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二)
法國國籍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

第一章
通  則

第17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國籍的賦予、取得或喪失,依本編之規定,適用法國簽訂的條約和其他國際義務承諾時除外。

第17-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有關賦予原始國籍的新法,適用于其生效之日尚未成年的人,但不影響第三人已經取得的權利,也不得以國籍之原因對此前訂立的契約的有效性提出異議。

前款之規定,以解釋性名義,適用于本法典第一編頒布之后生效的有關原始國籍的法律。

第17-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國籍的取得與喪失,受法律賦予此種效力的證書作成之時或者事實發生之時有效的法律調整。

前款之規定,以解釋性名義,對1945年以前實行的有關國籍的法律在時間上的適用作出處理。

第17-3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取得或者喪失法國國籍的申請,或者恢復法國國籍的申請以及有關法國國籍的聲明,在當事人年滿16歲時,可按法律規定的條件提出,無需經過批準。

年齡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應當由對其行使親權的人代理之。

(1995年2月8日第95-125號法律第34條)“年滿16歲至18歲的未成年人因精神功能或身體功能損壞而不能表達意思時,亦應同樣代理之。不能表達意思之事實,由監護法官依職權,應未成年人家庭之一成員或者檢察院的申請,以在共和國檢察官制訂的名冊上挑選的專門醫生出具的證明確認之。

在前款所指的未成年人實行監護的情況下,由親屬會議為此授權的監護人負責代理”。

第17-4條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依本編之意義,“在法國”一語是指法國本土、各海外省和海外領地以及新咯里多尼亞,法屬南大洋與南極的領土。

第17-5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在本編中,“成年”與“未成年”均按法國法律的意義確定。

第17-6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為確定法國之領土,任何時期,均應考慮由于法國公共權力機關依據憲法和法律以及此前簽署的國際協定而頒布的文件所引起的變動。

第17-7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沒有協定規定的情況下,領土合并和讓與對法國國籍的效果按以下規定處理。

第17-8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主權轉移之日居住在與法國合并的領土上的讓與國國民取得法國國籍;但如其實際住所設在該領土之外,不在其內;依相同保留條件,主權轉移之日住所設立在法國出讓之領土上的法國人,喪失法國國籍。

第17-9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共和國原有的海外省或海外領地取得獨立對法國國籍的效果,依本編第七章的規定。

第17-10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第17-8條之規定,以解釋性名義,適用于依據1945年之前訂立的條約而發生的領土讓與及合并而引起的國籍變更。

但是,當時居住在法國依據1814年5月30日《巴黎條約》歸還的領土上,隨后將住所遷移至法國的外國人,僅在符合1814年10月14日法律之規定時,始能因住所遷移而取得法國國籍;出生在上述歸還領土以外,但在其上保留有住所的法國人,適用上述條約,并不喪失法國國籍。

第17-11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法令)在不影響對此前的協定已作出的解釋的情況下,如有關國際協定沒有明文規定,國際協定于任何情形均不引起改變國籍。

第17-1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依據某項國際協議的條款的表述,改變國籍應完成一項選擇行為時,該行為的形式按其實施時所在的締約國的法律確定。

第二章
原始法國國籍

第一節
依血統[1]而為法國人

第18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父母至少有一方為法國人,其(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刪除“婚生或非婚生”)子女為法國人。

第18-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如父母僅有一方為法國人,其不出生在法國的子女有權在成年之前6個月以及在成年之后12個月內選擇放棄法國人資格”。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兒童的外國籍或無國籍的父或母一方在兒童未成年時已取得法國國籍,該兒童即喪失前款所指的選擇權利。

第二節
依出生在法國而為法國人

第19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父母不明,出生在法國的兒童為法國人。

但是,如兒童在未成年期間已對一外國人確立親子關系并且按照該外國人國家的國籍法而具有該外國人的國籍時,視該兒童從來不是法國人。

第19-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以下所列為法國人:

1.父母無國籍,其出生在法國的子女;

2.父母為外國人,其子女本人出生在法國,(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依據父母的外國國籍法,其任何一方的國籍均不能轉移給該子女時”。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但是,如果前2項所指子女在未成年時期因父母一方取得或占有外國國籍并轉移至該子女,視該子女從來不是法國人。”

第19-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出生證書是依據本法典第58條之規定作成的兒童,推定其出生在法國。

第19-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父母本人至少有一人出生在法國,他們的出生在法國(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刪除“婚生或非婚生”)的子女為法國人。

第19-4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如父母中僅有一人出生在法國,法國兒童依第19-3條之規定在其達到成年年齡之前6個月以及在其成年之后12個月內有權選擇放棄法國人資格。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果在兒童尚未成年時期(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父母中有一人”已取得法國國籍,該兒童喪失前款所指的選擇權利。

第三節
共同規定

第20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兒童,凡依據本章之規定為法國人者,視其自出生起即為法國人,即使其具備法律規定的賦予法國國籍的條件僅在此后才得到確認,亦同。

(1976年12月22日第76-1179號法律)“經完全收養的兒童的國籍,按照以上第18條、第18-1條、第19-1條、第19-3條及第19-4條所做區分確定之”。

