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性善

我們已經知道,孔子對于“仁”講了很多,對“義”“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個人應當毫不考慮自己的利益,無條件地做他應該做的事,成為他應該成為的人。換句話說,他應當“推己及人”,這實質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雖然講了這些道理,他卻沒有解釋為什么每個人應該這樣做。孟子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在回答的過程中,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學說。性善的學說使孟子贏得了極高的聲望。

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確切地說,就是,人性的本質是什么?——向來是中國哲學中爭論最激烈的問題之一。據孟子說,他那個時候,關于人性的學說,除了他自己的學說以外,還另有三種學說。第一種是說人性既不善又不惡。第二種是說人性既可善又可惡(這意思似乎是說人性內有善惡兩種成分)。第三種是說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惡(詳《孟子·告子上》)。持第一種學說者是告子,他是與孟子同時的哲學家。《孟子》中保存了他和孟子的幾段很長的辯論,所以我們對于第一種學說比對于其他兩種知道得多一些。

孟子說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學說,與上述第二種學說的一個方面有某些相似之處,也就是說,認為人性內有種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還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這些成分,他認為就是人與其他動物共有的成分。這些成分代表著人的生命的“動物”方面,嚴格地說,不應當認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論證,來支持性善說,有段論證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擴充,就變成四種“常德”,即儒家極其強調的仁、義、禮、智。這些“德”,若不受外部環境的阻礙,就會從內部自然發展(即擴充),有如種子自己長成樹,蓓蕾自己長成花。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爭論的根本之點,告子認為人性本身無善無不善,因此道德是從外面人為地加上的東西,即所謂“義,外也”。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為什么人應當讓他的“四端”,而不是讓他的低級本能,自由發展?孟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應當發展“四端”,因為只有通過發展“四端”,人才真正成為“人”。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離婁下》)他這樣回答了孔子沒有想到的這個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平县| 莫力| 察隅县| 商河县| 台州市| 革吉县| 金湖县| 洛宁县| 开原市| 福清市| 炎陵县| 伊川县| 马边| 长武县| 瑞丽市| 漠河县| 磐安县| 永修县| 抚宁县| 雷山县| 东阳市| 墨玉县| 安乡县| 土默特左旗| 肥西县| 定安县| 和政县| 天长市| 乌什县| 长汀县| 定南县| 扎囊县| 分宜县| 平昌县| 大安市| 乐山市| 宜兴市| 泰宁县| 修文县| 普定县| 雅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