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編
身份證書[1]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34條 (1922年10月28日法律)身份證書應寫明其制作的年、月、日、時,戶籍官員的姓名以及證書上記載其名的每一個人,他們各自的姓名、職業和住所,以及

下列人等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1.出生證書與認領證書上寫明的父、母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2.認領證書上寫明的子、女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3.結婚證書上寫明的夫妻雙方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4.死亡證書上寫明的死者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如此日期和地點已知;相反情形,死者的年齡按照年數記明;所有情況下,均應寫明申報人的年齡。對于證人,僅寫明他們具有成年人身份即可。

第35條 戶籍官員不得在其作成的證書中用任何注解或說明增加應當由到場的當事人申報的事項以外的其他任何事項。

第36條 在當事人并非必須親自到場的情況下,得以經公證的特別委托書委托他人代理。

第37條 (1879年12月7日法律)身份證書的證人,不論是否親屬,也不論性別,均應年滿18歲。身份證書的證人,由當事人挑選。

(第2款由1919年10月27日法律廢止。)

第38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戶籍官員向到場的各當事人或當事人委托授權的人以及證人宣讀證書。戶籍官員提請這些人在簽字之前直接閱知證書。

證書上應當記明履行了這些手續。

第39條 證書由戶籍官員、到場的各當事人以及證人簽字;或者寫明妨礙到場的人與證人簽字的原因。

第40條至第45條 (由1962年8月3日第62-921號法律廢止。)

第46條 在沒有戶籍登記簿或戶籍登記簿遺失的情況下,得以證書作為證據,亦得以證人證明之;在此情況下,結婚、出生與死亡,得以去世的父母留下的登記簿和文件作為證明,也可以由證人作證。

第47條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在外國作成的法國人與外國人的任何身份證書,如系按照該國通常采用的形式作成,均具有證明效力;但如從掌握的其他文書或文件、來自證書本身之外的資料或材料來看,(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7條)“在相應情況下,經過必要的審核之后”,確認該身份證書不符合規定、屬于變造或者其上聲明的事實與實際情況不符時,不在此限。

(第2款至第5款由2006年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7條廢止。)

第48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在外國的法國人的任何身份證書,如系由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依據法國法律作成,一律有效。

(1893年6月8日法律)“由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掌管的身份登記簿的備份正本,每年年末寄送外交部,由外交部負責保管,并可對外提交其節本。”

第49條 (1932年3月10日法律)與身份證書有關的某項文書所記載的事項應當記入另一項已經作成或者已經登錄的證書的備注欄內時,均依職權為之。

制作或登錄該身份證書的戶籍官員于3日之內在其掌管的登錄簿上進行此項記載,以及如應在其上作出記載的登記簿的備份正本存放在法院書記室,戶籍官員應向所在城區的共和國檢察官寄送通知。

如果應在其備注欄內記載有關事項的證書是在另一市鎮行政區內制作或者登錄的證書,應當在3日之內向該市鎮的戶籍官員進行通知;如果登記簿副本存放在法院書記室,則應立即通知該法院所在城區的共和國檢察官。

(1993年1月8日第93-933號法律)如應在其備注欄內記載某一事項的身份證書是在外國作成或者登錄,作成或登記應予記載之事項的身份證書的戶籍官員應在3日內通知外交部長。

第50條 前述各條指名的公務員有任何違反這些條款的行為,將在大審法院受到追究,并科處(1956年8月4日第56-780號法律第94條,2000年9月19日第2000-91條)“3歐元至30歐元”罰款。

第51條 登記簿的任何保管人對登記簿上發生的任何變造承擔民事責任,但如有必要,保管人對實行此種變造的行為人有求償權。

第52條 對身份證書的任何變造、偽造,在活頁紙上以及在不是用于身份登記的登記簿上進行身份證書的任何登記,均產生對當事人的損害賠償責任,且不影響科處《刑法典》規定的刑罰。