但是,出生之后才確定法國人資格,并不損及利害關系人此前訂立的契約的有效性,也不損及第三人此前依據兒童的表見國籍已經取得的權利。

第20-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兒童的親子關系,僅在其尚未成年期間即得到確立時,始對其國籍產生效果。

第20-2條 (1993年7月13日第93-933號法律)在本編所指情況下占有放棄法國國籍之選擇權的法國人,得以其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之規定簽署的聲明,行使該項權利。

前款所指法國人自年滿16歲起可以按照該款所指相同條件放棄此項選擇權利。

第20-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前條所指情況下,任何人如未證明其已經依血統而有外國國籍,均不得放棄法國國籍。

第20-4條[2](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在法國軍隊里締結義務的法國人,喪失放棄法國國籍之選擇權利。

第20-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第19-3條與第19-4條的各項規定不適用于外交人員的或外國籍的職業領事人員的出生在法國的子女。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前款所指的兒童有權(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按照以下第21-11條”的規定自愿取得法國人資格。

第三章
法國國籍的取得

第一節
取得法國國籍的方式

第一目
依血統取得法國國籍

第2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簡單收養對被收養人的國籍不當然產生任何效果。

第二目
因結婚而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結婚并不當然對國籍產生任何效果。

第21-2條[3](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79條)“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與法國籍配偶結婚,得自結婚起經過4年(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原來的規定為2年)期限之后,經提出聲明,取得法國國籍,但以其在提出該項聲明之日夫妻之間情感上和物質上的共同生活自結婚以來沒有停止并且法國籍配偶仍然保留法國國籍為條件。

外國人在提出上述聲明時,如不能證明其自結婚起符合規定地在法國不間斷地居住至少3年,或者不能提出證據證明其法國籍配偶在他們到國外共同生活期間在國外制作的登記簿上進行登記時,要求夫妻共同生活的期限增至5年。此外,在國外舉行的結婚應事先在法國戶籍登記簿上進行了登記。

此外,外國籍配偶應當證明按照其條件充分掌握法語知識。”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有關法國國籍的聲明,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提出。”盡管有第26-1條之規定,此項聲明由負責入籍事務的部長登錄之。

第21-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除第21-4條與第26-3條規定的保留之外,當事人于其聲明簽署之日取得法國國籍。

第21-4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政府得以經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以不具備資格或者(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除語言之外的其他”不能融入法國社會(défaut d'assimilation)之原因,反對法國人的外國籍配偶自第26條第2款所指的收據之日起(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0條)“2年”(原規定為“1年”)期限內取得法國國籍;或者如當事人提交的聲明被拒絕登錄,政府得反對該人自承認其聲明符合規定的法院判決產生既判事由之確定力之日起2年(原規定為“1年”)期限內取得法國國籍。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0條)“法國人的外國籍配偶實行一夫多妻制的實際狀況,或者外國籍配偶因《刑法典》第222-9條所指的犯罪受到有罪判決,而此種犯罪是對未滿15周歲的未成年人實行時,構成不能融入法國社會之原因。”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政府反對當事人加入法國國籍的情況下,視當事人從未取得法國國籍。

但是,在當事人提交的聲明與政府提出反對其取得法國國籍的行政令兩者期間締結的契約的有效性,不因締結該契約的一方未能取得法國國籍而受到異議。

第21-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經法國法院作出判決宣告無效的婚姻,或者經外國法院作出的、其效力在法國得到承認的判決宣告無效的婚姻,并不使有利于善意締結婚姻的一方配偶的第21-2條所指的聲明失去效力。

第21-6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婚姻被撤銷,對由該婚姻所生子女的國籍不產生任何影響。

第三目
依出生和居住在法國而取得法國國籍

第21-7條[4](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父母為外國人,他們的出生在法國的所有子女,如在成年之日在法國有居所以及自其年滿11歲開始至少有5年連續或間斷時期在法國有慣常居所,得于成年之日取得法國國籍。

各初審法院、各地方行政部門、公共組織與公共服務部門,尤其是教育機構有義務將現行的有關國籍的規定告知公眾,尤其有義務告知適用第1款規定的人。進行此項告知的條件,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作出規定。

第21-8條[5](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當事人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并且以其證明具有外國國籍為保留條件,在其成年前6個月或者在其成年后12個月內有權選擇聲明其放棄法國人資格。

在后一種情況下,視其從未是法國人。

第21-9條[6](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凡是具備第21-7條就取得法國人資格而規定之條件的人,如其在法國軍隊中承擔義務,喪失選擇放棄法國人資格的權利。

父母為外國人,其出生在法國的子女以應征入伍的身份正規編入部隊的,自其入伍之日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0條[7](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第21-7條至第21-9條之規定不適用于外交人員的和外國籍的職業領事人員的出生在法國的子女,但是,這些兒童仍可按照第21-11條的規定自愿選擇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1條[8](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父母為外國人,他們的出生在法國的未成年子女自其年滿16歲起,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提出聲明,并且如其在提出聲明之日在法國有居所,以及自其年滿11歲開始至少有5年連續或間斷的時期內在法國經常居住,可以要求取得法國國籍。

