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解讀中國經濟(增訂版)作者名: 林毅夫本章字數: 3059字更新時間: 2019-12-06 19:13:28
三、1978年前經濟發展的績效與影響
計劃經濟的整個過程從1953年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對于1953年以后經濟體系的評價,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慮:
第一,對剩余的動員,是否達到了最大程度。從這個角度來看,計劃經濟體系還是相當有效率的,“一五”(1953—1957)期間的積累率達到了24.2%,在“二五”(1958—1962)期間積累率達到了30.8%。具體如表4.1所示。
表4.1 1952—1978年間各時期的資本積累率(%)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平衡統計司編,《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
根據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說,一個國家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是投資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11%,而我國在1978年以前的資本積累率遠高于11%,可見這一時期在剩余動員上是非常有效的。
第二,資金是否按照政府的意愿投資于重工業,是否提高了工業部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表4.2和表4.3分別給出了1952—1978年間各時期投資結構的變化和各產業部門占國民收入份額的變化:
表4.2 1952—1978年間基本建設投資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司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資料(1950—1978)》。
表4.3 1952—1978年間各部門占國民收入份額的變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2)》。
從以上兩表中可以看出,重工業投資的比例始終很高,約有一半的基礎投資被用于重工業。相應的,工業的產值提高得非???,到1978年已經接近50%。工業產值又主要集中在重工業,表現為工業之中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
從產業結構上看,1965年以后,非常像發達國家中的高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平均來看,尤其從工業角度來看,改革之前增長率并不慢,達到了6%。因此,中國在60年代試爆了原子彈,在70年代衛星上天。效率總是和目標相關的,如果把目標定義為重工業優先、軍事工業與航天工業優先,那么整個經濟就是很有效率的,一個農業社會在20年之內就做到了發達國家可以做的事情。

三年困難時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和部隊官兵展開生產自救運動
但是,代價也是相當大的。首先是結構的不平衡。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非常接近于發達國家。但是從就業上看,中國完全是一個落后的農業經濟,超過70%的勞動力還在農業部門,這代表資源沒有得到很好地配置。表4.4描述了1952—1978年間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
表4.4 1952—1978年間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2)》。
城市里重工業優先發展,但沒有創造多少就業機會,所以不讓農民進城,而且還把很多城市里的知青下放到農村去,這與一般的工業化進程不同,當然城市化水平低。不僅有結構上的失衡,而且勞動者的積極性也低。
因為工業部門的流動資金通常是用來購買投入品和用于庫存的,所以越是有效率的國家的企業,這種流動資金就應該越少。從世界銀行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看出,中、印、蘇的流動資金占總資產的份額都接近30%,而這三個國家都是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按理說,投入多少都是由國家計劃的,但由于國家在計劃時,原材料不能按時到,所以企業都希望留有一定庫存,以有利于它完成指標。另外,有時產品也不能很快地賣出去。比如我1980年在無錫看到一家專門制作機床的工廠,通常機床上都會標出它是在哪一年生產的,可以看到1978年做的機床到1980年還沒賣出去,由于機床非常大,就占用了很多的流動資金。這也是為什么流動資金很多的一個原因。表4.5是各國流動資金占資產總額的一個比較。
表4.5 流動資金占資產總量份額的國際比較(%)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1984年經濟考察團,《中國:長期發展的問題和方案》。
資金利用率不高,工業生產效率也比較低下。比較生產1美元的產出所用的煤/鋼以及運輸距離,中國是3.1噸·公里/美元,印度是1.67噸·公里/美元,而美國是1.8噸·公里/美元,中國創造同樣產值的煤/鋼運輸距離要比印度和美國多出很多。我在北大讀研究生期間有一次出外考察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時寶鋼還未起建,鞍鋼和武鋼是兩個重要的鋼鐵生產中心,生產的鋼鐵都交給計劃部門,再由計劃部門統一調配。東北附近的裝備工業所需要的鋼鐵應該由鞍鋼來調運,而武漢則應該由武鋼來調運。但實際中經常會出現東北需要的鋼材要從武漢調過去、湖北需要的鋼材要從鞍山運過來的情況。國家計委中真正負責鋼鐵的只有一兩個人,而企業又多,需求也是各種各樣,所以經常就會“亂點鴛鴦譜”,出現這種無效的調撥。
從1952年到1981年將近30年的時間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的最好估計是每年0.5%,有的研究甚至認為這段時間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為負數。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發展中國家一般是2%,中國的效率與這些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相比要低很多。中國雖然勒緊褲腰帶把人造衛星送上了天,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提高多少。表4.6展示的是1952—1978年間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表4.6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變化

注:國民收入指數和消費指數均按可比價格計算。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3)》。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國民經濟平均每年增長6%并不低,但是從消費的水平來看,生產上翻了兩番還多,而消費才多了77%,說明這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重工業為本,以原子彈和人造衛星為本。
城市和農村的差別也很大,城市翻了一番,農村只提高了57%。城市消費提高是因為就業增加。50年代男主外、女主內,到了六七十年代,男女各頂半邊天,原因是工作崗位增加了。因此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因為工資水平提高,而是由于勞動人數的增加。農村的勞動人口雖然也在增加,但是大量剩余勞動力無法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所以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慢。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把目標定位為發射人造衛星或是發展重工業,那么傳統體制就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如果把目標定位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傳統體制的表現就很難讓人滿意,尤其是在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比較時。最開始,中國大陸的人均收入水平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韓國、新加坡、中國的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等,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到了70年代末,當“亞洲四小龍”迅速騰飛躋身發達經濟行列的時候,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卻在越拉越遠。希望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這是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共同愿望,也是一個合理的愿望。但是,最后發現所有實行計劃經濟體系的社會主義國家都不成功,而且與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推行計劃經濟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也普遍不成功。
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政府的力量實現趕超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實踐的效果卻并不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真正縮小同發達國家差距的只有東亞的幾個經濟體,這些經濟體在50年代的時候與中國大陸處于同一水平,但是到了80年代他們都變成新興工業化經濟。1995年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了英國,接近美國的水平;中國香港地區和美國還有一點差距,但也超過了英國;日本從購買力來看稍微低于美國,但是在絕對數量上超過美國很多,真正實現了所謂的“超英趕美”。這些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發展中國家超英趕美的愿望,成為東亞經濟發展的一個奇跡。
參考文獻
〔匈〕科爾內,《短缺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相應年份)》,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平衡統計司,《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
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司,《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資料(1950—1978)》,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
世界銀行1984年經濟考察團,《中國:長期發展的問題和方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
Lin J.Y., “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90,98,(6),1228—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