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人的社會化的含義與內容

一、什么是人的社會化

1.人的社會化的概念

人有生物性與社會性兩重屬性,人的這兩重屬性在個人身上的表現和作用是不同的:生物性是與生俱來的東西,社會性則是后天習得的。生物性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社會性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指導著人們的行為。這樣,人在社會上生活就必須增加自己的社會性。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也在探究生物因素對人的社會行為的意義,社會生物學認為,人的社會行為均有其生物學基礎,它是由或部分是由人們的基因決定的。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但并不是由純粹的生物個體組成的。組成社會并在社會中活動的是認同一定文化、遵從一定社會規范的社會行動者,即社會人。但是,人并不是一來到世上就自然地認同和承載了社會的文化,并能按社會規范去行動,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社會的文化,成為社會之一員,參與和創造社會生活的。一個人從生物體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

在社會科學和現實實踐中,“社會化”一詞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經濟學中,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是它的一個重要特征,這是相對于前資本主義時期人們可以獨立地生產某種產品而言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大生產使得任何人都不能說某一產品是由他一個人制造的,或者說,在社會高度分工和專業化的情況下,任何一件產品都凝結著多人的勞動,這就是產品的社會化。社會化大生產使產品具有社會化的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走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位制模式,用市場化的方法去配置社會資源。在生活服務范圍內推動了一系列社會化服務的活動,這里的社會化是指服務活動要面向社會和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服務。

社會學中所講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主要是指人的社會化。人的社會化是一個人學習社會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會性、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這里所說的“社會的文化”,包括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群體(社會)的多種形式的文化,主要是該群體、該社會的價值觀和各種規范。一個人學習這些價值觀和社會規范,認同了這些文化,也就是增加了自己的社會性,同時也就降低了由生物性驅動的行為,從而能夠作為社會人去獨立和有效地參與群體和社會生活。在這一過程中不是人的生物體被壓制,而是人的先天就有的生物性沖動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代之以用人的社會性去指導人的行為。

2.人的社會化的含義

在這之前本書已經指出,社會是人們社會交往的產物,它是人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通過積累和選擇而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它是社會關系的體系。社會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它與純粹自然的東西是根本不同的。一個人以生物體的形式來到社會上,實際上是遇到了一個異己的存在物,而這個生物體又必須在這個異己的社會中生活。在生物體不能自發地產生社會生活經驗的情況下,個人就必須學習社會中已經存在的經驗,社會也必須向個人傳授已有的知識,這就是社會化。所以,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人的社會化就是個體吸收社會經驗,由二者的分立走向二者的融合。這種融合是以個體減少自己的與生俱來的生物性,增加自己對社會知識的獲得、增加自己的社會性來實現的。具體說來,這種社會化就是個體要學習他將參與其中的各種具體社會(社會群體)的知識、規范、價值觀念和生活技能,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社會人,參與社會生活。從這種意義上來講,社會化是個人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發展自己的社會性,把自己整合到群體中去的過程。

整合(integration)也稱社會整合,它是社會學家斯賓塞從功能主義角度提出的一個概念,而且在功能學派那里得到了發展,成為社會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帕森斯從理論體系上發展了社會整合概念,甚至吉登斯也討論系統整合與社會整合問題。在斯賓塞那里,整合指的是社會各組成部分的一體化問題。與整合相對應的概念是分化、分立。在斯賓塞看來,社會是一個有機體,隨著社會的規模的擴大,它內部的分工、分化也就越發展,這必然要求各部門、各部分之間的相互協調,這種協調的機制和狀態就是整合。所以,整合是整體的各部分之間相互協調、結合成一個有機體的過程和狀態。社會化就是減少或消除個人與群體和社會分立狀況的機制,通過對個體的教化,達致他們之間的協調和整合。

在社會化過程中所謂人的生物性被抑制、社會性得以增強是從個體發展的趨勢和從比較意義上而言的。一個人來到世間最初只是一個生物體,他表現出來的也只是生物性本能。隨著個體的發展和被置于社會生活之中,人的行動越來越少地受本能支配而受其社會性影響,這表現為他在行動中受社會規范、社會文化的影響,這就是社會化。另外,人的社會化的增強并不是要壓抑人的生物機體和降低人的生物機能。實際上,人在來到世間之時其生物機能遠不如青少年時期發達。從嬰兒到青年是人的生物機體快速成長的階段,也是人的社會化的主要階段。在人的生物機能和社會性都快速發展的時期,社會化的任務就是要使人的行動少受生物本能的影響,而更多地受社會文化、社會規范的影響,即在他參與群體生活、社會生活時,用群體規范指導自己的行動,以實現與他人的合作。所以人的社會化絕不是要削弱人的生物機能。