父母為外國人,得按照相同條件以他們的出生在法國的未成年子女的名義,自子女年滿13歲開始,為其申請法國國籍。在此情況下,該子女應當符合自年滿8歲起經常在法國居住之條件。為此,要求經未成年人同意,但如按照第17-3條第3款規定的方式認定其精神官能或身體官能受到損壞而不能表達意愿時除外。

第四目
依有關國籍的聲明而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由具有法國國籍的人簡單收養的子女,至其成年之前,得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聲明其要求取得法國人資格,但其提出聲明之日應居住在法國。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但是,由具有法國國籍、在法國沒有慣常居所的人簡單收養的子女,取消有關居所之義務。”

下列情形,可按同樣條件要求取得法國國籍:

1.(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由具有法國國籍的人收留并撫養至少已經5年的兒童,或者交由社會救助兒童部門收留并撫養至少已經3年的兒童”[9]

2.(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由法國公共組織機構,或者由具有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確定性質的私立組織機構”在法國收留并撫養的兒童,如收留與撫養條件能夠使該兒童至少在5年期間接受法國教育。

(最后一款由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廢止。)

第21-1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提出聲明之前10年期間一直占有法國人身份的人,得經(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之規定提出的聲明”,要求取得法國國籍。

在申請人提出聲明之前作成的證書的有效性需以占有法國國籍為條件時,僅得以提出聲明的人在此前不具有法國國籍為唯一原因對證書的有效性提出異議。

第21-14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按照第23-6條的規定已經喪失法國國籍的人,或者按照第30-3條的規定,提出的請求被宣告不予受理的人,得以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提出的聲明,要求法國國籍。

前款所指之人,此前應當與法國保有或者取得文化、職業、經濟或家庭方面的明顯聯系,或者在法國軍隊的一個部門內實際完成服役,或者在戰爭時期曾在法國或盟國軍隊里參加戰斗。

在法國軍隊的一個部門內實際完成服役,或者戰爭期間在法國軍隊或盟國軍隊里參加過戰斗的人的健在配偶,亦可享有本條第1款規定的利益。

第五目
依公共權力機關的決定而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4-1條 (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參加法國軍隊并在執行任務中或開展行動時負傷的任何外國人提出申請,按照國防部長的提議,經行政令給予其法國國籍。

如當事人在前款所指條件下死亡,在其死亡之日具備第22-1條所規定的居所條件的該人的未成年人子女,適用相同程序。

第21-14-2條 (由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1條廢止。)

第21-15條 (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除第21-14-1條所指情況外,依公共權力機關的決定取得法國國籍,需經外國人申請,發布行政令同意其入籍。

第21-16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法令)任何人,如在入籍行政令簽署時在法國沒有居所,不能加入法國國籍。

第21-17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除第21-18條、第21-19條與第21-20條規定的情形之外,只有證明其在提交申請之前5年期間于法國有慣常居所的外國人,始能同意其加入法國國籍。

第21-18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對于下列之人,第21-17條要求的事先在法國有慣常居所的時間減為2年:

1.為取得法國大學或高等教育機構頒發的畢業證書,圓滿完成2年高等教育學業的外國人;

2.以其能力和才干,為法國或者可以為法國作出重要貢獻的人。

第21-19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對于下列之人,不要求事先在法國有慣常居所即可加入法國國籍:

1.(由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2條廢止)“父母中有一人已經取得法國國籍,他們的仍為外國人的未成年子女;

2.取得或已經取得法國國籍的人的配偶和成年子女”;

3.(由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廢止)

4.(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法國軍隊的一個部門里實際完成服役,或者戰爭時期志愿參加法國軍隊或盟國軍隊的外國人;

5.(由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2條廢止)“法國過去曾對其行使主權、宗主權、托管權或保護權的領土或國家的僑民或原僑民”;

6.為法國提供過特別服務的外國人,或者其加入法國國籍對法國具有特殊利益的外國人。在此場合,只有在聽取最高行政法院依據有管轄權的部長的報告提出的意見之后才能同意簽發入籍行政令;

7.(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依據1952年7月25日關于設立法國保護避難者和無國籍人管理局的第52-893號法律已經取得避難者身份的外國人。

第21-20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屬于法國語言與文化實體的人,如其是以法語為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的領土或國家的僑民,或者其母語是法語,或者能證明在使用法語的教育機構內至少有5年學歷,可以加入法國國籍,不要求事先在一定時間內在法國有居所。

第21-2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以其從事的杰出活動,為法國的聲望、地位及其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作出貢獻、講法語并且提出加入法國國籍申請的任何外國人,依外交部提出的建議,經辦理入籍手續,得給予其法國國籍。

第21-22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3條廢止:“除可以援用第21-19條規定之利益的未成年人以外”)任何人,如未滿18歲,均不得加入法國國籍。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3條)“但是,父母中有一人已經取得法國國籍,他們的仍為外國人的未成年子女如能證明在提出入籍申請之前5年與該人一起居住在法國,得同意其加入法國國籍。”

第21-2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任何人,如沒有良好的生活道德,或者受到本法典第21-27條所指的有罪判決,不得加入法國國籍。”

