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4章 附錄
- 第33章 直面壓力,愛拼才會贏(2)
- 第32章 直面壓力,愛拼才會贏(1)
- 第31章 化解逆反心理,轉變學習態度(3)
- 第30章 化解逆反心理,轉變學習態度(2)
- 第29章 化解逆反心理,轉變學習態度(1)
第1章 序言
“學習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每一個人的答案卻是不同的:或為社會,或為父母,或為老師,或為自己……所有的這些,歸結到一起,無非都是為了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有用的人,無非是為了活得更精彩、更充實。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學習不僅能幫助一個人開拓前程,而且能幫助一個人成就事業。學習能使人聰明、智慧,并且能使人謙虛、自信,有耐心和機智,而這些都是未來成功必須的要素。
然而,許多中學生朋友并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去學校學習,不清楚自己到底在為誰學習,更弄不懂自己學習的價值,因而不能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今后想成為怎樣的人,也就不會珍惜今天的青春韶華和學習的大好時機,這無疑是很讓人憂心的。很多家長、老師也為這一問題大傷腦筋,卻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其實,這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廣大青少年沒有認清學習的真正目的,以為自己是為父母、老師學習,從而缺乏努力讀書的原動力。由此可見,唯有讓孩子們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那么他們自然會勤奮學習,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懸梁刺股”這個成語,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每天從早到晚,廢寢忘食。但學習時間長了,就會疲倦打瞌睡。
他怕這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用一根繩子將頭發牢牢地綁在房梁上,這樣當他再疲勞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他的頭腦就會被“疼醒”,這樣他就可以再繼續學習了。
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著名的政治家。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從而得不到諸侯的重用。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學習。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疲倦的時候,他就用事先準備的一把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猛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他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中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這兩人亦通過自己勤奮和努力的學習,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下,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到處充滿著機遇和挑戰,一個人如果擁有一種社會需要的才能和特長,無論他身處什么樣的環境,終會脫穎而出。“有智吃智,無智吃力”,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之下,也對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想擁有過硬的本領,你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讀書,熱愛學習。假若把才華比作刀刃的話,那么勤奮就是那塊磨刀石。畢竟求學的道路是無比艱辛的,沒有什么捷徑可循。你要想出類拔萃,無論走到那里,都是要勤學苦練。古今中外,大凡那些在他們的事業上取得一定建樹的人,都必須面對這種考驗,而其中的很多人更是上下求索一生才取得最后的成功。
事實上,你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選擇用勤奮攻讀,用知識的能力去挑戰命運,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本書通過大量富于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事例予以說明,讓廣大青少年讀者真正認識到讀書的目的、讀書的重要性及讀書和自己未來人生命運的關系等,是一本值得廣大青少年朋友認真閱讀的課外讀物。
在此,善意提醒廣大青少年朋友,切記:今天你如何對待自己的學業,將決定著你未來成就的大小。青少年朋友從這一刻起就要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學習不是為了父母和老師,而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