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事
憲政館的官員,包括館務大臣、提調、總核、參議、各局局長、副局長、科員、副科員、總務處總辦、譯書處總纂等,這些都是要到館辦事的,此外尚有無需到館辦事的一等咨議官、二等咨議官。先后擔任憲政館各類職務的,據有關學者考證,有182人,除去在館中兼職者之外,尚有163人之多,而筆者搜集到的則有202人,除去各種館中兼職,也還有180人
。
憲政館的館務大臣,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都是軍機大臣,1911年皇族內閣出臺之后,館務大臣則是內閣總協理大臣。自1907年改設憲政館,到1911年軍機處被裁并,先后擔任軍機大臣的有奕劻、世續、鹿傳霖、袁世凱、張之洞、載灃、那桐、戴鴻慈、吳郁生、毓朗、徐世昌等11人,而在憲政館裁撤前的內閣總理大臣為奕劻,協理大臣為徐世昌、那桐,都是原軍機大臣中的人物。
館務大臣雖然不是每天到館上班,但也經常到館討論有關預備立憲的事宜,對館務工作加以指導,對憲政館的工作施加實在的影響。汪榮寶是憲政館編制局正科員、考核專科會辦,在他的日記里,就留下了許多軍機大臣到憲政館辦事的記錄,諸如:“世、張、鹿三樞相來館咨詢本年籌備事宜辦法”, “十時頃到憲政館,南皮相國方在,時提調諸君尚無到者”
, “世、張兩樞相來館,略談本年預備事宜”
, “飯后三時頃,世相、吳侍郎來館,閱奏報考核籌備成績折,略論厘定官制事宜,五時半散”
,等等。館務大臣在憲政館里居于權力的高層,對憲政館的工作有著十分關鍵的影響,不過,因對政治改革的態度各異,在政治格局中所居地位也人各不同,軍機大臣對憲政館有關工作的態度也就各有千秋,甚至產生矛盾。袁世凱、張之洞都出身“強督”,分別在直隸、湖北干了大量新政事業,對憲政改革,態度也比較積極,而奕劻作為皇室成員,經常考慮憲政改革會不會影響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地位,這樣,在相關問題上,他們之間就難免產生沖突。比如,在憲政館起草籌備清單期間,袁世凱、張之洞主張明確宣布開國會的年限,而奕劻則為了防止“權柄下移”,反對宣布開國會年限。
在這次沖突中,雖然袁世凱、張之洞有兩人的力量,但奕劻則憑借自己是軍機領班,又是皇室成員,向慈禧太后施加影響,最后取得了勝利。
可見,館務大臣在重大問題上也有存在分歧的時候,而在這種分歧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意見,則并不一定是符合憲政精神的,而可能僅僅是符合太后、皇帝或攝政王意旨的。
在先后11個館務大臣中,奕劻的影響最不容忽視。從憲政館成立到裁并一直都是館務大臣的,只有奕劻一人。他一直受到慈禧太后的寵信,宣統年間隆裕太后對他也信任有加
,他最能對“深宮”施加影響。他對憲政工作沒有做過非常積極的推動,卻進行過相當積極的反對(如上面提到的反對宣布開國會年限)。憲政館的工作屢屢受到人們的攻詆,晚清憲政改革成效不彰,都與這位“大老”的冥頑有很大關系。張之洞和袁世凱二人思想比較開明,試圖積極推動憲政改革,但卻受到奕劻掣肘,且他們二人之間也長期處于明爭暗斗之中
,加上袁世凱在1909年初罷值,張之洞在同年10月病逝,其對憲政館的影響,就相當有限。至于其他幾個館務大臣,則多系“伴食宰相”者流,更少積極作為。
對憲政館日常工作負實際責任的是提調。改設之初,即以考察政治館原派的兩個提調寶熙、劉若曾為提調,1909年1月14日和9月27日,又分別增派達壽和李家駒擔任此職
,形成四個提調共同領導憲政館的局面。四個提調中,寶熙屬于宗室,熱心學務,對皇室制度和憲政事宜,他也非常熟悉
,劉若曾是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時的隨員,而達壽和李家駒則先后擔任出使日本考察憲政大臣