但是,在國外宣告的有罪判決可不予考慮;在此情況下,僅在聽取最高行政法院的同意意見后,始得簽發宣告(申請人)加入法國國籍的行政令。

第21-24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法令)任何人,如不能證明其能夠融入法國社會,特別是按照其條件,不能充分掌握法語(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并充分了解法國國籍所給予的權利與義務”時,不得加入法國國籍。

第21-24-1條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政治避難者以及至少自15年以來一直符合規定在法國慣常居住且年齡已超過70歲的無國籍人,不適用掌握法語之條件。

第21-25條 (1945年10月9日第45-2441號法令)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確定條件,對外國人在提出加入法國國籍之申請時的健康狀況和融入法國社會狀況進行審查。

第21-25-1條[10](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4條)對于通過入籍而取得法國國籍的申請,公共權力機關最遲應當在其立即向申請人出具確認已經提交為制作完整案卷所必要的各項材料的回證之日起18個月內作出答復。

當提出入籍申請的外國人證明其在提交申請之時在法國有慣常居所至少已經10年時,第1款所指的期限減少為12個月。

前兩款所指期限得以說明理由的決定予以延長一次,延長時間為3個月。

第六目
有關取得法國國籍的特定方式的共同規定

第21-26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凡規定在法國有居所是取得法國國籍的條件時,以下所指情況視同在法國有居所:

1.為法國的國家利益,或者為其活動對法國經濟和文化具有特別利益的組織機構的利益,在國外從事公共性質或私人性質的職業活動的外國人,在法國國外居留的時間;

2.在法令指明的與法國同屬關稅聯盟的國家內居留的時間;

3.(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在和平時期或戰爭時期,在法國軍隊的正規編制內或者以《國家兵役法典》第二編所指的服役名義,在法國國外停留的時間;

4.以志愿人員的資格為法國國家服務而在國外停留的時間”。

利益于夫妻一方的有關“視同居所”的規定,如夫妻二人實際在一起居住,擴張于夫妻之另一方。

第21-27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由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廢止:“除第21-7條、第21-8條與第22-1條之保留外”)任何人,有后述情形的,不得取得法國國籍或加入法國國籍:

——如其因危害國家基本利益或恐怖活動之重罪或輕罪受到有罪判決,或者不論所犯何罪,被判處6個月或6個月以上無緩期之監禁刑;

——(1993年12月30日第93-1417號法律)“如其受到驅逐,且驅逐令沒有明文推遲執行或者沒有撤銷,或者禁止進入法國領域的禁令尚未執行完畢”;

——(199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第32條)“依據有關外國人在法國居留的法律和條例的規定,不符合規定在法國居留的人,亦同”。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本條之規定不適用于按照第21-7條、第21-11條、第21-12條與第22-1條之規定可以取得法國國籍的未成年子女”,(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也不適用于享有當然恢復權利之利益或者按照《刑法典》第133-12條的規定享有司法恢復權利之利益的被判刑人,或者按照《刑事訴訟法典》第775-1條與第775-2條之規定,不在犯罪記錄第2號登記表上記錄其受到的有罪判決的人”。

第七目
取得法國公民資格的歡迎儀式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法律第85條)

第21-28條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法律第86條)自當事人取得法國國籍之日起6個月期限內,由國家在各省的代表或者巴黎警察局局長安排一次儀式,歡迎居住在本省內的本法典第21-2條、第21-11條、第21-12條、第21-14條、第21-14-1條、第21-15條、第24-1條、第24-2條與第24-4條以及1964年12月26日關于批準1963年5月6日在斯特拉斯堡簽署的歐洲理事會有關減少多重國籍以及在多重國籍情況下履行軍事義務的第64-1328號協議第2條所指的人取得法國公民資格。

在本省當選的國民議會議員與參議員應邀出席歡迎儀式。

按照第21-7條的規定當然取得法國國籍的人,應邀出席自頒發第31條所指的法國國籍證書起6個月期限內舉行的這一儀式。

第21-29條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法律第87條)國家在各省內的代表或者巴黎警察局局長,向作為戶籍官員的市長報告居住在本市鎮行政區內的可以享有取得法國國籍之儀式利益的人的身份與地址。

在市長提出要求時,可以批準其以戶籍官員的身份組織取得法國國籍的歡迎儀式。

第二節
取得法國國籍的效果

第22條 (1983年12月8日第83-1046號法律)取得法國國籍的人,自取得國籍之日,享有與法國人資格相關的所有權利,負有與之相關的各項義務。

第22-1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父母中有一人已經取得法國國籍,他們的(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廢除:“婚生或非婚生或者完全收養的”)未成年子女,如與該法國籍父或母在法國有相同的慣常居所,或者在父母別居或離婚的情況下,交替與該方在一起居住,依法當然為法國人;

父母一方是經公共權力機關作出決定或經提出有關國籍的聲明而取得法國國籍時,只有在該(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廢止:“入籍”)行政令或者有關國籍的聲明上寫有其姓名的子女,才適用本條之規定。

第22-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前條規定不適用于已婚子女。

第22-3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依據第22-1條的規定,不是出生在法國的兒童,在其成年之前6個月以及成年以后12個月內有放棄法國人資格的選擇權利。

