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強烈地震,使開灤礦區(qū)遭受了嚴重創(chuàng)傷和破壞。面對罕見的自然災害,有著“特別能戰(zhàn)斗”光榮傳統(tǒng)的開灤礦工和家屬并沒有被震倒,他們從廢墟中爬出來,擦干了身上的血跡,掩埋了親人的尸體,立即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震救災、恢復生產(chǎn)斗爭,涌現(xiàn)出一大批抗震災、補損失、做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開灤林西礦的共產(chǎn)黨員王煥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王煥明于1953年3月20日出生在一個煤礦工人家庭,父親王紹景,在開灤林西礦井下挖煤幾十年,把全部力量都獻給了采煤事業(yè),1956年被評為省級勞動模范。父親的言傳身教,使王煥明從小就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礦山,盼望接替父輩的事業(yè),當一名開采“光明”的礦工。1973年8月,21歲的王煥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來到開灤林西礦,接過父親手中的鍬鎬,當了一名采煤工,從那一天起,王煥明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扎根井下,當好新一代礦工。他在師傅的指教下,邊學邊干,僅三天就掌握了掛梁、打柱的基本要領(lǐng)。按照規(guī)定,新工下井要有一個月的適應(yīng)期,可王煥明在下井第八天就向班長提出要求,開始單獨作業(yè),第一天就獨自一人打了八棵柱子,達到了獨立作業(yè)的標準。他天天多要任務(wù),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班打柱子由八棵提高到三十五棵,大紅的表揚喜報連連貼在班前會的板報上,許多老工人都豎起大拇指,稱贊王煥明是棵“好苗子”。
當時正值“文革”末期,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加上部分地區(qū)不穩(wěn)定,全國多個省市的煤礦停產(chǎn),煤炭供應(yīng)十分緊張,有的城市只有幾天的存煤,給工業(yè)生產(chǎn)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影響。國務(wù)院領(lǐng)導非常著急,動員相對穩(wěn)定的煤礦大力增產(chǎn),“以豐補欠”。為了給國家提供更多的煤炭,開灤礦務(wù)局開展了熱火朝天的生產(chǎn)活動,決心要在“四五期間”使煤炭產(chǎn)量比礦井設(shè)計能力翻一番。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開灤工人不講代價,不計報酬,奮發(fā)大干,努力為國家“出力、救急”。王煥明在老一代礦工的熏陶和引導下,在國家最急需煤炭的時刻,繼承和發(fā)揚了開灤工人“特別能戰(zhàn)斗”的光榮傳統(tǒng),天天打高效、獻工時、做貢獻,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了多打柱、多出煤上。1975年1月,為了帶動更多的青年,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多出煤,王煥明在區(qū)領(lǐng)導的支持下,成立了“王煥明青年突擊隊”,向全礦區(qū)共青團員發(fā)出了倡議,提出了“一天干完兩天活兒,一年走完兩年路”的口號和目標,從此,他帶領(lǐng)青年突擊隊成員天天打高效,班班創(chuàng)水平,自己每天都堅持早下井、晚上井,帶頭多擔任務(wù),先后十幾次打破本區(qū)和全礦單人打柱最高紀錄。
