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系概論項目實踐教程
- 宋文興 余應坤
- 2167字
- 2020-01-07 17:24:50
案例精選
案例一 久盛不衰的中華老字號——同仁堂
坐落在北京大柵欄的同仁堂藥店,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距今有339年的歷史。中國的“老字號”成百上千,歷經滄桑的老店不計其數。然而時至今日,真正像同仁堂這樣歷經339年歷史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實屬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風雨飄搖的三百年間,同仁堂的發展歷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清朝時期,同仁堂一靠產品的優良品質,二靠皇室的鼎力支持,雖也經歷過一些風風雨雨,但金字招牌始終得以保持。然而,當經歷了民國戰亂、日寇侵華,特別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通貨膨脹,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同仁堂雖然牌子依舊,但其經營狀況卻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北京新中國成立前夕,同仁堂的經營狀況十分危急,只能勉強度日。
“窮則思變”,“弱則圖強”。歷史的進步是在無數次“蛻變”中發展的,同仁堂的出路只有在完成“蛻變”中,實現逆境重生。當時的經理、樂氏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先生思想開明,善于經營管理,不僅在同仁堂的職工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而且在北京市工商業者中也有一定的聲望。早在1949年3月,同仁堂就成立國藥業基層工會和勞資協商會。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樂松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堅信個人在政治上、企業經營管理上必須緊緊依靠黨和人民政府,確信企業改造勢在必行,員工關系的改善也勢在必行。祖國的解放,給同仁堂帶來了再度崛起的機遇。在黨的政策支持下,勞資雙方共同努力,使同仁堂生產的各類成藥產量迅速提高,銷路十分暢旺。僅僅兩三年的時間,同仁堂不但恢復了元氣,而且產量和利潤都超過歷史最好水平。
同仁堂是民族工商業的優秀代表,其經營的范圍和領域又是惠及民生的中醫藥,因此一直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幫助。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彭真曾親自支持樂松生開展中醫藥研究,促成新品種的創新和推廣工作,并指導成立了中藥提煉廠。在黨的關懷下,同仁堂的業務有了新的發展,工人生活有了明顯改善,而且產品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1953年同仁堂盈利按國家稅收、企業公積金、職工福利獎金、資方股息分紅四部分分配,四大房共分紅利171561元,超過過去所得兩倍多。這樣分紅一直延續到1956年定股定息。
1953年黨適時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北京市積極響應,很快制定了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具體措施。北京市地方工業局擬選同仁堂這個國藥業大戶首先進行試點,為全行業合營擴展影響,奠定基礎,積累經驗。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這一重大變革,不能不引起同仁堂樂氏家族的震動。面對即將失掉生產資料占有權、企業管理統治權和企業利潤分配權的現實抉擇,他們也難免憂慮與痛楚。樂松生先生作為當時民族資產階級的優秀代表,深明大義,經過反復思考,他深感歷史潮流不可違背,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與此同時他也看到,共產黨和職工群眾仍讓自己做同仁堂的總經理,生活待遇不薄,這是對自己的信任和期望,不能辜負,于是他毅然決定同仁堂帶頭實行公私合營。
1954年7月28日,合營工作組進駐同仁堂。實行合營,涉及企業內部生產關系的決定性變化,大部分職工歡欣鼓舞,而在個別職工中也有不安和消極思想的傳播。針對一部分老職工怕合營后會被動員退休、怕降低工資福利,擔任領導職務的怕人事變動中丟掉職位,背有政治歷史問題包袱的怕合營后受歧視等問題,工作組通過多種不同層次的座談會,靈活多樣的溝通方式,向職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講同仁堂合營的措施和合營后的前景,使大家認清形勢,清除各種疑慮。職工們紛紛要求為同仁堂合營出力做貢獻,合營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1954年8月29日,在慶樂戲院隆重召開了歷時6小時的同仁堂實現公私合營慶祝大會,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這家古老的私營企業在風雨飄搖258個春秋之后,邁進了社會主義大門,開辟了同仁堂歷史上的新紀元。
合營后的同仁堂,按照“充分協調,依靠群眾,公平合理”和“從寬”、“從了”的精神,進行了清產核資,確定了同仁堂私人資本定為1233152.25元,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后,同仁堂最后定股為1526702.38元。按定息5厘,每年可提取定息76335.12元,每房可得19000元,超過合營前領取的14000元。
針對合營工作中發現的管理落后、缺乏計劃、物資儲存分散、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問題,同仁堂黨支部領導全體職工進行了人事勞動紀律的整頓、經營理念的改進,并相應建立了勞保條例、成本核算、生產統計、質量檢查、專人配料送料和成品定時出入庫等制度;編制了年度、季度生產計劃,與客戶訂立供銷合同,改變了生產的盲目性;增加設備,改進工藝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成本;建立了公私共事制度,使資方有職有權。通過改善經營管理,合營優勢凸顯,同仁堂蒸蒸日上,職工的情緒也空前高漲。
同仁堂率先實現公私合營在北京工商業界影響很大。它的實踐經驗成為范本,為很多企業紛紛效仿。1956年1月13日,北京市政府批準全市國藥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
公私合營使同仁堂獲得了新的發展,萬象更新。1959年較1948年,職工人數由190人增加到539人,增長了近2倍;產值由16萬元增加到1251.9萬元,增長了77.3倍;蜜制丸藥由140萬丸,增加到6864.2萬丸,增長了48倍;水泛丸由4000斤增加到31.38萬斤,增長了77.5倍;虎骨酒由3萬斤增加到30.5萬斤,增長了9倍。
如今的同仁堂集團生機勃發,宏圖大展,同仁堂品牌譽滿全球,集團總資產達18億元,是國有中成藥企業50強之首。
資料來源: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編委會.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