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社會化的機構與過程

一、社會化的實施機構

1.社會化的機制

機制是事物運行的內在機理和規律,即它的各個部分是如何相互連接、并作為一個整體共同活動的。人的社會化的機制是指人的社會化過程的內在機理,它是一個相當廣闊的領域,包括社會化的實施者與社會化對象的關系模式,社會化對象的內在心理特征等。社會化對象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內在心理過程及其特征的研究基本上屬于心理學的范圍,社會化的實施者與社會化對象的關系的研究則是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領域。

對于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社會化的實施者與社會化對象的關系或機制的理解可以分為三種:教化論、學習論和互動論。

教化論將人的社會化過程視為社會化的實施者向社會化對象實施教化的過程。按照教化論的觀點,社會化的任務就是將不知不識的生物人教化成為具有群體和社會文化的社會人。對于社會化的對象來說,他的社會性不是內生的,而是由外部灌輸的。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生物人基于生物性會對社會文化、社會規范有抗拒,因此,社會化的過程就是要由實施者強制性地對其進行教化,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化對象是被動的。迪爾凱姆關于兒童建立道德感的看法是教化論的觀點,行為主義也暗含著人的被動性的觀點。

學習論將人的社會化過程視為社會化對象主動學習的過程。按照學習論的觀點,社會化過程主要是社會化對象的主動學習過程,如果沒有這種主動性,社會化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盡管外部環境(社會化的實施者)必不可少,但是,必須確立社會化對象的主體地位。皮亞杰的發展心理學強調人是積極主動的,認為人能夠判斷、規定和創造自己的行為。學習論不是主張對生物本能的放縱,而是強調社會化對象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互動論將人的社會化視為社會化的實施者與社會化對象的相互作用過程。互動論認為,人的社會化是一個由社會化的實施者與社會化對象共同參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化的實施者向社會化對象灌輸知識、價值和規范,社會化對象的回應并不一定是完全被動地接受,而是對自己的行為有所選擇,這種選擇性的回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實施者的“灌輸”行為,從而以新的方式實施社會化。所以,人的社會化是在社會化的實施者與社會化對象的相互作用、相互改變的過程中進行的。當然,在社會化的不同階段,雙方的作用和地位會有所變化。

2.社會化的機構

人的社會化是群體和社會對其成員進行塑造的過程,也是新成員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兩個行為主體:施教者和受教者。社會化過程中的施教者是將群體和社會的文化灌輸到新成員中去的一方,它們是不同類型的群體即實施機構,包括家庭、同齡群體、學習和工作組織等。受教者是接受社會化者即群體和社會的新成員,他們主要是未成年的成員。以下主要介紹社會化的實施機構。

(1)家庭

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家庭是最重要的社會化的機構。家庭是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生活共同體,它是人們來到世間進入的第一個社會群體,新成員因出生而自然屬于某一家庭,已有的家庭成員也對新成員負有責任并寄予期望,這些都必然帶來對新成員的社會化。人的一生大多離不開家庭,一個人在其未成年、甚至在其未結婚而組成新家庭之前常常依賴于他出生于其中的家庭。這樣,家庭對嬰兒 青年的社會化就是十分重要的。家庭對兒童 青年社會化的內容是全面的,包括教導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范、樹立生活目標。在前現代社會也常常包括教導謀生技能,并形成子承父業的現象。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是全面的,有時是潛移默化的。不只是父母及長者的正式教導,而且家庭氣氛及生活方式也會影響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進程。

(2)同齡群體

同齡群體有時也稱同輩群體,它是由年齡相近的人自發結成的群體,一般指幼兒 少年群體,由于這種群體的主要活動是做游戲,所以又稱游戲群體。它們一般因家庭毗鄰、家長之間的友好交往等原因而形成。同齡群體并不像家庭、學校那樣邊界比較清楚,但其群體邊界還是存在的。同齡群體對于其成員的成長即其社會化的影響是通過在游戲中扮演角色而實現的。在游戲中,他們互相傳遞著各自的知識,嘗試運用社會角色的扮演而過虛擬的生活。同齡群體中的游戲及其規則并不是參與者獨自設計出來的,而是對他們在觀察周圍的社會生活時那些引起他們較大興趣的事物的表演。由于他們的觀察并不全面,所以在游戲時也常常不符合現實邏輯。但是,在游戲中伙伴們的互相糾正和補充會起到學習知識和實踐規范的效果。另外,同齡群體對于兒童的身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3)學校

