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物流管理
- 柴慶春
- 2235字
- 2019-11-25 18:25:21
思考題
1.簡要分析全球供應鏈形成的背景及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理念。
2.需求預測有哪些特點?常用的需求預測方法有哪些?
3.訂單管理包含哪些內容?如何實施訂單管理的策略?
4.什么叫牛鞭效應?它是為何產生的?控制牛鞭效應的方法有哪些?
5.MRP、閉環MRP和MRPII有何區別與聯系?
6.JIT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它與MRP有何區別?
7.什么叫精益生產?如何實現精益生產?
案例分析
惠普(HP)全球供應鏈實例剖析
Hewlett-Packard(HP)的激光打印機供應鏈指由相關的供貨商、制造地點、配銷中心、批發商業者和顧客所形成的網絡。打印機在溫哥華依兩階段的生產過程加以制造,成品打印機被配送到不同國家。這些產品會被分為三大類別,分別送到3個物流中心: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這些輸出產品經由海運運送到這3個物流中心。完成整個PCAT和FAT所需的生產周期大約是一星期。從溫哥華到圣荷西(加州)的物流中心的運輸時間大約要一天,而把這些打印機運送至歐洲和亞洲要花四到五個星期。
國內到全球的供應鏈有復雜度增加和不確定性的特征。從管理的觀點來看,全球化的供應鏈有3個特性不同于國內的供應鏈,在這里加以討論。
1.實質的地理距離
增加距離意味著更久的運輸前置時間。公司會采用更多的存貨來彌補它。然而,更長的運輸時間并不只是意味著會增加供應前置時間的平均長度,也使前置時間增加變異性。越過不同國家邊界的商品運輸是容易遭遇到不可意料的復雜性與官僚海關稅手續程序的拖延。這種所增加的不確定性會利用增加緩沖存貨來處理,這對牛鞭效應會產生更不穩定的因素。結果所產生的存貨水準的易變性會導致昂貴的缺貨狀況、客戶需求反復無常和較高的行政費用。
管理全球性生產工廠網絡的公司在面對具有不同地理位置的供貨商的情況下如何執行及時生產的挑戰?有一些公司發現如要達到這種需要緊密排程配合和時常與遠程供貨商進行信息回饋的條件是幾乎不可能的。例如,某大計算機公司對于要完成全球采購計算機系統來源的策略是如此復雜,以至于無法達成對銷售國家來執行及時交貨。雖然商品在2或3天之內就可以完成通關手續,但是文件的問題會耽誤2到3星期的配送。如此延誤的情形通常會在一個產品上每年發生一或兩次。
2.增加預測難度和不準確性
由于長距離地理距離所增加的響應時間會使預測作業復雜化。但是距離只是使這個預測作業復雜化的因素之一。在許多情況下,不同地理位置意味著公司會在不同文化環境下運作,使用不同語言和觀察不同操作習慣。這些差異性實質增加了溝通的困難,產生不同觀點與假設來評估將來的市場演變。將這些復雜性添加到相當熟悉的不同部門之間預測差異現象,公司本身會發現自己已經產生一種尖銳問題,即高度失真、不精確的信息正在作為規劃使用。
傳統存貨理論明白指出安全存貨量將隨著預測誤差大小而調整以應付需求的不確定性變化。因此在全球供應鏈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終究會去儲存相當高的存貨水準,而且由于牛鞭效應的惡化,必須處理高度異變性的存貨水準。這些效應更因為無法對擴大的國際零售商網絡的出口銷售競爭和促銷活動加以協調,變得更惡化。
3.匯率和其他的總體經濟不確定性
匯率和通貨膨脹是全球供應鏈環境中的兩個復雜的總體經濟因素。公司能夠運用他們的全球供應鏈的彈性架構消除不利的匯率移動。一個經常使用的技巧是要公司轉移它的采購對象到那些能夠以最低的當地貨幣提供輸入最低成本的供貨商。在這個技巧下,公司在許多不同國家中與其供貨商建立關系,因此他們能夠運用全球供應的經驗來推動這個技巧。有時可進一步在更遠的地區建立新的國際供貨商。這個策略的價值在長期被低估貨幣的供貨商國家環境中可以是肯定的。
在通貨膨脹的環境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超通貨膨脹情況下,有效的供應鏈對策是十分重要的。在這樣的環境中要能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夠及時提高價格與最小化延遲完成顧客的收集。公司必須強調輸送通路能夠簡化服務且立即付款。對許多國家的環境和企業,這代表大量借用批發商與全國性的超商鏈。銷售涵蓋面應該要徹底以確保與顧客能及時完全地溝通。這樣的溝通有助于價格提升和改變的宣告和實行。最后,供應鏈中的前置時間必須縮短以確保快速和精確的配送。這可允許公司的管理存貨量減到最少和避免由于發票與收到的商品的差異延遲付款。
4.全球市場中產品爆發多變性
全球競爭環境迫使公司供給許多不同國家高度客制化產品與服務。這樣使得公司提供的產品模型多樣性和服務多選擇性。通常,制造一種適合不同市場的產品,公司會先產生一個基本產品,其中包含有大部分的特性和組件,最后再稍加組裝使這個成品適合不同市場的指定規格。例如,對不同國家所制造的計算機會有所不同,如適合當地電壓、頻率、插座規格。此外,鍵盤和手冊也必須與當地語言相匹配。如此在表面上做微小的差異改變,卻能使公司生產上百個不同但看起來一樣的計算機。
(資料來源:市場周刊(新物流), 2006(2):22-23.)
思考題:
1.為什么說供應鏈管理需要建立一個遍布全世界的制造商和配送機制的網絡?這對惠普的全球供應有何影響?惠普在其供應鏈中應注意哪些環節?
2.面對全球化的物流網絡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從管理的觀點討論惠普全球化供應鏈的特性如何不同于國內的供應鏈,有哪些實質性的不足?
3.從惠普的實踐來看,物流、配送和網絡信息技術系統是如何制約惠普供應鏈與市場競爭力的?如何理解惠普主要技術參數?其體現哪些特點?
4.簡要說明惠普必須建立強有力的管理信息系統,并通過EDI或互聯網與供應商、用戶、運輸企業等連接,實現采購、訂單處理、存貨管理、配送計劃等信息處理的網絡化、自動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