越的錢镠,他修建的捍海石塘,倒確實是“基業長青”存留至今,而他的政權卻“長青”不起來。我們有理由懷疑,即使把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中大加贊揚的通用電器、3M、沃爾瑪、惠普等等轉化為古代技術條件下的政權組織,恐怕也不過爾爾。
說到底,“基業長青”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如果沒有這種外在條件,僅僅依靠內在努力,是無法“長青”的。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混亂時期,幾乎所有的政權都比較短命,這顯然有組織的內部因素在起作用,但忽略了外部條件就不夠實事求是。那么,這三個時期的共同外在環境是什么,就值得琢磨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代國家和社會的一個劇烈轉型時期,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禮崩樂壞”,舊的價值體系失靈了,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經歷著又一個重要變化,社會價值觀念失范,民族沖突嚴重。唐末五代時期,武人跋扈,文化墮落,連基本的行為規則都失去了控制,那些武將只好用認干兒子的做法來籠絡部下。這三個時期的共同特征,就是文化與社會的混亂,權謀與投機的盛行,缺乏穩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即“禮崩樂壞”。而任何一個“基業長青”的組織,不管是公司還是政府,都需要有一個占主導地位、被社會認可,而且可以支配多數人多數事的價值體系與行為標準。沒有這一點,哪怕是再出色的人物,恐怕也只能“人亡政息”,更不要說這種環境下得勢的往往是奸雄。
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要取得穩定長久的發展,不怕物質變化,更不怕技術變化,只害怕行為準則飄忽不定。在今天,要使企業能夠形成長久優勢,單純靠企業自身遠遠不夠。如果社會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道德的血液”,那么,企業家就無法形成道德的“慣習”。中國曾經的毒奶粉事件,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企業黑心甚至犯罪的問題,而是更深遠、更廣泛的社會問題。所以,社會倫理是企業倫理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