學校是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進行道德教育的場所,也是國家和社會用來傳播社會的主導價值觀的機構,它對兒童 青年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社會里學校是對兒童 青年進行社會化的重要機構。學校對學生的社會化與家庭對兒童的社會化有所不同,這些差異主要表現于:第一,社會化的內容有所不同。家庭對兒童的社會化以教導生活的基本技能和教導行為規范為主,學校則以傳授科學知識和傳播國家或辦學者的價值為主。第二,社會化方式不同。家庭是以親情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其對兒童的社會化以感情為基礎。學校是正式的社會組織,它對學生的教育是組織化的和具有強制性的。第三,社會化的具體目標不同。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目標是全面的和綜合性的,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目標則較具體、明確,它主要以教會學生掌握某些知識,提高其學習能力,當然也包括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但這一點常顯得較弱,當前我國的學校教育明顯表現出這一弱點。家庭教育和學校是互補的,二者的協調對兒童青年社會化的順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學校對學生社會化的效果也受到外部社會環境的重要影響。

(4)工作單位

工作單位是以業緣為紐帶的社會組織,它是現代社會結構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走出學校參加工作被認為是走向社會,所以工作單位是現代社會的重要代表。工作單位是組織人們進行職業勞動的場所,也承擔著對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進行教育和培訓的責任。工作單位對青年職工進行社會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它以勞動技術和工作能力為基礎展開,補充著學校教育之不足,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第二,工作單位代表國家或社會對職工進行價值教育,但職工對這種教育已有一定的選擇性。第三,工作單位的性質和內部工作環境對職工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具有一定影響。

(5)大眾傳播媒介

大眾傳播媒介是以社會公眾為對象,對其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書籍、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和讀者收聽、收看和閱讀信息承載物為目的。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播媒介對青少年的成長發生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一般說來,大眾傳播媒介以其故事性和刺激性而對青少年有特殊的影響,因為這些特點比較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在大眾傳播媒介商品化的情況下,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和發行量,更是刻意制造刺激性節目,時髦、戀愛、打斗、兇殺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是明顯的。當今,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在全球范圍內蔓延,一些青少年的行為明顯帶有消費主義取向,在這種現象背后,大眾傳播媒介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在一些發達國家,電視機被稱為“保姆”,不難想像電視節目對兒童的影響。

二、基本社會化

1.艾利克森的人類成長階段說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克森(E.Erikson)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即嬰兒階段、幼兒階段、學前階段、學齡階段、少青年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成年期或中年期、成熟期或老年期。他認為,在這八個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任務,因此也就需要心理成長以對特定的社會要求做出反應。如果人能夠成功地對特定的社會要求做出反應,就會得到積極的評價,從而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并進而對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反之,如果他不能成功地對人生任務做出積極反應,就會產生負面心理,從而對未來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例如在嬰兒期,嬰兒需要得到家人或他人的照料,如果他得到了良好的照料,他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信任感,反之則會產生不信任感。幼兒期的重要任務是對自己的肢體進行自我控制,如果父母過多限制和責怪他,他會產生羞恥感。學前期的孩子多于游戲,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持負面態度,孩子會產生內疚感。在學齡期,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活動會使其勤奮,壓抑他會造成自卑心理。少、青年要學會扮演不同角色,實現角色認同,社會化不足會出現角色混淆。青年期人將經歷求愛與建立家庭,如果遭遇挫折就會產生孤獨感。人到中年要養家,教育子女,成功則有成就感,不成功會產生停滯感。人到老年常常會回憶和總結自己的一生,如果認為自己的一生是令人滿意的,就會產生完善感,反之就會陷入追悔和絕望的情緒之中。

2.兒童 青年社會化

在關于人的社會化的研究中,最集中的問題是對兒童 青年社會化的研究,因為這一階段是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即社會化的主要時期。我們把從嬰兒時期到青年時期的社會化稱為基本社會化。研究表明,這一時期每一階段成功的社會化都會對人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1)嬰兒 學齡初期的社會化

