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壇

北京的圜丘壇和祈谷壇

北京正陽門外圜丘壇,是明清兩朝祭祀昊天上帝的祭壇,正陽門外祈谷壇,是明清兩朝皇帝舉行祈谷大禮的祭壇。由于北京的圜丘壇和祈谷壇是在明朝大祀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明世宗曾下旨:圜丘壇今后專稱“天壇”,但是,人們還是習慣于把圜丘壇和祈谷壇統稱為天壇。北京天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祭天活動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十六世紀的五帝時期。自古以來中國是個農耕社會,水旱頻繁,耕耘稼穡大半要靠天吃飯,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是先民們的共同愿望,于是興起了對天地百神的祭祀,并且發展成為祭祀文化。敬天法祖、天人合一成為炎黃子孫敬畏自然、追求和諧的哲學思想與美好夙愿。歷代帝王都把祭天當成頭等大事,他們率領黎民百姓設壇祭拜上蒼,祈求天下太平、萬民安樂。這種祭祀活動終止于清朝末期。2002年春節期間,北京天壇公園復原了仿清祭天表演,2004年又恢復了仿清祭天樂舞的表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把北京天壇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時對天壇作了極高評價,認為修建天壇的設計師和建筑工匠,發揮了他們極大的智慧,運用了數字、形狀、顏色、名稱、布局等多種手法,表現出天的崇高、神圣,以及皇帝與天之間的密切關系,把古人的宇宙觀和在天文科學上所取得的成果,融入天壇的建設當中,樸素而鮮明地體現出了對世界偉大文明之一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的一種極其重要的宇宙觀。

周制“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西漢一朝,祀上帝于甘泉,已是不合于常規;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昊天上帝的稱謂極其混亂,或稱之為“上帝”,或稱之為“太乙”,或稱之為“天一”,或稱之為“皇天”,或稱之為“五帝”,或稱之為“九天太一”,或稱之為“皇天之神”。唐朝初期在都城長安明德門外道東二里建圜丘壇,每年冬至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壇,圜丘壇共為四層。北宋初年在都城東京汴梁城南熏門外建圜丘壇,祀昊天上帝,亦為四層。

所謂郊祀是古代吉禮之一的祭祀禮,是在郊外祭天神或祭地祇的禮儀。古人把天神稱為“天神”,把地神稱為“地祇”,“祇”是古人對地神的尊稱。《詩·周頌·天有成命序》:“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清人陳奐《傳疏》云:“序言天地,即所謂祀天圜丘、祀地方丘也。”

金中都的南郊壇

金中都的南郊壇,又稱為南郊圜丘壇或圓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亦稱完顏旻)在收國元年(1115年)建立金朝,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后遷都中都(今北京)和開封等地。金朝在建國后就開始舉行郊祀禮,金朝的郊祀禮起源于女真族古老的民俗——拜天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儀活動。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亦稱完顏晟)即位時就舉行了告祀天地的祭祀禮——拜天禮。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金中都(今北京)以后,才開始在中都城舉行比較規范的南郊祭祀和北郊祭祀,到了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年間(1161—1189年)和金章宗完顏璟明昌年間(1190—1196年)郊祀禮已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從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金中都到金宣宗貞佑二年(1214年)遷都汴京的六十一年中,在金中都建立的壇有南郊壇、北郊壇、朝日壇、夕月壇、社稷壇、風雨雷師壇。這些壇都是舉行重要祭祀活動的祭壇。

金中都諸壇分布示意圖

金中都南郊壇是金海陵王遷都金中都以后修建的。金朝的南郊壇在金中都城正南門豐宜門外東側,地處金朝宮城的東南方位(古書稱為巳地)。南郊壇為圓形,共三層,每層之間建有十二級臺階,圍繞祭壇四周的壝墻有三圈,每圈壝墻東南西北各建一座門,所以三圈壝墻東南西北各建三座門。齋宮在南郊壇的東北方位,神廚神庫在南郊壇的正南方位。南郊壇的四周的壝墻用赤色的土涂飾和粉刷。至于金中都南郊壇的具體位置,確切面積和詳細規制則記載不詳。

金中都南郊壇是在冬至這一天合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的祭壇。金朝的南郊祭祀活動,由皇帝親自參加,叫做“親祀”;由皇子或高官代替皇帝參加的,叫做“攝祀”;無論親祀或攝祀,合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的祭禮均為最隆重的祀禮——大祀。祭祀時供品并用牛羊豬,古時候稱作太牢。

金南郊壇祭祀的是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神。昊天上帝的神座安置在南郊壇上的正北方位,南向,皇地祇神的神座安置在昊天上帝神座的稍東一側。按《禮記》所記:“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以祖配上帝也。”金太祖的配位安置在南郊壇的正東方,西向。此外,在南郊壇配祀的天神地祇還有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祇、天皇大地、北極神座等。呈獻給昊天上帝的玉幣為蒼璧和蒼幣,因為昊天的顏色是藍色或青色的;呈獻給皇地祇的玉幣為黃琮和黃幣,因為大地的顏色是黃色的。

