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職掌

憲政館的職掌,最初以編制法規和統計政要兩個方面為重點,1907年8月24日憲政館擬訂的辦事章程對此有明確規定。

按照辦事章程,憲政館在編制法規方面的工作分為五項。其一,“議復奉旨交議有關憲政折件及承擬軍機大臣交付調查各件”《憲政編查館奏擬辦事章程折》,光緒三十三年九月二十日《政治官報》(總第1號),第11頁。所引為章程第2條,以下編制的四個方面也出自這一條。。其二,“調查各國憲法,編訂憲法草案”。其三,“考核法律館所訂法典草案”。其四,考核“各部院、各省所訂各項單行法”。其五,考核“行政法規(如改訂官制及任用章程之類)”。

章程還對憲政館如何編制法規做了一些規定,如第11條:“本館有統一全國法制之責,除法典草案應由法律館奏交本館考核外,如各部院、各省法制有應修改及增訂者,得隨時咨明該管衙門辦理。或會同起草,或由該管衙門起草咨送本館考核,臨時酌定。”《憲政編查館奏擬辦事章程折》,光緒三十三年九月二十日《政治官報》(總第1號),第12頁。觀此可知,對于法典,憲政館只能考核,不能參與起草,而對于各部、各省的單行法,憲政館是既可以只擔任考核,也可以會同相關衙門起草。章程第12條規定:“本館調查及編訂之件,應隨時發刊報告書,或月刊或季刊,臨時酌定。”同上。不過,這項工作基本上沒有展開過,憲政館從未將其調查及編訂之件以月刊或季刊出版。章程第14條規定:“本館擬訂及考核之件,除法典及重大事項應由資政院議決外,其余各件,呈由軍機王大臣閱定,即奏準施行。”《憲政編查館奏擬辦事章程折》(續第1號),光緒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政治官報》(總第2號),第4頁。按照這一規定,憲政館所擬訂與考核的法規,并非全都要由資政院議決,由資政院議決者只有法典和“重大事項”,其余各項則可直接由該館奏準施行。

統計方面的工作,章程第2條概括為“調查各國統計,頒定格式,匯成全國統計表及各國比較統計表”《憲政編查館奏擬辦事章程折》,光緒三十三年九月二十日《政治官報》(總第1號),第11頁。。至于如何“匯成全國統計表”,章程第11條規定:“所有統計事項,應由各部院、各省就其主管事務派定專員,按照本館頒定格式詳細列表,隨時咨報本館,由本館匯齊詳核,編列總表,以昭劃一。”同上,第12頁。可見并不是憲政館親自到基層去做調查工作然后制成統計表,而是由它頒定表式,由各部院、各省派員調查列表、咨報憲政館,憲政館根據各處所咨報者編列總表就好了。從后來的實際運作來看,就連統計表的表格也不是由憲政館從無到有起草,而是由相關部院制定表格,憲政館據以核改而成。《憲政編查館奏擬定民政財政統計表式酌舉例要折》,宣統元年二月二十四日《政治官報》(總第493號),第3頁;《憲政編查館奏續訂統計表式并附解說繕單請旨頒行折》,宣統二年正月十一日《政治官報》(總第828號),第3頁。憲政館在統計方面的目標之一是編制統計年鑒《憲政編查館奏擬辦事章程》,光緒三十三年九月二十日《政治官報》(總第1號),第10頁。,但是,它一直未能實現這一目標《頒布統計年鑒劃歸新內閣》,宣統三年正月二十一日《盛京時報》,第2版。

辦理《政治官報》也是憲政館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國古代有邸抄、宮門抄等形式的報章傳播國家政策方針,但多民間私刻傳售,與現代國家的政府公報不可同日而語。御史趙炳麟在1906年12月15日奏請“諭令會議政務處,參用東西各國官報體例,設印刷官報局”《御史趙炳麟請令會議政務處籌設官報局片》(光緒三十二年十月三十日), 《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第1060頁。,奉旨“考察政治館知道,欽此”《考察政治館上諭交片簿》(第一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憲政編查館檔案,全宗號:9,案卷號:99。,此后考察政治館便把籌辦《政治官報》提上了議事日程,不過,到考察政治館改為憲政編查館為止,官報都沒有籌備完全。憲政館接過了這一工作,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終于在1907年10月26日出版了《政治官報》第1期。《政治官報》與各部所辦的官報不同,各部所辦官報關注的是與本部有關的事務,而《政治官報》則并不是憲政館的機關報,而是關注全國內政外交的各個方面,具有政府公報的性質。憲政館經營該報,一直到該館被裁撤為止(憲政館被裁撤后不久,《政治官報》改名為《內閣官報》,辦理《政治官報》的人員大都繼續為辦理《內閣官報》服務)。《政治官報》每日一期,共出版了1370期,在傳布預備立憲期間內外要政、開啟官紳智識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隨著預備立憲的推進,憲政館的工作也有所擴展,主要表現在負責有關派員出國考察憲政的事務、編輯《光緒政要》和查核國內按年籌備憲政的成績幾個方面。

