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教育反思錄
- 劉仁山
- 7567字
- 2019-12-20 16:29:21
論法律碩士教育超越美國JD模式的發展思路
內容摘要:對于法律碩士教育能否取代法學本科教育成為法學教育主體的問題,國內有些學者主張可以借鑒美國JD教育模式,使之“逐步成為法學教育的主體”,“成為高層次實踐型和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對此,筆者通過比較分析后認為,我國的法律碩士教育不能照搬美國的JD教育模式,而應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繼續堅持法學本科教育的主體地位,讓法碩教育成為培養非法學專業本科生的基本渠道,成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一個重鎮。
關鍵詞:法律碩士教育;美國JD模式;法學本科教育
我國的法律碩士教育能否照搬美國JD教育模式,取代法學本科教育成為法學教育的主體?這是一個涉及到法碩教育在法學教育體系中如何定位的重要問題。對此,有些學者主張法碩教育借鑒美國JD教育模式,“逐步成為法學教育的主體”,“成為高層次實踐型和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筆者認為這一提法忽視了我國的法律教育主要歸屬于大陸法傳統這一現實,忽視了法碩教育與美國JD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及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不符合我國法碩教育與整個法學發展的實際需要。為了進一步闡明這一觀點,本文試采用比較的視角,以美國的JD教育為參照系,對我國的法碩教育的發展思路來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美國的JD法律教育模式
JD教育是當代美國大學法學院最基本的法律教育模式,是進入律師行業的基本途徑,它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法學教育相比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一)美國JD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法律教育被置于大學本科教育之后,其教育對象都是已接受過四年本科教育的學生,是一種類似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
在美國的JD法律教育模式之下,法學院的大門只為那些大學畢業生開放。報考法學院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已獲得某個專業的大學文憑,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數學等,至于主修的是政治學專業還是經濟學專業并沒有任何限制。在20世紀中期以前,對于大學畢業生進入法學院學習沒有限制條件,幾乎所有的申請者都可以為法學院所接受。現在,由于申請法學院的人數過多,申請者要想獲得批準,必須要在大學平均成績和法學院能力測試(The Law School Aptitude Test)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這兩項分數基本決定了申請者能否進入法學院以及進入什么等級的法學院。在1960年以前,法學院的男性白人占據絕對多數,女性只占法學院學生人口的4%,少數族群還占不到1%,現在,這種狀況已大大改觀,女性已占法學院入學生的44%,而少數族群也占到了20%。
美國為什么要把法律教育置于大學本科之后呢?有學者認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法律是一門淵深的學科,學生必須具有相當的成熟度才能對其有深刻的理解;第二,律師于國民安定、社會發展有重大關系,因此,法律教育應當具有較高起點;第三,把法律教育置于較高的平臺上,有利于法律職業本身的進步。
(二)美國JD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職業教育特點突出,不開設非法學的通才教育和素質教育課程
美國法學院JD法律教育的課程設置,政府并無強制規定,因而不同法學院開設的課程會有一些差異。但所有法學院的課程設置都以專業課為主,特別是與律師職業緊密相關的課程,因為一般的教育科目被認為是已在本科階段修完了。法學院第一年開設的課程一般都是必修課,而且所開設的課程科目基本一致,一般包括民事訴訟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財產法、刑法、法律文書等。法學院二年級和三年級開設的科目除了研究討論會和職業責任課外,通常全是選修課,供選修的典型課程有商業交易法、商業組織法、稅法、勞工法、遺產與信托法、證據法、法律訴訟程序、行政法、法律道德、沖突法、國際私法、環境法、反托拉斯法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點以及將來所選職業的需要,每學期選擇四門以上的選修課。
(三)美國JD法律教育的基本授課方式是案例法教學,這點與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大陸法系國家的講授方式差別很大,有的學者甚至稱之為“20世紀美國法律教育唯一最顯著的特征”
