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神仙:道教的理想典型

我在上面列舉了《列仙傳》的例子,其目的是想說明:作為道教產生的前奏,先民們已經通過故事形式來表達生命理想,企圖超越生存的局限。道教正是在這樣的基點上整合了先秦各種資料來創造生命境界的。

(一)人生病痛的嘆息與不死的追求

檢索一下道教早期文獻,我們可以發現,道門中人一方面對生命局限表示了強烈的感嘆,另一方面又積極地尋找擺脫局限的途徑,這種觀念明顯地反映在神仙意識之中。如《太平經》說:“人生比竟天地幾何,睹病幾何,遭厄會衰盛進退。”王明:《太平經合校》,第294頁。又說:“夫天地之間,時時有暴鬼邪物兇殃尸咎殺客,當其來著人時,比如刀兵弓弩之矢毒著人身矣。”同上書,第297頁。《太平經》面對人世間所發生的諸多災難苦痛疾病,意識到人生短促、生存不易,大力宣揚生的可戀、死的可懼。它認為要逃脫死亡,就必須努力修行,這樣才能免于糜潰,成為“種民”,長生成仙。

《太平經》對神仙的超人能力和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作了引人入勝的描繪,認為神仙可以“長存不死,與天相畢”同上書,第306頁。,可以“變化無窮,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和之中”同上書,第8頁。。在《太平經》作者的筆下,神仙具有凡人所沒有的各種神奇本領,足以彌補人類的種種缺陷。從思想上看,《太平經》的神仙理論有三個特點:一是繼承了古代的天神信仰,并把它與先秦道家的宇宙根源說和本體論結合在一起;二是繼承了古代原始的宗教神靈思想;三是認為人可修煉成神仙。在《太平經》看來,人出生時“與天地分身”,稟道以為本,人身中有與道同性的實體,即精、氣、神、一,精、氣、神三者皆為先天所受之元氣(道),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氣”,且“三氣共一,為神根也”同上書,第728頁。,因此,人可與道共存而永恒不朽。《太平經》這種神仙思想反映了早期道教擺脫世間苦難、追求生命完善的境界,對后來的道教神仙理想與生命典型之塑造具有很大的影響。

(二)從早期神仙傳記看道教的理想追求

為了擺脫人生短促的局限,與死亡抗爭,超越能力不足的藩籬,道教不僅在早期就進行了神仙理論建設,而且對上古各種神仙故事加以整理。除了《列仙傳》這樣的作品直接成為道門中人延年益壽的典范之外,自魏晉開始,由于修道實踐的頻繁展開,各種修道人物故事也漸漸地被賦予神仙的意義。于是,許多原本是修行的凡人者開始升格為神仙,成為道門中人效法的楷模。例如晉代的葛洪在潛心修道理論的研究時也不忘記為其信徒們提供具體可感的神仙故事,他經過一番搜羅,撰寫了十卷《神仙傳》《神仙傳》一書的卷數,按《抱樸子外篇·自敘》以及《神仙傳·自序》、《晉書》葛洪本傳的說法,為十卷;《隋志》雜傳類亦著錄為十卷;歷代著錄亦多為十卷,另有《崇文總目》道書類、《通志·藝文略》道家類、《國史經籍志》道家傳類著錄有葛洪《神仙傳略》一卷,當為《神仙傳》之節本。本次修訂采用胡守為《神仙傳校釋》本,中華書局,2010年。,以生動和簡潔的筆調塑造了修道者的形象。

葛洪《神仙傳》是在搜集、整理漢晉間廣泛流行的神仙傳記的基礎上寫成的。他在自序中說得很清楚:“予今復抄集古之仙者,見于仙經、服食方及百家之書,先師所說、耆儒所論,以為十卷,以傳知真識遠之士。”這說明他收集的資料既有文獻方面的,又有傳聞方面的。

