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兒童的感覺統合訓練
- 王和平
- 4612字
- 2020-03-17 11:17:50
第1節 觸覺訓練的生理心理基礎
與人體其他感覺器官相比較,觸覺感受器是分布最廣、類型最多的感受器,這與其承擔多種功能相適應。觸覺及其他膚覺的感受器與神經系統均源于胚胎發育中的外胚層,同根同源。神經系統大多居內,是生命活動的調控中樞;觸覺感受器守外,是生命與外界溝通的重要途徑和保護生命健康的“衛士”。觸覺及其他膚覺是影響人們生活學習活動最為廣泛的感受器。
觸覺是兒童早期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并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個體胚胎發育期以及兒童出生后的早期,如果觸覺功能發展異常,就會給兒童的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在各類特殊兒童中,觸覺功能異常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觸覺功能訓練是感覺統合訓練的基本內容之一。了解觸覺的生理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觸覺功能訓練的基礎。
一、概述
觸覺(Tactile Sense)是體表受到壓力、牽引力等機械作用時相應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膚覺之一。狹義的觸覺,指刺激輕輕接觸皮膚觸覺感受器所引起的膚覺。廣義的觸覺還包括壓覺(增加壓力或持續刺激皮膚所引起的膚覺),所以一般把這類膚覺統稱為“觸壓覺”。觸覺、溫度覺和痛覺等皮膚感覺合稱膚覺。時至今日,人們對觸覺感受器的結構、觸覺信息的傳導通路及中樞的功能定位、觸覺的功能及其發育有了一定的認識,簡介如下。
(一)結構
不同的感覺的產生需要與此相適應的結構。人體觸覺及其他膚覺感受器的結構有其獨特性。有的結構復雜,具有特殊的結構,人們對其認識還不是很清楚;有的本身就是神經末梢,結構相對簡單。至今,人們對觸覺各種外周器官、觸覺的神經傳導通路及大腦的功能定位有了較為清楚的了解,對其功能作用以及發生發育也有了一定認識。
1.感受器
觸覺感受器是人體涉及面最廣的感受器官,神經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廣泛地分布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內,以感知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做出相應的神經反射。觸覺感受器主要有3種:梅克爾氏小盤、麥斯納氏小體和感受觸覺刺激的神經末梢,這些感受器的功能各不相同,感受觸覺刺激的能力也不一樣。許多膚覺感受器的功能和生理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觸壓覺的絕對感受性在身體表面的不同位置有很大的差別。一般說來,活動較大的地方觸壓覺的感受性較強。頭面、嘴唇、舌和手指等部位的觸覺神經末梢分布極為豐富,觸覺敏感性高,而背部的敏感性較低,軀干及四肢的敏感性居中。觸覺兩點閾值(用測觸器刺激兩個點,能感覺為兩點而不是一點的最小距離)來表示皮膚觸覺的感受性大小。這個閾值因皮膚上不同部位而異,如舌尖的閾值約為1.1mm,手指尖端約為2.2mm,手掌約為9mm,而背部則達67mm。
2.信息傳導通路及中樞功能定位
觸覺信息傳導入腦的過程比較復雜。軀干四肢與頭面部的觸覺傳導通路有差別,精細觸覺與粗略觸覺的傳導通路也不一樣。
精細觸覺信息是沿著本體感覺(深感覺)傳導通路來傳遞信息,到達大腦皮層的。精細觸覺感受器將機械刺激轉換成神經沖動經第1級神經元(脊神經節細胞)進入脊髓,沿著薄束和楔束到達第2級神經元(胞體位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內),由此兩核發出的纖維向前繞過中央灰質的腹側,在中線交叉到對側,最后止于背側丘腦的腹后外側核(此為觸覺傳導的第3級神經元),第3級神經元發出纖維經內囊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葉后部,部分纖維投射至中央前回,皮膚的觸覺刺激在大腦皮層形成初級感覺。
軀干和四肢皮膚的粗略觸覺與溫、痛覺有相同的神經傳導通路。首先軀干四肢淺感覺感受器的信息經第1級神經元(脊神經節細胞)傳入脊髓后角固有核的第2級神經元,然后沿著脊髓丘系和脊髓丘腦束到達丘腦的腹后外側核的第3級神經元,然后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處和旁中央小葉后部。
