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魏晉南北朝社會政治與道教

道教初起于民間,本來并沒有引起封建統治者的足夠重視。但是,隨著道教義理與方術在社會上的傳播、信道人士的增加,社會上形成了以道教為組織形式的農民起義,這給封建統治者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鞏固舊有秩序,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對付道教的傳播;不過,由于社會民眾本身的需求,道教在魏晉以來不僅沒有衰落,反而發展了。在這個歷史時期,道教的派別組織增加了,社會影響也擴大了。

(一)封建統治者對道教的兩面政策

就統治者的精神方面來講,并非在一切場合都反對道教。實際上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有道教信仰,只是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不得不正視壯大起來的道教組織。因此,一方面采取控制甚至鎮壓的手段,另一方面則對有影響的道門中人進行籠絡,這就成為這個時期封建統治者對付道教的基本策略。

早在漢末,黃巾起義不久,封建統治者便采取了種種措施來對付道教的傳播。孫策正是這種封建統治者的重要代表。據《三國志》卷四六《吳書·孫策傳》等所載,孫策割據江東之際,有一個托名于吉的道士往來于吳會之間,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為人治病,在民眾當中影響很大,連孫策的部屬也很崇拜他。有一次,孫策于郡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于吉穿著道服,拿著一把叫做“仙人鏵”的手杖來到門下,孫策部屬中的將領及賓客有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于吉,主持人禁止不了。孫策十分惱火,下令逮捕這位道士,并且把他殺掉。

實際上,對早期民間道教采取鎮壓手段的又何止孫策一個人呢?大量事實顯示,在漢末動亂中起家的孫權、劉備、曹操都是鎮壓太平道黃巾起義的封建統治代表,尤其是曹操更在這方面大顯身手。曹操的飛黃騰達是從鎮壓黃巾起義開始的,他先是率兵攻打潁川的黃巾軍,繼而又在青州、汝南等地擊敗黃巾軍,收編其降卒數十萬,從而在軍事上建立起堅實的基礎。另外,從漢末以來,社會上隱居修行和游方的道士越來越多,這些道士由于掌握了獨特的道術,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曹操擔心他們聚眾鬧事,便設法把他們集中起來,實行監禁。據張華《博物志》的記載,被曹操“聚而禁之”的方士道士有王真、封君達、甘始、魯女生、華佗、東郭延年、費長房、左慈等。曹操這種舉動也影響了后來的統治者,故而晉代以來的許多帝王也注意防止道教在民間進行起義宣傳,對于力圖發動起義或者已經發動起義的道教領袖人物,統治者的鎮壓是絕不手軟的。像發生于西晉時期的陳瑞、李特、李雄起義都借助了道教的組織形式,但后來都被統治者鎮壓了。

不過,也應該看到,統治者對道教并不是單純采取鎮壓政策。由于道教的前身之一神仙家在漢代以前及漢初曾經為秦始皇、漢武帝一類封建帝王奉獻如何求仙藥的良方,長期以來在社會上就有根深蒂固的影響,當方士轉變為道士的時候,許多統治者對道教中的長壽養生之術以及特異本領仍然感到很神奇,甚至還有真誠相信者,就連鎮壓過黃巾起義的孫權、曹操這樣的鐵石心腸人物也樂于同那些被尊為“神仙”的高級道士結交。據譚嗣先《太極葛仙公傳》等書所載,吳主孫權與金丹派傳人葛洪的從祖葛玄過從甚密。該書稱:“是時,吳主愛賞仙異,尤敬憚仙公,欲加榮位,仙公不聽,求去不得,以客禮待之,常共游宴。”盡管葛玄沒有接受孫權賜予的榮耀官位,但孫權還是以客禮對待這位“仙公”,可見孫權對神仙方術確有相信的一面。據說,葛玄還與孫權一起觀看民眾祈雨,并且應孫權要求畫符求雨,結果使得孫權相當欣賞。西蜀劉備對一些高道也很敬重,如他在進攻吳國時曾請李意期進行預測詳見《三國志》卷三二《先主傳》注引《神仙傳》。。至于曹操,對有奇方異術的道士也采取籠絡的策略。其實,從思想上看,曹操對神仙方術還是相信的,他一生寫過許多游仙詩,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對長生不老境界的追求。這一點不僅表現在他觀看甘始等人的方術試驗中,而且也反映在他對張魯的安撫態度上。起初,他以軍事手段企圖一舉消滅張魯的宗教化政權;當張魯表示投降之后,曹操卻給予優厚待遇,封張魯為鎮南將軍,張魯的五個兒子也都封為列侯,建安二十一年,張魯家屬、臣僚以及大批五斗米道的道民隨曹操遷居北方。這說明曹操在處理道教問題上并非都采取強硬手段。