第53條 駐大審法院的國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在身份登記簿存交至該法院的書記室時,有義務檢查登記簿的狀況。檢察官應制作此項檢查的簡單筆錄,揭露戶籍官員實行的違警罪或輕罪并要求對其科處罰金。

第54條 在大審法院受理有關身份證書之訴訟的所有情況下,任何利害關系人均得對判決提起上訴。

第二章
出生證書

第一節
出生申報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

第55條 (1919年11月20日法律,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1條)“出生申報,應在分娩后3日之內向當地的戶籍官員為之。”

(第2款至第4款由1955年10月24日第55-1391號法律增加;由1958年3月25日第58-308號法律廢止。)

(1919年11月20日法律,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1條)如在法定期限內沒有進行出生申報,戶籍官員只有依據兒童出生地所在的區法院作出的判決,才能在戶籍登記簿上進行補記,并且在出生日期旁的備注欄內作出簡單說明。如兒童的出生地點不明,申請人住所地的法院有管轄權。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1條)“在國外,出生申報應在分娩后15日內向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進行;但是,在特定的領事管轄區域內,該期限得依行政令的規定延長之。”

第56條 嬰兒出生,由父申報;或者,如父不在,由內科或外科醫生、助產士、醫療人員或者嬰兒出生時在場的其他人進行申報;如母是在其住所以外的地方分娩,由該處所的人進行申報。

(1924年2月7日法律)出生證書應當即寫成。

第57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出生證書應寫明嬰兒的出生日期、時間、地點及性別,(2002年3月4日第2002-304號法律,經2003年6月18日第2003-516號法律修改)“為其取的名字、家庭姓氏,相應情況下,父母就所做選擇進行共同申報的記載以及父母的姓名、年齡、職業與住所,必要時,應寫明申報人的姓名、年齡、職業與住所”。如(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廢止:“非婚生”)“嬰兒的父母或者其中一人沒有向戶籍官員披露身份,登記簿得對此不做任何記載”。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兒童的名字由其父與母選擇”。(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在分娩時要求保守身份秘密的婦女可以告知其希望為嬰兒取何名字。不屬于此種情形或者如嬰兒的生父母不明,戶籍官員得為嬰兒取3個名字,其中最后一個名字相當于(2002年3月4日第2002-304號法律)‘家庭姓氏’”(原規定:“相當于父姓”)。(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戶籍官員應當立即在出生證書上記明為嬰兒所取的名字。出生證書上登記的任何名字均可選作常用名。

如果戶籍官員認為替嬰兒所取的名字或其中某一名字在單獨或者與其他姓或名結合使用時違反兒童的利益,或者違反(2002年3月4日第2002-304號法律)‘家庭姓氏’應當受到保護的第三人的權益,戶籍官員立即通知共和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得提請家事法官進行處理。

如法官認為所取的名字不符合兒童的利益或者損害(2002年3月4日第2002-304號法律)‘家庭姓氏’應當受到保護的第三人的權益,得命令從戶籍登記簿上取消該名字;相應情況下,如兒童的父母沒有為兒童選擇符合上述所指利益的其他名字,法官得自行確定為兒童另取名字。這一決定應在兒童出生證書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

第57-1條 (1996年7月5日第96-604號法律,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廢止:“非婚生”)嬰兒出生地的戶籍官員在嬰兒的出生證書上記載該嬰兒已經得到認領時,應當用掛號信并要求回執通知嬰兒父母的另一方。

如果無法向該另一方進行通知,戶籍官員應告知共和國檢察官,由共和國檢察官進行必要的努力。

第58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任何人拾得新生嬰兒,均有義務向發現嬰兒地點的戶籍官員進行申報。如拾得嬰兒的人不同意負擔照管,應將嬰兒與拾得的衣服和其他物品一并送交戶籍官員。

對此應當制作詳細筆錄。筆錄除寫明本法典第34條規定的應載事項之外,還應當寫明拾得嬰兒的日期、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的情形,嬰兒的估計年齡,其性別以及其他有助于鑒別嬰兒的各種特征,嬰兒已交給何人或何機關。筆錄于制作之日應在戶籍登記簿上登記。

