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民族認同

一、民族與國家的關系

“民族”這一概念在政治實踐中的使用是非常容易混淆的,特別是在漢語中,這種混淆影響了人們對民族國家性質的理解。中國有“中華民族”的概念,又有“少數民族”的概念,前者包含了后者。當我們同時說“中華民族包括了56個民族”或“現代民族國家是由多民族組成的”時,就會對到底什么是民族產生疑問。

民族是指一個人類群體內部在文化和政治上達到了較高程度的認同,并以這種認同區別于其他文化和政治群體。盡管有關“民族”的定義很多,不過,從以下幾個因素出發,我們就可以對這個概念有相對準確的理解。首先,形成民族的人群具有地理和文化的接近性。例如,由于擁有共同的語言、種族和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文化和歷史經歷,德國在1870年統一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德意志民族。這個民族并沒有被后來冷戰時期的東、西德分裂所瓦解,1990年當德國重新統一后,原來的兩個德國在重新融合的過程中并沒有出現民族認同及融合方面的問題。

其次,民族的形成還需要擁有共同體意識。這種共同體觀念是高度主觀的。例如,蘇格蘭人與英格蘭人盡管擁有地理和文化上的相似性,但是如果他們不認為自己是英國人,那么英國內部的民族認同就會出現問題。英國不僅有北愛爾蘭人認為自己不是英國人,而且有相當多的蘇格蘭人也不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例如,2007年蘇格蘭第一大臣薩爾蒙德提出蘇格蘭在2017年獨立的時間表。此事引發社會激烈爭論,民調表明在蘇格蘭地區支持與反對的民眾數量差不多。

最后,當民族成為一個國家族群認同基礎時,這個族群有實現政治獨立的目標。在國際政治中,人們常以此為準區分“民族”和“族群”這兩個概念。在國際政治中,前者被用于有權爭取政治獨立或自治的群體,而后者卻用于缺少這種政治權力或政治目標的群體。20世紀初清王朝解體時,孫中山領導建立的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民族國家形態。在中國建立共和國,需要實現民族團結。從概念上區分國家民族與國內民族在政治上是有利于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孫中山曾建議將“nation”譯為“國族”,這樣以區別國內的漢、滿、蒙、回、藏等“民族”概念。然而,由于“nation”譯為“民族”或“民族國家”已經成為語言習慣,因此“國族”一詞未能流行起來。

民族與國家的實際關系非常復雜(參見表4-2)。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能以自己為主體建立起國家,世界上仍有不少無國家民族。20世紀下半葉,世界上約有2000個民族,但卻只有不到200個國家。《民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頁。庫爾德人、巴勒斯坦人、吉普賽人都沒有以他們為主體組成的國家。

表4-2 民族與國家的多重關系

由于近代以來地球上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頻繁發生,世界上由單一民族建立的國家也非常稀少了。單一民族國家是指一國的主體民族只有一個民族,其他民族的人數極少。如日本、以色列、意大利、德國都屬于單一民族的國家。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大到中國、印度這種十億以上人口的國家,小到新加坡、布隆迪這種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

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即一個民族在兩個主權國家內都是主體民族。例如,冷戰時期的東德和西德以及朝鮮和韓國等。這些國家同時也都是單一民族國家。

還有一種最復雜的情況就是多個民族交互混雜在多個國家,這其實反映的是民族群體跨越國家邊界的現象。跨界民族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形成跨界民族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跨界民族的存在使得國家與民族難以完全一致,由此引發了不少的國家間沖突。如果從全球角度觀察,中國的漢族人也許是世界上散布國家最多的民族。特別是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有華人群體。

民族的形成過程是緩慢的,這就會引發人們關于一個國家是單一民族國家還是多民族國家的分歧。例如,有人認為美國和加拿大是單一民族國家。這兩個國家有許多土著居民,同時又有大量外來移民,但這些土著與移民不斷融合,形成了美利堅民族和加拿大民族。有人將這樣的國家稱為熔爐國家。其實并非美國和加拿大如此,許多國家的形成都有這樣的經歷。國家與民族起初并非重合一致,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共同的民族身份、特性和認同得以形成,甚至是在缺少宗教、種族或文化相似性的情況下形成的。“熔爐”國家民族形成的這一特點與19世紀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等典型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有著根本不同。其實,中華民族的形成也經歷了不斷融合的過程。在中國,漢族占了人口的90%,顯然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但中國卻被認為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非單一民族國家。這一事實更說明了民族與國家關系的復雜性。

二、民族認同的形成

(一)民族認同形成的生理條件

前文在對民族的定義和特征的描述中已經觸及到民族認同和民族主義的內容。簡單地講,民族認同指的是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人類既有生物屬性,也有社會屬性。因此,民族認同的產生既需要生理條件,也需要社會條件。產生民族認同感的生理物質是荷爾蒙。男性和女性的荷爾蒙不同,不僅表現為男性的進攻性強于女性,而且男性的群體認同性也強于女性。人的群體向心性是人的一種天然本能,這可能與人是群體性動物有關。群體動物的生存依靠內部的分工與協作,因此人天生就有群體向心本能,這是與生俱來的而非后天習得的。這種本能使得人類在任何一個環境中都會下意識地區分“我們”、“你們”和“他們”在群體歸屬上的不同,并且會與互稱“我們”的人產生親近感。