。因此,憲政館的提調堪稱得人。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1907年派員出國考察憲政的時候,分別派遣了考察日本、英國、德國的大臣,先后奉命考察日本的兩人都被派遣為憲政館提調,而奉命考察英國、德國的兩人則均未被派遣,這等于明白宣示,當時的立憲要以日本為師法對象。第二,四個提調在憲政館中的作用不是平行的。在兩提調期間,寶熙比較積極,劉若曾建白比較少,后來奉派的兩個提調中,李家駒頗活躍,達壽建白少。并且,李家駒投靠奕劻、那桐
,入館之后特別受重視,成為許多重要章程、內外官制的起草者,且被派為協修憲法大臣
,其在憲政館中的地位,很快就超過了先入館的幾個提調。
提調以下,各局均設有局長、副局長各一人,局下分科,每科各有科員、副科員若干。局長的職責在于“承提調之命管理局務”,副局長則“協同局長管理局務”,科員的職責則在于“分司科務”
。各科的官員,按照辦事章程的規劃,只有“科員”的名目,但到派定官員的時候,則分為“正科員”和“副科員”兩級,后來且有“正科員上行走”
、“科員上行走”
的名目,宣統三年(1911)五月的薪水單則顯示,到憲政館末期,在“正科員”與“副科員”之間,且有“科員”一級。
考核專科成立較晚,按照其辦事章程的規定,設總辦一人,“商承提調管理本科事務”,幫辦二人,“協同總辦管理本科事務”,正科員二人、副科員八人,“分司本科各事務”,并且擬將編制、統計兩局局長派為會辦,“以收聯合統一之效”
。不過,在后來正式派官的時候,幫辦有三人,會辦則有六人,都超過了原來的規劃。
憲政館還設有總核二員,“稽核各項奏咨文牘及官報事件”
,后來又增設參議一職,以楊度、勞乃宣為參議,“以收集思廣益之效”
。此外,官報局有局長、編輯、校對、印刷各科科員和委員,總務處有總辦、幫總辦、科員,譯書處有總纂,圖書處有收掌。
以上都是憲政館的正規職員,此外則有規模相當龐大的咨議官。還在考察政治館時期,就有人建議為考察政治館選派顧問官,“庶集思廣益,兼聽則聰”,不過沒有實行。改為憲政編查館之后,選派咨議官的問題馬上提上日程。1907年12月5日,憲政館鑒于“編纂憲法,必先調查,而統一全國法制,凡大而法典,細而各項法規胥歸考核,條件既繁,責任綦重,自非網羅群彥、博采方聞,無以立可大可久之制。所辦一切事項與內而各署、外及各省無不息息相關,尤宜聯絡一氣,借資眾擎”,奏請“遴選各部院衙門中諳熟典章、通達治體之員與各省官員中學識精博、物望允孚者俱派為臣館參議官”
。奉旨依議之后,經過一番篩選,在1909年5月21日派定了一等咨議官37人、二等咨議官27人。
所派咨議官中雖有個別對憲政不甚熱心甚至阻撓者(如甘肅布政使毛慶蕃、大學堂總監督劉廷琛),但絕大多數都是有新思想、熱心憲政改革的人,其中包括曾經參加保國會的喬樹枬、傅增湘,曾經參加強學會的沈曾植,曾經隨同五大臣出洋考察的鄧邦述、周樹模,曾經留學日本專習法政的林鹍翔、范源廉、張啟后,率先奏請清廷立憲的孫寶琦,努力在中國傳播自由思想的嚴復等等,以這些人為咨議官,可謂得人。不過,憲政館的咨議官“不必到館辦事”,其為憲政館服務的方式是“遇有疑難,隨時咨詢詳復”
,這就決定了,在憲政館的官員隊伍中,咨議官的作用還是比較有限的。
對憲政館的編制、統計等工作做出最主要貢獻的,是憲政館的館員(時人把憲政館的正規官員中除館務大臣以外的部分都稱為“館員”)。館員素質如何?提調為得人之選,已如前述,至于館員全體,也可謂一時之選:“他們之中,有許多是受過新式教育的,所謂受過新式教育,包括出洋留學及國內新式學堂畢業,而出洋考察政治、憲政、學務等,亦應歸入此類,其中以出洋留學所占比例最大,出洋考察次之,國內新式學堂畢業者又次之。就留學國別言,以日本占絕大多數,美國次之,英、德、法又次之;就留學科目言,以學習法政者最多,商科次之,警政、軍事均少;就其程度言,有速成畢業的,有取得學士,甚至碩士、博士的。”編制、統計兩局的官員,“留學生占50%以上”。如此濟濟多材,應該是能夠很好地完成憲政館的編制、統計等工作,很好地實現預備立憲的目標了。但是,僅就館員求學經歷來推斷其辦事效率,無疑是非常偏頗的。