前款所指之人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經提出聲明行使這一選擇權利。

前款所指之人,自年滿16歲開始,得按相同條件放棄此項選擇權利。

第四章
法國國籍的喪失、剝奪與恢復

第一節
法國國籍的喪失

第2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平常居住在國外的法國籍成年人,自愿取得外國國籍的,僅在其按照本編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明確聲明放棄法國國籍時,始喪失法國國籍。

第23-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為喪失法國國籍而作出的聲明,自當事人提交取得外國國籍的申請之日即可提出,并且最遲可在當事人取得外國國籍之日起1年期限內提出。

第23-2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年齡不滿35歲的法國人,僅在履行了《兵役法典》第二編規定的義務時,始得提出第23條與第23-1條所指的聲明。

第23-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人(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在“第18-1條與第19-4條與第22-3條”所指情況下行使放棄法國國籍之選擇權的,喪失法國國籍。

第23-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人已經有外國國籍的,即使尚未成年,依其提出請求,經法國政府允許,喪失法國國籍。

此項允許,經行政令給予。

(第3款由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廢止。)

第23-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有法國國籍的人與外國人結婚,在其取得配偶的國籍并且夫妻慣常居所確定在國外的情況下,可以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放棄法國國籍。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但是,年齡不滿35歲的法國人,僅在履行了《兵役法典》第二編規定的義務時,始得行使放棄法國國籍之選擇權利。”

第23-6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當事人雖因血統具有法國原始國籍但從未占有此種身份且在法國沒有慣常居所的,如其據以享有法國國籍的直系尊血親亦不占有法國人身份且在法國無慣常居所已達50年,得經法院判決確認其喪失法國國籍。

法院判決應當確定該人喪失法國國籍的日期。判決還可決定當事人的前輩人此前即已喪失法國國籍,因而認定該當事人從來不是法國人。

第23-7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人,在事實上以某個外國的國民身份行為處事,如其有該外國的國籍,得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同意意見后頒布的行政令宣告其喪失法國國籍。

(第2款由1984年5月7日第84-341號法律廢止。)

第23-8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外國軍隊或外國公共部門任職,或者在法國沒有加入的國際組織內任職的法國人,廣而言之,為外國軍隊或公共部門或前述國際組織提供協助的法國人,盡管法國政府向其發出指令予以禁止,仍不辭去其工作或者仍不停止給予協助的,喪失法國國籍。

如當事人在政府向其發出的命令規定的期限內仍不終止其活動,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行政令,宣告其喪失法國國籍。前述期限不得少于15天,也不得超過2個月。

如最高行政法院提出不同意見,僅得以內閣會議發布行政令采取前款所指之措施。

第23-9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喪失法國國籍,按以下規定產生效果:

1.第23條所指情形,自取得外國國籍之日;

2.第23-3條及第23-5條所指情形,自提出聲明之日;

3.第23-4條及第23-7條與第23-8條所指情形,自行政令發布之日;

4.第23-6條所指情形,自法院判決確定的日期。

第二節
法國國籍的恢復

第2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經認定曾經占有法國人資格的人,按照以下各條之區別情況,經行政令決定或者提出聲明恢復法國國籍。

第24-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得于任何年齡獲準按照行政令的決定恢復法國國籍,不要求具備事先在法國有居所之條件;除此之外,恢復法國國籍應當遵守有關加入法國國籍的條件和規則。

第24-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因與外國人結婚或者因某項個人性質的措施而取得外國國籍的人,(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依第21-27條之”保留條件,經其按照第26條的規定在法國或國外提出聲明,可以恢復法國國籍。

前款所指之人此前應當與法國保持有或者已取得明顯的聯系,尤其是有關文化的、職業的或家庭方面的明顯聯系。

第24-3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按照行政令決定或者提出聲明而恢復法國國籍,對年齡不滿18歲的兒童,依本編第22-1條與第22-2條之規定產生效果。

第三節
法國國籍的剝奪

第2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已經取得法國人資格的人有下列情形的,得依最高行政法院提出的同意意見而發布行政令剝奪其法國國籍,(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但如剝奪法國國籍致使該人成為無國籍人的情況除外”:

1.如其因(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構成危害國家基本利益之重罪或輕罪”,(1996年7月22日第96-647號法律第12條)“或者因構成恐怖活動罪之重罪或輕罪”受到有罪判決;

2.如其因(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刑法典》第四卷第三編第二章規定并懲處的重罪或輕罪”之行為受到有罪判決;

3.如其因逃避《兵役法典》規定的義務受到有罪判決;

4.如其為外國利益從事與法國人資格不相適應并損害法國利益的活動;

5.(由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廢止)“如其因法國法律認定為重罪并引起至少當處5年監禁刑的行為在法國或外國受到有罪判決”。

第25-1條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只有在歸咎于當事人的第25條所指的犯罪行為發生于該人取得法國國籍之前或者發生于其取得法國國籍起10年之內時,始引起其被剝奪法國國籍。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僅得在實行犯罪之日起10年期間內才能宣告剝奪法國國籍。

(2006年1月23日第2006-64號法律第21條)“如果當事人受到指控的行為屬于第25條第1項所指的行為,前2款規定的期限增為15年。”

第五章
有關取得或喪失法國國籍的文書

第一節
有關國籍的聲明[11]