案例法教學肇始于19世紀末期的哈佛法學院,現在仍為大多數法學院所采用,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案例教學法的目的是通過研究判例來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像律師一樣思考的能力。在案例法教學中,學生不是單方面被動地傾聽教師講解,而是要在課前準備、預習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案例的分析與討論,而教師則通過“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達能力。蘇格拉底問答法的實施方式是學生上課前要閱讀指定的案例,事先熟悉案件的事實、等待裁判的爭點、結論和為了支持結論而提出的理由,上課時由教師就案例本身及事實增減后的情況進行各種提問,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與分析能力。學生在應對教師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時,即便已在課前花了大量時間準備,也經常在回答過程中被置于兩難境地:“他既覺得自己必須找到某種答案,但在找到之后,又開始為找到它而絕望,因為他所說的每句話都被斥為謬誤”。由于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接受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是一種痛苦的經歷,有的學生甚至在課堂上哭了、吐了、暈倒了。所以,這種嚴厲的質問方法招來了很多批評,近幾十年來在提問方式上已寬松了很多。蘇格拉底式的授課方式主要是在法學院一年級時使用,在二年級和三年級就很少見了。
近些年來,美國法學院不斷對原有的案例法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與完善,增加了一些律師技巧訓練課程,如上訴法庭訴訟、面談及咨詢、審理前的訴訟技巧、仲裁等,以提高學生畢業后從事法律實務的操作技能。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法學院又推出了法律診所教育,在學校內設立法律診所,讓學生在教師的監督下,從事法律咨詢與法庭訴訟等所有的法律業務,為請不起律師的窮人提供法律服務。除了進行實際法律診所培訓外,法學院還推出了一種經濟有效的模擬法庭培訓,促使學生重視律師辯護中的技巧。在模擬法庭培訓課程中,有的學生模擬法官和陪審團,有的模擬證人、原告、被告及雙方律師,根據事先提供的案例,來演練整個的庭審過程。現在隨著電腦的普及,學生可以利用電腦程序在課內或課外隨時演練需要掌握的律師技能。
美國JD教育的學制為三年。學生在完成三年學業后,可以獲得法律博士學位(Juris Doctor)。取得法律博士之后一般要通過一個州的律師資格考試,才可以加入該州的律師協會,在該州執業。日后如想在另一州執業,還需通過另一州的律師資格考試。現在有些州規定那些已在一州執業超過五到七年以上的律師,可不必再參加該州的律師資格考試就可以取得該州的律師資格。取得一州律師資格的律師,要想在聯邦法院執業,還須到位于該州的聯邦法院取得執業證明。美國不像歐洲大陸國家那樣,在執行律師業務前要經過見習訓練。除佛蒙特州和特拉華州規定見習是成為執業律師的必要條件外,美國其他州無需經過任何正式的見習就可以從事律師業務。因此,美國大學法學院的教育,是畢業生代理法律業務前唯一必須接受的訓練。
可見,美國大學法學院的JD教育有其獨到的模式,與世界其他國家差異很大。這正如著名比較法學者大木雅夫所說:“美國的法學院是面向已畢業的,有志于法律實務工作的人,進行專門性、技術性教育之場所。在這一點上,與歐洲大陸大學法律系的、以未必從事律師或法官等工作的年輕學生為對象傳授法律基礎知識的方式大相徑庭。”美國法學院的教學方式很少是單向的講授,而是大量借鑒與模擬了律師與法官運作法律的實際過程,重視培養學生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能力與技巧,充分體現了職業法律教育特點。
二、法碩教育與美國JD教育模式的差異
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借鑒美國JD教育創設的法律碩士教育,理論上說比傳統的法學本科教育要有優勢。法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學科,要求法律職業者不僅具有一定的專門知識,還必須具備相當的社會知識和人生閱歷。法碩教育的起點是大學本科生,比以高中畢業生為起點的大學法律教育至少要年長四歲。這樣,在面對一些需要用經驗去感悟的公司、合同、保險等知識以及與人性惡相關的欺詐、犯罪、違約、侵權等問題時,理解就會深入一些。但從目前社會對法律碩士的就業需求來看,法律碩士并沒有體現出比普通法學本科更多的優勢,法碩教育也沒有出現可以取代法學本科教育的跡象。對于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可以從與美國JD教育模式的比較中得到一些端倪。
(一)在美國,JD教育是絕對主導性的法學教育模式,但在中國,本科教育是主導性的法學教育模式,法碩教育只是輔助性的
在美國,自20世紀以來,大學法學院的JD教育就已成為最基本的法律教育模式,對大多數人來說,加入律師隊伍首先意味著修完法學院的課程。雖然美國現在還有七個州容許以某種形式的法律事務所見習來完成法律教育,但已很少采用。像亞伯拉罕·林肯通過自學而成為律師的情況已成為歷史回憶。所以,對美國人而言,要想從事法律職業,首先要到法學院接受JD教育,獲取法律博士學位。JD作為唯一的法學第一學位,是進入法律職業的第一通行證,舍此別無他徑可走。如果法學院的畢業生拿到法律博士學位后不準備馬上從事律師工作,還可以進一步攻取更高的法學碩士(Master of Laws)與法學博士(Doctor of Science in Law),不可以越過JD教育直接攻讀法學碩士與法學博士學位。
與美國不同,中國占主流的法律教育不是法碩教育,而是大學法學本科教育。早在中國近現代時期,我國就師承了大陸法系國家法學本科教育制度。戊戌變法時期設立的京師大學堂,就開始設有法律學課程。1904年正式設立法律學門,學制四年。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為了學習英美法,在東吳大學設立“中國比較法學院”培養法科學生。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學習蘇聯的法律教育模式,采用的還是法學本科教育模式。改革開放后我國采用的法學教育仍然是法學本科教育模式。可見,中國的法學本科教育模式是在長達百年的歷史中產生與完善的,是中國法學教育的傳統和現實。