金世宗和金章宗每逢重大事情都要去南郊壇舉行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神的活動,例如泰和二年(1202年)九月,因為皇子降生,所以金章宗去南郊壇舉行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神的活動,表示感謝上蒼。

元大都的南郊壇

元大都的南郊壇,又稱為南郊祭臺,或圜丘。元朝建國于公元1206年,公元1215年攻下金中都城,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改燕京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下詔在元中都城東北郊修筑元中都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下詔改中都為大都,遷舊城居民到新城去,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正式遷都到新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下大都城,元順帝逃走。在這一百多年里,元朝在元中都和元大都建了一些壇,主要有南郊壇、社稷壇、先農壇、先蠶壇、風雨雷師壇。

元朝興起于大漠,自古就有遇到重大事件舉行祭祀上天禮儀的風俗,例如元憲宗即位的第二年(1252年),元憲宗蒙哥就在日月山舉行過祭拜上天的禮儀。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元中都和元大都后,共建過兩處南郊壇,一處是舊城南郊壇,另一處是新城南郊壇。

元大都舊城南郊壇。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未遷都新城以前,元世祖忽必烈因群臣給他上尊號,于是在元大都城東南七里建祭壇(相當現在永定門外),設昊天上帝和皇地祇位,行一獻禮。這個壇可能就是金中都的南郊壇——圜丘壇。據《析津志輯佚?古跡》記載:“郊天壇,在京城之南五里。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拜郊所建。”元朝的太常寺記載:金世宗在金中都城南五里建筑的南郊壇,元朝初年依然沿用。

元大都新城諸壇廟分布示意圖

元大都新城南郊壇。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遷都到新城后,在新城城里和新城郊外修建了新的壇廟,舊城的壇廟廢棄不用。元大都新城南郊壇在元大都新城南城墻正門麗正門外丙位。丙位是按天干定方位的南方,大都新城南郊壇占地三百八十畝出頭。元大都南郊壇三層,以合陰陽之數,每層高八尺一寸,以合《易經》所說的乾為九九八十一之數,第一層直徑五丈,第二層直徑十丈,第三層直徑十五丈。圜壇周圍都砌磚。每層的正北正南正東正西方向有臺階,每層之間為十二級臺階。在壇外有兩道墻——內墻和外墻,每道墻都開四座門。外垣南墻有三座欞星門,東西只有一座欞星門。內外墻各高五尺,俱涂以赤色。

燎壇在外墻內正南偏東的位置,方形,高一丈二尺,每邊各一丈,砌磚;香殿在外墻南門之外偏西的位置,共三間。此外的附屬建筑有神廚、祠祭局、酒庫、獻官齋房、齋班廳、獻官廚、滌養犧牲所、內犧牲房、中神門、執事齋房、儀鸞局、法物庫、都監庫、雅樂庫、演樂堂等,都在外墻之外,外垣墻之內。

昊天上帝的神位在南郊壇第一層正中偏北,皇地祇神位在昊天上帝偏東位置。在南郊壇從祀的第一等有九位天神:青帝在東北偏東,赤帝在東南偏南,黃帝在西南偏南,白帝在西南偏西,黑帝在西北偏北,(朝日)大明神在正東,(夕月)夜明神在正西,北極在東北偏北,天皇大帝在西北偏西。在南郊壇從祀的第二等有五十四位天神,在南郊圜壇從祀的第三等有五十九位天神。此外從祀的還有內墻內外的一百零六位官員,內墻外的三百六十位星官。

在元大都新城南郊壇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屬于大祀,或是皇帝“親祀”,或是由諸王“攝祀”。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成宗鐵穆耳即位于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以東閃電河北岸),派司徒率百官在大都新城南七里的南郊壇,“攝祀”昊天上帝,為剛剛駕崩的元世祖忽必烈請尊謚,這是元大都建成后告天請謚的開始。元成宗鐵穆耳大德六年(1302年)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祇、五方帝于元大都新城南郊壇,遣左丞相攝祀,這是元朝合祭天地的開始。大德十一年(1307年)九月,元武宗在元大都新城南郊壇舉行祭祀活動,給剛剛死去的元成宗請謚號。至順元年(1330年)十月元文宗親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于元大都新城南郊壇。元順帝曾兩次親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于南郊壇。

元人李孝光《郊祀慶成詩》:

圜丘親祀自吾皇,夙駕鑾輿建太常。冕服并行周典禮,樂歌不數漢文章。

清臺夜奏靈光紫,溫室朝迎瑞日黃。金代詩臣多馬鄭,明時應許議明堂。

按照《周禮》,冬至這一天要在南郊圜丘壇祭祀昊天上帝,夏至這一天要在北郊方丘壇祭祀皇地祇,時間不一樣,禮樂規格也有差別。但元朝自定都大都以后,只修建了南郊圜丘壇,沒修建北郊方丘壇,只舉行過南郊祭祀典禮,因此在南郊圜丘壇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祇、朝日大明、夕月夜明、天皇大帝、北極以及青赤黃白黑五帝。到了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大臣奏請在北郊設方丘壇祭祀皇地祇,以及神州地祇,五岳四瀆,山林川澤和朝日、夕月諸神。至大三年(1310年)春擬定北郊方丘壇從祀,朝日壇、夕月壇禮儀事項。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死去,繼位的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延祐元年(1314年)沒有采納太常寺臣請立北郊方丘壇的建議,于是修建元大都北郊方丘壇、元大都朝日大明壇和元大都夕月夜明壇之事也就停止了。所以元大都沒有方丘壇、朝日大明壇和夕月夜明壇。

明清北京的天壇

明初定都南京應天府,在南京應天府正陽門外建圜丘壇。洪武四年(1371年)改筑圜丘壇。洪武十年(1378年)建立了昊天上帝、皇地祇、朝日大明神、夕月夜明神合祀的制度,在圜丘壇上建大祀殿。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以后,遵循南京應天府合祀天地的制度,在北京城南郊外建筑了合祀昊天上帝、皇地祇的天地壇——大祀殿。同時還修建了太社太稷壇和山川壇。

明永樂年間北京壇廟分布示意圖

明嘉靖九年(1530年),年僅二十三歲的明世宗遵循《周禮》古制,對南郊天地壇大祀殿進行了徹底的改造,采取了分別祭祀天、地、日、月的方法。在天地壇——大祀殿內保留了大祀殿,在大祀殿以南新建了南郊圜丘壇——天壇和泰神殿,這樣南郊圜丘壇才成為專門祭祀昊天上帝的祭壇。在北京城北郊新建了方澤壇——地壇,以祭祀皇地祇;在北京城東郊新建了朝日壇——日壇,以祭祀大明神;在北京城西郊新建了夕月壇——月壇,以祭祀夜明神,于是明朝的壇廟制度才得以完善。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世宗下旨:“圜丘、方澤今后稱天壇、地壇。”明人張爵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寫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寫道:“天壇即南郊,內有圜丘、神樂觀、天師府、犧牲所,在正陽門外永定門內東。”大享殿明顯不在天壇之列。

明嘉靖年間北京壇廟分布示意圖

清世祖福臨定都北京,在明朝南郊圜丘壇和大享殿的基礎上,重修并改建了圜丘壇和祈谷壇。天壇是由圜丘壇與祈谷壇組成的,主要建筑為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祈年殿、齋宮和神樂署。圜丘壇和祈谷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的祭壇。天壇外壇墻呈北圓南方的形狀,象征天圓地方,周長十里。天壇外壇墻西壇墻原來只有一座壇門,乾隆十六年(1753年)又在明朝舊壇門以南一里外增建了一座新壇門,西壇墻北側的舊壇門稱為祈谷壇門,西壇墻南側的新壇門稱為圜丘壇門。天壇內壇墻有四座天門,分別稱作東天門、南天門、西天門和北天門。祈谷壇在內壇的北半部,圜丘壇——天壇,在內壇的南半部。

天地壇大祀殿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城南郊建“壇而屋之”的天地壇大祀殿,其規制即洪武十年(1378年)南京城南大祀殿的舊規制。天地壇外壇墻(又稱作外垣墻)為九里三十步,東壇墻、西壇墻、南壇墻為直垣墻,北壇墻為弧形外垣墻,以象征中國人對天地的理解——天圓地方。

大祀殿是天地壇的最主要的建筑,在天地壇南北中軸線的北部。大祀殿坐北朝南,是有十二根柱子,東西十一開間的大殿;東西兩側是各有三十二根柱子,南北三十一開間的配殿;大祀殿的南面是大祀門,六柱五開間。在大祀門的南面建有一座磚石結構的三洞石門,三洞石門東西接內墻,內墻把大祀殿、東西配殿和大祀門圍起來,內墻的東西南北各建一座內墻門,內墻統稱內壇。大祀殿后、內壇北墻外建有一座天庫,也是六柱五開間的建筑。大祀殿、東西配殿、大祀門和天庫皆覆以黃琉璃瓦。大祀殿的東北角還有廚庫、宰牲亭和井。

明永樂年間北京天地壇大祀殿示意圖

從石門三洞往南有三條甬道直通內壇墻(又稱作內垣墻)的南天門,三條甬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的是御道,西邊的是王道,道兩邊稍低的是從官行走的道路。在內墻之外是內壇墻,天地壇內壇墻四周建四座門,即南天門、東天門、西天門和北天門。天地壇后種松柏樹。

在天地壇內壇墻內的西南位置建有齋宮,齋宮青琉璃瓦,坐西朝東。在天地壇內壇墻內的東南開鑿二十個小池子,冬季藏冰以供夏季祭祀用。在內壇墻西天門以西,建有神樂觀和犧牲所。