人剛來到世間既不能自理,也沒有心理活動。在這一階段,隨著生物體的發育,家庭應該教他基本的生活技能,并啟發他的心智的發展,包括使他能分別自我與非我。在幼兒期,個體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除了家庭生活外,同齡群體的游戲成為他們的重要活動,在這一時期,幼兒開始產生道德感,除了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外,學習知識和行為規范,培養其道德意識是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學齡初期相當于小學階段,學習知識是他們社會化的重要內容,而從家庭教育向學校 家庭教育的轉變對兒童社會化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2)少年期社會化

少年期(12—15歲)是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些明顯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其生理上日趨成熟,但仍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狀態;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有很大提高;興趣廣泛,好奇心強;自我意識形成,個人尊嚴意識的建立,人生觀和世界觀開始萌芽。在這一時期,少年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但因其生理、心理的不完全成熟而處于獨立意識與依賴性相互摻雜的狀態。正是因此,少年期的社會化對于個體的成長來說十分關鍵和重要。在這一時期,少年不但要學習文化知識,而且要開始相對獨立地實踐社會行為規范,要對各種新奇的外部事物進行判斷和選擇。由于少年的好奇心強、社會價值多樣化、少年的經驗很少,因此給他們的選擇帶來困難,而一旦選擇失誤可能會對其成長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所以,從社會化的角度來看,少年期是社會化的“危險期”。在這一時期,如何實現家庭、學校、社會幾個方面的良好配合,對少年給予適當的監護、鼓勵他們健康發展,對于少年成長來說十分重要。

(3)青年社會化

青年期(14、15—20歲左右)是基本社會化的最后階段。青年的特點是: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于成人;愛情萌芽產生;學習興趣廣泛;思維能力強;世界觀、人生觀基本形成。青年階段人有“六大高峰”:體力高峰,機體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智力高峰,人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及二者的最佳配合在青年階段;特征行為高峰,人的性機能成熟,有求偶的要求;社會需要高峰,對衣食住行的要求急劇增長,對理想和前途思考較多;創造高峰,青年受傳統的影響比成年人少,富于想像力和創造力;超常行為高峰,青年是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期,青年在情緒和思想上尚不穩定,容易發生越軌行為。由于青年期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國家、家庭和社會都十分重視青年社會化,也格外關注青年社會化遇到的困難。

3.少年 青年社會化遇到的問題

少年 青年期是人的生理、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其廣泛接觸社會從而面臨眾多選擇和挑戰的時期。這種挑戰主要來自如下一些方面:

(1)心理上的斷乳

心理上的斷乳也稱社會性斷乳,它是相對母體對嬰兒的生理上的斷乳,即停止母乳喂養所造成的對嬰兒成長的威脅而言的。心理上的斷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力圖脫離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監護、獨立自主地進入某些社會生活領域,但是他們又經驗不足,從而產生的危機狀況。其性質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會性的。它一般反映為少年、青年不愿向家長和師長述說自己的想法,自己因缺乏經驗和主見而猶豫不決、焦慮不安,在行動上則帶有混亂的特征,正如《少年維特的煩惱》所描寫的那樣。對少年、青年的成長來說,猶如生理上的斷乳,對少年、青年是一個危機,也是一次考驗。心理上的斷乳或社會性斷乳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過的階段,它是一個人從依賴他人到相對獨立,并進一步走向更加獨立的生活的中間環節。心理上的斷乳對于不同個體、不同家庭和不同社會條件下的個體、不同文化下的個體的威脅也不同,這種危機所發生的層面、強度也不同。比如,農業社會中少年、青年所遇到的心理斷乳的危機比現代社會要小得多。要減緩心理斷乳對少年、青年的沖擊,施教者主動加強與少年、青年的溝通是很重要的。

(2)社會價值觀念的多樣化

社會價值觀念是指社會群體、社會階層、社會成員對社會現象的價值判斷,即對某一現象的好壞、優劣、正確或錯誤的判斷。由于人們認同的文化不同、經歷不同,他們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他們對社會現象的評價也可能不同。另外,在現代社會中新東西的出現也會引起不同群體的不同評價。這些新的社會現象的出現、價值觀念的多樣化為青少年擴大視野創造了條件,但是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也給青少年對價值的選擇,即從中選擇合理的東西帶來困難,因為青少年缺乏經驗、知識尚不豐富。錯誤的選擇常常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于是,對新的社會現象的認知、判斷十分重要。比如,對于近幾年來在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的電腦網絡(因特網),社會上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由于電腦網絡連接速度的快捷,網絡中載負著大量信息,所以,它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獲得信息。但是,網絡上的內容并非對青少年都有益,所以青少年如何對待“上網”就是一個需要認真選擇的問題。但青少年面對這種新的問題而顯得經驗不足,出現選擇上的困難。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因迷戀“上網”而不能自拔,以致影響自己的學業的并非鮮見。吉登斯曾經指出現代性對自我認同的影響,這對于青少年來說更加嚴重。