王煥明自從入礦到發(fā)生強烈地震前夕,從來沒有待過一個輪休日和節(jié)假日,三年多的時間,他共多打柱子4400多棵,為國家多出煤炭1.3萬多噸。他于1974年10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并連續(xù)被評為礦、局、市級勞動模范。
1976年7月28日,唐山、豐南一帶發(fā)生了強烈地震,在強震襲來的一瞬間,山搖地動,房倒屋塌,將王煥明埋在下面,左腳兩處被砸骨折。他掙扎著爬出來,馬上意識到地震的嚴重性,此時,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家人和腳上的傷,而是鄰居們的生命安全和礦山的存亡,暗暗囑咐自己:災情這么嚴重,我不能光想著個人,現(xiàn)在正是考驗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時候。強烈的責任感激勵著王煥明,他來不及多想,強忍傷痛,尋著嘶啞的、撕人心肺的呼救聲,爭分奪秒,冒險救人,用雙手連續(xù)扒出十三名職工和家屬,然后,他拖著一只受了重傷的腳,來到了礦上。他站在一片瓦礫廢墟之上,看著心愛的礦山變得千瘡百孔,望著高高井架上那停止轉(zhuǎn)動的天輪,像一把鋼針扎在心上,他立即找到礦領(lǐng)導,含著熱淚要求把最艱巨的任務(wù)交給自己。當時,礦上急需保衛(wèi)人員,他毅然背起了鋼槍,帶傷晝夜巡邏,保衛(wèi)自己的礦山。
由于強烈地震的破壞,井下的電斷了,風停了,地下水迅猛上漲,短短的時間,林西礦十水平和九水平先后被淹,八水平也危在旦夕。如果八水平再被淹沒,林西礦就會失去出煤的主要戰(zhàn)場,恢復生產(chǎn)的時間就會更長,困難就會更大。為此,礦黨委向全礦職工發(fā)出了“打閘堵水、排水保礦”的緊急號召,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到井下探險、排險,可就是沒有把這個任務(wù)交給王煥明所在的采七區(qū),而是讓他們在地面搞運輸和基建。王煥明聽到這一消息后,風風火火地趕到區(qū)里,找到黨支部書記問:“下井排險,為啥不叫我們?nèi)ィ俊敝Р繒泴λf:“礦上沒安排我們下井,再說,你的腳還傷著呢!”王煥明急切地說:“都啥時候了,還管傷不傷的,只要能動,就應(yīng)該下井!”于是,他瞞著區(qū)領(lǐng)導,每天先在地面干活兒,下班后不休息,馬上和其他區(qū)的工人們一起下井,參加打閘堵水。
打水閘需要大量的黃泥,每包足有一百多斤重,王煥明拖著受傷的腳,扛著沉重的黃泥袋子,吃力地行走在齊胸深冰涼刺骨的水里,每邁出一步,傷腳就像針扎一樣疼痛,當時,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為了保住礦井,盡快恢復生產(chǎn),我這一百多斤就豁出去了。送一袋黃泥,來回要走四華里,別人一班運八趟,他卻運了十六趟,干一班下來,由于連泡帶累,他那受傷的左腳腫得溜圓,工友們看了,都心疼地勸他:“你快休息休息吧!”而王煥明卻說:“腳一麻木,就不疼了,沒事!”第二天,他的傷情加重,左腳已經(jīng)不能動了,工友們將其送進了醫(yī)院。大夫給他的左腳上了固定夾板,并一再囑咐他:不能再下井了,不能再干活兒了,必須老老實實地休息七天。可是王煥明卻想,黨中央和全國這么關(guān)心災區(qū)人民,我們不能辜負他們的希望,西方國家胡說什么:開灤要全面恢復生產(chǎn)最少也得二十年,我們一定要以快恢復、早出煤的實際行動,證明開灤工人階級是有志氣的!想到這些,他再也待不住了,一瘸一拐地來到采七區(qū)施工現(xiàn)場,投入了恢復五號井的工作。
高大的五號井絞車房,地震時遭到嚴重破壞,而當時余震頻繁,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王煥明全然不顧這些,忘掉了大夫囑咐,全力投入了搶險修復工作。腳上帶著夾板干活不方便,他干脆拆下來扔掉。腳腫得厲害,穿不了鞋,他就光著腳干,受傷的腳踩在碎石亂磚上,鉆心地疼痛,但他一聲不吭,硬是帶傷大干了十天。