隨后,并且應與前述筆錄分開,由戶籍官員制作相當于出生證書的證書,除第34條規定的事項之外,證書應當寫明兒童的性別以及為其所取的姓名;證書還應確定兒童的出生日期,該日期應與估計嬰兒的年齡一致,并且指定在管轄范圍內拾得嬰兒的市鎮行政區作為該嬰兒的出生地點。

對于交給救助兒童部門監護但沒有已知出生證書的兒童,或者對于被要求保守出生秘密的兒童,依救助兒童部門的申報,亦應制作相同的證書。

拾嬰筆錄的副本或節錄,或者臨時出生證書的副本或節錄,按照本法典第57條規定的條件并區別不同情形予以頒發。

如果后來發現兒童有出生證書,或者其出生系經裁判宣告,有關發現嬰兒的筆錄與上述臨時出生證書,應共和國檢察官或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的請求,予以撤銷。

第59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嬰兒是其父母在海上旅行途中出生,父在船上時,依父申報,在嬰兒出生后3日內作成出生證書。

(1893年6月8日法律)如嬰兒出生在船只停靠港口的時間,在無法與地面聯系的情況下,或者如船只停靠在外國港口,且沒有被賦予戶籍官員職責的法國外交或領事人員時,該嬰兒的出生證書按前述相同條件作成。

出生證書依下述方式制作:在(法國)國家的艦船上,由海軍軍需官作成;如沒有此等軍官,由船長或替代船長職責的人作成;在其他船只上,由船長、船主或履行其職責的人制作。

作成證書的具體情形應予記明。

證書,應登記于船員名冊的最后。

第二節
更改姓名

(1993年1月22日第93-22號法律)

第60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凡證明有正當利益的人,可請求改名。改名,由當事人提出申請,或者當事人無行為能力時,由其法定代理人提出申請。改名申請向家事法官提出。名字的增加或取消,得同樣決定之。

兒童年滿13歲的,改名應征得本人同意。

第6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凡證明有正當利益的人,可申請改姓。

為了避免請求人的某一直系尊血親或旁系親屬直至第四親等所使用的姓氏湮滅無繼,可以申請改姓。

改姓用行政令批準之。

第61-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可在批準改姓的行政令于《官方公報》上公告之日起2個月內就此項行政令向最高行政法院提出異議。

改姓行政令,如在對其可以提出異議的期限內沒有受到異議,或者相反場合,在提出的異議被駁回之后,即產生效力。

第61-2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改姓當然擴張至受益人的年齡未滿13歲的子女。

第61-3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年滿13歲的兒童改姓,如不是因確立或變更親子關系所引起,必須經其本人同意。

但是,確立或變更親子關系,只有在已成年的子女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改變他們的(2002年3月4日第2002-304號法律)“姓氏”(nom de famille)。

第61-4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更改姓、名的決定,記載于當事人的身份證書的備注欄,以及在相應場合,記載于配偶與子女的身份證書的備注欄。

第100條與第101條之規定適用于更改姓、名。

第三節
認領證書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令)

第62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認領(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廢止:“非婚生子女的”)證書寫明認領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或者在沒有出生日期時,其年齡、出生地點及住所。

認領證書寫明子女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性別和名字;在沒有此種資料時,寫明有關其出生的各項有益情況,但第326條之保留規定除外。

認領證書,(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2條)于其制作之日,登錄于戶籍登記簿。

(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2條)“相應情況下,兒童的出生證書備注欄內”僅記載第1款所指的事項。

在第59條所指的情形下,認領聲明(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2條)“可以”由該條所指的文書制作官員按照該條指明的形式受理之。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在制作認領證書時,向認領人(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2條)“宣讀第371-1條與第371-2條”的規定。

