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必讀的中華歷史文化故事·明清卷
- 樓宇烈
- 2566字
- 2019-12-06 18:59:57
朱元璋北伐奏凱
劉福通領導的北方紅巾軍與元軍戰斗達12年之久,經歷了大小數百次戰爭,殺傷元軍無數,雖然起義最終被鎮壓下去,但是帝國的元氣大傷,元朝的反動統治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的一天,南方紅巾軍將領郭子興的帥府,押來了一個被士兵稱為奸細的青年僧人。一經審問,原來是慕名前來投軍的。郭子興見他慷慨陳詞,氣度不凡,便讓他留在軍中。這個和尚是誰呢?他就是17年后滅了元朝,做了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
朱元璋于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出生在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鄉一戶貧苦農民家里。17歲那年,家鄉發生天旱、蝗災,加上瘟疫流行,父母兄長相繼去世。為了糊口,他到皇覺寺當了和尚。不到兩個月,廟內也鬧糧荒,無法棲身,只得手持缽盂,沿途化緣,乞食于淮西、河南一帶。這時,農民大起義的烽火已經燃遍了大江南北。

朱元璋也想造反,就脫去袈裟,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當上了一名“九夫長”。后因作戰勇敢,屢建戰功,很快取得了郭子興的信任,郭子興還把義女馬氏許配他為妻。
這年秋天,朱元璋回鄉招募了700名士兵,與徐達、湯和等南取定遠;接著又招降了幾支地主武裝,拉起了一支兩萬多人的隊伍,于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攻下和州(今安徽和縣)。郭子興任他為總兵,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
朱元璋英氣煥發,機智勇敢,因自己沒有讀多少書,在發展中特意吸收知識分子參加,作為他的智囊,為他出謀劃策。
一次,定遠人馮國用、馮國勝兄弟向他獻策:“集慶(今南京市)龍盤虎踞,自古為帝王建都之地,如果能攻占它,并以此為中心,推行德政,籠絡民心,伺機進取,何愁天下不定?”李善長還勸他向漢高祖學習,用五年時間削平群雄,統一天下。
這些建議,都說到了他的心坎上,因為他早就有獨立發展、另立山頭的計劃,只是時機尚未成熟罷了。


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逝。這時,劉福通已經在亳州擁戴韓林兒做皇帝,國號大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元帥,張天(郭子興的妻弟)、朱元璋分別為右副元帥和左副元帥。郭天敘年輕,在軍中沒有威信,張天
有勇無謀,臨事寡斷,只有朱元璋智勇雙全,加上手握重兵,便成了實際上的主帥。
第二年,朱元璋調集大軍,水陸并進,一舉攻下了集慶。在攻打集慶時,郭天敘、張天被陰險狡詐、表面投降義軍、心里卻向著元朝的地主武裝首領陳
(yě)先暗害。朱元璋便收編了他們的部隊,將集慶更名應天府,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他又趁劉福通北伐之機,擊潰了在江南地區被義軍分割隔絕、孤立無援的元軍主力,占據了江蘇、安徽、浙江等省的大部分州縣,成了江南地區反元的重要武裝力量。
這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還有兩個重要的武裝集團,即據有湖廣、江西地區的陳友諒和據有江南沿海一帶的張士誠,從東西兩面威脅朱元璋的安全。如何在群雄并立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最后奪取天下,是他念念不忘的大事。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克徽州,鄧愈向他推薦休寧人朱升。朱升從軍事、經濟和政治方面向他建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發展生產及縮小目標,減輕阻力,不務虛名,謀取實效。朱元璋采納了他的意見,注重應天的建設:軍隊一邊打仗,一邊種田,減輕人民的負擔。他頭上的職銜,從江南行省平章到吳國公,都是韓林兒任命和封贈的,就連斗爭的口號也沒有改變。
朱元璋打著大宋政權的旗號治理江南,使自己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避免了許多麻煩。后來,他又采納了胡大海的建議,把浙江著名的“四先生”,即青田人劉基、浦江人宋濂、龍泉人章溢、麗水人葉琛請到應天(今南京),待遇優厚,讓他們住在“禮賢館”里以備隨時顧問,因而得到了江南地主階級的合作和支持,勢力越來越大。
劉基,又叫劉伯溫,學識淵博,足智多謀。他向朱元璋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張士誠胸無大志,貪圖安逸,不足為懼。陳友諒占據上游,野心勃勃。統一天下,當從他開始。陳友諒一滅,張士誠勢單力薄,很快便可收拾。到那時,再出兵北伐,天下可定。”朱元璋就按照劉伯溫說的行事。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率軍東下攻占太平,并在軍前殺了徐壽輝自即帝位,國號漢。他與張士誠相約,合攻應天,夾擊朱元璋。張士誠為了“守境觀變”,沒有出兵,朱元璋因此能集中兵力反擊陳友諒。陳友諒雖然兵力雄厚,但自從殺了徐壽輝后,將士離心離德,號令不能貫徹。這時,他中了朱元璋設下的誘敵之計,在江東橋一帶被朱軍襲擊,損兵折將,死傷不計其數,僅被俘的就有兩萬多人。陳友諒不甘心失敗,又在至正二十三年發動了鄱陽湖水戰。徐壽輝的許多部屬,率眾投到朱元璋麾下;明玉珍也不服調遣,于至正二十二年稱帝,國號夏。
當時,陳友諒擁兵六十余萬,有戰艦數百艘;朱元璋僅有二十萬兵力,船都是小的。陳艦雖大,因用鐵鏈鎖在一起,轉動不便;朱船雖小,機動靈活,進退自如。兩軍在鄱陽湖康郎山相遇。朱元璋命令士兵乘小船放火。霎時間濃煙蔽日,火光沖天,陳艦被焚,士兵落水溺死、燒死者不計其數,幾十里的湖面上漂滿了戰船的殘片、器械以及陳軍的尸體。這次共激戰36天。

陳軍的主力被擊敗后,余兵冒死從禁江口突圍,又被朱元璋用火船、火筏團團圍困。陳友諒中流矢身亡,其子善兒被俘,另一個兒子陳理在武昌繼位。第二年,朱元璋出兵武昌,陳理出降,漢亡。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翌年十月,朱元璋頒布“平周榜”,公開指斥白蓮教是“妖言”、“妖術”,污蔑起義軍“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表明他已完全背叛了農民起義軍的立場。
至正二十六年底,朱元璋借口從滁州迎接韓林兒來應天,在瓜洲鑿船,沉韓林兒于江中。同年底,徐達、常遇春等攻下湖州、杭州等地。至正二十七年,進圍張士誠于蘇州。城陷,張士誠被俘,在應天被亂棒打死。
至正二十七年冬,朱元璋利用人民要求推翻元朝反動統治的強烈愿望,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相號召,傳檄四方,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精兵25萬北伐。那時,元政府在北方的統治早已名存實亡,靠鎮壓紅巾軍起家的幾支反動地主武裝,如李思齊、張思道之流,也因爭權奪利,相互廝殺,斗得精疲力竭,這就使朱元璋能勝利進軍。
至正二十八年,北伐軍按原定計劃先取山東,朱元璋認為時機成熟,便在應天即皇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這年八月二日,以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為首的蒙古貴族集團,倉皇逃往上都,元亡。朱元璋在派兵北伐的同時,又進攻慶元(今浙江寧波)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四川的明升,完成了對全國的重新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