經(jīng)過下井排險人員的晝夜奮戰(zhàn),“打閘堵水、排水保礦”取得了勝利,礦黨委決定陸續(xù)恢復生產(chǎn)。經(jīng)研究,讓采四區(qū)首先到條件成熟的工作面下井出煤,王煥明所在的采七區(qū)仍留在井上搞基建,王煥明聽到這個消息后,他想:開灤一天不全面恢復生產(chǎn),國家就少七萬噸煤,自己是青年骨干,不僅要盡早參加恢復生產(chǎn),而且要盡快地把地震造成的損失奪回來。他以地震前自己當隊長的采七區(qū)十人青年突擊隊為例,逐人逐天算了一筆賬:地震之后,共有152天沒有下井出煤,按每人每天打七棵柱子的效率計算,一個人就少打了1064棵柱子,從1977年3月初到年底,還有三百天,如果這支青年突擊隊再成立起來,三百天之內(nèi),每人每天除完成當天的任務(wù)外,再多打四棵柱子,年底就可以把地震造成的損失補回來。他挨家挨戶地把其他九名青年突擊隊員召集在一起,把自己要提前下井補損失的想法一說,大家都非常贊同,當天就向礦黨委提出申請,要求再次成立“王煥明青年突擊隊”,立即到采四區(qū)出煤。幾天之內(nèi),王煥明帶著大家連續(xù)六次請戰(zhàn),終于得到礦黨政的批準。
1977年3月8日,“王煥明青年突擊隊”來到采四區(qū),投入恢復生產(chǎn)。他們下定決心:奪補細賬天天算,兩天要頂三天干,不管遇到什么變化、什么困難,也不能讓算細賬、補損失、做貢獻的計劃落空。
從井上重返井下一線,對于他們來說,本來是非常熟悉的工作,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8371工作面由于停產(chǎn)時間過長,頂板破碎,壓力太大,生產(chǎn)條件非常困難,另外,從這些青年突擊隊員來講,連續(xù)七個多月未下井,體力也有些不適應(yīng),地震前,一個人把一棵一百三十多斤重的鐵柱子抄起來、支上去,得心應(yīng)手,可是在重新下井的第一天,卻都抱著鐵柱子直摔跤,打一棵柱子出一身汗。王煥明是下了決心的,不論困難有多大,也要闖過去,不論“頭三腳”多難踢,也要把步子邁出去。他組織大家邊適應(yīng)、邊操作,一時,全工作面熱火朝天。正當大家干得起勁的時候,由于頂板壓力大,工作面一連出現(xiàn)三處冒頂,最嚴重的地方塌方七米多遠,矸石不住地往下冒落,如不及時處理,就會造成嚴重事故,影響采面生產(chǎn),甚至會危及工人安全。這時,王煥明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險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煤炭,他二話沒說,抄起七尺大板直奔冒頂處沖去,其他幾名同志也緊緊跟了上去,有的遞料,有的掛梁,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終于控制了頂板。險情排除后,他們又回到各自的崗位,繼續(xù)大干。這一班,王煥明一人打柱子26棵,比震前效率提高兩倍半,全隊十個人完成了相當震前23人的工作量。
在下井參戰(zhàn)后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條件變化,工作面幾乎天天冒頂,王煥明鼓勵大家:現(xiàn)在是爬陡坡、上臺階的時候,是考驗我們的關(guān)鍵時刻,全礦職工的眼睛都在盯著我們,我們只能往前頭沖,不能往后退。大家一個心眼兒一股勁兒,越是有困難越是往前闖,越是條件差越是多做窯,天天算細賬、補損失、多打柱、多出煤。3月15日,王煥明到外礦開了一天會,回來后聽說礦上搞高產(chǎn),他家未回,飯未吃,買了一書包干糧,支了兩盞礦燈就下井了。正在采面準備收工的青年突擊隊員們看見之后,開玩笑說:“咱們的隊長要在采面拼了!”大家見王煥明沒回家就下井了,雖然都已經(jīng)干了一班,但誰也不肯上井,都堅持留下來和王煥明一起連班大干。區(qū)領(lǐng)導怕他們身體頂不住,幾次勸他們上井,但沒有一個人離開。王煥明帶領(lǐng)大家在采面連續(xù)奮戰(zhàn)了三班、二十四個小時,除完成本職任務(wù)外,還多打補損失柱子114棵,多出煤220多噸。有人問王煥明累不累,他回答說:少睡了點覺,多干了點活兒,是有點兒累,但想到為國家多出了煤,超額完成了補損失計劃,累點兒也不顯了。
