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文化史(第二版)
- 徐新
- 1506字
- 2019-12-06 19:32:33
王國分裂時期
猶太人12個支派中位于京城耶路撒冷以北的10個支派在所羅門王去世后不久分裂出去,組成了北方王國,史稱“以色列王國”,最后定都撒馬利亞。由其余兩個支派(猶大支派和便雅明支派)則組成了南方王國,史稱“猶大王國”,仍以耶路撒冷為都。分裂后兄弟鬩墻,紛爭不斷,時而還兵戎相見,致使猶太人的總體實力大減。在當時群雄爭奪的近東地區(qū),沒有實力實際上意味著滅亡。事實上,這兩個分裂的猶太人國家的存亡,由于自身實力不濟,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與周邊大國的關系。
位居北部的以色列王國盡管一開始倚仗人多勢眾,地理條件優(yōu)越,經(jīng)濟實力較強,所處的戰(zhàn)略位置也較為重要,一直試圖控制和吞并猶大王國。然而,王國內(nèi)部嚴重不和,權(quán)力爭奪激烈。在其存在的200余年中,九次“改朝換代”,王位的繼承基本上靠武力或陰謀實現(xiàn),先后有19人稱王,在位最短的僅為七天。與此同時,國人信仰混亂,偶像崇拜盛行,世風日下,上下風氣敗壞,傳統(tǒng)文化遭到破壞。最為不幸的是,統(tǒng)治者對時局判斷失誤,在與周邊強權(quán)打交道時不能把握方向。對以色列王國造成威脅的先后有埃及人、亞蘭人和亞述人。公元前722年,在近東地區(qū)崛起稱霸的亞述帝國揮戈南下,此時錯誤地與埃及結(jié)盟的以色列王國無法抵御亞述強大軍隊的進攻,被一舉消滅。亞述帝國的統(tǒng)治者為防止占領地的民眾聚集造反,通常執(zhí)行一種將被征服民族分散到本民族居住地以外地區(qū)的政策。這樣,組成以色列王國的10個支派的猶太人在亡國后被分散流放到亞述各地,遠離故土,加之王國的民眾早就傳統(tǒng)丟失,無法保持猶太人的固有文化,久而久之被當?shù)厝送瑥拇瞬恢ハ颍蔀闅v史上著名的“丟失的十支派”之謎。

被擄以色列王國國王耶戶向亞述王下跪圖(淺浮雕)(公元前7世紀)
猶大王國人少國小地偏,長期生活在以色列王國的陰影之下,在地區(qū)事務中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內(nèi)部紛爭不多,王室基本一脈相傳,可謂偏安一隅,以致強大的征服者對其沒有多大興趣,較少受到外部侵擾,并僥幸躲過了亞述人對耶路撒冷的洗劫,沒有落到以色列王國那樣亡國的地步。不過,亞述帝國當時在整個地區(qū)稱霸的態(tài)勢,使得猶大王國成為亞述帝國事實上的附庸。附庸的地位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上依附和聽命于亞述,而且還反映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上,亞述式的生活方式和宗教影響日漸擴大,異神崇拜甚至進入圣殿,造成國內(nèi)信仰混亂,民心不一。到了約西亞王時代,猶大王國乘亞述式微,進行了一場清除異教影響的運動,史稱“申命改革”。據(jù)稱,改革的起因是在修復圣殿的過程中,大祭司發(fā)現(xiàn)了一部藏匿多年的《律法書》手稿,約西亞王深為《律法書》內(nèi)容打動,故以此為契機,以《律法書》中內(nèi)容為準繩,下令在圣殿和民眾生活中清除外來文化的影響,凈化民族信仰,確立一神教思想的獨尊地位。這實際上是一次圍繞猶太民族信仰進行的全民宗教純潔運動,運動觸及到王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一個人。申命改革的成功進行盡管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挽救猶大王國逃脫亡國之命運,但是,應該說,對于猶太人民族信仰的加強和民族的留存卻起到了積極作用。

唯一保存下來的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頭像
隨著亞述帝國的土崩瓦解,猶大王國曾試圖借機向沿海擴張,但持續(xù)的時間甚短。當歷史到了公元前7世紀末,又一個帝國——新巴比倫決意在該地區(qū)稱霸時,猶大王國的滅亡也就在所難免。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軍攻破耶路撒冷,擄走猶大王約雅敬,立西底家為傀儡國王。十年后,猶大王國試圖借埃及力量反叛新巴比倫,導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率軍前來征討。公元前586年,在新巴比倫的強大進攻面前,猶大王國無力對抗而遭受滅頂之災,京城耶路撒冷連同圣殿一道被毀。猶太民族歷史上的“第一圣殿時期”就此結(jié)束,猶太人的獨立歷史也就此了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