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知識點睛

一、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

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國有經濟,掌握了主要經濟命脈,居于領導地位。而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體的個體經濟,則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中國社會的階級構成主要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力量。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

在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社會主義的因素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已經居于領導地位,但非社會主義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

(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及其理論依據

1.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提出

中國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社會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對于何時過渡、怎樣過渡的問題,經歷了一個逐步認識和發展變化的過程。

從1949年至1952年,黨領導人民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與此同時,實際上開始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這主要是: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農村及時地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在調整工商業過程中,采取對私營工商業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等方式,廣泛發展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等,為全面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了基礎。

1953年12月形成關于總路線的完整的表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p>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離。

2.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經歷一個從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到利用國家政權對舊的生產關系進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滅私有制、確立公有制并大力發展生產的過渡時期。馬克思、恩格斯還曾設想用暴力沒收與和平贖買這兩種方式來變革所有制的問題,并認為如果能用贖買的辦法變革所有制,將是“最便宜不過了”。

列寧認為,落后國家在先進國家無產階級的幫助下,“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過渡到蘇維埃制度,然后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改變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經營方式和習慣勢力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是把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轉化為公有財產,同時,通過合作社的形式使農民走上集體化道路,并把創造高于資本主義勞動生產率的根本任務提到首位,以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中國的具體情況,適時制定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在中國進一步具體化了,形成了中國化的過渡時期理論,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行動指南。

二、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歷史經驗

(一)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我國農村實際出發,制定并實行了一整套適合中國特點的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和辦法,開辟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廣大農民從封建剝削制度下解放出來,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黨在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將農民組織起來,使農業能夠由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變為合作經濟,使農民逐步擺脫貧困狀況而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吸引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確分析農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制定正確的階級政策。根據中農在生產中的地位、生活狀況和對社會主義的態度,毛澤東把中農分為上中農和下中農。在此基礎上,黨制定并貫徹執行了依靠貧下中農,團結其他中農,發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滅富農剝削的農村階級政策。

(4)堅持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在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各級黨組織加強領導,采取逐步過渡的辦法,使農民容易接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大體上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三個發展階段。

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和政府采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在方法步驟上,從供銷合作入手,逐步發展到走生產合作的道路。具體來說,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歷了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辦手工業供銷小組。第二步是辦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2.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和政府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1)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是國家有償地將私營企業改變為國有企業,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贖買的具體方式是讓資本家在一定年限內從企業經營所得中獲取一部分利潤。

我國之所以能夠采取贖買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和平改造,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其次,中國共產黨與民族資產階級長期保持著統一戰線的關系。再次,我國已經有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就使私人資本主義企業只能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2)采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在國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有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之分。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公私合營,包括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歷了三個步驟。第一步主要實行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在私營工業中實行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在私營商業中采取委托經銷、代銷等形式,既幫助私營企業克服困難,也使其生產和經營開始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

第二步主要實行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以發展生產、滿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國家計劃為目標,因而已經屬于半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

第三步是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后,企業的生產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基本上成為社會主義國營性質的企業。

(3)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對企業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改造資本家個人與消滅他們所屬的資產階級相結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階級對抗,減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1)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實踐證明,黨堅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并舉的方針,對于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生產力發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采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采取了區別對象、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實踐證明,這種逐步過渡的辦法符合農民的特點和生產力狀況。在手工業改造方面的逐步過渡,不僅保護和促進了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而且為手工業逐步進行技術改造創造了條件。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創造出從初級到高級的各種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實現了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避免了在改造期間可能發生的劇烈的社會震蕩和經濟破壞。

(3)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堅持用和平的辦法,保證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和平改造解決了諸如實現社會變革與經濟發展、和平過渡與消滅剝削制度這類通常難以解決的矛盾。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工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但是,不能因為出現這些失誤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上,有兩個事實是世界歷史上各種革命大變動中罕見的:一是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二是這樣的變革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蕩,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些情況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所做出的偉大創造。

三、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及其理論依據

1956年年底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的結束,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已占絕對優勢。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我國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設也在有步驟地推進。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及頒布實施,成為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里程碑。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確立,表明中國由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

伴隨著社會經濟制度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變化,我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廣大勞動人民從此擺脫了被剝削被奴役的地位,成為掌握生產資料的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帶來的社會各方面的變化,表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在我國的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及社會生活其他領域初步確立。

對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能不能夠先于發達國家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論。實踐證明,一方面,中國可以在沒有實現工業化的情況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正是為了推進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中國的社會主義還只能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或者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經過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是不可能超越這個階段的。

(二)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1)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極大地提高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鞏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確立,為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政治保證。

(3)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又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勝利。它進一步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增強了社會主義的力量,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積極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乐市| 龙井市| 黄石市| 泸水县| 巨鹿县| 康乐县| 金乡县| 白山市| 湘西| 南靖县| 九龙县| 莱西市| 太谷县| 宁远县| 和平县| 桂阳县| 新安县| 金堂县| 宁乡县| 苍溪县| 江永县| 射阳县| 吐鲁番市| 嘉鱼县| 德州市| 莲花县| 灵石县| 贡觉县| 托克逊县| 荣昌县| 祁东县| 蒲城县| 周口市| 郁南县| 佛坪县| 彭州市| 汶川县| 枞阳县| 通化县| 榆社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