首先,館員在憲政館中屬于權力的低層,在其上面,尚有兩重強大的力量左右其行動。一是軍機大臣的好惡。作為憲政館大臣,軍機大臣經常憑借自己的好惡干預法規的制定和憲政的施行。比如,面對館務大臣對館員所起草的符合立憲精神的內閣官制隨意篡改,館員們深表不滿,嘆為“與狐謀皮”,但卻也無力阻止。二是深宮的意旨。憲政館作為御用機構,必須按照皇家的意志辦事。館員雖留學日本者較多,但肯定知道日本憲政不是最好的,但由于皇家只能接受日式立憲,于是憲政館所出臺的政策便“徒襲東洋皮毛”、“事事步趨日本”
;憑館員的學識,起草憲法條文不是什么難題,但由于皇家不愿意受憲法的約束,憲法草案便遲遲不能出臺,其余如內閣官制、國會期限等等問題,無不因深宮的意旨而一再拖延。
其次,館員的兼差現象也嚴重影響辦事效率。館員的兼差包括三種情形:一是館員多是從外衙門借調而來,都有其本職工作,二是很多人成為館員后又在別的衙門兼差,三是憲政館內部不同局、處之間也有兼差。前兩種兼差最影響憲政館的辦事效率。由于館員多是從外衙門借調而來,憲政館只好把辦公時間與各衙門的辦公時間錯開,當各衙門用“早衙”的時候,憲政館用“晚衙”,而當各衙門改用“晚衙”的時候,憲政館則改為“早衙”,這樣,辦事比較認真的館員每天都在本衙門下班后匆匆趕來憲政館簽名,或在憲政館下班后匆匆趕往本衙門報到
,而那些辦事敷衍、只圖拿薪水的館員,則干脆多日不到館辦事,出現“有數日始一到者,有一日之中在館各員統共不及十人者”的現象,造成“公事異常積壓,雖特旨交辦之件,仍遲至數月之久始行議復”的情形
,嚴重影響憲政館的辦事效率,且影響其形象,以至“外間宣傳,都說該館極形腐敗”
。而本來就是兼差的館員又到外衙門兼差,自然也會嚴重影響本館的辦事效率。并且,無限制的兼差不但影響憲政館的工作效率,而且在某些時候還使法規、法典的編纂、考核出現程序錯誤,影響本館所做工作的合法性。以汪榮寶為例,他的本職工作是民政部左參議,同時又是憲政館編制局正科員、考核專科幫辦,1909年4月又被派為修訂法律館第二科總纂。
《府廳州縣地方自治章程》草案由民政部起草,他積極參與其中的工作
,該章程交憲政館核改的時候,他又作為憲政館官員參與其中。
《京師地方自治章程》名義上由民政部起草,而實際上也是出自汪榮寶之手
,他還作為法律館的一員,參與了起草《民事訴訟律》和《禁煙條例》
,而這些章程、法律、條例都是要由憲政館的編制局核改的。凡此都顯示,由于兼職過濫,確實造成了晚清某些法典、章程的起草、考核出自同一群人的現象,這么做,在程序上確實是不合法的,容易造成編制草率、把關不嚴等嚴重問題,對整個預備立憲造成非常壞的影響。
復次,憲政館內部的不團結也是影響其辦事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館務大臣之間的勾心斗角前已述及,館員之間的互相傾軋現象也時有發生。“憲政館自建設以來,有新舊兩派之分”,而這種新舊之分,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事安排造成的。以一派防制另一派,以保守者牽制激進者,以新寵者防維權重者,這是專制時代帝王將相玩政治平衡游戲的“秘笈”,在憲政館的人事安排上也體現了這種“藝術”。如憲政館的參議,一為激進的楊度,一為保守的勞乃宣。派勞乃宣為參議的時候,奕劻還私下特別叮囑他:“現與楊君共事,楊君如有過偏之處,還望匡正之。”
以勞乃宣之“舊”防楊度之“新”的用意明白如畫。這種人事安排導致憲政館在工作中經常分為分為不同派系,互相爭持,影響辦事效率。
另外,新派中又有地域之分,如汪榮寶與同鄉館員結成小集團把持許多章程、法令的起草、核改問題,引起人們側目,遭到其他館員反對,“交相攻擊”
。諸如此類的內部矛盾錯綜復雜,都對憲政館的工作效率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