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圖解北京壇廟 觸摸古城文脈

壇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社稷、神鬼、圣賢、明君、志士的祭壇和祠廟的合稱,是祭祀的場所。祭祀的形式與壇廟的規制也是禮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天地社稷祖先圣賢鬼神的祭祀反映了我國古代的一種感恩意識和價值取向。感天地造化之恩,感父母養育之恩,感圣賢教化之恩,感鬼神庇護之恩。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禮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禮儀文明也是華夏文明持續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這種文明載體的獨到之處就是形成了把儀式和精神融為一體,使之成為系統的禮儀,而祭祀又成為中華禮儀文明的重要方面。

據考古發現,山頂洞人已經形成了祭祀禮儀、祭祀文化和圖騰觀念。古代先民們早期的祭祀對象十分廣泛,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四季、風雨、山林、江海,都是自然神。祭祀的對象都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緊密相關。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農耕國家,因此從事農業生產的先民們就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對于能左右農業生產的自然力和自然神,如天神、地神、社神、稷神、風神、雨神、農神、蠶神等是敬重的;對于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中國的先民們是感激的,是要回報的。這里除了包含一些神話色彩外,更多地體現了支配中國先民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體現,代表了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內涵。

到了西周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宗法制度的完善,祭祀活動逐漸轉移到以人為對象,包括人文始祖、本族祖先、古圣先賢。這種祭祀的對象后來擴大到諸子百家、各行各業的祖師爺。

早在周朝,就把周禮分為五禮,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朝。《周禮·地官·大司徒》:周禮分為五禮,即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和兇禮。漢唐宋金元明清諸代的正史都把祭祀郊天(圜丘)、朝日、夕月、風師、雨師、方丘、社稷、山川、籍田、先蠶、天子宗廟、先代帝王、孔子祠、太公廟等列入吉禮。《光緒順天府志·六·祠祀》則將古代吉禮中的祭祀歷代帝王廟、先師孔子廟、先醫廟(三皇廟),以及關帝廟、文昌帝君廟、都城隍廟、東岳廟、靈明顯佑宮(真武廟)、火神廟、黑龍潭龍神廟、白龍潭龍神廟、昆明湖廣潤靈雨祠、玉泉山龍神廟、時應宮(雨神廟)、宣仁廟(風神廟)、凝和廟(云神廟)、昭顯廟(雷神廟)等列入祠祀的范疇,皆為常祀,遣官致祭。而佛教的“寺”和道教的“觀”,《光緒順天府志》不載入祀典之列。

中國古代凡國家各種祭祀,皆屬于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機構,而綜于禮部或兵部等,屬于官祀。

“列入祀典、遣官致祭”的官祀,用通俗的話來表達即是國家“公祭”。這種“公祭”又分為大祀、中祀、小祀、群祀,由于祭祀者的身份不同又分為帝王親祀、攝祀、代祀、遣官致祭、常祀和非通祀。如果再配以祭器、祭樂和適當的儀式,便構成了完整的祭祀文化了。

“壇廟”二字作為一個專用名詞,有其特殊的含義和作用。“壇”是修筑的臺子——是祭壇;“廟”是修建的房子——是祠廟或是神廟;都是祭祀的場所。

“壇”是土筑的高臺,“壇”在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其次也用于盟誓、朝會、拜將相。《說文》:“壇祭場也,壇之言坦也”,另外一種解釋“封土為壇”。《禮記祭法》:“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瘞埋于泰折,祭地也。用犢。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有天下者祭百神。”壇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祭祀自然界的天地百神,擁有天下的帝王應該祭祀百神,他率領百官對天地日月社稷風云雨雷岳鎮海瀆表示敬畏、祈禱、感恩、報恩,為天下百姓祈求天地日月社稷風云雨雷岳鎮海瀆降福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江山永固。中國古代傳統,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地是指帝王要祭祀天地日月星辰風云雷雨諸壇;諸侯祭社稷是指諸侯要祭祀社稷壇、山川壇、先農壇、風云雷雨山川壇、厲壇。