第62-1條 (2002年1月22日第2002-93號法律第14條)如因生母在子女出生時提出保守身份秘密的要求,致使生父對子女的認領無法進行登錄時,生父可以將此事由告知共和國檢察官,由共和國檢察官查明該子女出生證書制作的日期與地點。

第三章
結婚證書[2]

第63條[3](1927年4月8日法律)在舉行結婚儀式[4]之前,戶籍官員于市鎮政府門前張貼一份告示。該告示寫明擬結婚的夫婦雙方的姓名、職業、住所和居所以及舉行結婚儀式的地點。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第1款所指的告示,或者在按照第169條的規定免于告示的情況下,在舉行結婚儀式之前應當:

1.擬婚夫妻每一方提交以下書面材料或文件

——(已廢止:“在此前2個月以內所做醫療檢查的一份證明,該項證明僅需證明擬婚夫婦為結婚已經進行檢查,無需其他任何說明”);

——第70條與第71條所要求的文件材料;

——用公共權力機關簽發的證件提交身份證明;

——寫明各證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出生地點、職業與住所,但如應當由外國機關主持結婚儀式時,不做此項要求。

2.聽取擬婚夫婦雙方共同的表態,但是,在不可能這樣做時,或者如果從提供的證件、材料來看,根據第146條與第180條的規定,沒有必要這樣做的情況除外。

戶籍官員如認為有必要,可要求分別與擬婚夫婦一方或另一方談話。

在聽取未成年的擬婚夫婦的表態時,其父母或者法定代理人以及將來的配偶不得在場。

戶籍官員可以授權其市鎮行政區的戶籍部門的一名或數名正式公務員聽取擬婚夫婦的共同表態,或者分開聽取他們的表態。在擬婚夫婦中有一方居住在國外時,戶籍官員可以請求外交機關或有地域管轄權限的領事機關聽取他們的表態。

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可以授權負責戶籍管理的一名或數名正式公務員或者有管轄權的法國籍名譽領事聽取擬婚夫妻的共同表態或者分開聽取他們的表態。如擬婚夫妻中有一方居住在將要舉行結婚的國家之外,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可以請求有管轄權的戶籍官員聽取當事人的表態”。

(1945年11月2日第45-2720號法律)戶籍官員不遵守(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以上各款”之規定,得在大審法院受到追訴并對其科處(1956年8月4日第56-780號法律第94條,2000年9月19日第2000-916號法令)“3歐元至30歐元罰金”。

第64條 (1927年4月8日法律)前條所指的告示在市鎮政府門口保留10天。

張貼告示的當天不包括在內,第10天屆滿之前,不得舉行結婚儀式。

如在此期限屆滿之前張貼被中斷,應在市鎮政府門前曾被中斷的告示中作出說明。

第65條 (1907年6月21日)如自進行公告之日起,擬婚夫婦在當年內沒有舉行結婚儀式,只有在按照上述相同形式重新進行公告之后才能舉行結婚。

第66條 對婚姻提出異議的文書,由提出異議的人或者得到經公證的專門授權的人在其原本與副本上簽字。提出婚姻異議的文書連同授權委托書,送達各當事人本人或他們的住所,同時送達戶籍官員。戶籍官員在提出異議的文書的原本上簽字。

第67條 (1927年4月8日)戶籍官員立即在婚姻登記簿上概括記載所提出的異議;在向其送交判決或取消異議的文書的副本之后,戶籍官員還應在登錄原異議文書的備注欄內記明該項判決或撤銷文書。

第68條 在對婚姻提出異議的情況下,戶籍官員在收到向其送交的取消異議的文書之前,不得主持結婚儀式;違反規定者,處(1946年10月7日第42-2154號法律,2000年9月19日第2000-916號法令,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3000歐元罰款”以及任何損害賠償。

第69條 (1919年8月9日法律)如果在數個市鎮行政區內進行公示,每一市鎮行政區的戶籍官員均應將確認對婚姻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的文書送交擬在其轄區內舉行結婚儀式的市鎮的戶籍官員。

