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文化十五講(第二版)
- 詹石窗
- 3346字
- 2019-12-06 19:57:20
一 先民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動
大家知道,人類的各種觀念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神仙觀念也是如此。早在先秦時期,神仙觀念已經伴隨先民們的現實生活而流行。道教繼承了傳統的神仙觀念,并且把這種觀念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系統意義的信仰。這個神仙信仰體系蘊涵著道教對宇宙、人生與社會的認識和思考。然而,在上古時期,“神”與“仙”本是兩個相互區分的概念,后來才連通起來。為了發掘神仙信仰的思想內容,這里有必要對“神”與“仙”的本原意義及其由來略作考述。
(一)從神、仙的獨稱到神仙連稱
什么是“神”呢?《說文解字》謂:“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聲。”照此,則最初的“神”是存在于天上的一種超越人類的力量,它的功能是“引出萬物”。所謂“引出”意味著“生”。因此,古人心目中的“神”實際上具有萬物化生的母體意義。既然能夠生化萬物,那就意味著“神”的功能大大超越了人的能力,因為人類盡管能夠制造工具甚至發明器物,但此類東西都沒有智能,而神所“引出”的萬物之中還包括人類以及那些能夠奔跑嚎叫的動物,可見,在先民的心目中,“神”的功能要比人大得多。甚至可以說,人所無法完成的功能最終都由神來完成了。
人為什么需要具有強大功能的神?就是因為人在茫茫宇宙之中自身能力有局限,面對各種無法控制的自然力,人的生存受到威脅,恐懼的情感油然而起。為了使自己的恐懼情感得到疏導,人在自我意識的同時分離出一種獨立于人之外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在夢境意象的刺激下,通過人自身意識的整合,逐漸形成了一種可感受的精神實體。為了顯示這種精神實體的樣態,先民們借助自身的形軀和種種可以感覺到的形象來表達。于是,神就有了可以代表的符號。從大量的資料來看,神的最重要的符號形式就是人自身的形體。所以,我們看到,先民們所崇拜的神,經過一定的歷史時期大多具有人的形象特征。當然,先民們所崇拜的神是很多的,其外貌并不是單一的,有的神具有三頭六臂,有的神具有虎、狗之類動物形態。不論神具有什么形態,它們的存在實際上代表了一種超越人的生活的力量。
至于仙,在最初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人”。仙字,上古時期寫作“仚”。《說文解字》謂:“人在山上皃”。這個“皃”乃是“貌”的古字。根據許慎這種解釋,“仚”是象形,表示的是人在山上的樣子。引申而言,“仚”有高舉上升的意蘊。仙在古代又作“僊”, 《說文解字》謂“長生仙去”者為僊。《莊子·天地》說:“千歲厭世,去而上仙。”可見,仙的本義一是指長壽,二是指輕舉上升。在漢代,“仙”字已行世,它指的是遷入山之老而“不死”者。這說明在很早的時候,就有進山隱修的人,他們站在山巔,周圍云彩飄動,仿佛輕舉上升于云天,這或許就是仙的觀念產生的視覺基礎。
仙與神,這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某種角度說,仙可以看做特殊的神,因為在古仙譜中天仙一類都具有神的品格。但到了具體場合,仙又有許多與天神所不同的內涵。一般地說,仙主要是指通過修煉而有所謂“不死”或“死而復生”之“功能”的超人。而神的由來則不必是人,天地自然萬物皆能為神。神側重于“靈性”方面,仙側重于“形性”方面。
人類的本能救護是仙的觀念的基本前提,而人類中長壽者的存在則是仙的原型。我國很早以前就有追求長壽的希望和實際行動,古文獻對此有不少記載。《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就是說,上古的人們,知道養生的道理,能夠取法于天地陰陽,調和五行術數,注意飲食起居,保持其規律性,所以能夠活到百歲以上。《內經》的話反映了古代人們“盡天年”的愿望。本來,這是符合生命發展規律的。然而,一旦延長生命的愿望擴充起來,就有可能發展為不死的追求,而當這種追求轉化為行動時,仙的觀念產生也就有了客觀基礎。