頭面的觸覺與該部的溫、痛覺有相同的神經傳導通路。首先頭面部皮膚黏膜的淺感覺感受器的信息經第1級神經元(三叉神經節)傳入腦干的第2級神經元(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然后沿著三叉丘系到達丘腦的腹后內側核的第3級神經元,然后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處,大腦皮層形成頭面的淺感覺。
(二)功能
皮膚的各種感覺器官是個體感受內外環境變化的重要感受器,也是個體間進行交流和認知學習的重要信息獲取途徑,如觸覺幫助個體感受并區分潮濕和干燥、熱和冷、軟和硬、平滑和粗糙等個體所接觸的環境的特質與屬性。觸覺及其他膚覺在兒童的成長中具有多方面重要功能。
1.感覺功能
體膚的觸覺感受器可以感知刺激表面的光滑程度、刺激物的質地,刺激的強度以及刺激的面積大小等,可以感受靜態物體形狀、大小等線性度量和立體構象,可以感受動態的刺激,如刺激變化方向和振動大小等。
2.防御和保護功能
個體根據觸覺信息避開外物的傷害,做出合適的行為,保護自身的安全。
3.肌肉及心理放松
刺激觸覺感受器及其神經末梢可以起到舒松緊張的肌肉和心理狀態的作用,如伸一伸懶腰、洗浴按摩體膚,可以使緊張的肌肉和心緒得以放松。母親的輕拍和擁抱會使嬰兒的哭鬧立刻終止,破涕為笑。
4.傳遞個體間的情感
觸覺可以表示親密、善意、溫暖與體貼之情,是啟迪人們心靈的重要途徑。兒童的發育過程中,成人的撫摸、擁抱、親昵等觸覺刺激,對他們形成良好的情趣情感至關重要,也是成人撫育子女的最基本的手段。
5.獎懲功能
一些觸覺刺激,如撫摸、輕拍等可以有鼓勵作用,但是過重的觸覺刺激會向刺激接收者傳遞不滿情感,使其行為受到懲戒。
(三)發育
皮膚感覺是個體感覺系統中最先發育的。其中,觸覺和痛覺最早出現,胚胎第7周的口周圍就有觸覺感受器,隨后經面部向四肢及全身分布,胚胎第11周的手和腳出現膚覺感受器,胎兒第20周感受器遍及全身皮膚。從外周到皮層感覺通路直到胎兒第29周才形成,晚于皮膚感受器的形成。新生兒的體膚觸覺已經非常敏感,結構及其基本功能發育成熟,出生后的1~2個月內就對各種觸覺刺激有豐富的反射性活動,這是他們認識新世界的主要渠道。在兒童的整個發育期內,觸覺仍然是兒童認識外部世界和自我形象非常重要的信息通道,比如學齡前兒童總喜歡對接觸到的目標摸、捏、擠和壓。
二、觸覺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觸覺是兒童最早發展的能力之一,豐富的觸覺刺激對兒童的認知、情緒情感及社會交往的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
(一)觸覺是兒童認識世界并促進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徑
觸覺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性。首先,觸覺刺激是兒童感覺、認知、運動等的發展基礎。皮膚和中樞神經系統同是由胚胎的外胚層形成的,同根同源。發育個體從胚胎到出生后的生長發育早期,觸覺刺激總是伴隨神經系統的發展,對神經系統特別是腦功能的完善起著重要且持久的作用。個體在胎兒期直到嬰幼兒期,皮膚觸覺的敏感性非常高,是個體早期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感覺通道,為其他感覺通道獲取其他性質信息奠定基礎。早在胎兒期,個體的體膚就和羊水及胎盤內壁不斷發生碰觸,刺激中樞神經的發展。出生時個體要經過產道的擠壓,接受強度較大、涉及全體肌膚的觸覺刺激,喚醒軀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在成長中,嬰幼兒吸吮母親乳頭、接受他人特別是母親的愛撫、軀體翻滾及觸摸抓握物體、嬉戲等,都使體膚的觸覺感受器得到刺激,并獲取對客體的認識,這是兒童最早的學習。這種早期的觸覺刺激,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和認識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觸覺感受器在體膚分布廣泛,觸覺的信息傳輸呈現廣泛性特點。頭面部與軀體其余部位的觸覺信息輸入通道不同,精細觸覺與粗略觸覺信息又分別有獨立神經通路通向大腦,觸覺信息的多種傳輸線路與中樞不同節段的其他神經中樞存在廣泛聯系,對促進大腦皮層下結構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觸覺在人類個體成長發育、日?;顒雍蛯W習活動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人類大腦學習活動及大腦皮層下結構協同運行的重要信息源,在人的生活實踐中起著重要作用。兒童正是通過觸覺認識客觀事物,從而認識世界、學習世界。
