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小紅花——強化效應
兒童時代的你我可能都曾為了獲得老師的一朵小紅花而開心雀躍。我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記憶:幼兒園老師會把班上小朋友的名字寫在教師前邊墻上的一張大紙上,每當哪個小朋友表現好了比如幫助他人、作業完成得很好,老師就會獎勵一朵小紅花或者是在他的名字后面畫一個五星。一段時間(一個月/一學期)后,計算每個小朋友都得到了幾朵小紅花或幾個五星,并對哪些名列前茅的小朋友給予表揚和獎勵。你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做嗎?這樣做有什么效果?

斯金納箱
圖片來源:心理學導論(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實幼兒園老師正是利用了心理學中的強化原理。強化是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些行為的后果使得這種行為再次出現的可能性增加了”。在最初進行研究時,斯金納把白鼠放在一個裝置特殊的箱子里,箱子里有一個杠桿,每按壓一次杠桿,就會由食物出來。一開始,白鼠在無意之間碰觸了杠桿,得到了食物;這讓它嘗到了甜頭,就會更加頻繁地去壓杠桿,以不斷地獲取食物。這種過程就是強化,而食物就是白鼠的強化物。同樣的,對于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小紅花和小五星就是強化物,每當小朋友表現好了就能得到表揚和強化物,那么小朋友們就會更加努力地去表現得更好以獲得強化物。這就是強化在教學中的運用。
強化有正負兩種:正強化是在行為之后給予獎勵,目的是增加行為,比如小寶寶咿呀學語,得到了媽媽的親吻和贊揚,他就會更加起勁地學說話;而負強化也是為了增加行為,所不同的是在行為之后撤消某種厭惡刺激,比如老鼠可以在迅速拉動繩子時避免電擊的折磨,它很快就會學會拉繩子。另外,如果有些后果會使某種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這些后果叫懲罰,有些母親給孩子斷奶時在乳頭上涂辣椒粉,就是這個道理。
強化的運用十分廣泛,還可以用來解釋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一些“迷信行為”。有些地區的人在干旱的季節舉行某種儀式拜神求雨,是因為過去有那么一次偶然的拜神儀式之后碰巧下了場大雨,讓人們誤以為這是求神的結果,于是這場大雨作為一種偶然的強化物使旱季求神拜雨的活動成了一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