兩漢以來的神仙傳記,除了頗具影響力的《列仙傳》之外,還有其他不少類似的撰述。從漢末應劭《風俗通義·姓氏篇》所引的佚文看,在葛洪前已有一部《神仙傳》。如沃氏、東陵氏、帛氏等姓氏均取例于《神仙傳》;張華《博物志》卷四《藥物》亦引《神仙傳》云:“松柏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化為琥珀。”它們均不見于今本葛洪《神仙傳》,很可能出自葛洪之前的《神仙傳》。葛洪亦曾言及茯苓事,故其《神仙傳》恐有所取資于此。參看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葛洪《神仙傳》的宗旨,不言而喻,是要向學道之人證實:在廣袤的環宇中,雖然神仙幽隱,與世異流,但并不是不存在。用葛洪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表達“仙化可得,不死可學”《神仙傳·序》, 《四庫全書》本。的思想。在世人看來,神仙之事實在“虛妄”,就是有些以為仙道可學的修煉之士也會由于學仙試驗的失敗而產生疑慮。這種疑慮的發展勢必動搖道教的根本信仰。因此,在葛洪看來,對于神仙之事,不僅要有一套理論的證明,更要有經驗的證明,要為世人提供比較確實可靠的典型,以供效法。在葛洪筆下,仙人神通廣大。比如在《王遠傳》中,作者寫了仙人王遠和麻姑同降于蔡經家事,蔡經見麻姑手爪似鳥爪,心想要是自己背大癢時有此爪扒背真妙極了。仙人王遠即刻知蔡經心中所想,便于暗中以意念牽著蔡經鞭打,訓斥他何以要仙姑替他扒背。如此,蔡經知其意而不見其鞭。再如班孟學仙人,葛洪說他能飛行終日,又能坐于虛空中與人談話,能鉆進地中,又能以手指刺地成井,汲水飲之,能吹人屋上瓦片飛入人家,又能口含墨水噴紙,皆成文字……像這種“神奇功效”,似乎所有仙人都具備,只不過形式不同而已。這在常人看來實在難以理解,而葛洪則大肆進行這種描繪,以顯示仙人異于凡人。

在對仙人超凡本領進行描繪時,葛洪對每個仙人的成仙路徑和方法也都有或多或少的說明或暗示。有的是導引行氣,有的是行房中之術,有的是清靜守一,有的是精思交神,有的是辟谷食氣,有的是胎息歸真……似乎“條條道路可通仙”。

作為丹鼎派傳人,葛洪偏愛煉丹服食之法。綜觀十卷仙傳,可以發現,因煉丹服食或以此為輔助而升仙的占據大半。《神仙傳》卷八《劉根傳》中有一段話尤能表明他的丹鼎派立場:

夫仙道有升天躡云者,有游行五岳者,有食谷不死者,有尸解而仙者。要在于服藥。服藥有上下,故仙有數品也。不知房中之事,行氣導引而不得神藥,亦不能仙也。藥之上者,唯有九轉還丹,及太乙金液,服之皆立便登天,不積日月矣。其次云母、雄黃之屬,能使人乘云駕龍,亦可使役鬼神,變化長生者;草木諸藥,唯能治病補虛,駐年返白,斷谷益氣,不能使人不死也,高可數百年,下才全其所稟而已,不足久賴矣。

從“仙化可得”的基本宗旨出發,葛洪在塑造神仙人物形象時較為注意相襯手法的應用。如卷二《呂恭傳》寫呂恭少好服食,帶一奴一婢于太行山中采藥,偶遇呂文起、孫文陽、王文上三位仙人,于是隨之而去仙界。三天后,仙人授呂恭秘方一首,并吩咐他去探望一下鄉里。呂恭即拜辭。臨行,三位仙人對呂恭說:“公來雖二日,今人間已二百年。”呂恭歸家,僅見舊日空宅,子孫無復一人。有鄉里數世后人趙輔相遇,恭問其家人何在。趙輔反問他從何而來,怎么問起如此久遠的人。呂恭經過多方尋找,最終找到了二百年后自己的后裔呂習。這一則記敘把人世的時間與仙世的時間作了鮮明的對照,以示人世的短暫、歲月流逝之迅速。這種情況在卷三《王遠傳》里寫得更為生動:

麻姑自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

任何事物都在變化之中,小至微觀的細胞,大至宏觀的宇宙,無不如此,這本是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我國先民早已認識到這一點。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的傳說正包含了先民對變動不居的宇宙的素樸認識,葛洪則將此傳說拿來為說明仙界的永存服務。在他看來,人世如流水,在不斷而迅速地流轉;然而,在萬變之中有不變者在,麻姑正是找到了這個不變的靈氣,故能夠長存,目睹滄海桑田的交替。經過這樣一番組織之后,不變與變、短暫與長久之間的對比便具體而形象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牟定县| 顺昌县| 安义县| 天镇县| 东海县| 新平| 莱阳市| 花莲市| 彭泽县| 民权县| 洛隆县| 江山市| 凤凰县| 阆中市| 安塞县| 镶黄旗| 随州市| 马尔康县| 买车| 若尔盖县| 泸水县| 龙里县| 南宁市| 宁国市| 灵璧县| 宝清县| 兴城市| 台中县| 孝感市| 常熟市| 两当县| 齐河县| 柳林县| 泾阳县| 长丰县| 黄石市| 汽车| 钦州市| 永年县| 晋江市|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