(一)負責有關出洋考察憲政事務。鑒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洋時“原為考求一切政治,本非專意憲法”,直隸總督袁世凱在1907年7月28日奏請另派大臣到德國、日本兩國考察憲政,以便于預備立憲的進行。《直隸總督袁世凱請派大臣赴德日詳考憲法并派王公近支赴英德學習政治兵備片》(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十九日), 《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第202—203頁。同年9月9日,清廷諭令外務部右侍郎汪大燮為出使英國考察憲政大臣、學部右侍郎達壽為出使日本考察憲政大臣、郵傳部右侍郎于式枚為出使德國考察憲政大臣。《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577,光緒三十三年八月辛酉,中華書局,1987年影印本,《清實錄》第59冊,第639—640頁。這次考察雖然是基于袁世凱的奏請,但考察的相關事宜都由憲政館負責。憲政館為這次考察厘訂了考察要目,要求考察大臣就憲法、憲政歷史、內閣制度、樞密院制度、中央部院機構、議會、立法規則、選舉法、財政、司法制度、地方自治、藩屬制度等方面詳加考察。未能找到憲政館為考察憲政大臣擬訂的考查要目原件,但考察政治大臣都說是按照憲政館所擬訂的考察要目開展工作的。這里對考查要目的歸納,基于對《考察憲政大臣汪大燮奏陳明考察憲政編輯情形并報起程日期折》的總結,見宣統元年閏二月二十一日《政治官報》(總第520號),第6—7頁。考察憲政大臣在奉命后曾認真與憲政館討論磋商,以保證考察工作順利進行。《出使德國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奏考察憲政謹擬辦法宗旨折》,光緒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政治官報》(總第37號),第8頁。而考察憲政大臣考察后所編訂的書籍,也全都交給憲政館,作為該館編纂法規、指導預備立憲的參考。《考察憲政大臣達壽奏憲政重要謹就考察事件擇要進呈折(并單)》,光緒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政治官報》(總第291號),第3—5頁;《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奏普魯士憲法解釋要譯錄繕呈覽折(并單)》,光緒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政治官報》(總第351號),第5—12頁;《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奏譯注普魯士憲法全文折》,宣統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政治官報》(總第497號),第5—7頁;《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奏考察普魯士地方行政制度折》,宣統元年五月十日《政治官報》(總第597號),第4—9頁;《考察憲政大臣汪大燮奏陳明考察憲政編輯情形并報起程日期折》,宣統元年閏二月二十一日《政治官報》(總第520號),第6—7頁;《考察憲政大臣李家駒奏考察立憲官制錄繕成書敬陳管見折》,宣統元年五月十五日《政治官報》(總第602號),第5—18頁。

(二)編輯《光緒政要》。此項工作與編纂法規有關,但又不在辦事章程所擬訂的編纂法規的范圍之內。辦事章程所擬訂的編纂法規都是指此后法規的起草、考核問題,而編輯《光緒政要》則是向前追溯,將光緒元年以來各衙門更改事例編輯成書。《光緒政要》的名目,乃是“竊取《貞觀政要》之義”而來的。《憲政編查館奏酌擬編輯政要體例折(并單)》,光緒三十四年四月十三日《政治官報》(總第193號),第9頁。憲政館在1908年5月9日奏請編輯此書,奉旨“依議”之后同上。,馬上擬訂調檢各部院檔案的辦法六條,分咨各衙門,要求分三起將檔案送交憲政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憲政編查館檔案,全宗號:9,案卷號:34。,并于次月就開始了編輯工作《憲政編查館奏編輯光緒政要請派館員兼充總纂等差片》,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政治官報》(總第446號),第12頁。,也算是雷厲風行了。但是,耐人尋味的是,直到1911年憲政館被裁并,《光緒政要》都未見編輯出版。此項工作后來由內閣法制院“接續辦理”。見《宣統政紀》卷61,宣統三年八月癸丑,《清實錄》第60冊,第1091頁。但法制院至終也沒有完成這項工作,沒有出版欽定的《光緒政要》。現在學術界引用的《光緒政要》,是沈桐生輯錄者,而非憲政館所奏請編纂者。

(三)考核籌備憲政成績。1908年出臺九年籌備清單是預備立憲期間的一件大事,是預備立憲走上正軌的標志。公布這一清單的上諭要求“內外臣工遵照單開各節,依限舉辦,每屆六個月,將籌辦成績臚列奏聞,并咨報憲政編查館查核”《光緒朝東華錄》(五),總第5984頁。,這樣,對各部院、各省籌備憲政的成績進行考核,就成了憲政館的一項重要職責。從此,憲政館就不僅僅是預備立憲中相關法規的起草者、核定者,而且也是預備立憲的督察者,其“憲政總匯之區”《(憲政編查館)又奏請增設本館提調片》,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政治官報》(總第442號)第9頁;《憲政編查館又奏派候補內閣學士李家駒充提調折》,宣統元年八月十七日《政治官報》(總第692號),第11頁。的稱號,也就更加名副其實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州市| 宝清县| 灯塔市| 宁远县| 罗城| 南丰县| 莒南县| 铜川市| 景东| 台安县| 庐江县| 淅川县| 苍溪县| 新宁县| 林州市| 桃江县| 濉溪县| 永丰县| 宁津县| 榆林市| 镇坪县| 三亚市| 岳阳市| 兴安盟| 靖远县| 白朗县| 于都县| 静乐县| 广河县| 宁津县| 沙河市| 峨眉山市| 兴业县| 江源县| 青冈县| 华池县| 原平市| 穆棱市| 裕民县| 吴桥县|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