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
- 吳承學
- 1147字
- 2019-11-25 18:18:18
第四章 文變與世情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很早就注意到文學風格與時代的關系。早在孔子之前,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樂,他在聽取各地區的詩樂之后,便概括出各種詩樂的風格特征,由此探討它們產生的地域的民情風俗以及時代的政治狀況(《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從詩樂的風格來推測政治盛衰的觀念和批評方法對于后人影響很大。孔子認為“詩可以觀”,就暗含著詩反映了某個時代的社會狀態的觀念。孟子提出頌詩讀書要“知人”還要“論世”(《孟子·萬章下》),認為要正確認識作品的精神實質,只從作品本身分析是不夠的,還要聯系作者本人的情況及其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背景加以考察。重視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是儒家詩學的一個特點。體大思精的《文心雕龍》最早對文學與時代關系作出系統全面的論述。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里,從歷代文學的發展總結出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
,并指出文學隨著時代的推移而變化發展。
古代詩學有“辨體”之說,其中一個方面便是對于不同時代詩歌體制的辨別和評價。每個時代的文學由于處在大致相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中,有某些相同的審美趣味,所以其作品呈現某種相似的風貌;這種風貌隨著時代的推移,又為另外的文學風貌所代替。時代風格,就同一時代的作品而言,體現了某種風格的共性;就不同時代的作品而言,則體現了風格的個性。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說:“漢、魏、六朝、唐、宋、元詩,各自為體。譬之方言,秦、晉、吳、越、閩、楚之類,分疆畫地,音殊調別,彼此不相入。此可見天地間氣機所動,發為音聲,隨時與地,無俟區別,而不相侵奪。然則人囿于氣化之中,而欲超乎時代、土壤之外,不亦難哉?”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們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歷史,個人創造活動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中國古代的時代風格理論,從哲學的角度看,大致體現了一種樸素唯物論的反映觀念,它把文學藝術作為社會的政治文化的反映。西方一些學者如劉若愚在《中國的文學理論》一書中,就把中國古代的時代風格理論列為“決定的(deterministic)理論”。因為這種理論“闡明了文學是當代政治和社會狀況無意識的與不可避免的反映或顯示這種觀念”
。這種說法頗有道理。古代的文學時代風格理論認為社會現實決定了文學藝術的變化發展,文學風格的演變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任何作者都不能脫離自己具體的社會環境而創作。這種觀念反映到文學批評上,便表現為十分注重知人論世,注重對作家作品產生的具體歷史環境的考察,從而更為準確地理解和評判作家與作品。
下面介紹并討論中國古代文學時代風格理論的一些主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