法學本科教育在當代中國的法學教育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他的成人高等法律職業教育,包括法律函授、法律夜大等都處于輔助地位。1998年“高校擴招”后,高等教育規模急速擴張,設置法學本科的普通高校激增,招生規模成倍增長。全國設有法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1998年為214所,2001年為297所,2004年為269所,2005年增至564所,2006年達到606所。在法學本科教育急劇擴張的情況下,盡管法碩教育的規模也一直在不斷發展,從1996年只有6所高校招收到2004年達到45所,但仍無法與法學本科教育相比。所以,與美國的JD教育占絕對主導的顯赫地位不同,中國的法碩教育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法學教育模式,它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沒有占據法學教育的主導地位,難以取代法學本科而成為獲取法學初級學位的唯一途徑。
(二)在美國,JD教育的教學方式是案例法教學,但在中國,法碩教育的教學方式還是以講授為主,沒有體現出有別于法學本科教育的特色
自19世紀末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教授倡導采用案例法教學以后,案例教學法逐漸成為大多數美國大學法學院的基本教學模式,并進而確立了法學院在律師培養中的主導地位。
案例法教學的宗旨是訓練學生像“法律人一樣思維”。美國電影《力爭上游》(Paper Chase)中金斯菲爾德(Kingsfield)教授的臺詞就集中表明了這一點。金斯菲爾德教授對第一天上課的法學院一年級生說:“法律知識你們自己學習,我教你們如何用法律思維,你們來時帶著滿腦子漿糊,但走時要學會一個法律人的思維。”所謂法律人的思維,就是“用邏輯去構建法律論證意見”
,其核心是邏輯的思維方式。美國課堂上對于案例的分析不強調答案的正確性與唯一性,而是重視對意見的論證過程,強調學生從對抗雙方和法官角度對案件進行分析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通過案例法教學,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就模擬了法律的運作過程,起到了類似模擬法庭的效果。
但在中國的法碩教育中,仍然沿襲了傳統的大學本科教育特點,以知識性的講授為主。雖然目標是培養高層次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但單純的知識傳授并不能提高學生具體運用法律的技能。雖然現在模擬法庭、法律援助活動在法碩教育中也得到普遍實行,法碩教育的應用色彩也不斷加強。但我們必須看到,法碩教育在教學方式上與法學本科教育并沒有什么兩樣,甚至可以說是法學本科教育的翻版。給法律碩士授課的老師同時也是給法學本科生授課的老師,在當代大學普遍重視科研的情況下,教師對科研的投入通常超過了對實務的參與與關注,這就進一步導致了我國法碩教育的教學方式遠沒有美國的JD教育那樣帶有濃厚的職業教育色彩。
由于上述兩個差別,決定了未來中國的法碩教育不可能像美國的JD教育那樣成為主導性法學教育模式。當然,在以法學本科教育為主體的情況下,個別院校也可以嘗試JD模式。但這種嘗試只能限于局部。如果我們采用強制方式,讓法碩教育照搬美國的JD教育模式,完全取代法學本科教育,那也只是在形式上與美國JD教育模式等同了。在教學效果方面,我們大陸法的教育傳統決定了不可能全盤引進案例法教學,想完全復制美國的JD教育模式實際上是無法做到的事。
三、法碩教育的發展思路
法碩教育的設置最初雖然參考了美國的JD教育模式,但它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則需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尊重近百年來以法學本科為主導的法學教育傳統與現實。為此,必須要跳出美國JD教育模式的框框,對法碩教育的發展目標進行合理的定位,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法碩教學方式。
(一)在法碩教育發展目標的定位方面,筆者認為尤其要注意以下兩點
1.必須要堅持法學本科教育的主導地位和法碩教育的輔助地位,這是完善中國法碩教育的前提。
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時代,培養既懂法又懂經濟或其他專業的法律碩士人才無疑是法學教育的發展方向,但是,目前就取消法學本科教育,全盤照搬美國的JD教育模式是不可行的。法學教育從理論上應當是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職業教育”,培養高水準的職業法律人。但從我國的現實看,中國占主流的法律教育不是最接近美國JD教育的法碩教育,而是大學法學本科教育,這就是中國國情。在這種情況下,一下“取消法學本科教育都將涉及權力體制、就業、人事管理、價值觀念上和文化教育傳統等諸多十分復雜的因素,客觀上有很大的難度,所以目前提出取消法學本科的條件并不成熟,只能維持法學本科和法律碩士教育并存的現狀”。
2.法碩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要降低要求,從培養高層次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轉為培養非法學專業本科生的復合型、應用性法律人才,去掉“高層次”幾個字。