第70條 (1933年2月2日法律)“擬婚夫婦各方向應辦理結婚手續的戶籍官員送交的各自出生證書的副本,如果是在法國國內簽發,簽發后超過3個月即失去效力;如其是在殖民地或領事館簽發,簽發后超過6個月即失去效力。

第71條 (1929年7月11日法律)擬婚夫婦中如有一方不能取得此項證書,得提交由其出生地或住所地的初審法院的法官簽發的經公證的證書替代之。

公證證書應包含由3名證人所做的聲明。證人不論性別、是否親屬均可。公證證書還應寫明擬婚夫婦的姓名、職業與住所;如知道他們的父母,應寫明父母的姓名、職業與住所,以及出生地點并盡可能寫明出生時間,同時寫明不能提交出生證書的原因。證人與初審法院的法官均在公證證書上簽字。如證人中有人不能或者不會寫字,應予記明。

第72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無論是對公證證書,還是對拒絕簽發公證證書之事由,均不得提出不服申請。

第73條 (1919年8月9日法律)對父母或祖父母所表示的同意意見作出公證的公證書,或者在沒有父母或祖父母時,對親屬會議所表示的同意意見作出公證的公證書,應當寫明擬婚夫婦以及所有參與此項證書事宜的人的姓名、職業與住所以及他們所屬的親屬等。

(1922年2月28日法律)“除《民法典》第159條所指的情形外,此項表示同意的文書,或者由公證人作成,或者由直系尊血親的住所地或居所地的戶籍官員作成;如在外國,由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作成。如此項文書是由戶籍官員作成,除有相反的國際協定外,僅在有必要向外國主管當局提交時,始應對其合法性進行認證。”

第74條 (1907年6月21日法律)結婚儀式在夫妻一方有住所的市鎮行政區舉行,或者自法律規定的公告進行之日起,在夫妻一方至少已連續居住1個月的居所所在的市鎮行政區舉行。

第74-1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1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在舉行結婚儀式之前,擬婚夫婦應確認按照第63條之規定申報的證人的身份,或者在相應情況下,指明他們選擇的新的證人。

第75條 (1966年6月9日第66-359號法律)公告期限經過之后,戶籍官員于各當事人指定的日期,在市鎮政府,至少有2名、最多4名證人在場,向未婚夫婦宣讀本法典第212條、第213條(第1款與第2款)、第214條第1款以及第215條第1款的規定,(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同時宣讀第371-1條的規定”。證人是否是當事人的親屬均可。

(1919年8月9日法律)“但是,在遇有嚴重妨礙的情況下,結婚儀式舉行地的共和國檢察官可以要求戶籍官員前往當事人之一的住所為其舉行結婚儀式;在未婚夫婦中一方即將死亡的情況下,戶籍官員不待提出請求或者不待共和國檢察官批準,得立即前往當事人之一的住所或居所為其舉行結婚儀式;但是,戶籍官員隨后應當盡早向共和國檢察官報告在當事人的共同居所之外舉行結婚儀式的必要性。

結婚證書應記明此事項。

戶籍官員傳召擬婚夫婦;如擬婚夫婦是未成年人,應傳召允許其結婚并參加結婚儀式的直系尊血親,讓他們聲明是否已經訂立夫妻財產契約;如已訂立此種契約,訂立契約的日期以及作成契約的公證人的姓名和居所地。

如擬婚夫婦一方提交的各項文件上所寫名字或姓氏的寫法不完全一致,戶籍官員應當傳召與此有關的一方,并且如當事人是未成年人,應傳召其最近的直系尊血親作出說明,讓他們聲明文件相互間之所以不一致是由于疏漏或者錯誤所致。

戶籍官員應當分別聽取擬婚夫妻雙方各自表示的愿意以對方為丈夫或妻子的聲明;

戶籍官員以法律的名義宣告他們因婚姻而結合,并當場作成結婚證書。”

第76條 (1928年2月4日法律)結婚證書寫明以下事項:

1.夫妻雙方的姓名、職業、年齡、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住所與居所。

2.夫妻雙方父、母的姓名、職業與住所。

3.在有此要求的情況下,夫妻雙方的父母、祖父母對婚姻表示同意,以及親屬會議表示同意。

4.夫妻各方(可能有)的原配偶的姓名。

5.(由1932年2月13日法律廢止)

6.締結婚姻的當事人同意結為夫妻的聲明,以及由戶籍官員對當事人結為夫妻的宣告。

7.證人的姓名、職業、住所以及他們具有成年人資格。

8.依據前條所指的傳召而作出的已經訂立或沒有訂立夫妻財產契約的聲明,以及如有此契約,盡可能寫明訂立該財產契約的時間;此外,寫明作成契約的公證人的姓名與住所地。

任何違反此種規定的行為,對戶籍官員科處第50條所指之罰款。

在聲明有遺漏或者有錯誤的情況下,對遺漏事項或錯誤的糾正,得由共和國檢察官提出要求,但不影響有利害關系的各當事人按照第99條之規定產生的權利。

9.(1997年10月28日第97-987號法律)“如有必要,按照1978年3月14日在海牙訂立的夫妻財產制度之適用法律的公約,有關指定適用法律之文書的聲明以及該文書簽字的日期與地點,相應情況下,制作該文書的人的姓名與身份。”

(1959年1月7日第59-71號法令)“在夫妻雙方各自的出生證書的備注欄內應寫明舉行結婚儀式之事宜以及配偶的姓名。”

第四章
死亡證書

第77條 (由1960年3月28日第60-285號法令廢止。)

第78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死亡證書,依死者的親屬之一所做的申報,或者依可能掌握死者戶籍身份最準確、最完整情況的人進行的申報,由死亡地所在的市鎮行政區的戶籍官員制作。

第79條 (1927年2月7日法律)死亡證書寫明:

1.死亡日期、時間與地點;

2.死者的姓名、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職業與住所;

3.死者的父與母的姓名、職業與住所;

4.如死亡的人已婚、喪偶或離婚,其配偶的姓名;

5.申報人的姓名、年齡、職業與住所,如有必要,寫明其與死者之間為何親屬關系。

以上各項應盡人所知完整申報。

(1945年3月29日第45-509號法令)“在死者的出生證書備注欄內應記載該人死亡。”

第79-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如在尚未向戶籍官員申報出生之前嬰兒已死亡,戶籍官員依據提交的醫療證明作成該嬰兒的出生證書與死亡證書。醫療證明指出嬰兒出生時曾經存活并指明其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與時間。

在沒有前條所指的醫療證明時,戶籍官員應當作成無生命嬰兒證書。該證書于作成之日在死亡登記簿上登記,并寫明分娩的日期、時間與地點,同時寫明嬰兒的父與母的姓名、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職業與住所;如有必要,寫明申報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職業與住所。由此作成的證書并不認定該嬰兒是否存活過。任何利害關系人均可向大審法院提出請求就此問題作出審理裁判。

第80條 (1919年11月20日法律)如當事人是在其住所所在市鎮行政區以外的地方死亡,作成死亡證書的戶籍官員應當盡早向死者最后住所地的戶籍官員寄送該人死亡證書的副本。死亡證書的副本應立即在登記簿上登記。(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如某一城市劃分為數個市區,在當事人死于其住所以外的市區時,不適用這項規定。”

如當事人死于醫療機構、接待老年人的社會機構、社會醫療機構,這些機構的領導人應在24小時內采取任何方法通知戶籍官員。在這些機構里,應備置一個登記簿登記向戶籍官員報告的各項聲明與情況。

在發生困難的情況下,戶籍官員應當前往這些機構,現場確認當事人死亡,并按照第79條的規定,在已向其報告的情況的基礎上制作死亡證書。

(廢止:“‘如當事人死于醫院、醫療衛生機構、海軍醫院、民用醫院或其他公共機構’,這些醫院或醫療機構的院長、管理人或主管,應當在當事人死亡后24小時內通知戶籍官員,或者通知履行戶籍官員職責的人。