人的社會化是一個過程,而且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一個人從純粹生物體變為社會人是隨著人的生物體的成長而發展的,隨著人的生物體的成長,社會對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時也對他進行教化,而個人在此過程中學習、選擇接受社會的文化,于是其社會性得以增強。就時間而言,人的社會化一般指從人的出生到其成為基本合格的社會成員即青年這一階段。當然,從廣義上來說,一個人學習社會文化的過程是伴其一生的過程,這是個人的廣義社會化。

社會學關于社會化的研究有三種角度,即個性發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社會結構的角度。從個性發展的角度看社會化,則社會化是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這是社會學中的社會心理學的立場。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社會化是社會和群體向個體傳輸文化,個體學習和認同文化的過程。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社會化就是使個體變得具有社會性,而其結果是培養合格的社會角色。

二、人的社會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社會化的必要性

(1)從個人角度看社會化的必要性

作為生物體的個人并不是自足的體系,即他不可能自給自足。無論是人在幼年時期還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須通過參與群體生活并通過群體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在人的未成年期,人需要從家庭和其他社會群體中獲得基本的物質資源以維持其生命,也需要通過參與社會群體獲得感情上的支持。20世紀早期關于“狼孩”的發現和在“被隔離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在后來的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充分說明人在早期社會化的重要性。在成年階段,人也必須通過參與群體、以群體的方式去獲取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個人要參與群體、同群體成員合作就必須了解群體的文化、價值和規范,而不是群體依就于生物性的個體。由此看來,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進行社會化。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人也必須社會化。人類社會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的,而且其發展在不斷加速。人要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繼承人們在以往創造的文化,并不斷學習人們創造的新經驗、新知識,這也是人的社會化。

(2)從社會角度看社會化的必要性

社會實在論認為,社會有自我維持和發展的取向,這種取向反映在社會的參與者對于未來期望的向往和為其建構基礎的努力之中。一個家庭和家族、一個組織和團體、一個民族和國家都在自己的當今努力中建構著未來,都在追求自己的延續和發展。一個社會要延續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員了解已有的文化遺產,認同社會的主導價值,遵循社會的行為規范,這就是對新加入成員的社會化。對一個家庭來說,新一代的來臨實際上是家庭世代繼替的開始,為了使這種世代繼替能順利進行,長輩必然要對新一代進行教化。對于一個民族來說也是如此。此外,一個社會要發展,必然要求其成員有較高素質。從宏觀上來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發展,必須全面提高民族成員及國民的素質。要提高他們的素質,就必須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這也是成員社會化的過程。

2.人的社會化的可能性

對于個體特別是對年輕的個體來說,對其進行社會化是可能的。這種可能性主要來自于如下幾個方面。

(1)人有較長的依賴生活期

人類的進化是一種進步,同時也伴隨著初級的獨立生活能力的喪失。許多哺乳動物的初生幼仔發育良好,能夠較快地獨立生活,但人卻不然。人類具有的社會性群體生活的特征使新生兒,乃至幼兒和少年變得無能。這就是說,新的個體要生存就必須依賴他人、依賴群體和社會。一般說來,人的嬰兒、幼兒期基本上是完全依賴期,少年期乃至青年期屬于部分依賴期,即他們在基本生活能力和謀生能力方面都比較欠缺,而必須依賴他人。這種依賴性使群體和社會對新的社會成員實施社會成為可能,即老的群體成員(比如父母)可以利用新成員的依賴性向其傳授滿足其需要的技能、知識和規范。這種傳授包括細心教導、因勢利導,也包括運用由于依賴性而形成的權力,即迫使新成員遵從群體和社會的規范。人的較長的依賴生活期使其學習十分豐富的文化成為可能。

