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對人品文品說的評價

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特別強調作家人品的重要性,這反映了在中國古代儒學占統治地位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傳統文學創作和文學觀念有關。在古代中國,敘事性的文學作品如戲曲、小說興起較晚,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其地位也不如占統治地位的詩文。傳統觀念認為,詩以抒情,文以載道。在詩文中,作家的自我形象、人格品位要比在小說戲曲中更為明顯。古人還認為文以氣為主,氣包括創作個性,也包括人品道德因素。在古人看來,藝術是一種表現形態,它是由作家的人格、性情、才力所決定的。因此古代文學批評尤其注重對作家藝術個性和道德人格的要求。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強調人品與文品的統一,這在創作上和理論上都有其積極意義。在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中,實際上已經把批評對象的人品道德作為重要的(有時甚至是最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薛雪《一瓢詩話》說:“著作以人品為先,文章次之,不可以‘不以人廢言’為藉口。”《一瓢詩話》第99則,第121頁。清張謙宜《絸齋論文》卷一謂:“文品以人品為本。”(清)張謙宜:《絸齋論文》,《續修四庫全書》第1714冊,第425頁。這種“以人品為先”、“以人品為本”的批評傳統,對于作家對道德修養的追求,起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它促使作家們注重內在修養,追求人格的完善。古代杰出的作家幾乎都把“做人”放到“作文”之上,而那些大作家的生平事跡本身往往就是一部說不完道不盡的作品。人品說還使批評家在批評上知人論世,對批評對象作出比較全面準確的把握。當然,從鑒賞的角度看,了解作者和了解作品是兩碼事,而后者才是閱讀的目的。所以有些西方批評家提出,每個藝術作品都是一個獨立的整體,而且只能從它本身來理解,了解作家并不能幫助人們相應地提高對于作品的接受能力,最理想的事情是出現一部“沒有姓名”的文學史。〔瑞士〕沃爾夫岡·凱塞爾著,陳銓譯《語言的藝術作品:文藝學引論》第一章《語言學的先決條件》所載當時有人提出的主張。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頁。這種說法有道理——當然只是片面的道理。只了解作者固然談不上就了解作品,但不了解作者卻難以真正地了解作品。一篇作品假如出自不同作者之手,讀者往往會讀出不同的意義來。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假如出于無名氏,讀者大概只能讀出其傷春感懷之意,是不太可能體會其由于抗金恢復之志無法實現而產生的深刻痛苦和悲憤的。

但是,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古人對人品的判斷標準常常帶著封建倫理的色彩,而且不少批評家往往把作家的人格和作品的審美價值完全混為一談,甚至凌駕于后者之上,以道德批評代替文學批評,或因人廢言,或愛屋及烏,或忽略對作品本身作審美分析而專注對作家身世的考辨,這些都未免顯得本末倒置。對我們來說,應該吸收古代文學批評人品說的合理內核,拋棄其糟粕,糾正其偏頗,至于對“人品即文品”、“詩品出于人品”這類命題,我們仍須慎重地加以考察,避免不加分析地簡單套用,更不必把它奉為無往而不適的金科玉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沙洋县| 黑龙江省| 纳雍县| 喀什市| 渭南市| 峨山| 页游| 武乡县| 汉阴县| 绥德县| 千阳县| 观塘区| 扶风县| 友谊县| 元谋县| 滕州市| 红桥区| 唐河县| 吐鲁番市| 雅安市| 来凤县| 根河市| 富宁县| 肇东市| 平果县| 民和| 瑞金市| 镇巴县| 盘锦市| 东山县| 惠安县| 弥渡县| 清新县| 辽阳县| 彰武县| 台东市| 卓资县| 长海县| 镇江市|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