第26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有關國籍的聲明,(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廢止:“除第21-9條規定之保留外”),由初審法院法官或者領事按照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規定的形式接收之。

用于證明該項聲明具有可受理性的必要材料提交之后,應當出具收據。

第26-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在法國提出的有關國籍的任何聲明,由初審法院法官登錄;在國外提出此項聲明,由司法部長登錄,否則無效。

第26-2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有權接收有關國籍之聲明并進行登錄的初審法院的所在地與管轄范圍由法令規定。

第26-3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有關國籍的聲明不符合法定條件時,部長或法官得拒絕登錄。

部長或法官作出的說明理由的決定,應通知提出聲明的人;申請人得在6個月期限內向大審法院提出異議;未成年人,自其滿16歲起,得由其本人提起訴訟。

拒絕登錄的決定,應在申請人提交證明其有關國籍的聲明可予受理的各項材料并向其出具收據之后最遲6個月內作出。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廢止:“對依據第21-7條之規定表示的意思,期限亦為6個月”)。對依第21-2條提出的聲明,期限增至1年。

第26-4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如果在法定期限內沒有拒絕登錄,聲明的副本(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廢止:“或者包含有第21-9條所指之意思表示的材料”)應當退還申請人,并在其上注明聲明已予登錄。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在提交的聲明進行登錄之后(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2年”期限內,檢察院得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有關國籍的聲明提出異議。

提交的聲明有弄虛作假或者舞弊行為時,自發現此種情形起2年期限內,檢察院得對該聲明的登錄提出異議。夫妻在第21-2條所指的聲明登錄以后12個月內即停止共同生活的情形構成舞弊行為之推定。

第26-5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除第23-9條第2款第1項之保留外,有關國籍的聲明一經登錄,即自其提出之日起產生效果。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廢止:“取得法國國籍的意思表示,按照第21-9條確定的條件產生效果。”)

第二節
行政決定

第27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采用行政令宣告加入或恢復法國國籍的申請不予受理、推遲受理或予以駁回以及批準喪失法國國籍的任何決定,均應當說明理由。

第27-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加入、恢復法國國籍或者批準喪失法國國籍以及載明喪失或者剝奪法國國籍之事由的行政令,應當按照法令規定的形式作成并進行公示。此項行政令沒有溯及力。

第27-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提出申請的人不符合法定條件,有關(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加入或恢復法國國籍的行政令,自其在《政府公報》上公告之日起1年期限內,得經最高行政法院提出同意意見之后予以撤銷;通過欺騙或舞弊手段獲得的行政決定,得自發現舞弊行為起2年內予以撤銷。

第27-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因第23-7條與第23-8條所指的原因作出喪失或者剝奪法國國籍的行政令之前,應當聽取當事人的辯解或者傳喚當事人作出說明。

第三節
在戶籍登記簿上登記

第28條 (1978年7月12日第78-731號法律)具有取得、喪失或者恢復法國國籍之效力的行政文書和聲明,應在(當事人的)出生證書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凡是第一次頒發法國國籍證書以及涉及法國國籍的司法裁判性質的決定,亦應作出記載。”

第28-1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前條所指的有關國籍的記載,依職權寫入出生證書的副本或該證書附有指明親子關系的節本,或者寫入為替代出生證書而制作的證書的副本。

應有關當事人的請求,在其出生證書附有指明親子關系的節本中或者戶籍簿上亦應作出以上記載。如某人先前已經取得法國國籍或者經司法裁判決定承認其有法國國籍或者獲得簽發的法國國籍證書,在其提出的有關的文件上予以載明時,(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喪失、放棄法國國籍,喪失權利以及對取得法國國籍提出異議,撤銷加入法國國籍的行政令,或者撤銷確認外國國籍的司法決定,均應當依職權在出生證書的所有節本與戶籍簿上作出記載。

第六章
有關國籍的爭議

第一節
司法法院的管轄權與適用的程序

第29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有關自然人的法國國籍或外國國籍的爭議,普通法民事法院唯一有管轄權。

有關國籍的各種問題,在行政系統或司法系統的其他任何法院,均為先決問題,但設置重罪陪審團的刑事法院[12]除外。

第29-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對有關自然人的法國國籍或外國國籍有管轄權的大審法院的所在地及其管轄范圍,由法令確定。

第29-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有關國籍的案件適用的程序,尤其是向司法部長呈送傳喚通知書與準備書狀以及上訴途徑,均依《民事訴訟法典》之規定。

第29-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任何人均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訴請法院確認其具有或者不具有法國人資格。

對于任何人,共和國檢察官均享有前款所指的相同權利。在有關宣告國籍的訴訟中,共和國檢察官為必要的被告人;有關國籍的問題,只要以附帶事件的名義提到有權受理此種問題的法院,共和國檢察官均應受通知參加訴訟。

第29-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公共行政部門提出請求,或者如提出國籍問題抗辯的第三人向按照第29條的規定決定延期審理的法院提出請求,檢察官應當提起訴訟。作為申請人的第三人應當受通知參加訴訟。

第29-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普通法院法官在有關法國國籍的案件中作出的判決[13],對于既不是訴訟當事人,也沒有代理訴訟的人,具有相同效力。

