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社會化與個性發展

一、個性及其形成

1.什么是個性

個性(personality)也稱人格。按照研究人的社會化的社會心理學家們的看法,人的社會化就是使個體通過社會化形成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而走出由本能支配的狀態。在社會心理學家看來,個人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就是個性。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不同流派對個性有不同的看法。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S.Freud)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的,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它包括人類本能的性的內驅力和被壓抑的傾向;超我是個體對社會的道德限制和楷模進行內化的結果,它是人的行動的檢察官;自我是來自本我但又經過外部世界影響而形成的知覺系統,它既監督本我,又滿足自我。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一個能量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精神能量或性能量不斷得以構成、再構成、尋找途徑、貯存并得以釋放。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分析了眾多對于個性的定義,認為可以從不同角度,比如個人特征、人的行為的整體性、個人對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來理解個性。他認為個性是存在于個體之中的那些決定他對其環境做出適應的精神生理系統的動力組織,個性的本質特征在于其本性是一個開放系統,能夠自由地同周圍環境創造性地交換物質和能量,并具有某種自我平衡狀態和內部不斷增長的組織化趨勢。

在社會心理學家們看來,個性是人們行為的基礎,也是個體行為差異的基礎,個性對個體的行為具有某些導向作用,因此可以用一個人的個性特質和態度去預測他的行為。有的學者更進一步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是由他的個性和他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個性作為個體的穩定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現為它的傾向性,即在一定的、具體的條件下對個體的某種態度和行動的積極的、選擇性的推動。個性主要表現在興趣、氣質、性格等方面,具有不同興趣、不同氣質、不同性格的人面對同一社會現象會有不同的反映,這種態度和行動上的差異性就是個性在發揮導向作用。

2.個性的形成

社會心理學家一般傾向于個性(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結構,他們都注意到個性的生理基礎,也注意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總體而言,人的個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個體在后天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而成的。個性以生理素質為基礎,但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化過程對個體的個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個性以個體的生理素質為基礎。以人們的興趣而言,可以發現不同個體自幼就可能有不同的興趣,即使是雙胞胎也是如此。還有,總體說來,女孩子文靜的比例遠比男孩子高,男孩子好動、興趣容易轉移被認為是正常的,孩子們生來就有的興趣和態度方面的差異,被認為是生理因素在發揮基礎作用。這種差異不但表現在性別方面,也表現在體質方面,體質孱弱者與體格健壯者的行為特征常有所差異,也是生理因素發揮基礎作用的一種表現。

社會因素對人的個性的影響是重要的和明顯的。這種作用表現為,雖然人的個性有先天的生理基礎并對個體特點有基礎性影響,但是人后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社會化過程可以對那些基礎性的傾向和特征有所改變,使得他的態度和行為的傾向性得到強化或被抑制。比如,父母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自主地做選擇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通過集體性的小組活動也以使那些內向性格的人變得比較開放;一個自認為能力不強且內向的人在成為小組負責人后,經過鍛煉可能會成長為外向的、有較強能力的領袖;一個性格開朗的人遭遇一系列人生挫折可能會變得憂郁。所有這些都表現為社會因素對個性的影響,可以說,人的個性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的,社會化過程對于人的個性的形成起著某種決定性的影響。

二、社會化在個性形成中的作用

1.個性與社會個性

帕森斯認為,人格(或個性)也是一個系統,社會通過社會化的機制將文化模式 價值、信仰、語言和其他符號內化為人格系統,使人格系統得以結構化,通過這一過程,行動者才愿意把動機的能量投放于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規范,進而使人格系統與社會系統的結構相一致。帕森斯是從塑造角色的角度來分析社會化在形成人格(個性)中的作用的,這里反映的是社會對后來者的角色期待和塑造。

一個人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經過較長時間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化會形成個性。不同個體因其生理基礎和所經歷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同,其性格會有某些差異,但是它們又會有許多相同之處,這是由文化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所導致的。在同一個群體或社會中,個體社會化的外部文化環境是相同的,群體或社會則用同一種標準去要求、塑造同一類個體,其結果是同類個體有相似的個性。社會心理學家把同一群體中多數成員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稱為“社會個性”(Social Personality,或稱“社會人格”)。弗羅姆認為,社會個性是一個集團的大多數成員性格結構的核心,是這個集團共同的基本經驗和生活方式發展的結果。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民族、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們構成了不同的群體,他們都具有獨特的心理和個性,即形成不同的社會個性。這種社會個性被模式化,并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而成為人們的共識,并成為一種角色期待。比如,社會上有男人性格與女人性格、老年人性格與年輕人性格、東方人性格與西方人性格、農民性格與知識分子性格之分,實際上就是指的社會個性。社會個性實際上是一個群體中成員個性的共同的方面。社會個性建立在個體的個性基礎之上,是群體中大多數人共有的個性特點。

2.雷同性格與人的能動性

人的個性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又是社會的權威機構對新成員進行教化的過程,于是這里就出現一個問題:社會化機構用共同的標準對其成員進行社會化是否會導致成員的雷同性格。雷同性格是同一群體的不同成員的個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現象。從社會個性的角度看,雷同性格是社會個性所反映的群體成員個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過不同部分而處于支配地位的現象。群體成員好像是一個模型造出來的,他們在態度、行為特征上高度一致,而缺乏差異。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不可能的。在群體和社會對其成員進行社會化時,如果過分地控制了他們,壓抑他們的不同想法,追求高度一致性,有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雷同性格。這樣看來,雷同性格是對群體成員過度社會化的結果。過度社會化在個體身上會造成內陷式性格,即成員缺乏自信和主動精神,缺乏創造性和獨立見解;在群體方面過度社會化會造成成員們的雷同性格,他們在看待問題的價值觀、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式高度一致,缺乏不同見解和對既定規范的任何挑戰,使群體缺乏活力。顯而易見,過度社會化可能會帶來群體成員的高度一致性,但并不利于群體的發展。在大多數情況下,過度社會化是同集權體制、自上而下的單一的社會化方式相聯系的。