(3)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青少年階段是富于理想的人生階段,這種理想來自于社會中對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教育。任何社會群體、社會成員都有自己的理想,并作為自己的目標。但是如何對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不同的年齡群體卻有所不同。一般說來,有豐富社會經驗和閱歷的人會比較恰當地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他們站在現實基礎上對待理想、追求理想。因為經驗會使他們對理想的可及性做出比較恰當的判斷。青少年則不然,由于他們的知識不足、經驗短缺,而且富于想像,所以他們往往缺乏對理想的可及性的判斷,因而有時顯得過于理想。當懷有純真理想的青少年走向復雜的現實生活時,非理想的一面就會對他們造成巨大刺激,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人生觀、社會觀和世界觀,影響他們的社會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種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是青少年教育的理想化。社會總是希望將比較理想的東西告訴青少年,并用來模塑他們,而對社會現象組成部分的負面的東西介紹不足。這就使得青少年在走進真實的社會,特別是面對不理想的現實時會有挫折感,有時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對自己所受教育的懷疑。

(4)社會的迅速變遷

迅速的社會變遷是使青少年社會化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在比較穩定的社會,人們對某一社會現象的看法也有較大的穩定性,會形成較為明顯、穩定的價值觀,并且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發揮著社會化的作用。比如在農業社會,由于重大的科學技術的發明很少,人們又長期生活于封閉的環境中,所以,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很少發生變化,或者說它們只是發生緩慢的進化,而形成比較一致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的社會化是在無選擇的情況下按照習慣進行的,不會發生多大困難。在一般社會條件下,新的社會現象的出現是漸進性的,也沒有集束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對社會變遷有相當大的適應性。但是,在迅速變化的社會,各種新現象、新觀點不斷涌現,一些價值觀念來不及沉積下來即被更新的觀念所取代。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實際上處于文化、價值、規范的流變之中,而難以形成比較固定的可以效仿的東西。有時,這些不斷涌現又很快變化的東西還可能會削弱社會的主流文化,而這對青少年社會化是一個威脅。對后發展的、開放的社會來說,“時間壓縮”的效應十分明顯。時間壓縮是指本來在某一社會中的較長時間內發生的變化,在另一社會中的較短時間又反映出來的現象。比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發生了明顯的時間壓縮現象,這使得新的社會現象的發生比較密集。在迅速變化的社會中,青少年的社會化也遇到了挑戰。

(5)代溝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用“代溝”(generation gap)的概念來形容兩代人之間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她認為,整個世界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輕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們年長的人——隔著一條深溝在互相望著。這條溝壑是人類親手挖的,人類發明的技術把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前成長起來的人與此后成長起來的人分開了。她認為,當新一代到了上大學年齡的時候,年輕人和老年人都是極為孤立的。老一代的魅力已不復存在,他們會莫名其妙地走入窮途末路,不會有繼承人。站在溝的另一側的年輕人面對著一個沒有楷模和先例可援的世界。

如果從人的社會化的角度看問題,就會發現代溝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嚴重問題。在價值觀念方面,兩代人會有很不相同甚至相反的看法;他們在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方面也有許多不同。當青少年沒有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楷模可以效仿之時,文化繼承意義上的社會化就不能進行,代之而來的可能是青少年在同輩之間的模仿和時髦的流行,這會形成亞文化,而且與以往世代積累起來的文化產生隔閡。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社會化的性質、機制及后果都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三、繼續社會化與再社會化

1.繼續社會化

繼續社會化是人們在基本社會化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以適應社會生活、適應角色變化的過程。當一個人完成了基本社會化、從純粹的生物體變為社會人,并作為一個基本合格的社會成員進入社會生活之后,他還會遇到許多新問題需要解決。他們需要扮演新的角色,需要完善新的角色。正如前述哈維格斯特、艾利克森所指出的那樣,人到成年之后會遇到種種人生任務,這些任務不能圓滿解決會引發多種問題。這樣,當人的基本社會化結束之后,人們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就是必須面對的問題,這就是繼續社會化的任務。