(2)人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也是人的社會化的生物基礎,這種學習能力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積累而成的,現實的學習能力則是人的先天素質、社會歷史遺產和個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學習能力不但包括模仿能力,而且包括創造能力,后者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新知識的能力,也是人類優于動物的能力。馬克思曾經說過,在蜂房建筑上,蜜蜂的本事曾使人間許多以建筑師為業的人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種以人的發達的大腦為生物基礎的學習能力是人的潛能,是十分豐富的。這種學習能力配之以適當的社會條件,可以使人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和規范。這樣,隨著個體的成長及其學習能力的開發,他就可以不斷學習社會的知識,增強自己的社會性。

(3)人有語言的能力

語言是人們在共同勞動及其他活動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作為文化的一種形式,它是被同群體成員共享或共同使用的。語言有文字語言、口頭語言、符號語言、肢體語言等形式,語言承載了行動者(話語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和價值,它是人類傳達信息、溝通思想的工具。由于語言,特別是文字語言具有儲藏的性質,所以它可以將人類的經驗保留下來。而后人因為具有共同使用這種語言的能力,因此可以學習以往世代的經驗和知識。在同一時代,人們可以用共同的語言相互交流和溝通。語言不僅有助于人們相互交流,也有助于人們學習間接知識,從而擴大自己的視野。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語言也在發生變化,它一方面變得更豐富,另一方面變得更精練。比如學術上和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更有概括力的概念,出現了一些縮略語等。由于人有語言的能力,可以通過接受文化教育和參與社會生活等方式學習語言,所以人們也就能夠借助這些語言更有效地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

三、人的社會化的內容

1.人類發展的任務

一個人從出生到老年會參與多種社會生活,從而也就需要學習多種知識。哈維格斯特(R.Havighurst)在《人類發展》中將人的一生分為六個階段,指出了各個階段所要完成的任務。在幼兒期,人主要學習吃飯、穿衣、走路、說話,形成有關社會與事物的簡單概念,學習區分善惡;在兒童期,通過游戲學習一些動作技能,學習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學習文化知識,發展道德感;在青年期,要與同齡男女交際,準備選擇職業,為結婚和組織家庭做準備,學習作為行動指南的價值與倫理體系;在壯年初期,要結婚、生育、教養孩子,要選擇并從事職業;在中年期要養家糊口,對下要幫助子女成為一個能被人信賴的人,對上要照顧年邁的雙親,對自己則要適應中年期生理上的變化;人到老年,要適應退休和收入減少的生活,適應配偶死亡帶來的影響,并與同齡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哈維格斯特指出了人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面對的任務和所負有的責任,但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就具備完成這些任務的技能,這就給社會化提出了任務。

2.人的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如上所述,人的社會化主要指人從出生到青年階段的社會化,在這一階段社會化有如下一些基本內容。

(1)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

一個人出生之后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無論衣食住行,他都要靠別人的幫助才能完成。一個人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談不上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和為社會創造財富。這樣,作為一個人,其首要任務就是學習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技能。吃飯、穿衣、走路,這些與人的基本的生物性需要相關的技能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學會,這與個體生物機能的發展相關,也與人的智力的發展相關,一般需要幾年時間。應該指出的是,這些衣食住行的技能并不是簡單的動作,而是一種文化,在這些活動中包含了某種意義。比如,中國人吃飯用筷子,雖然嬰幼兒多用勺匙就餐,但是只有學會了用筷子吃飯才算真正學會了吃飯的技能。

(2)學習謀生的基本手段

作為一個社會成員,人不但是一個消費者,也應是一個生產者。人不但要通過生產而自食其力,而且要向家庭成員中的非生產者提供消費資源,另外,他還要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樣,人就必須學會謀生的技能,即通過勞動創造財富。不同時代人類通過勞動獲取財富的方式,即生產方式有不同。在農業社會,人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是在自然條件制約下的農業耕作,在工業社會,機械化生產乃至自動化生產成為主導的生產方式。顯而易見,在不同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條件下,人們學習謀生手段的內容、過程和方法也是不同的。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家庭是基本的生產單位和生活單位。一個人學習謀生手段常常是通過自幼跟隨長者,耳濡目染及模仿而獲得的,這一過程可以在十幾歲時完成。在工業社會,生產技術變得越來越復雜,一個人謀生技能的獲得需要通過正規的學徒、通過學校的學習和職業培訓,這一過程一般到二十多歲才能完成。但是,無論如何,這些謀生是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這是人的社會化的一項重要任務。