大祀殿內設三壇,正中石臺上邊設昊天上帝之位、皇地祇之位,均南向;正東石臺設明太祖之位,西向。在大祀殿外的臺階上列有四座石臺,分別為從祀的大明神壇、夜明神壇、左右兩座星辰之神的神壇。內墻外從祀的諸神共有二十壇,東十壇分別為北岳、北鎮、東岳、東鎮、東海、太歲、歷代帝王、山川、天下神祇、四瀆;西十壇分別為北海、西岳、西鎮、西海、中岳、中鎮、風云雷雨、南岳、南鎮、南海。

明蔡羽《郊壇詩》云:

輦道風清碧野平,紫煙常自鎖南城。行宮歲幸乘龍近,仙侶朝來學鳳鳴。

小殿沉香金氣郁,圜丘芳草玉華清。祠官記得天行處,萬燭光中侯珮聲。

祈谷壇大享殿——祈年殿

祈谷壇是向昊天上帝祈求五谷豐收的祭壇。《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周制:“因以祈谷,其壇曰太壇,在國南五十里。”唐初定制,孟春辛日祈谷于南郊。宋朝孟春祈谷于圜丘,祀昊天上帝,或為正月上辛日,或為立春后上辛日,悉如圜丘之儀。金元兩朝不設祈谷壇。

明世宗嘉靖皇帝分別修建了圜丘壇和大享殿,在冬至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壇,在正月上辛日祀昊天上帝于大享殿,把祈谷和禮天徹底分離開來。

明祈谷壇大享殿就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修建的合祀天地的大祀殿。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對天地合祀的天地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先是修建了圜丘壇以祀昊天上帝、修建了方澤壇以祀皇地祇,接著再對大祀殿作了重大的改變。明朝的祈谷壇大享殿獨立出來,自成一壇,祈谷殿大享殿不在南郊天壇之列。明世宗對大祀殿作重大的改變表現為:第一,嘉靖九年(1530年)以后,每年孟春月上旬的辛日,在大祀殿行祈谷禮;第二,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大祀殿改名為大享殿,大祀門改名為大享門,大享殿后為皇乾殿,以藏昊天上帝、皇地祇的神牌,每年孟春上辛日祀昊天上帝于大享殿,行祈谷禮;第三,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拆毀了面闊十一間的大享殿(即原大祀殿),在大享殿之舊址建新了大享殿,新大享殿為鎏金寶頂三層攢尖頂圓形建筑:上檐藍琉璃瓦,中檐黃琉璃瓦,下檐綠琉璃瓦。

明清北京圜丘壇祈谷壇平面示意圖

祈谷壇建在內壇的北半部、圜丘壇的正北方,丹陛橋把祈谷壇與圜丘壇連接起來。祈谷壇是由大享殿——祈年殿、大享門——祈年門、皇乾殿、神庫、神廚、宰牲亭等組成的建筑群。大享殿——祈年殿是祈谷壇主要建筑。“年”字,古文寫成“秊”,《說文》解釋說:年,“谷熟也。”《谷梁傳》解釋說:“五谷皆熟為有年”,所以“祈年”二字就是祈禱五谷豐收的意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新建了攢尖頂大享殿,乾隆皇帝以“大享”之名與“祈谷”之義不符,所以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把大享殿改名為祈年殿。乾隆十七年(1752年)把祈年殿的藍黃綠三層殿檐改為同一顏色的藍色琉璃,這使得祈年殿的藍色琉璃殿頂,紅色門窗柱壁,白色漢白玉壇面,顏色分明而協調、雄偉壯麗而莊重。光緒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遭雷擊焚毀,次年重建。祈年殿原為楠木殿柱,重建時楠木木料難尋,遂以洋楠木代替。祈谷壇是天壇的五大主要建筑之一。

祈谷壇全景鳥瞰圖

祈年殿的規制是中國古代所有攢尖頂建筑物中等級最高的建筑,供奉著藍地金字的“皇天上帝”的神牌。(《明史·禮一》:“凡神位,天地、祖宗曰‘神版’,余曰‘神牌。'”)祈年殿南向,建在圓形的壇面上,壇分三層,壇面鋪以金磚。每層都圍以漢白玉石欄,石欄共一百四十二根。壇的南北方向三出陛,壇的東西方向一出陛。上層和中層均為九級臺階,下層為十級臺階。祈年殿為圓形建筑物,三層重檐攢尖頂,高十一丈四尺,上有金頂,三層均為藍色琉璃瓦。祈年殿內有龍井柱四根代表一年四季,外圈有內柱(金柱)和外柱(檐柱)各十二根,分別代表了天干地支,一年的十二個月和二十四節氣,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木火土水金五行,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祈年殿結構嚴謹、構思巧妙,為中國古代攢尖頂建筑物中的珍品。

