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在改革時代突破宣傳傳統(70年代末,80年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要求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必須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反映工農兵和大眾的觀點。表面上看來,紀實藝術似乎應該能在這樣一個強調藝術生產中的現實主義的新文化環境下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然而,上文所述的觀念上的巨大錯位卻造成了紀實藝術的停滯和扭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具體的運作中常常變為一個僵化的口號,視覺作品只承認那些政治正確的人或社會的形象是“真實”的,如勞動人民的幸福生活、民族工業的輝煌發展或社會各階層對黨的熱愛。而紀實藝術傳統中的批判精神、個性化視角和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的冷靜觀察與不加修飾地再現的職業感覺,都與體制化的現實主義原則格格不入。這種不斷質疑現狀和揭露被遮蔽的真相的沖動,始終面臨著與新社會的主流想象產生沖突的風險。這可能是為什么在新中國的攝影歷史中,風景攝影的傳統明顯強于紀實攝影。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文化體制下,具有政治逃避意味的風景攝影可以得到更穩定的支持和更安全的創作環境。在早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體制中,政府對于文化生產、分配和展覽的全面資助和嚴格控制,一方面意味著社會各階層文化工作者的大量增長,而另一方面意味著對于“越界”的文化表達和傳播的嚴格限制。作為生產工具,直到20世紀70年代城市居民和年輕一代才能普遍接觸到攝影器材。職業人員的培養和生產工具的普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在只差一場社會運動來宣告紀實攝影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刻,而從那一刻開始,新的具有創造性的視覺藝術才能獲得關鍵性的發展。

中國的藝術史學家大多同意,1976年的“四五運動”標志著中國攝影實踐中自覺的紀實傳統的開始。(巫鴻,2005年,第119—160頁)該年3月下旬,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自發舉行了紀念已故總理周恩來的哀悼活動——在“文革”的混亂年代里,他是理性的和人道的國家領導的象征,這一哀悼活動卻被“四人幫”所把持的官方所禁止。成千上萬的人在沒有刻意組織的情況下,去了天安門廣場進行無聲的抗議。人們在人民英雄紀念碑附近擺放花圈和橫幅,貼海報發表詩歌,在人群中演講或朗誦。許多人帶來了他們的照相機,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自愿的大規模抗議活動。4月5日晚,官方強行鎮壓這一抗議熱潮。在此后的幾個月中,許多攝影師煞費苦心地保護他們那些作為歷史記錄的膠片。1977年,通過私下接觸,一個七人組成的秘密編委會成立了,他們收集和篩選了在事件中所拍攝的照片,并準備出版。當時他們大都是業余攝影師,在現場本能地拍下了照片以保存歷史。然而,在溝通和組織志同道合的人的過程中,他們決定開始自己的攝影生涯,當然,他們希望到形式僵化的官方視覺哲學之外尋找創作靈感。(巫鴻,2005年,第123頁)這種新出現的現實主義攝影風格有兩個特征:一方面是捕捉未經設計、沒有預定主題的歷史瞬間;另一方面則飽含情感,向圖像中注入個人的觀察和感覺。這些照片自此成為一個民族在歷史關鍵時刻為反對邪惡勢力所進行的集體斗爭的象征。它們創造和保存了關于公眾抗議的歷史記憶文本,而這種公眾抗議在以后的社會運動中經常發生。

1979年元月,一本叫《人民的紀念》的相冊終于出版。這時候,政府已經扭轉了對“四五”運動的錯誤定性,轉而認定這是一場革命行動。該刊物的出版則順勢從地下轉而成為一個完全由政府支持的項目。為了表明這是一場大規模群眾運動的一部分,照片作者的名字未出現在出版的相冊上。新的領導人則為了表達對這場運動的支持,在畫冊的第一頁上題詞。不久以后,該運動的主要成員卻成立了一個非官方的團體稱作“四月影會”,并以其為名開展交流、沙龍、展覽和出版活動。在一場有關“四五”運動的展覽后,該協會在80年代初舉行了三次以“自然·社會·人”為主題的攝影展覽。這些展覽表現了攝影在揭示個人情感、不為人知的亞文化、不同尋常的社會行為,以及其他被邊緣化的主題上的表達潛力。“四月影會”和其他類似的協會一起,成為國家改革第一個十年中,中國藝術文化啟蒙和現代主義熱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通過組建民間協會和沙龍,以及使用西方現代主義的語言,這一藝術群體試圖建立一個與官方文化藝術生產領導體系相分離的、學院派藝術的自治王國。在普遍追求西式文化現代主義的語境中,官方的現實主義學說遭到了以專業主義和獨立美學為標準的去政治化話語的廣泛批評。

然而,在將中國藝術迅速現代化,以趕上所謂的國際潮流的濃重氣氛之下,因紀實攝影與官方現實主義名義上有相通之處,并且在觀感上平淡、樸實和凝重,它再次被主流時尚認為是過時的而且不那么“藝術”。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成為當時攝影藝術的主要關切點。在理論圈和媒體的公開討論中,許多人將“美”與“真”、“藝術”與“現實主義”對立起來。

在如此的批評環境中,只有兩種紀實攝影主題被攝影團體和主流出版市場所認可。一是中國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志主題,以一些上述地區的異域風情和古老風景、禮儀、文化生活的圖片為主要內容。這也是80年代對中國藝術和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化尋根運動的一部分。這與20世紀30年代時《良友》雜志曾經追求過的事業非常相似。但是與前輩純粹的民族主義的追求不同,五十年后重新開始的所謂“尋根”運動,更多的是為了緩解中國文化傳統與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現代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緩解由此造成的文化焦慮,并且建立一個既體現現代標準,又表達民族主義的社會的、美學的話語體系。第二個得以發展的主題是對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會悲劇的政治批評。80年代,那些原本是非法的、許多情況下是冒著風險保存下來的關于那個時代的政治儀式和日常生活的照片被公開展覽,以譴責和批判那場異常瘋狂的運動。這兩個主題恰好落在當時改革體制的意識形態邊界之內,得到了相對寬容的發展環境。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先鋒藝術的國際市場發展起來,中國作品因其強烈的異國情調也受到西方藝術的熱烈歡迎。更個性化、獨立、自省和更有奉獻精神的紀實藝術在另一個十年中漸漸成長——這個十年里,對異見的社會包容不斷增強,一個日漸強大的出版和藝術市場也提供了攝影社會傳播的非官方的、多元化的渠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图县| 贺兰县| 梨树县| 博乐市| 古蔺县| 桐庐县| 维西| 邳州市| 息烽县| 临邑县| 腾冲县| 明溪县| 晋江市| 东安县| 化州市| 集安市| 武夷山市| 莎车县| 延庆县| 涿鹿县| 左云县| 门源| 榆林市| 吕梁市| 东阳市| 贵南县| 广宗县| 阿合奇县| 鄂伦春自治旗| 溧阳市| 大余县| 潞西市| 襄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阳春市| 巴彦淖尔市| 普格县| 安仁县| 资阳市| 五华县|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