魏晉以來封建統治者的兩面政策對道教的發展造成了雙重的影響。道教組織受到的政治干預多起來了,這自然不利于道教機構在民間的擴大;但對于高道的集中管理,在客觀上又為道士們的學術交流與探討提供了機會,道民的遷移也使道教在不同地區的傳播成為可能。自魏晉開始,道教發生了分化。一方面,由于封建統治者的介入,道教向上層發展;另一方面,道教在下層的傳播并沒有停止。又由于國家尚處于分裂狀態,道教尚無統一領導,因而在全國形成了種種道派。

(二)天師道的傳播與上清派的興起

史書喜稱張道陵所創之教為五斗米道,而在道教經書之中,“天師”之稱卻早已有之。除了《太平經》中經常采用真人與天師對話的形式外,五斗米道經典也常言及天師,有時甚至直稱其教為天師道。在敘述魏晉道教派別時,官方史書出現了五斗米道與天師道名稱并用的情形,如《晉書·王羲之傳》謂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而同書的《殷實仲堪傳》卻稱“仲堪少奉天師道”。可見,魏晉時期,天師道這個名稱已經被官方所承認。

魏晉時期,天師道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逐步上層化。天師道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該道派領袖人物的積極活動導致了大批高級士族的加入,從而形成了信奉天師道的許多高門世家。這些高門子弟對天師道的信仰并非是一種裝潢門面的做法,而是相當虔誠的。如殷仲堪,自少年起即崇尚天師道,他不僅熟悉天師道的符箓法術,而且將之用來治病救急,他的妻子王氏家族也是天師道世家。詳見《晉書》卷八四、《三洞珠囊》卷一《救導品》。這些貴胄名門互相通婚,且都有天師道信仰,他們的舉動必然促進天師道在上層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天師道在下層也沒有停止活動。隨著傳播范圍的擴大,天師道從道法到組織機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曾經出現的“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的局面得到扭轉,科儀戒規也逐步完善起來。北魏時期的寇謙之與南朝劉宋的陸修靜相繼對天師道法進行了必要的改革。寇謙之撰寫《云中音誦新科之戒》等書,注意吸收儒家倫理綱常和佛教戒律,改變以往祭酒的世襲制度;大約在寇謙之建立北天師道的前后,陸修靜也在南方對天師道進行新的變革,所以歷史上把陸修靜所奉行的教法稱為“南天師道”。

在天師道奉行革新之際,新的道派也陸續產生。上清派就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新道派。“上清”之名源于《上清經》。它本是指神仙居處的一種境界,即元氣所化的“禹余天”,后來用以作為經典之名。道門稱《上清經》為《上清尊經》或《上清真經》,它不是獨立的一本書,而是以“上清”為總括的經典系列,包括了《上清大洞真經》等數十種道經,這些經典大約在葛洪《抱樸子》問世半個世紀之后產生。《真誥·敘錄》說:“伏尋《上清真經》出世之源,始于晉哀帝興寧二年太歲甲子(364),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瑯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楊某(指楊羲),使作隸字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某(指許謐),并第三息上計掾某某(指許翙),二許又更起寫,修行得道。”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兩項重要的信息:一是《上清經》從公元364年開始“降世”,這意味著一種新的經典的形成;二是新的經典是由道教信奉者通過一定的文字書寫而傳授開來的,這種傳授經過幾個階段而形成自身的派系。根據這樣的情形,我們可以說上清派在楊羲以隸書寫出《上清經》并且傳授給許謐時就宣告誕生。

按照道門傳統的說法,上清派奉南岳魏夫人為第一代尊師。魏夫人,名華存,任城人,晉司徒魏舒之女,幼年即好道,長而讀老子莊子,五經百氏,無不賅覽。她在24歲時嫁人,生育了兩個兒女之后,復潛心修道。據說,她因冥心齋靜而感動眾真下降,授予《大洞真經》,且傳授《黃庭經》等。一般認為,在魏夫人降受“真經”時,上清派還只是肇端而已,真正使上清派進入組織化形態的是楊羲。他生于晉成帝咸和五年(330),生得潔白美姿容,工于書畫,與許謐、許翙早結神明之交,在得到魏夫人的傳授之后,又將上清經系的部分典籍傳給許謐兄弟。本來,魏夫人乃是天師道的一名祭酒,而楊羲與許謐兄弟也信仰天師道,因此他們的道法自然與天師道關系密切;但是,新出的經典卻具有以往天師道經典所無的內容。從現存的上清經系經典看,該道派至少在兩個方面有別于天師道:一是神仙體系關于神仙體系問題,將在下一講詳細展開,這里僅從上清派與天師道的區別方面略加說明。。上清派除了尊奉太上老君之外,又理出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等神譜。二是修煉的方術有所創新,該道派雖然也繼承了天師道的符咒秘術,但更重視存神服氣。到了南朝陶弘景時,上清派發展為茅山宗,該宗因以茅山傳道而得名,其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此后,茅山宗人才輩出,且都具有較高文化素養。

(三)靈寶派與樓觀派的出現與流布

在上清派產生前后,江南的另一大道派——靈寶派也醞釀成熟并建立起來。如果說上清派得名于《上清經》,那么靈寶派則得名于《靈寶經》。“靈寶”一詞在道教典籍中有三種基本意義:一是指精氣,二是指人格化的神,三是指文誥。