祈年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為單檐歇山頂,覆以藍琉璃瓦。東西配殿在明朝時存放從祀諸神——日月星辰、風云雷雨、五岳五鎮四海四瀆的神牌,明嘉靖時把所有從祀諸神神牌移至先農壇。

祈谷壇全景鳥瞰圖(自北向南)

祈年門在祈年殿的正南方,祈年門明朝時稱為大享門,現存的祈年門是明朝建筑,為單檐廡殿頂,五開間,三明兩暗,前后三出陛,漢白玉的臺階,覆以藍琉璃瓦。祈年門的規制是中國古代所有廡殿頂大門建中等級最高的建筑之一,僅次于紫禁城的午門、太和門,太廟的太廟門的規制。祈年門外東南處有一座燔柴爐,一處瘞坎,五座燎爐。祈年殿、東西配殿和祈年門被內墻圍起來,內墻共建有東南西北四座墻門。南墻門為磚石結構,單檐廡殿頂,覆以綠琉璃瓦,辟三孔券門;東西墻門為磚石結構,單檐歇山頂,覆以綠琉璃瓦,辟三孔券門;北墻門為磚石結構歇山頂三座琉璃門,覆以藍色琉璃瓦,是為皇乾殿的殿門。內南墻門往南即為丹陛橋。

祈年殿的方位示意圖

祈年殿內的藻井

祈年殿

祈年門

祈谷壇燔柴爐

祈年殿西配殿

祈谷壇內墻南門

祈谷壇內墻東門

丹陛橋是一座連接祈谷壇和圜丘壇的大道。丹陛橋南北全長360米、橋寬30米、高出地面4米,呈南低北高之勢。自南往北行走,祈谷壇、祈年殿莊嚴肅穆,丹陛橋兩側松柏蒼蒼,給人以步步登高、如臨天庭的感覺。丹陛橋中間石板大道為神路,供昊天上帝行走;東側磚砌路面為御路,供皇帝行走;西側的路面為王路,供陪祀的王公大臣行走。等級分明,秩序井然。

皇乾殿是專門用來供奉昊天上帝(后來嘉靖帝又改稱為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建在祈谷壇內壝墻北門外的一座獨立的院落里,它是祈谷壇內少有的明朝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皇乾殿的規制也是中國古代所有壇廟大殿中等級最高的建筑之一,這是因為皇乾殿不僅南向五開間,而且是廡殿頂,上覆青琉璃瓦。清朝時皇乾殿內供奉皇天上帝神版和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的神位。

丹陛橋

祈年殿以北的皇乾殿

墻東門接七十二間長廊。七十二間長廊長350米、寬5米,前窗后廊,連檐通脊。內墻東門二十七間至神庫,又四十五間至宰牲亭。神庫院坐北朝南,正殿為神庫,面闊五開間,懸山頂;東西配殿為神廚,懸山頂,神庫、神廚獨立成院。宰牲亭,面闊五開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宰牲亭前為盝井亭,宰牲亭、井亭獨立成院。長廊、神庫、神廚、宰牲亭皆覆綠琉璃瓦。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云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明嘉靖十年(1531年)以每年孟春月上旬的辛日在大祀殿行祈谷禮,為大祀。清朝也以每年孟春月上旬的辛日在祈年殿行為民祈谷禮,為皇帝親祀的大祀。王公大臣為從祀。皇天上帝神牌位于祈年殿,南向,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的神位為配享,東西向。皇帝至祈年殿內拜位、行禮。禮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等;樂奏祈年、寶平、穰平、瑞平等。

清徐乾學《孟春扈從祈谷壇詩》云:

鑾輿曉出鳳城邊,圣主勸民為祝年。蒼輅初陽方布令,瑤臺瑞氣早占天。

風和宛宛聞仙樂,日麗遙遙敞御筵。執簡小臣隨豹尾,欣逢盛事賦甘泉。

《乾隆二十年御制祈谷禮成恭紀》:

祈年寶殿集諸祥,祭崇初辛典制詳。恰慶元正符歲德,喜臨人日祝金穰。

時和農稔陳恒愿,天與人歸沐寵光。更冀鴻禧奠西極,王臣率土樂安康。

圜丘壇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對天地壇大祀殿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大祀殿專門用于行祈谷禮;在大祀殿之南新建圜丘壇以祀昊天上帝;另建方澤壇以祀皇地祇。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世宗下旨,圜丘壇今后專稱“天壇”。

泰神殿建在天壇(圜丘壇)外墻北欞星門外正北,坐北朝南,為重檐攢尖頂建筑,嘉靖十七年(1538年)泰神殿改名為皇穹宇,泰神殿內供奉著昊天上帝及明太祖的神主牌位(神牌),泰神殿兩側的配殿供奉著從祀之諸神的神主牌位。泰神殿和配殿圍以圓墻,圓墻東西北三面無門,只有南墻建有三座磚石結構的券門。