“廟”在先秦時的本意是指太廟、祖廟、家廟、諸神廟,是祭祀祖先、前代賢哲、正神的祠廟和神廟。《禮記》:“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或家廟,《論語·八佾》云:“子入太廟,每事問。”《孫子兵法·計篇》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廟算是指君臣們在廟堂里對國之大事進行籌劃和決策,而廟堂又專指太廟中的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和議事的場所。春秋戰國以后,立廟的范圍也在擴大,可以為前代帝王和賢哲立廟而祀之,也可以為諸正神立廟而祀之,如三皇廟、孔廟、太公廟、山神廟、土地廟、火神廟、龍王廟等。

中國古代的明君功臣、古圣先賢、志士能人載入祀典、帝王親祀或遣官致祭的依據——正如《禮記》所云:“夫勝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這體現了古人對歷史人物功過是非的評價標準和抑惡揚善的良苦用心。秦始皇無道,雖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然焚書坑儒,嚴刑酷法,租役繁重,連年用兵,偶語詩書者棄市,是古非今者族誅,種種暴政,天人共怒,小善不抵大惡,漢唐宋金元明清諸朝均非之,不準入先代帝王廟;隋煬帝無道,雖開鑿大運河、首創科舉制,然大興土木,筑西苑,造離宮,賦重役繁,修長城、辟馳道,侵伐高句麗,窮兵黷武,種種暴政,罄竹難書,小善不抵大惡,唐宋金元明清諸朝均非之,不準入先代帝王廟。北京歷代帝王廟無秦隋兩代無道昏君,即是最有力的明證,此案不可翻也。明人楊繼盛號椒山,疾惡如仇,敢與昏君佞臣對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請誅賊臣(嚴嵩)疏》,入詔獄,就義于西市。明穆宗即位,立即給楊繼盛昭雪冤枉,追謚忠愍公,封為都城隍,統領天下各府州縣城隍,天下府州縣均設“旌忠祠”和“楊公祠”以祀之。此諸葛亮、包拯所不及也。

北京民間有“九壇八廟”之說,但這是一個不準確的說法。北京的壇包括:天壇(圜丘壇)、地壇(方澤壇)、日壇(朝日壇)、月壇(夕月壇)、祈谷壇、社稷壇、先農壇、先蠶壇、山川壇、太歲壇、天神壇、地祇壇、高禖 (mei) 壇、雩壇。以上諸壇金元明清諸帝或是親自祭祀或是派人代為祭祀,規格很高。北京所屬州縣按照規矩建有社稷壇、山川壇、先農壇、風云雷雨壇、厲壇、邑厲壇、鄉厲壇、漏澤壇等,以上諸壇金元明清諸朝的地方官員均要參加祭祀和主持祭祀,屬于官祀。

北京作為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建廟甚多,其中廟制規格最高的有太廟(宗廟)、歷代帝王廟(先代帝王廟)、孔廟(宣圣廟或先師孔子廟)。太廟是祭祀分三等中的大祀,由帝王親祀,帝王因故不能親祀,則遣親王攝祀;歷代帝王廟是祭分三等的中祀,一般為遣官代祀,有時帝王也親祀;孔廟是祭分三等的中祀,清光緒時改為大祀,殊典也,一般是遣官代祀,有時帝王也親祀。太廟、歷代帝王廟、孔廟皆官修廟宇,官給祭物,遣官祭祀。

京師群廟是指京師除太廟、歷代帝王廟、孔廟以外的眾多載入國家祀典的中祀、小祀、明朝稱為京師九廟、清朝稱為京師群祀的祠廟的統稱。這些遣官祭祀的廟包括:武成王太公廟、武安王關帝廟、都城隍廟、火神廟、真武廟、三皇廟、東岳廟、雨神時應宮、風神宣仁廟、云神凝和廟、雷神昭顯廟、文昌宮。金元明清諸朝北京所屬州縣尚建有文廟、武廟、藥王廟、八蠟廟、馬神廟、玉皇廟、土地廟、獄神廟、碧霞元君廟、三官廟、城隍廟、火神廟、真武廟、三皇廟、東岳廟、天齊廟、昭烈(劉備)廟、張桓侯(張飛)廟、蟲王廟、閻王廟、岳武穆(岳飛)廟、倉神廟、灶君廟、牛王馬王廟、軒轅黃帝廟、虞舜廟、右軍祠、黑龍潭廟、玄帝廟、北岳廟、靈王廟、大王廟、鬼王廟、常國公(常遇春)廟、白馬山神廟、馬王廟、土神廟、釣魚臺廟、晏公廟、元君廟、鄒衍廟(懷柔)、黑龍潭廟(房山)、張大明王廟(薊州)、公輸廟(薊州)、崔府君廟(平谷)、張相公廟。

