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
關于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點是仁。義是事之“宜”,即“應該”,它是絕對的命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如果做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為。用一個常常受孔子和后來儒家的人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是直接對立的。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在這里已經有了后來儒家的人所說的“義利之辨”,他們認為義利之辨在道德學說中是極其重要的。
義的觀念是形式的觀念,仁的觀念就具體多了。人在社會中的義務,其形式的本質就是它們的“應該”,因為這些義務都是他應該做的事。但是這些義務的具體的本質則是“愛人”,就是“仁”。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有個學生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論語·顏淵》)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出,有時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在這種情況下,“仁”可以譯為perfect virtue(“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