圜丘壇。圜丘壇是天壇的五大主要建筑之一。明朝嘉靖年間的天壇(圜丘壇)圓形,南向,三層,壇面及欄桿俱用青琉璃瓦,邊角用白玉石。每層壇的四面有九級白玉石制的臺階。在圜丘壇外建有圓形的內墻和方形的外墻。天壇(圜丘壇)的規制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如第一層直徑五丈九尺,暗含著“九五至尊”的意思;每層均高八尺一寸,暗含著“九九八十一”的意思。

圜丘祭壇鳥瞰圖(自南向北)

明朝,冬至這一天在天壇(圜丘壇)舉行祭祀,是為大祀,皇帝往往要親祀。明圜丘壇祭祀之神正位是昊天上帝,南向,配位是明太祖,西向,分祀之神東有大明,西有夜明,次東有二十八宿、五星、周天星辰,次西有風云雷雨,共四壇。

圜丘壇外墻東欞星門

圜丘壇外墻欞星門

明朝也在南郊天壇(圜丘壇)向昊天上帝祈雨。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四月十七日,因京師久旱無雨,明神宗自宮中步行至南郊天壇(圜丘壇),禱于郊壇祈雨,禮畢又步行回宮,以示虔誠。

明人馮琦《恭陪圣駕步禱南郊紀事詩》云:

鳴虎新軍罷,勾陳御路開。紅塵都不掃,留待雨師來。

明無名氏《黎民表雨后經天壇沙河詩》:

平沙雨濕草茸茸,白玉高壇紫翠重。馬上行人看不厭,石廊流水繞疏鐘。

清初天壇的規制即明嘉靖年間制定的規制。乾隆八年(1743年)修齋宮,乾隆十二年(1747年)修內外垣墻,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筑圜丘壇。改筑后的圜丘壇仍為圓形——以象征天圓,南向,三層。上層直徑九丈,二層直徑十五丈,三層直徑二十一丈。天壇三層壇面直徑相加共為四十五丈,四十五丈符合九五至尊之義。把明朝藍色琉璃磚砌成的天壇(圜丘壇)壇面改建為艾葉青石的壇面。圜丘壇——天壇第一層中心為一塊圓形的天心石,第一圈由九塊石頭組成,包圍著天心石;第二圈由十八塊石頭組成,包圍著第一圈;第三圈由二十七塊石頭組成,依次類推,第九圈由八十一塊石頭組成,每一圈石頭的塊數都是九的倍數;第二層的圈數是從第十圈到第十八圈,每一圈石頭的塊數都是九的倍數;第三層的圈數是從第十九圈到第二十一圈,每一圈石頭的塊數也都是九的倍數;真是奇妙無窮。每層東西南北都建有九級漢白玉的臺階,“九”又是個位數的最大的數。站在圜丘壇天心石上就是小聲講話,聽起來也覺得非常洪亮,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音向四面八方傳遞后又被石欄反射回來,音量得到集中,皇帝在此祭祀昊天上帝時,讀祝文時聲音洪亮,產生神秘高遠的效果,更增加了祭祀莊嚴神秘之感。

圜丘祭壇三層石面排列圖

乾隆十六年(1751年)把明朝藍色琉璃磚砌成的天壇(圜丘壇)護欄,改建為漢白玉為材料的護欄望板和望柱。第一層建有七十二根石欄,第二層建有一百零八根石欄,第三層建有一百八十根石欄,三層石欄之數加在一起為三百六十,合周天三百六十度之意。

天壇內墻為圓形,以象征天圓,東西南北四面各有三座六柱三門的欞星門。

天壇外墻為方形,以象征地方,外墻東南西北各有三座六柱三門的欞星門。欞星門是立于古代祭壇墻專用的門,形似牌坊,門楣、門閾、門柱是漢白玉制成的;門扉為紅色。內墻與外墻之間,東南丙地有一座燔柴爐和一處瘞坎,西南有三根望燈桿。

圜丘壇東南內外墻之間的燔柴爐

圜丘壇西南內外墻之間的三根望燈桿

燔柴爐是建于古代祭壇專用于祭祀時燒松柏木“燔柴迎帝神”,祭祀完成后送燎時焚燒供品、祝版(祭文)、祝帛(藍色綢緞)的巨大圓形琉璃磚爐。瘞坎是古代祭壇專門用于埋葬祭品的洞穴。燈桿是高懸燈籠的望燈桿,因為圜丘祭天要在天亮前開始,所以必須掌燈。

清朝以每年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祭祀活動從日出前七刻開始。玉用蒼璧,牲用犢,皇帝行三跪九拜禮。樂奏始平之章、景平之章、咸平之章、壽平之章,舞干戚之舞。以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是因為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冬至過后白天一天天變長、夜晚一天天變短,白天一天天變長是為冬至一陽生,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天屬陽,所以冬至這一天祭祀昊天上帝,表示陽氣上升,春季快來了。