法律碩士開設之初,目標是培養高層次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這樣一種定位完全基于當時的社會需求與法律教育狀況。20世紀90年代中期,高等法學本科教育雖有很大發展,但培養法律人才的數量和類型都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且隨著中國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建設法治國家和加入WTO,都亟需大批高層次的應用型法律人才,所以有必要開創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新途徑。在上述情況下,1995年才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借鑒美國法學院JD教育的成功經驗,創設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
時過境遷,1998年高校擴招后法學本科教育的迅猛發展,使最近幾年來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斷降低。社會亟需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不但普通法學本科教育無法充分提供,法碩教育也同樣如此。而且,很多法律碩士人才在求職過程中還遭到了實務部門的排斥,甚至被拒之門外。其原因除了市場供求因素之外,還主要在于法律碩士與法學本科畢業生屬于同類“產品”,而且由于法律碩士所受的法律教育僅有三年,所掌握的法律職業技能甚至不如本科生,所以沒能得到實務部門的青睞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雖然法律碩士與法學本科的培養對象在年齡和教育方面有別,但他們在法律面前都基本是門外漢,且接受的是同一批教師的教育,培養模式也基本一樣,因此,最終培養出來的法律人才會有趨同現象,而不會比普通法學本科生在應用才能方面有明顯的過人之處。我國的法律碩士雖然具有研究生的學位,但絕對不是法學高層次的人才,他們學習的法律知識充其量是法學本科的壓縮版而已。如果說法碩教育在設立之初,我們對其培養目標的定位有些高是可以理解的話,時至今日,這種情況就必須予以改變。筆者認為,既然法律碩士與普通法學本科的培養模式大同小異,那我們就可以考慮將其培養目標定為“培養非法學本科專業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去掉“高層次”幾個字。簡言之,法律碩士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為非法學本科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從事法律職業的培養渠道,與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并沒有質的區別。
(二)在法碩教育的教學方式方面,推行類似美國JD教育的“案例法”教學并不符合中國的大陸法教育傳統,而在遵循法學本科教育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改進則是切實可行的
法碩教育作為為非法學專業本科生開設的法學教育,要想做到與美國的JD教育完全一樣暫時是不可能的,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在課程設置與培養模式方面要與法學本科教育保持同步,不落在法學本科教育的后面。近幾年來,法學本科教育也做出了不少改進,如開設了實訓課,推出了一些案例法教學與診所式教育的課程,多方面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在這些方面,法碩教育也要跟進。隨著司法考試對從事司法職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法學本科教育已開始探索與司法考試銜接的機制,在這種情況下,法碩教育也要與司法考試銜接,與普通法學本科改革的步調保持一致,至少要不落下風。法碩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也要注意突出自己特色,這主要反映在選修課方面。因法碩學生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如理工科學生可結合自己特點專心于知識產權法的研究,外語專業的學生可選擇國際法方面的研究,醫學專業的學生可選擇法醫學方面的課程。財經專業的學生可選擇經濟法和商法方面的課程。因此,在一、二年級大量按排各種必修課的基礎上,從二年級開始就應根據學生實際與興趣不斷增加選修課的比重。
在人才培養方面,法碩教育也要注意發揮自己的長處。法碩教育招收的都是非法律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這意味著他們會有某一方面的專業優勢。比如醫學生攻讀法律碩士學位之后,在醫藥行業發揮了醫藥衛生高級法律人才的作用,這樣的人才是普通法學本科培養不出來。未來我們仍然需要繼續做好這部分復合型法律人才的的培養工作。法律碩士教育還有一種“化合反應”優勢。法律碩士生在接受法律教育的過程中,原來的多種專業知識會發生碰撞,并會出現不同知識的交融與匯通現象,這也是法學本科教育無法比擬的。隨著國家各項事業法治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多重知識能力背景已成為法律職業者的競爭優勢。美國的律師產業在全球法律服務業占據超大的市場份額,就與他們的JD法律教育模式緊密相關。因此,如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法碩學生多學科背景優勢,就會為法律碩士教育開創出一條造就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法律人才的新道路。
總之,在堅持法學本科教育主導地位的前提下,讓法碩教育成為培養非法學專業本科生的基本渠道,成為培養成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一個重鎮,這是我國法碩教育發展的一條重要思路。這條發展思路契合了我國大陸法傳統下法學教育體系的發展實際,可以在實踐中超越美國JD教育模式,走出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法律碩士培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