有關“靈寶”系列的經典具有悠久史源。按照道門的說法,夏禹時有神人授予《靈寶五符》,東漢袁康所作《越絕書》也有類似記載,葛洪《抱樸子內篇·辨問》稱《靈寶經》有《正機》、《平衡》等三篇。今所存《道藏》中有《靈寶五符序》,載其授受源流,大抵與《越絕書》同,說明《靈寶五符》由來甚古,即便經過后人潤飾,也不會遲于漢魏之間。不過,道門關于古《靈寶經》的傳授向來相當神秘,所以難以確認。直到東晉中葉,葛巢甫以古《靈寶經》為基礎,造作出大批“靈寶”系經書并且收徒授業,靈寶派才具有明顯的組織體系。葛巢甫是葛洪的重孫,關于他的生平事跡,史書未曾立傳,道經涉及也不多。但是,葛巢甫因“造構《靈寶》”,而使“風教大行”卻得到了道門的稱贊。葛巢甫所“造構”的《靈寶》指的是《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該書的經文本來只有1卷,到了劉宋時期已經增加到55卷,今本則有61卷。這61卷書當然不是都出自葛巢甫之手,但由他首先“造構”卻可以肯定。前人所謂“風教大行”說明葛巢甫時期不僅“造構”了新的經典,而且進行了大量的傳教工作,跟隨他學習的人很多,這才能“大行”起來。不論“大行”到什么程度,靈寶經系列經過一批人的傳抄和推廣而在社會上具有比較大的影響應該是事實。從經典的內容看,靈寶派吸收了當時佛學的許多內容,如因果報應、三世輪回等等。在修煉方法上,靈寶派以符箓咒術為主,注重科儀典禮,許多齋醮形式成為后世的典范。

在魏晉之際,樓觀派也具有比較大的勢力。與上清、靈寶諸派不同,樓觀派的名稱是因為該道派的活動地點在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的緣故。為什么南北朝以前其他道派的名稱大多出自其經典教義,而樓觀派卻得自地名呢?這是由樓觀本身的歷史地位所決定的。相傳樓觀是關令尹喜請道家先祖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場所。朱象先輯錄《古樓觀紫云衍慶集》卷上《大元重修古樓觀宗圣宮記》說:“古樓觀者,真人尹氏(尹喜)之故宅,終南名勝之尤者。按《史記》,真人當姬周之世,結樓以草,望氣徯真。已而,果遇太上老君,延之斯第,執弟子禮,齋薰問道,遂受《道德經》二篇五千言焉。真經既傳,大教于是乎起矣。”《道藏要籍選刊》第7冊,第50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按照這個說法,則老子是由關令尹喜請來的,而《道德經》就在當年尹喜修道的草樓中寫成,這當然有紀念意義了。考《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可知,老子過函谷關時的確得到關令尹喜的接待和請求;不過《史記》并沒有說《道德經》是在樓觀寫的。不論老子是在哪里寫作《道德經》,后世有隱居修行者在樓觀研讀《道德經》卻是有案可稽的。

正如其他許多道派一樣,樓觀派也不是一朝一夕突發出現的,它經過了長期的積累,逐步形成并完備起來。據《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所載,秦漢間,這里已經有紀念老子的一些廟宇殿堂,也有修真問道之人匯聚,漸漸形成一種氛圍。后有梁諶者,于魏咸熙(264—265)初來事鄭法師履道,據說他“志尚高貌,精忱遐感”,于晉惠帝永興二年(305)遇“太和真人”降其庭,授予《日月黃華上經》、《水石丹法》、《本起內傳》等。這個資料還見載于《仙苑編珠》等書。所謂“太和真人”指的是尹軌,早先的許多道經說他是關令尹喜的從弟,是周朝人。由此看來,梁諶所“遇”的尹軌只是一種“扶乩降筆”行為,不過這恰好體現了樓觀派的宗教特質。自梁諶之后,來樓觀修行問道者日多,以至于形成了一個道教傳播的重鎮。

樓觀派尊奉的主要經典是《道德經》。此外,其他如《老子化胡經》、《老子西升經》、《老子開天經》等也受到該道派的重視。該道派力主老子出關化胡成佛之說,其修煉方術兼收并蓄,而以服食草藥更為普遍。后來該道派歸入全真道系統,探研內丹之學,亦頗有成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扬州市| 文登市| 逊克县| 宜丰县| 巴南区| 嘉义市| 克什克腾旗| 沂源县| 兴国县| 莱芜市| 苏尼特右旗| 平潭县| 永康市| 基隆市| 定安县| 光泽县| 桓仁| 永定县| 莆田市| 连南| 阳谷县| 高陵县| 南康市| 玉溪市| 临城县| 盘锦市| 竹山县| 临泽县| 汪清县| 闵行区| 叶城县| 开鲁县| 即墨市| 庆安县| 宿州市| 高唐县| 蓬莱市| 临澧县| 浪卡子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