《乾隆四十年(1775年)御制冬至南郊禮成述事詩》:

欣逢月朔復初陽,恰值天開甲運昌。卌載承禋幸躬藐,三成學禮絜兒行。

于昭侑座配列祖,默啟綿基吁上蒼。鴻捷更希報早晚,速聞耆定武維揚。

清人施閏章《陪祀郊壇詩》云:

圜丘清曉露氤氳,拜舞衣冠鹓鷺分。碧殿朱旗列宿繞,黃鐘清磬九霄聞。

雪澄泰畤光連海,柴望天門氣作云。肅穆祠官能備物,馨香還賴圣明君。

在天壇外墻東欞星門外建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等附屬建筑。神庫,坐北朝南,神廚,坐東朝西,皆面闊五開間,懸山頂,覆綠琉璃瓦,獨立成院。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各三開間,皆坐東朝西,硬山頂,覆綠琉璃瓦,獨立成院。宰牲亭坐北朝南,面闊三開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宰牲亭前為盝井亭,皆覆綠琉璃瓦,獨立成院。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天壇外北欞星門之北,南向,是由皇穹宇正殿、東西配殿、大門、圍墻組成的一組建筑,是天壇的五大主要建筑之一。皇穹宇正殿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版的神殿,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建,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皇穹宇正殿在明代為重檐攢尖頂建筑,圓形以象征天,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單檐攢尖頂,鎏金寶頂,環轉八柱,門窗柱壁施以紅色,覆以藍琉璃瓦。基高九尺,直徑五丈九尺九寸,有石制欄桿四十九根。東南西三面設有十四級的臺階。皇穹宇正殿明朝時供奉著黃質金字的“昊天上帝”的神版,清朝時改為供奉著藍地金字的“皇天上帝”的神版。

皇穹宇鳥瞰圖

明許轂《謁皇穹宇詩》云:

分祀崇郊典,嚴居肅帝宮。高明一祖配,陟降八神同。

紫氣團華蓋,元陰接上穹。萬年瞻秉璧,靈貺自無窮。

皇穹宇正殿

皇穹宇正殿內景

在皇穹宇東西兩側,各有五間配殿,歇山頂,覆以天青琉璃瓦。配殿是存放圜丘壇配祀諸神神牌的神殿。皇穹宇東配殿平時供奉著金地朱書的“大明之神”的神牌;藍地金字的“北斗七星之神”的神牌、“木火土金水之神”的神牌、“二十八宿之神”和“周天星辰之神”的神牌。

皇穹宇東配殿內的神牌

皇穹宇西配殿平時供奉著黃地墨書的“夜明之神”的神牌;丹漆金字的“云師之神”的神牌、“雨師之神”的神牌、“風伯之神”和“雷師之神”的神牌。

皇穹宇正殿和東西配殿,共圍在一個圓形的圍墻之內,由于圍墻內壁平整光滑,聲音可以沿內弧傳遞,故俗稱回音壁。另外在皇穹宇南臺階前還有三塊奇妙的回音石。

皇穹宇西配殿內的神牌

皇穹宇配殿

皇穹宇南門

皇穹宇的南面設有三座并立的磚石結構歇山頂券門,覆以藍琉璃瓦。由內壇墻的南半部分組成的圜丘壇方墻把圜丘壇、皇穹宇以及神廚、神庫、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等附屬建筑圍起來。

天壇(圜丘壇)和皇穹宇被方墻環抱,圜丘壇方墻共四座大門,均為磚石結構、歇山頂覆綠琉璃、三孔券門、紅色的門扉,黃金的門釘,門釘為縱橫九九八十一顆。東門叫泰元門,南門叫昭亨門,西門叫廣利門,北門叫成貞門,東南西北四門名稱的第二個字安順序為“元、亨、利、貞”。這四字出自《周易·卷之一》:“乾。元亨利貞。”

圜丘壇是每年冬至這一天祭祀昊天上帝(皇天上帝)的祭壇,清代皇帝需要親祀,王公大臣為陪祀,是為大祀。每年冬至日,清朝皇帝都要在圜丘壇祭祀皇天上帝。皇天上帝神位在圜丘壇第一層,南向,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臨)、清圣祖(玄燁)、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歷)配祀,在圜丘壇第一層東西向排列;從祀之神:大明之神(太陽)、夜明之神(月亮)、星辰諸神(北斗七星、木火土金水、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云雨風雷之神,在圜丘壇第二層東西向排列。

圜丘壇北壇門成貞門

齋宮

齋宮是明朝皇帝去天地壇大祀殿祭祀昊天上帝、皇地衹,以及明清兩朝皇帝去圜丘壇或祈谷壇行禮前散齋四日、致齋三日的宮殿。齋宮在圜丘壇成貞門外西北,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的五大主要建筑之一。齋宮坐西朝東,前有正殿,后有寢殿,旁有浴室。齋宮有宮墻兩重、御溝兩道環護,布局嚴謹、環境典雅、莊嚴凝重。