在先秦古籍中,“神”與“仙”有比較嚴格的區分,但到了秦漢時期,神與仙開始連稱,彼此的界限漸趨于模糊。《史記·封禪書》載:“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這里所講的“東巡”是指秦始皇率領眾官往東方海上巡視,可見最遲在戰國末期,神仙已經連稱了。就結構來講,“神仙”是一個詞組,既可以當做并列詞組看,也可以當做偏正詞組看。就并列的角度而言,“仙”是超人的升格,因為有超人的功能,所以能夠與神比肩;就“偏正”的角度而言,“神”作為“仙”的修飾,落腳點則在“仙”字上。當“神”成為“仙”的修飾語時,“仙”的屬性便通過“神”的功能而顯示出來。這時的“仙”是指那些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異者。道家的所謂神仙,側重于后一種意義,它反映的是先民的壽老追求和擴展能力的愿望。
(二)道教神仙與人類擺脫生命局限的企盼
在道教的思想文化建設過程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把上古時期的各種神明搜羅到自己的信仰體系之中,同時又把那些長壽的典型當做效法的對象。于是,追求的目標便有了具體可感的故事形式。事實上,早在道教組織勃興之前,神仙故事已經開始結集流行,影響最大的要算署名劉向撰的《列仙傳》。從內容上看,《列仙傳》有兩個鮮明特點:第一,進一步把古代傳說中的“神”予以仙人化。顧名思義,《列仙傳》就是專門為仙人作傳的。凡在書中立傳的,都可以看做仙人。然而,只要對照一下先秦子書以及其他有關經籍,不難發現,《列仙傳》所謂“仙人”有相當一些是從古老傳說中的神轉變過來的。如黃帝,在早些時候是作為天帝和英雄祖先之神而受到崇拜的。到了《莊子》,開始把黃帝作為長生不死的典型來塑造。在《列仙傳》中,黃帝已經是一個由帝王修煉而成的仙人典范了。第二,說明登仙過程是殊途而同歸的。《列仙傳》凡兩卷,其時間跨度相當長,上自神農時雨師、常止西王母石室的古仙人赤松子,下至漢成帝時“病死而復生”的谷春。其分布的地域也相當廣,遍及齊、晉、巨鹿、梁、洛、華陰、隴西、漢中、楚、會稽、豐、象林、巴蜀等廣大地區。其仙人的形象也是各種各樣的:有上等階層的人物,如王子昌容、大夫彭祖,也有下層勞動者、商人,如養雞的、沽酒的、賣草履的、鑄冶的、賣藥的、販珠的等,還有少數民族,真是應有盡有,洋洋大觀。在漫長的時間和廣闊的地域中,不分男女貴賤,只要能夠得到一種仙術,虔誠地修煉下去,就能獲得“仙果”,或服食草藥金丹,或主施導引行氣,或積德行善為人,若能自始至終,心堅如石,必有“佳音”。《列仙傳》通過幾十個仙人形象的塑造,試圖向人們表明:仙門常開,心誠則靈;雖貴賤有別,但仙法平等。《列仙傳》不僅是道教神仙故事的來源,而且成為道教的經書,后來的《道藏》把《列仙傳》作為一部重要的典籍收入其中,并且對道教神仙故事傳說的創造起了示范的作用。
神仙觀念的流行,反映了先民復雜的思想面貌。毋庸置疑,在眾多神仙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民們對于自身有限能力的無奈。為了生存,先民們不得不與各種自然力進行斗爭。盡管先民們可以在自然界獲得許多果實,飽餐一頓,并且生發出某種自豪感,但自然力在總體上無論如何要比先民們的身體能量強大得多。在從自然界獲取物質來補充自身能量時先民們也耗損了能量,外部環境中的各種惡劣因素給先民們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先民們在與巨蛇、猛虎之類動物斗爭時容易喪失生命,山洪、干旱等自然災害致使疾病流行,先民們的生命在惡劣的環境下往往過早夭折,這使他們不僅感受到生存之不易,而且感受到生命的有限。不過,應該看到的是,先民們并沒有在猖獗的自然力面前完全喪失生活的信心,相反,他們通過種種辦法來盡量延長生命,并且獲得了某種成效。這使先民們不僅增強了信心,而且開始在思想王國中自由馳騁起來。于是,當老輩人的肉體死亡時,生者希望主導生命的靈魂繼續存在,希望這種靈魂能夠得到新的形體的寄托;另外,先民們經歷了死亡的悲哀之后,抗爭死亡的意識也萌發了。他們通過講故事的辦法,塑造了各種各樣的神仙,有的神仙能夠隱潛入地,有的神仙無翅而飛,有的神仙能夠坐致風雨、劃地為河,有的神仙不怕火燒,有的神仙不怕水淹。在先民心目中,神仙至少有一技之長。先民們之所以賦予神仙超人的技能,是因為他們體會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所以通過觀念意識的自由創造來補償。從形式上看,古老的神仙故事大多是荒誕的,但這種荒誕卻折射出先民們希望擴展自身能力和延長生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