(二)觸覺影響兒童的社會交往
觸覺對兒童的社會交往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肌膚接觸是兒童早期與成人交往的一種主要方式。正常嬰兒出生時,給予嬰兒觸覺刺激是父母對新生兒行為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父母觸摸或擺弄孩子的身體、親吻他、輕輕搖動他等均是最早的肌膚接觸。觸覺是親子建立感情的主要途徑,嬰幼兒通過觸覺理解親人的關愛。觸覺也是影響兒童社會交往發展的重要因素。有資料表明,19世紀早期,在美國社會福利院里生活的嬰兒,幾乎得不到觸摸撫愛,盡管他們的其他基本需要得到了滿足。這種觸覺刺激的缺失,對其身心發展造成很大影響,當他們年齡大時,性格上就會出現不愿讓人觸摸,適應力較差,社交能力欠佳等特點。與正常環境中成長的,得到觸覺滿足的孩子相比,他們在生活中會有更多焦慮和緊張,社交上有更多的退縮,積極主動性欠缺。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被別人觸摸或觸碰,抑或是去觸碰別人,也是很重要的社會交往方式。事實上,人的身體動作、體態語言、情緒表達等的實現多離不開觸覺的參與。人的身體動作、體態語言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泄露情感的微妙變化,如有的人會在害怕時手捂嘴、害羞時用手遮眼睛,當人感到焦慮、憂郁或孤獨時,會做出叉手的動作等。同時,觸覺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交際方式例如握手、擁抱或親吻等,在人類的社會交往中起著獨特作用,能夠引起熱情、友誼甚至厭惡等方面反應。
此外,觸覺與視覺相互協調和整合使個體更好地認識目標的全面屬性,如對目標的細微覺察,觸覺和視覺配合比起單一感覺信息要全面、豐富。觸覺和聽覺結合使個體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情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觸覺與前庭覺、本體感覺有機統整使個體行為舉止協調、順暢、安全和高效。觸覺在兒童的社會交往、情緒情感發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成人的社會交際、情感交流中不可缺少。
(三)安全、自我保護
兒童體格的健康發展也離不開觸覺刺激。在兒童的成長中,如果每天得到更多撫摸,其體重會很快地增加,免疫系統功能也會隨之加強。相反,如果孩子從小缺乏這種接觸,他們通常會尋找一些替代的解決辦法,如吸手指或咬指甲等。有研究表明,兒童與母親或其他人體膚接觸頻率高的家庭中,兒童出現不良習慣的可能性較小。
醫學研究的結論是:觸覺刺激可以增加迷走神經的活動,增加機體的體液和細胞的免疫功能,使嬰兒對疾病有抵抗力。通過按摩,可促進嬰兒的肌肉的協調使全身舒適,孩子易安靜入睡。通過皮膚的撫觸可改善皮膚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保持皮膚的清潔和彈性。實驗證明,經撫觸的新生兒奶量攝入高于對照組。撫觸可以促進胰島素、胃泌素的分泌,增加兒童食量。
觸覺防御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對外界的新刺激適應性弱,喜歡固著于熟悉的環境和動作中,喜歡保持原樣和有重復語言、重復動作,對任何新的學習都會加以排斥。不喜歡他人觸摸,任何細微的刺激都會引起反應。人際關系冷漠、常陷于孤獨之中。怕人、遠離別人。害怕擁擠、拒絕排隊。膽小、害羞、缺乏自信。不喜歡碰觸某些粗糙的衣料或物品。怕風吹(空氣流動會使得其汗毛拂動并產生癢感)。熱天穿長袖衣服,拒絕理發、洗頭或洗臉。挑食偏食。用指尖拿東西。個人空間太大、對不經意的碰撞敏感甚至會反擊。人際關系緊張,注意力不集中、難專心、大腦動蕩不安等。這種兒童因個性孤僻、不合群,在團體中很難交到朋友,容易與人發生沖突爭吵,攻擊性強。
現代社會存在諸多不良因素嚴重干擾兒童早期觸覺功能的發展,導致兒童出現異常行為。如情緒波動大、神經質、易緊張,不善交友。愛哭鬧、惹人、黏人、固執、怕見生人或去人多的地方、同伴正常體膚接觸中發出尖叫等,性格孤僻,嚴重者不愿上學。有的會出現吮濾手指、咬吃指甲、咬撥雙唇、咬人、掐扭他人、挑食偏食等。這些異常行為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