但是,任何利害關系人,均得通過提出第三人異議,對判決提出攻擊,但以共和國檢察官受通知參加訴訟為條件。

第二節
向司法法院提出有關國籍的證據

第30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涉及法國國籍的訴訟中,舉證責任由國籍受到質疑的人負擔。

但是,對持有按照第31條及隨后條款頒發的法國國籍證書的人的法國人資格持有異議時,提出異議的人應負舉證責任。

第30-1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法令)在經提出聲明、經(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加入、恢復國籍之行政令,或者因領土合并以外的其他途徑給予或取得法國國籍的情況下,只有經確定具備法律所要求的全部條件時,始為提出證據。

第30-2條 (1961年12月22日第61-1408號法律)但是,在只能依血統取得法國國籍的情況下,如當事人以及可以向其傳予法國國籍的父母中有一人始終占有法國人身份,該人的法國國籍即視為得到認定。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出生于馬約特群島,1994年1月1日已經成年的人,如一直占有法國人身份,其法國國籍視為已得到認定。”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110條)“自2006年7月24日關于移民與恢復國籍的第2006-911號法律頒布起3年期間,為適用本條第2款之規定,1994年1月1日已經成年的人確認其出生于馬約特島,如證明其在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頒布之前至少已有10年在馬約特島的選舉登記冊上進行過選舉登記,并且證明其在馬約特島有經常居所,即視為一直占有法國人之身份。”

第30-3條 (1961年12月22日第61-1408號法律)依血統而享有相應國籍的直系尊血親在外國定居已達50年,其所生之人長期居住在國外或者曾經長期居住在國外,如該人本人或者可以向其傳予法國國籍的父母中有一人不占有法國人之身份,不允許舉證證明其依血統而具有法國國籍。

法院在此情況下應當按照第23-6條的規定確認該人已喪失法國國籍。

第30-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除喪失或者剝奪法國國籍的情形之外,僅在證明當事人不具備法律對具有法國人資格所要求的任何一項條件時,該人具有外國人身份的證據才能得到認定。

第三節
法國國籍證書

第31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法令,1995年2月8日第95-125號法律第15條)“初審法院首席書記員”唯一有資格向任何證明其具有法國國籍的人提交一份法國國籍證書。

第31-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法令確定對提交國籍證書有管轄權的初審法院的所在地與管轄范圍。

第31-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國籍證書,應當依據本編第二、第三、第四與第七章的規定,指明當事人具有法國人身份所依據的法律規定,以及可以確認此種身份的各項文件;證書得以相反證據推翻之。

(1995年2月8日第95-125號法律第16條)“為制作國籍證書,初審法院首席書記員”在沒有其他材料的情況下,得推定向其提交的頒發給外國人的身份證書包含有法國法律賦予的此種證書的效力。

第31-3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法令)(1995年2月8日第95-125號法律)“初審法院首席書記員”拒絕提交國籍證書時,當事人得向司法部長提出請求,由司法部長決定是否提交國籍證書。

第七章
某些領土的主權割讓對法國國籍的效果

第3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原籍在1960年7月28日構成法蘭西共和國領土上的法國人,直至原來具有法蘭西共和國海外省地位的領土獲得獨立之日一直居住在該領土之上的,保留法國國籍。

這些人的健在配偶以及直系卑血親,亦同。

第32-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阿爾及利亞自決公民投票結果正式公布之日,居住在該國的享有普通法民事地位的法國人,無論從阿爾及利亞國籍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地位如何,均保留法國國籍。

第32-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1962年7月22日之前出生于阿爾及利亞、享有普通法民事地位的人,如一直享有法國人之身份,其法國國籍視為按第30-2條規定之條件得到認定。

第32-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原屬于共和國海外省與海外領地的一國領土取得獨立之日居住于該地的所有法國人,如該國法律未賦予其任何其他國籍,當然保留法國國籍。

享有前款規定之利益的人的子女,在其父母居住的領土取得獨立之日未滿18歲者,亦保留法國國籍。

第32-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共和國議會、法蘭西聯盟議會以及經濟委員會的原成員,因一般規定而喪失法國國籍并取得外國國籍的,在其定居于法國時,得以簡單聲明,恢復法國國籍。

這些人的健在配偶,不論是哪一方,以及他們的子女,亦享有此項權利。

第32-5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前條所指的恢復國籍的聲明,在當事人年齡達18歲時,由其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之規定提出;不得由他人代理提出此項聲明。

聲明按第22-1條與第22-2條之規定對未成年的兒童產生效果。

第八章
有關憲法第74條規定的海外領土及新喀里多尼亞的特別規定

第3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為適用本法典(本編):

1.“大審法院”一語均以“一審法院”替代之;

2.按照第21-28條與第21-29條的規定,“在省內”一詞由“在各行政區”或者“在新咯里多尼亞”替代。

在瓦里與福圖納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按照第68條宣告的金錢性處罰用當地貨幣宣告,但應考慮其與歐元的比值。

第33-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盡管有第26條之規定,有關國籍的聲明,由一審法院院長或負責委派部門的法官接收之。

第33-2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盡管有第31條之規定,一審法院院長或負責委派部門的法官,唯一有資格向所有能證明其具有法國國籍的人頒發國籍證書。

