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理念引領新發展:“十三五”中國經濟大趨勢
- 曹立
- 1899字
- 2020-01-07 17:33:02
七、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沒有強大人才隊伍作后盾,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2014年我國研發人員達到了380萬人/年,居世界第一位。但目前主要問題是人才的水平和結構,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人才政策需要完善,教育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改革。為此,要創新人才使用、培養和吸引機制。
精彩論述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讓各類科技人才競相涌現,既需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又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不斷增強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只有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為科技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新華社評論員
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完善評價這個指揮棒,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統籌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實用技術人才等方面人才隊伍建設,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增強企業家在國家創新決策體系中的話語權。“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水平創新團隊。
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推動人才培養個性化。倡導學術自由與獨立思考,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性精神,避免跟風盲從、人云亦云;發現、培養和尊重學生個性化行為,促進學生全面化、自由化發展;鼓勵提問,推崇創新,鼓勵學生提出有創見性的學術觀點。構建各學派之間思想交流平臺,讓師生之間在學術上能自由平等地互動,通過觀點的碰撞激發創新火花;營造有利于青年學生發展其個人興趣和特長的土壤,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和自由探索的勇氣,充分發揮學習研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創新型人才提供寬松環境,促進人才全面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促進教學過程彈性化。在嚴格規范教學質量與課程評分標準前提下,應更加注重教學過程彈性化。比如說,積極借鑒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經驗,在學制年限、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修讀方式、教學方法、考核方法上不斷創新。鼓勵教師采用新方法、新手段進行創新性和創造性教學。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創新型教育,為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營造具有彈性的成長環境。
三是要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要樹立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觀念,整合人才引進資源,優化機構與職能配置。建立國家層面的海外人才聯絡站,及時掌握海外人才動態,搜集海外人才信息。穩步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對外開放,鼓勵具備條件的國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走出去與國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合作,穩步提高引才效率。在經過這些專業性引才機構的評定和認可后,可設立高額工資、獎金或科研經費來吸引這些優秀科技人才來華工作或做訪問學者。對引進人才要充分信任并放手使用,支持他們深度參與國家計劃項目、開展科研攻關。不斷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決引進人才任職、社會保障、戶籍、子女教育等問題。也可通過在國外設立研發基地來進一步利用當地人才,或采用購買或兼并外國企業的方式將其高科技人才為我所用。
在對國外高科技人才辦理來華簽證和居留上,放寬條件并落實相關待遇。制定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意見,加快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規范并放寬技術型人才取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條件;對持有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外籍高端人才在創辦高科技企業等創新性活動方面,要給予和中國籍公民同等待遇;對符合條件的外國人才給予工作許可便利,對符合條件的外國人才及其隨行家屬給予簽證和居留等便利;對滿足一定條件的國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取消來華工作許可的年齡限制等。另外,還可設立專業性機構,統一管理外國人簽證、居留和移民事務,規范審批居留與入籍申請,為外國高端人才在我國提供完善的居留與戶籍保障。
(陳宇學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