(3)學習社會行為規范

社會行為規范也稱社會規范,它是一定群體和社會中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為了保障群體生活的有序進行,人們通過長期摸索形成了與特定的群體活動相適應的、說明其成員應該如何及不該如何的不成文或成文的規定與共識,這就是社會行為規范。行為規范是人們進行群體活動的伴生物,并作為一種潛在結構指導著群體成員的行為。在群體生活和人的社會活動中,行為規范是無處不在的,這也是人類群體的社會性的證明。群體和社會的性質不同、活動的領域和場景不同,指導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也不同。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應該遵守那些不成文的規矩,這種規范在中國儒家思想那里得到了充分表現,而現代家庭中的規范的彈性則相當明顯。在朋友圈子里有大家默認的行為規范,對于一個國家的公民則有法律、法規、各種規定來規范、指導人們的生活和活動。

社會行為規范是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行為規范都由當事人創造而產生。實際上,大多數行為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通過世代積累和選擇而形成的,它們構成了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對于后來人來說,社會行為規范就是先于他們而存在的,他們必須學習和遵從這些規范才能有效地參與群體生活。學習和認同了這些行為規范,人們就會減少由于其生物性所驅使的混亂行為,也就增加了自己的社會性。當然,并非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只能被動地學習和遵從既定的規范,在社會發生迅速變化時,后來人向已有規范挑戰的情況也會出現,但這種挑戰也不是由其生物性所驅使的,而常常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

(4)明確生活目標

對于群體和社會來說,對其成員進行社會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向其灌輸主導的價值觀,并向他指點生活目標。無論從群體成員的成長還是從群體發展的角度看,群體都對其成員寄予某種期望。從深層的角度來看,這種期望主要表現為對其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即期望后來者成為群體所期望的人,這些集中表現為對人的生活目標即基本的生活目標的指點。這種生活目標的指點常常具體地表現為群體中的權威者對后來者未來職業的指點,通過對具體職業優劣之評價來引發后來者對某職業的興趣和好感。在宏觀上,這種指點則表現為對后來者人生發展方向的引導。群體對后來者生活目標的指點受群體目標、群體中權威者對自我人生歷程的反思及社會價值系統的影響。

(5)培養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是指與某種社會結構中的社會地位(或社會位置)相一致、社會對占據該地位的人的權利和義務的規范性期望的體系。具體地說,社會角色是指一定群體和社會中有特定權利和義務、并按照特定行為規范活動的人。比如,老師、學生、母親、兒子等都是既抽象又具體的社會角色,他們都代表著社會所期望的一系列權利、義務和行為規范。社會角色是社會結構中具體位置的表現,一個具體的社會就是由一系列相關的社會角色結合而成的。

從綜合的角度來看,人的社會化就是要培養社會角色,即將他培養成群體和社會認為合格的角色。比如,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希望他們成為好兒子、好女兒,教師對學生的培養是希望他們成為合格的學生。在這里,后者都是社會角色,而那些具體的兒子、女兒、學生都是角色的扮演者。社會化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他們能按照要求扮演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是與社會結構、社會位置、社會關系相聯系的,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也是十分復雜和多樣化的。人們參與一種社會生活,進入一種具體的社會和社會關系,就占有了一個社會地位或社會位置,也就要扮演與之相適應的社會角色。這樣,群體和社會對后來者的教導和指點就是在培養一種社會角色。實際上,群體和社會關于生活技能、謀生手段、社會規范和生活目標的教導都是培養社會角色的組成部分。當然,社會角色培養的內容遠不止于此。比如,在人的嬰兒 青年期性別角色社會化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在封建社會這一點特別明顯。道德社會化、政治社會化也滲透于各種對后來者的教導之中。這一切都是要將新成員,特別是未成年人培養成施教者所希望的合格的社會角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乌兰察布市| 桐庐县| 麻江县| 枣阳市| 甘孜| 五莲县| 荥阳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客服| 彭水| 西充县| 贵州省| 龙陵县| 晋江市| 黑龙江省| 宁城县| 石屏县| 合山市| 吴忠市| 贵定县| 古交市| 闽侯县| 荣昌县| 福鼎市| 沁源县| 永福县| 富蕴县| 晋江市| 连平县| 三门县| 辛集市| 乌拉特后旗| 观塘区| 含山县| 安国市| 定安县| 竹北市| 沈阳市| 静乐县| 涞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