“廟”和“寺觀”本是不同的概念。先秦佛教尚未傳入中國、道教尚未產生,所以“廟”是祭祀的場所,不是宗教場所,“廟”本與佛教、道教無涉。也就是說先秦時廟里不可能有和尚,也不可能有道士。“廟”是祭祀的場所,有些祭祀是不可以選擇的,比如你是中國人就應該祭祀黃帝祭祀炎帝,你是孔子的后代就應該祭祀孔子,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選擇的余地。“寺觀”是佛教道教的活動場所,佛教、道教都是宗教,人可以有選擇是否信奉佛教、信奉哪一個宗教的權利。

佛寺和道觀是漢朝以后由于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而出現的宗教場所。但是到了明清,廟和寺觀的概念有所融合,即廟有時也可稱佛道的寺觀了,如玉皇廟、娘娘廟、三清廟都是道教的道觀,而觀音廟、喇嘛廟則是佛教的佛寺。尤其是在寺觀里舉辦廟會,如護國寺廟會、隆福寺廟會、白云觀廟會,更模糊了人們對廟、寺、觀的確切本意的認識,很多人把寺廟連起來用,以為寺就是廟,廟就是寺,例如“從前有個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和尚”的說法,但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為本書所不取。北京有句俗語,“提著豬頭找不著廟門”,這個“廟”是吃血食的祭祀的祠廟,不是吃素食的宗教信仰的“佛寺”。

明末清初人孫承澤在《天府廣記》中說:“京師佛寺道宮,鴟吻相望,皆淫祀也。故不具載。而以正神名賢之廟祠領祭于太常、京府者載焉。”京師群廟都是載入祀典,遣官致祭的正神名賢。《明史?禮四》也說:“天下神祠不應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毋得致祭。”

北京作為金元明清四朝之首都,歷時850多年,所以北京的壇廟,數量相當多,規模相當大,規制相當高,修建相當精,保存相當好,成為北京厚重的歷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的壇廟具有極大的獨特性、權威性和代表性,因此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的標志性建筑。

《城脈:圖解北京壇廟》一書的內容主要敘述北京壇廟的沿革、現狀、建筑特點和祭祀的目的,以及涉及的歷史人物及天神地祇。本書將以大量照片和繪圖,以及具有人文內容、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北京的壇廟。

祭祀天神、地祇、祖先和有功于后世的人,是中國人的傳統,表明中國人對天神、地祇、祖先和有功于后世的人的敬畏、祈禱、感恩、報恩、紀念、緬懷和榮辱感的樹立。這種祭祀活動自山頂洞人時期就已開始,時至今日,經久不衰。

幾年前,當我寫完《城脈:圖解北京古城古建》初稿時,王樹聲老師給我出了個題目,讓我寫一些北京壇廟的文章,某雜志想用,不想一下子就寫出好幾篇,《城脈:圖解北京壇廟》一書就是在那幾篇文章的基礎上增補修改而成的。在此,向王樹聲老師致謝。本書的示意圖均為作者本人所繪,不當之處希望讀者批評指正。本書的彩色圖片絕大多數為作者本人所拍攝。蔣春霖先生、李晉軍先生、朱墨女士也提供了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另外一些圖片,請原作者看到本書后與北京大學出版社聯系。謝謝!

朱正倫

2012年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多县| 乡城县| 策勒县| 咸宁市| 绥滨县| 南漳县| 隆德县| 丹阳市| 广州市| 盐津县| 方正县| 寿光市| 腾冲县| 瓮安县| 乐亭县| 嘉祥县| 都昌县| 白山市| 武义县| 瑞安市| 屏边| 阜平县| 图片| 堆龙德庆县| 孙吴县| 新蔡县| 莱西市| 新泰市| 藁城市| 山丹县| 安化县| 弋阳县| 沛县| 武功县| 金乡县| 梓潼县| 临颍县| 霍山县| 玉田县| 台东市|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