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的期望效應——說你行,你就行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一個研究: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級,并告知老師說他們要在學生當中進行一次“發展測驗”。心理學家在一個班級里隨便走了幾趟后,就在學生的名單上圈出了幾個名字,并以贊美的口吻告訴他們的老師,這幾個學生的智商非常高,很聰明。8個月后,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奇跡發生了:發現當時被他們稱為“智商高”的學生成績都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性格開朗、敢于發表意見,與老師的關系也相當融洽。這時,心理學家才對老師說,其實自己對這些學生一點也不了解,也沒做過什么所謂的“發展測驗”。老師們很是吃驚!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事實上,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實驗。心理學家提供給教師的所謂“高智商”名單是隨機抽取的。由于心理學家在教師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對他們說的話深信不疑,因而對心理學家所指出的那些“高智商”的孩子給予了很高的期望。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放在心上,在教學中像對待聰明孩子一樣對待他們;這些孩子也感受到了教師的這份期望,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和對自己的要求,在行動上不知不覺的更加努力,最終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這個令人驚嘆的實驗就是著名的“期望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最早在老鼠身上發現了這個現象,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后來他又把這種效應拓展到人的身上,發現不論是在人還是動物身上,期望都能夠發揮作用。因為他的偉大研究結果,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羅森塔爾”效應。

日常運用中它通常被簡單的歸結為一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如果你成為了一名教師,期望效應將對你十分有用。近年來提倡的“賞識教育”就是以期望效應為基礎的。期望效應也能給教育者一些啟示,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期望,告訴孩子們他們是聰明的、有能力的;讓孩子們對自己增強自信心,對自己的人生前途更充滿希望。在教學實際中,教師也要用對待聰明學生的態度方法對待所有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些積極的期待,學生們將會越來越聰明,成為閃閃發光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