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心理學:緒論
- 愛德華·鐵欽納(Edward B.Titchener)
- 1238字
- 2019-12-20 16:17:36
§3.差異
布倫塔諾給他的著作取名為“經驗觀點的心理學”(psychology from the empirical standpoint),馮特在著作的扉頁寫上“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著作的內容中卻提議用“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形容詞并不能對我們有多大幫助,因為所有的實驗心理學都是廣義的經驗,而狹義的經驗心理學仍可能求助于實驗。為了顯示兩本著作的真正區別,即貫穿全書的結構和內容上的區別,我們在這個部分需涉及一些既熟悉又清晰的術語。獲得專業性術語和定義的時候尚未到來。我們可能會說,作為最初的相似之處,布倫塔諾的心理學基本上是思辨性的,馮特的心理學基本上是描述性的。
布倫塔諾在最后討論方法問題時,談到贊成亞里士多德所運用的贊成(aporiae)、疑問(difficulties)和反對(objections)的方法,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一個主體,在意見與意見之間,論據與論據之間進行權衡,直到通過方方面面的比較得出一個合情合理的結論。一般說來,這就是他自己的工作方式。他極少而且只在一般術語上求助于觀察的事實。他的做法就是找出其他心理學家所說的話,對他們的觀點進行嚴密周全的研究,這樣通過篩選的過程,最后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明確的主張。此時這一基礎工作已經明確了布倫塔諾的信條,雖然它可能是新奇的,表面看來又是必然的事實。我們以為已經充分考慮到這種情況下的各個可能性,得出了一個理性的結論。如果出于良心上的考慮,繼續推斷和檢驗,我們事先仍然確信在這個體系中每一件事都會互相配合得很好。極少數的觀點可能需要擴展,甚至要按照進一步的贊成進行修改,但整個說明還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許多學者根據作者的寫作目的判斷他是成功的,不是布倫塔諾的心理學,也不是一個民族的心理學,而是心理學,這是不足為奇的。
相反,馮特的著作產生于觀察的事實、解剖的事實、生理的事實、心理物理和心理實驗的結果。它的導言簡短到近乎草率,印刷精美的段落里充塞著對心理學理論的批評,而所有的意圖(intention)與目的(purposes)是一系列的附錄。書中確實存在大量的值得爭論之處,在某些缺少事實的地方,不僅進行大量的解釋,而且用假設來彌補事實之不足。也許第一位生理學家即使弄錯了感官知覺的問題,人們還是會認為他具有較好的思維方式。總之,實驗心理學這門新學科必須對它的姐姐們擺出無畏的樣子。爭論總是次要的,或者說是暫時性的,這本書作為一個整體給人留下不完整的印象,是可以進一步改進的初稿,改進需要以完成更多的工作(以及提出大量進一步工作的建議)
為基礎。因此,這不是意外,而是直接反映了進行此項研究工作的作者的思想,布倫塔諾的著作仍然保持老樣子,而馮特1874年出版的書已經發展到將近最初規模的3倍,一共出了6版。
當然,這種思辨和描述的顯著區別,意味著對心理學本身態度的根本區別。它意味著不管布倫塔諾和馮特在形式上和在實質上如何一致,他們卻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心理學研究的。因此,下一步就是要置身于這些體系內,在我們對細節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去了解他們,看看他們傾向于把心理學看做是什么樣的學科。我們必須作出選擇:接下去的這些例證將顯示具體內容上的不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