(二)民族認同的社會條件

民族認同產生的社會條件是人類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環境。群體向心本能是內因,生活環境是外因,這兩者的結合才能促成民族認同感的形成。這如同每個人都有味覺本能,但喜愛吃什么口味則取決于青少年時期的飲食經歷。如果一個人青少年時期以吃辣的食品為主,在沒有特殊情況下,該人終生都會喜歡吃辣。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成年之后還能改變飲食習慣。一般講來,人的民族認同感也是形成于青少年。成年之后,多數人從心理上難以改變其已經形成的民族認同。


例子:

在30歲以后才到美國讀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中,很少有人改變其中國人認同。這里所講的民族認同是一個人從心里對一個民族的偏愛,而不是其所持有的護照。很多人是出于經濟和旅行的需要改變國籍,而非心理上改變民族認同。但是,這些人從中國帶去的孩子們卻很少具有中國民族認同。這些孩子從心里就認為自己是美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其父母在家里無論怎樣告訴孩子他們是中國人,都無法使他們產生自己是中國人的認同感。原因在于,這些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是一個美國環境,他們最熟悉的語言和文化都是美國的。因此他們自然就形成了對美國的民族認同。

(三)民族認同的變化

一個群體的民族認同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一個人的民族認同形成于青少年時期,其后的政治環境變化不必然改變他的民族認同。然而,作為一個民族群體,由于后代的生活、政治環境與先輩不同,因此后代就可能形成不同于先輩的民族認同。這種群體性的民族認同變化所需要的時間并不太長,一般在35—50年即可完成。


例子:

朝鮮戰爭于1953年結束,形成了韓國和朝鮮兩個國家。兩國都成了聯合國會員國。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韓國越來越多的人形成了“韓國人”這種新的民族認同。多數韓國人的第一民族認同是“韓國人”,他們將“朝鮮人”視為外國人。于是在韓國的政治語言中形成了將韓國人稱為“國民”、將海外的韓國人稱為“同胞”、將朝鮮人和海外的朝鮮人稱為“朝鮮人”的現象。由于韓國人發展出新的民族認同,于是出現了民族主義越強烈的韓國人越反對韓國和朝鮮統一的現象。

三、愛國情感與愛國主義

人產生愛的情感也是一種天然本能,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配偶、愛自己的母校、愛自己的就職單位、愛自己的家鄉,這些現象都是人的愛與群體向心性兩個自然因素結合的結果。愛國的情感除了所愛對象的政治單位大以外,與前面的各種愛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當人的這種天然情感被上升為“愛國主義”后,其表達的含義就有了政治偏好,即開始強調人應該愛自己的國家并要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于是,愛國這種天然情感就變成了一種政治立場和政治責任。于是就有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法,即培養人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感。當愛國這種天然情感被賦予政治屬性之后,愛國主義有時又被稱為“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的本義是提供民族團結和民族自由的精神,但由于人們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歸結于民族主義,再加之人們往往將“民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聯系在一起,因此相較于“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一詞在許多時候帶有中性偏貶義的感情色彩。因而在國際上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人們更傾向于把本國民眾對國家的認同和愛稱為愛國主義,而把他國特別是敵對國家民眾對其國家的認同和愛稱為民族主義。冷戰后,在全球化與民主化兩大浪潮的影響下,民族主義的貶義色彩愈加強烈,以至于人們愈加不愿意被他人冠以“民族主義”的稱謂。

事實上,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不過是一種思想觀念的兩種表達方式。肯定某一民族認同的行為,就將這種行為稱為愛國主義;反對某一民族認同行為,就將其稱為民族主義。這如同既可將企業生產所得到的收入稱為“利潤”,也可稱為“剩余價值”。這種稱謂上的變化反映的只是說話人的感情傾向,而并不意味著這兩者本身有性質差別。


例子:

冷戰后,美國政府曾批評中國政府堅持傳統的主權觀,將中國反對新疆分離主義勢力的恐怖活動的政策說成是“民族主義”政策。而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美國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戰爭,此時美國政府動員全國人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支持政府進行這場戰爭。冷戰后,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將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否定日本二戰罪行的行為稱為“愛國主義”,而將中國反對日本這種做法的行為稱為“民族主義”。


在國際實踐中,“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使用方法反映出國際政治中的雙重標準,這種現象無助于人們理解愛國的情感。在民族主權國家為主要國際行為體的情況下,否定人的民族認同感的合理性是毫無意義的。既不可能改變這種客觀存在,也難以削弱民族情感所產生的政治作用。其實,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社會作用。為了減少民族主義的消極社會作用,增強其積極社會作用,有人建議將好的民族主義和壞的民族主義加以區分。這種努力實際上并不能消除在民族主義問題上的雙重標準現象。


例子:

在1995年的聯合國大會上,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發表了演講。他在演講中區別了健康的民族主義與不健康的民族主義,并指出后者“教會人們去藐視其他的民族和文化,以及……僅僅熱愛自己的國家”New York Times, October 6,1995, p.B10.。健康的民族主義當然值得推廣,但不健康的民族主義即狹隘的民族主義應該引起各國的警惕。這種提法的結果是各國將本國的民族主義行為稱為是健康的,將他國行為稱為是狹隘的。這與“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雙重標準的用法沒有區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江陵县| 修水县| 房山区| 华安县| 平南县| 乐亭县| 韶山市| 卢龙县| 黄骅市| 卢湾区| 类乌齐县| 兰考县| 虞城县| 灌阳县| 怀化市| 定州市| 南皮县| 南岸区| 星座| 鄯善县| 房山区| 永德县| 古浪县| 安化县| 武冈市| 阿鲁科尔沁旗| 美姑县| 梁山县| 曲阜市| 临颍县| 木兰县| 云林县| 安仁县| 泾川县| 讷河市| 监利县| 海淀区| 民县| 满城县| 法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