[1] “les fran?ais par filiation”,也譯為“依親子關系而為法國人”。——譯者注

[2] 第20-4條原條文:(1993年7月23日第93-933號法律)“法國人在法國軍隊內承擔義務者,或者自愿參加為履行服役義務而進行的適齡青年調查登記者,喪失放棄法國國籍之選擇權利。”

[3] 第21-2條原條文:(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與具有法國國籍的配偶結婚,得自結婚起1年(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的規定為2年)期限以后,經提出聲明,取得法國國籍,但以其在提出該項聲明之日夫妻之間沒有停止共同生活以及法國籍配偶仍然保留法國國籍為條件。如夫妻結婚前或結婚后生有子女,且該兒童對父母雙方均已確立親子關系,在具備前款所要求的夫妻共同生活以及法國籍配偶仍然保留法國國籍之條件時,前款規定的1年(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期限予以取消。申請取得法國國籍的聲明,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提出。盡管有第26-1條之規定,此項聲明由負責入籍事務的部長登錄之。”

[4] 第21-7條原條文:“(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父母為外國人,他們的出生在法國的子女,自年滿16歲起至21周歲止,可以取得法國國籍,但以其表明此種意愿,表明意愿之日居住在法國并且能夠證明此前5年期間在法國有慣常居所為條件。對于第21-20條意義上的法語國家的外國人,5年期間在法國有慣常居所之條件,可不予要求。經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確定,依何種條件,公共組織機構,尤其是教育機構、社會保險組織與地方行政部門將現行的國籍法有關規定告知公眾,尤其是告知本條所涉及的個人。”

[5] 第21-8條原條文:“(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外國人,如其在18周歲至21周歲之間因犯罪受到下列懲處,即喪失依前條規定承認其享有的權利:——因侵害國家基本利益之重罪或輕罪,或者因恐怖活動罪,被判處任何監禁刑;——因故意傷害人之生命罪、造成他人死亡之暴力罪、毒品走私罪或淫媒牟利罪,被判處6個月或6個月以上無緩期之監禁刑;——故意傷害未滿15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生命或身體,或者因對未滿15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性侵犯,被判處6個月或6個月以上無緩期監禁刑;——(1993年12月30日第93-1417號法律)受到驅逐,驅逐令未經明文撤銷或廢除,或者受到禁止進入法國領域,禁止令并未完全執行的外國人,亦適用以上規定。”

[6] 第21-9條原條文:“(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取得法國國籍的意思表示,由初審法院的法官接受之,或者由經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指定的行政機關,在當事人提出屬于其管轄權限的申請時接受之。所提申請符合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規定的條件時,得予接受。行政主管機關將包含有取得法國國籍之意思表示的文件轉送初審法院。初審法院的法官,在收到能夠證明申請可予受理的各項必要材料以后,應簽發一份收據,并且按照第26-1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進行登記。”

[7] 第21-10條原條文:“(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當事人自愿參加為履行服役義務而進行適齡青年調查登記,或者提出取得法國國籍證書的請求,構成第21-7條意義上的取得法國國籍之意思表示。此種意思表示,依第21-9條規定之條件產生效力。”

[8] 第21-11條原條文:“(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除第21-8條之保留外,父母為外國人,本人出生在法國,21歲之前即以應征入伍之身份或者為服現役,按照規定的手續合法編入法國軍隊編制的任何外國人,自編入法國軍隊之日起,取得法國國籍。”

[9] 該款原規定:“由具有法國國籍的人收留并撫養的兒童,或者交由社會救助兒童部門收留并撫養的兒童。”

[10] 第21-25-1條原條文:“(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公共權力機關對提出的通過入籍而取得法國國籍的申請,最遲應當在其向申請人提交確認其已經提交為制作完整案卷所必要的各項材料的回證之日起18個月作出答復。這一期限得以說明理由的決定予以延長一次,延長的時間為3個月。”

[11] “有關國籍的聲明”既包括申請取得國籍的聲明,也包括申請喪失國籍的聲明等(參見第21-12條、第23條、第28條以及第32-5條)。——譯者注

[12] 審判軍事重罪(有可能泄露國防機密時),危害國家基本利罪、恐怖活動罪的重罪法庭,不設陪審團。設陪審團的“重罪法庭”(cour d'assise),按照《刑事訴訟法典》第231條的規定:“一審或上訴審對經起訴決定向其移送的人有完全的裁判權。”——譯者注

[13] 此處為“les jugements et arrêts”,分別指一審或上訴審作出的判決。——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嘎县| 沾益县| 涿州市| 南充市| 垣曲县| 嵩明县| 永宁县| 孝义市| 农安县| 望江县| 泌阳县| 墨竹工卡县| 上饶县| 梅州市| 昌黎县| 鞍山市| 井冈山市| 彭泽县| 青川县| 兴文县| 苍溪县| 枝江市| 阿拉善盟| 西华县| 雅安市| 安岳县| 鱼台县| 涿州市| 交城县| 崇文区| 景洪市| 绥德县| 乌兰浩特市| 仙游县| 喀喇沁旗| 青河县| 伊川县| 互助| 荣昌县| 互助|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