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職掌
憲政館的職掌,最初以編制法規和統計政要兩個方面為重點,1907年8月24日憲政館擬訂的辦事章程對此有明確規定。
按照辦事章程,憲政館在編制法規方面的工作分為五項。其一,“議復奉旨交議有關憲政折件及承擬軍機大臣交付調查各件”。其二,“調查各國憲法,編訂憲法草案”。其三,“考核法律館所訂法典草案”。其四,考核“各部院、各省所訂各項單行法”。其五,考核“行政法規(如改訂官制及任用章程之類)”。
章程還對憲政館如何編制法規做了一些規定,如第11條:“本館有統一全國法制之責,除法典草案應由法律館奏交本館考核外,如各部院、各省法制有應修改及增訂者,得隨時咨明該管衙門辦理。或會同起草,或由該管衙門起草咨送本館考核,臨時酌定。”觀此可知,對于法典,憲政館只能考核,不能參與起草,而對于各部、各省的單行法,憲政館是既可以只擔任考核,也可以會同相關衙門起草。章程第12條規定:“本館調查及編訂之件,應隨時發刊報告書,或月刊或季刊,臨時酌定。”
不過,這項工作基本上沒有展開過,憲政館從未將其調查及編訂之件以月刊或季刊出版。章程第14條規定:“本館擬訂及考核之件,除法典及重大事項應由資政院議決外,其余各件,呈由軍機王大臣閱定,即奏準施行。”
按照這一規定,憲政館所擬訂與考核的法規,并非全都要由資政院議決,由資政院議決者只有法典和“重大事項”,其余各項則可直接由該館奏準施行。
統計方面的工作,章程第2條概括為“調查各國統計,頒定格式,匯成全國統計表及各國比較統計表”。至于如何“匯成全國統計表”,章程第11條規定:“所有統計事項,應由各部院、各省就其主管事務派定專員,按照本館頒定格式詳細列表,隨時咨報本館,由本館匯齊詳核,編列總表,以昭劃一。”
可見并不是憲政館親自到基層去做調查工作然后制成統計表,而是由它頒定表式,由各部院、各省派員調查列表、咨報憲政館,憲政館根據各處所咨報者編列總表就好了。從后來的實際運作來看,就連統計表的表格也不是由憲政館從無到有起草,而是由相關部院制定表格,憲政館據以核改而成。
憲政館在統計方面的目標之一是編制統計年鑒
,但是,它一直未能實現這一目標
。
辦理《政治官報》也是憲政館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國古代有邸抄、宮門抄等形式的報章傳播國家政策方針,但多民間私刻傳售,與現代國家的政府公報不可同日而語。御史趙炳麟在1906年12月15日奏請“諭令會議政務處,參用東西各國官報體例,設印刷官報局”,奉旨“考察政治館知道,欽此”
,此后考察政治館便把籌辦《政治官報》提上了議事日程,不過,到考察政治館改為憲政編查館為止,官報都沒有籌備完全。憲政館接過了這一工作,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終于在1907年10月26日出版了《政治官報》第1期。《政治官報》與各部所辦的官報不同,各部所辦官報關注的是與本部有關的事務,而《政治官報》則并不是憲政館的機關報,而是關注全國內政外交的各個方面,具有政府公報的性質。憲政館經營該報,一直到該館被裁撤為止(憲政館被裁撤后不久,《政治官報》改名為《內閣官報》,辦理《政治官報》的人員大都繼續為辦理《內閣官報》服務)。《政治官報》每日一期,共出版了1370期,在傳布預備立憲期間內外要政、開啟官紳智識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隨著預備立憲的推進,憲政館的工作也有所擴展,主要表現在負責有關派員出國考察憲政的事務、編輯《光緒政要》和查核國內按年籌備憲政的成績幾個方面。
(一)負責有關出洋考察憲政事務。鑒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洋時“原為考求一切政治,本非專意憲法”,直隸總督袁世凱在1907年7月28日奏請另派大臣到德國、日本兩國考察憲政,以便于預備立憲的進行。同年9月9日,清廷諭令外務部右侍郎汪大燮為出使英國考察憲政大臣、學部右侍郎達壽為出使日本考察憲政大臣、郵傳部右侍郎于式枚為出使德國考察憲政大臣。
這次考察雖然是基于袁世凱的奏請,但考察的相關事宜都由憲政館負責。憲政館為這次考察厘訂了考察要目,要求考察大臣就憲法、憲政歷史、內閣制度、樞密院制度、中央部院機構、議會、立法規則、選舉法、財政、司法制度、地方自治、藩屬制度等方面詳加考察。
考察憲政大臣在奉命后曾認真與憲政館討論磋商,以保證考察工作順利進行。
而考察憲政大臣考察后所編訂的書籍,也全都交給憲政館,作為該館編纂法規、指導預備立憲的參考。
(二)編輯《光緒政要》。此項工作與編纂法規有關,但又不在辦事章程所擬訂的編纂法規的范圍之內。辦事章程所擬訂的編纂法規都是指此后法規的起草、考核問題,而編輯《光緒政要》則是向前追溯,將光緒元年以來各衙門更改事例編輯成書。《光緒政要》的名目,乃是“竊取《貞觀政要》之義”而來的。憲政館在1908年5月9日奏請編輯此書,奉旨“依議”之后
,馬上擬訂調檢各部院檔案的辦法六條,分咨各衙門,要求分三起將檔案送交憲政館
,并于次月就開始了編輯工作
,也算是雷厲風行了。但是,耐人尋味的是,直到1911年憲政館被裁并,《光緒政要》都未見編輯出版。
(三)考核籌備憲政成績。1908年出臺九年籌備清單是預備立憲期間的一件大事,是預備立憲走上正軌的標志。公布這一清單的上諭要求“內外臣工遵照單開各節,依限舉辦,每屆六個月,將籌辦成績臚列奏聞,并咨報憲政編查館查核”,這樣,對各部院、各省籌備憲政的成績進行考核,就成了憲政館的一項重要職責。從此,憲政館就不僅僅是預備立憲中相關法規的起草者、核定者,而且也是預備立憲的督察者,其“憲政總匯之區”
的稱號,也就更加名副其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