王煥明經(jīng)常想:說話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辦事要丁是丁、卯是卯,一步一個腳印兒,這是當好一名礦工的標準。從3月8日重返一線那天算起,他就用這條標準要求自己、檢查自己,天天算細賬、補損失。4月5日這天,王煥明不慎把小手指碰骨折了,班長讓他走,同志們也勸他上井,但他謝絕了大家的好意,始終沒離開工作面,一直忍痛干到換班,這一天,他帶傷完成了11棵柱子。從3月8日到4月8日,一個月的時間里,王煥明不僅完成了本職任務(wù),而且多打補損失柱子291棵,一個月完成了兩個半月的工作量。到1977年7月28日,在紀念抗震救災一周年這一天,王煥明除全部補回地震損失外,還多打柱462棵,整個青年突擊隊提前四個月實現(xiàn)了抗震災、補損失的計劃,為國家多出煤1.7萬多噸。
王煥明這種抗震災、補損失、為國家拼命多出煤的思想和行動,受到了各級領(lǐng)導和萬名職工的高度贊揚,礦黨委專門發(fā)出通知,號召全礦干部、工人向王煥明同志學習,并在全礦掀起了以學習王煥明抗震災、補損失、做貢獻為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熱潮。幾天時間里,全礦725個生產(chǎn)小組、5000多名職工制定了學趕王煥明、補損失做貢獻的規(guī)劃,全礦呈現(xiàn)出多出煤、多超產(chǎn)的新局面。
領(lǐng)導的表揚,群眾的贊揚,并沒有使王煥明驕傲自滿,反而使他更加努力。
不久,全國第五屆人大會議召開了,黨中央向全國人民提出了新時期的總?cè)蝿?wù),發(fā)出了向“四個現(xiàn)代化”進軍的號召,使王煥明備受鼓舞和激勵,他把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目標同本職工作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五屆人大閉幕后的第二天,就響亮提出了“反驕破滿繼續(xù)干,三年走完五年路,六五規(guī)劃五五完”的設(shè)想,并給自己提出了“三破三創(chuàng)”的具體目標(日打柱破39棵的紀錄,創(chuàng)45棵的水平;旬打柱破241棵的紀錄,創(chuàng)250棵的水平;月打柱破643棵的紀錄,創(chuàng)650棵的水平),并向全礦職工發(fā)出了倡議。這一天,王煥明提前兩個多小時下井,一到工作面就要了48棵柱的任務(wù),等其他同志到采面時,他已經(jīng)打了13棵柱子,經(jīng)過一班的緊張勞動,超過了日創(chuàng)45棵柱的指標,一個人完成了四個人的工作量。
新的紀錄不斷刷新,新的水平不斷出現(xiàn),但王煥明仍不滿足,為了搶時間、爭速度,多彌補地震造成的損失,他和青年突擊隊員秦寶忠商量,準備兩個人包打9681全采煤工作面的柱子,再創(chuàng)一個新的水平。這個工作面全長140多米,而且條件比較差,最矬的地方只有零點八米高,要包全工作面,需要打220棵柱子,這樣大的工作量,平常得十個人才能完成,有人開玩笑說:“他倆也就是在井上鼓著肚子唱唱高調(diào)兒。”但王煥明、秦寶忠卻堅決地表示:“說了算、定了干,困難再大也不變!”下井之后,他倆緊密配合,緊張戰(zhàn)斗,完成了任務(wù),創(chuàng)出了全礦雙人打柱的最高紀錄。
王煥明就是憑著這種永不滿足、永不停步的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奮戰(zhàn)井下采煤第一線,用自己那雙勤勞的雙手,為祖國、為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挖掘“烏金”、開采“光明”。1974年到1981年,他八年完成了十五年的工作量。他那不怕苦、不怕累,一天頂兩天干,一心為祖國多打柱、多出煤的精神,在開灤礦工中廣為傳頌,人們都稱贊他是“特別能戰(zhàn)斗的年輕人”。1976年榮立抗震救災一等功,同年被共青團唐山市委命名為“鐵心大干社會主義的好青年”,1978年被煤炭部命名為全國煤炭戰(zhàn)線勞動英雄,先后三次受到中央領(lǐng)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唐山大地震已經(jīng)40年了,而王煥明那大干不止和地震后算細賬、補損失、做貢獻的模范事跡,卻永遠印刻在開灤礦工的記憶中。
(老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