繼續社會化的原因在于,隨著社會成員自身及環境的變化,他以往在基本社會化中所學到的知識已不夠用,從而需要學習新的知識。這里又有兩種情況:第一,在人的發展階段中需要扮演新的角色,從而需要學習與這些角色相適應的技能、知識和規范。比如,人要結婚、組成家庭、為人父母、贍養父母、自己進入老年,對于這些人生發展不同階段所需要的知識,基本社會化并未解決,因而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繼續社會化。第二,在扮演同一社會角色時需要不斷學習。隨著知識和技術的變化,社會對不同角色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這也要求社會成員不斷學習,適應這種變化,實際上這是角色內學習。比如,技術人員必須學習新技術、熟悉新的職業規范,以面對知識技術老化的問題;老年人要面對老年期所遇到的各種變化,包括生理上的變化、家庭結構方面的變化,學習新的知識、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適應現實生活。

從通俗的意義上來說,繼續社會化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繼續社會化所要學習的知識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生活方面的知識、職業活動方面的知識、社會生活方面的知識等等。一般說來,社會學更加關注與人的角色轉變相關的繼續社會化,即當社會成員(社會群體)的角色發生重要變化時他們的學習和適應過程。比如,人到中年時他們怎樣經營自己及家庭的生活,步入老年時人們又是怎樣去適應生活、打發時間;體制變化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也要發生變化,他們怎樣去應對;一個人換了工作崗位,他怎樣去盡快適應新崗位的要求,做好工作。這些都是繼續社會化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發現,繼續社會化是在基本社會化的基礎上,人們為了適應生活的變化充實自己的過程,這是任何一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

2.再社會化

再社會化是由于原來的社會化失敗或其基本上已不適用,而重新學習社會的價值和行為規范的社會化過程。再社會化就是在某些重要方面對人的重新社會化。再社會化有如下兩種原因和情況:

第一,原來的社會化失敗,某些人不再遵從原來社會化所倡導的基本價值和行為規范,認同和采取了反主流文化的行為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流價值的代表者認為原來對這些人的社會化失敗了,為了維護社會的利益,必須對這些人重新進行社會化,在他們那里重新樹立社會的主導價值和行為規范。比如,犯罪分子即是社會化的失敗者,他們違反社會倡導的基本價值,嚴重傷害了他人和社會的利益,職能部門和社會進行強制性的改造,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而重新認同社會的主流價值,即是再社會化。這種再社會化是在當事人不情愿的情況下進行的,總的說來他們處于被動地位,因此又稱為被動再社會化。

第二,原來的社會化的成果基本上已不適用。在某種文化背景下一個人完成了社會化,就是認同了這種文化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與行為規范,并在社會生活中去實踐這些規范。但是,由于文化的差異性,當在甲類文化中完成了社會化的人進入與之不同的、異質性的乙類文化時,原來社會化的成果在一些重要領域都不適用。在這種情況下,進入異質文化的人們必須重新學習新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以適應生活,這也是再社會化。比如,在儒家倫理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進入西方國家,在競爭性文化中長期生活,他們就必須改變自己原來的某些觀念和行為方式,像西方國家的人那樣去思考和處理問題,以求成功地同別人打交道,這就是再社會化。在西方成長起來的人進入東方文化國家長期生活也是如此。當然,這種再社會化并不一定是在其生活的所有領域同時進行。他可能首先在工作和公共生活方面學習新的東西,而在家庭生活中保留原來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所以,這種再社會化并不一定是全面徹底的再社會化。與第一種再社會化相比,這種再社會化可以稱為主動再社會化,因為要適應新的生活,他必須主動去學習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雖然這種“主動”也帶有被迫的成分,但它與第一種情況下的強迫學習還是有所不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都市| 台湾省| 蛟河市| 定安县| 巴林右旗| 星座| 宜川县| 柯坪县| 巩留县| 集贤县| 合作市| 志丹县| 五家渠市| 高陵县| 正安县| 夹江县| 鹤壁市| 渑池县| 河曲县| 广宁县| 新干县| 讷河市| 略阳县| 德清县| 沭阳县| 宽城| 平邑县| 张家口市| 肇东市| 英吉沙县| 上饶市| 伊宁县| 内丘县| 洛宁县| 临澧县| 巴里| 阿拉善盟| 新乐市| 长丰县| 张家港市| 古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