齋宮鳥瞰圖

齋宮的正殿是無梁殿。無梁殿是磚石結構的大殿,廡殿頂,覆以綠琉璃,門窗墻壁皆為朱紅色,東向,南北五開間,崇基石欄,北東南三面有漢白玉的臺階。齋宮正殿月臺東北處有一座齋戒銅人石亭,月臺東南處有一座時辰牌亭。齋宮正殿西面有寢殿,南北五開間,硬山頂,覆綠琉璃瓦,寢殿南北各有三間配殿。齋宮內宮墻呈方形,內宮墻正宮門坐西朝東,為磚石結構歇山頂的宮門,覆以綠琉璃,辟三孔券門;內宮墻南北各建一座宮門,磚石結構歇山頂,覆以綠琉璃,辟一孔券門。內宮墻外北東南挖有內御溝環池,環池正東有三座漢白玉的石橋,南北環池各有一座漢白玉的石橋;內宮墻外東北處有一座鐘樓,內懸太和鐘。內宮墻外是外宮墻,也呈方形,環以回廊一百六十三間。外宮墻正宮門坐西朝東,為磚石結構歇山頂的宮門,覆以綠琉璃,辟三孔券門;南北內宮墻各建一座宮門,磚石結構歇山頂,覆以綠琉璃,辟一孔券門。外宮墻外四面繞以御溝深池,在北南御溝深池各有一座漢白玉的石橋,在東面御溝深池有三座漢白玉的石橋。

齋宮正殿無梁殿

齋宮正殿無梁殿內景

齋宮銅人亭

齋宮銅人亭內銅人

齋宮時辰亭

明清皇帝親祀天地壇或圜丘壇,須提前三天到齋宮齋戒,要求不茹葷,不飲酒,不聽音樂,不入內寢,不理刑名,不問疾吊喪,清正潔身,以示敬誠。

《乾隆十八年正月御制詣齋宮作》:

其一:引仗青旗出禁城,祥凝樓雪曉風輕。祈辛預日齋宮宿,又得新詩紀上庚。

其二:謁壇眂濯典依前,欣睹翚飛重煥然。申命秩宗稽古義,新題寶額號祈年。

其三:溫暾曦影一窗紅,數紀流陰默忖中。即事拈毫前后異,寸心虔敬始終同。

齋宮正門

齋宮鐘樓

神樂署

神樂署在天壇內壇墻西天門外,是一組建筑群,坐西朝東,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稱神樂觀,是管理為天子祭天祈谷時演奏雅樂的教習機構,是天壇的五大主要建筑之一,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名為神樂署。

神樂署大門

神樂署正殿凝禧殿

神樂觀大殿原名太和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改名為凝禧殿。凝禧殿南北五開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覆綠琉璃瓦,前后三出陛,各六級。凝禧殿前立有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御制重建神樂觀之碑》。

顯佑殿位于凝禧殿后,明初稱為玄武殿,后改稱顯佑殿,內供真武大帝。顯佑殿南北七開間,單檐懸山頂,覆綠琉璃瓦。顯佑殿前立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神樂署真武殿碑記》。

顯佑殿后有袍服殿二十三間。其他建筑還有奉祀堂、左門東的通贊房等,典禮署、右門東的掌樂房等,前后均連檐通脊。神樂署正門面闊三開間,懸山頂,覆綠琉璃瓦。前后三出陛,各四級。

神樂署顯佑殿

凝禧殿內的中和韶樂演出

明太祖和明成祖虔誠地信奉道教的真武大帝,認為真武大帝幫助他們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因此他們稱帝后,凡是重要的祭祀均用道教音樂,并設提點知觀、司律郎等職。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樂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明朝人也以為祭祀昊天上帝用道士及道教音樂非禮,不妥。清朝,尤其是乾隆朝悉加厘定,凡禮儀之事由贊禮郎主持;祭祀時的樂舞之事由太常寺大臣慎加遴選,佛教的和尚、道教的羽士不宜用于朝廷。

清人馮廷櫆《春杪集神樂觀送同年之官詩》云;

尺五天邊春晝晴,同游南陌麴塵生。客來彌勒龕中坐,詩向桃花潭上成。

文苑千秋應作傳,酒徒四海舊知名。于今卻被閑人笑,好事羅郎又送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昌市| 磴口县| 兴国县| 禹城市| 巴青县| 沂水县| 永昌县| 武宁县| 从江县| 乌什县| 正镶白旗| 温泉县| 彭水| 达尔| 高碑店市| 砀山县| 旌德县| 麻城市| 河北区| 邵东县| 板桥市| 固镇县| 贵州省| 天门市| 原阳县| 增城市| 宣威市| 七台河市| 竹北市| 台江县| 黎川县| 濮阳市| 杭锦后旗| 班玛县| 河北区| 大丰市| 达拉特旗| 东源县| 凤冈县| 永康市|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