在現實社會中,群體成員性格基本雷同的現象比較少見,因為造就雷同性格就意味著對成員的有差異的生理基礎作用的否定,就意味著要嚴格控制成員社會化的環境,使其具有封閉性。然而在現實中這是十分困難的。在現實的社會化中,個體不是作為完全被動的客體出現的,他實際上是一個能動的行動者。在人的生物性并未被完全壓抑(實際上這也不可能),對外部環境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況下,人們基于有所不同的經歷,借助于活躍的意識,會在社會化過程中發揮一定的能動作用,即在一定范圍內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長久下來就會形成有自己特點的個性和性格。群體成員之間有較大相似性,同時又容納了某種程度的差異性的狀況使群體具有活力,也有利于群體的發展。

三、個性與民族性

1.個性與民族性的關系

社會個性是一個群體的成員所共有的個性特征,是指成員個性中共同的方面。當我們把群體視為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時,這種社會個性就是民族性和國民性。民族性是一個民族的大多數成員共有的個性特征,國民性則是一個國家的國民所共有的個性特征。在民族國家,民族性和國民性具有一致的含義。在多民族國家,民族性和國民性雖有差異但也常常被視為相近或相同,它是指一個國家的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動形成的共有的個性特征。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一個族群的廣大成員由于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會產生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包含了共同的個性特征。在多民族國家,由于民族文化之間的普同性和民族之間的交往與融合,各民族之間也會形成共同的個性特征。比如通過千百年的交往與融合而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實際上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長期互動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各民族相互取長補短,并形成有共同特點的文化特征。當我們把這種共同的文化和個性特征放入國家層次分析時就是國民性。當然,在多民族國家,較大、較強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交往和融合中可能會占優勢,在共同的社會個性中也有較多體現。

2.關于國民性的研究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一個族群的“眾數”的個性問題就是民族性或國民性的課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在此之后,美國的一些文化人類學家開展了對現代國家(如日本、德國、俄國)的國民心理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這些成果為美國戰后的國際政策提供了參考。美籍華人學者許烺光對中國、印度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進行比較,并指出其差別:中國人以情境為中心的處世態度、美國人以個人為中心的處世態度和印度人以超自然為中心的處世態度。在社會學家中英格爾斯從“眾數人格”的角度研究了國民性,而這一研究是其人的現代化研究的組成部分。英格爾斯的國民性研究也影響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同類研究,比如,我國臺灣地區、大陸的社會學者和人類學者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掀起進行國民性研究的高潮,以分析國民性與現代化的關系。

3.中國國民性的特點

中國國民性概指的主要是華夏民族的性格特征。近代以來,許多學者研究中國的民族性、中國國民的特性、中國人的心理、中國人的性格等問題,基本上講的是相同或相似的東西,即民族的社會個性或國民的社會個性。

中國國民性基本上是建立在農耕文化之上的。農耕文化與以家庭、家族、村落為特點的居住模式相結合形成了相對封閉和保守的、以人倫為取向的文化特征,并內化為民族成員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學者們對中國民族性、中國人的性格有多種不同的概括,或褒或貶,這與研究者的視角和研究目的直接相關。

有的學者從在基本社會化的過程中個性發展的角度看中國人的個性特征:在嬰兒期個體一般受到寵愛和照顧,容許其養成對家庭成員的依賴性;在孩童早期家長要求其抑制感情,不重視人的自主自發的行為;在孩童后期,社會化中要求孩子懂事、順從父母,避免親子沖突,忽略個性問題,并建立以恥辱感為主體的自察能力;在少年期,家庭要培養他勤勞吃苦的習慣,學習人情關系;在青春期,要求避免對性的過分表現,要養成包涵、謙虛的觀念;在青年期,家庭和社會要教導青年服從權威、尊重傳統,緩慢地達到自立。

林語堂從比較平和的角度去概括中國人的性格,如老成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常樂、幽默滑稽、因循守舊。有的學者認為,在以儒家文化為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個人通過家族主義、地方主義和道德規范的整合而形成集體主義文化。從價值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人重傳統和權威、重農和重功名、重仁義忠孝,在這一總的價值系統的支配下,中國國民性有如下特點:看重權威、保守、依賴性、順從、禮讓、謹慎、勤儉、忍耐、安分。

在傳統文化模式的影響下中華民族成員的個性特征有某些共同之處,隨著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及外來文化的傳入,特別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國民性也在發生某些變化。


【推薦閱讀書目】

黃育馥:《〈人與社會〉:社會化在美國》,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伊恩·羅伯遜:《社會學》,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依田新:《青年心理學》,知識出版社1981年版。

克特·W.巴克:《社會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林語堂:《中國人》,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

劉豪興、朱少華:《人的社會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瑪格麗特·米德:《代溝》,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波普諾:《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沙蓮香:《中國民族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楊國樞:《中國人的性格》,(臺)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版。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股票| 高州市| 龙泉市| 千阳县| 吉首市| 湖南省| 通山县| 闵行区| 弥勒县| 清涧县| 会理县| 香港 | 吴堡县| 枞阳县| 潼南县| 车致| 交口县| 阿坝县| 广河县| 法库县| 贵州省| 抚顺市| 河东区| 项城市| 军事| 南乐县| 江安县| 云梦县| 普洱| 微山县| 贡山| 唐山市| 棋牌| 荃湾区| 探索| 马鞍山市| 化德县| 五大连池市| 张家界市|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