戶籍官員或負責此種職責的人,應前往現場確認當事人死亡,并按照前款規定,根據向其作出的申報和掌握的情況,作成死亡證書。

在上述醫院或醫療機構應當備有登記簿,登錄這項聲明與情況。”)

第81條 如有暴死的痕跡或跡象,或者有其他情形可以懷疑屬于暴死時,只有警官在內科或外科醫生協助下,對尸體的狀況及與此相關的情形,已收集到的有關死者的姓名、年齡、職業、出生地點與住所等情況作成筆錄以后,才能安葬死者。

第82條 警官隨后有義務向當事人死亡地的戶籍官員轉送其用筆錄記載的并據以制作死亡證書的各種情況。

如已知死者的住所,戶籍官員向死者住所地的戶籍官員寄送死亡證書的副本。該副本登錄于戶籍登記簿。

第83條 在執行死刑判決之后24小時內,刑事書記員向被判刑人處決地的戶籍官員寄送第79條所指明的全部情況,并按照這些情況作成死亡證書(死刑已由1981年10月9日第81-908號法律廢止)

第84條 如人犯是在監獄、關押所或拘留所內死亡,這些場所的看守或看管人員應立即通知戶籍官員。戶籍官員應按第80條的規定前往現場并制作死亡證書。

第85條 凡屬暴死或者死在監獄、看守所內或者執行死刑的情形,在各類登記簿對這些情況不做任何記載,死亡證書僅按照第79條規定的形式作成。

第86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人在海上旅行時死亡,或者是在第59條所指的情況下死亡,應由這些條款所指的文書制作官員在24小時內按照規定的形式作成死亡證書。

(第1款與第2款由1965年6月1日第65-422號法令廢止。)

第87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如找到死者的尸體并且可以辨認身份,無論死亡時間距離發現尸體的時間如何,均由推定的死亡地點的戶籍官員作成死亡證書。

如不能辨認死者身份,死亡證書應當盡可能全面地寫明其體貌特征;在事后查明死者身份時,死亡證書按照本法典第99條規定的條件進行更正。

第88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在法國國內或國外因足以置當事人面臨生命危險的情形而失蹤的法國人,如沒有找到其尸體,應共和國檢察官或利害關系人的請求,得經法院裁判宣告其死亡。

在屬于法國當局管轄的領土上以及在法國艦船或航空器上失蹤的外國人或無國籍人,即使后兩種情況下是在國外失蹤,但如其在法國有住所或者有慣常居所,亦可按照相同條件經法院裁判宣告死亡。

在可以肯定當事人已經死亡但未能找到尸體的情況下,亦適用經法院宣告死亡之程序。

第89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如死亡或失蹤發生在屬于法國當局管轄的領土之上,宣告死亡之申請向死者死亡地或失蹤地的大審法院提出,否則,應向死者或失蹤者的住所地或最后居所地的法院提出;在沒有此種住所或居所時,向航空器或艦船所屬的空港或船籍港所在地的法院提出;在以上所指情形均不適用時,巴黎大審法院有管轄權。

如在同一事件中有多人失蹤,宣告失蹤的集體申請向失蹤地的法院提出,或者向航空器或艦船所屬的空港或船籍港所在地的法院提出;在以上所指情形均不適用時,向巴黎大審法院提出。

第90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如不是由共和國檢察官提出前述申請,該申請應通過共和國檢察官轉送法院。案件在評議室進行評議與判決。律師或訴訟代理人之協助并非強制性。各項訴訟文書以及這些文書的副本和節錄均免付印花稅與登記稅。

如法院認為死亡并未得到充分確認,得命令采取任何補充情況調查措施,尤其可以要求對失蹤的情形進行行政性調查。

如對死亡作出宣告,根據對案件具體情節的推定確定死亡日期;如沒有推定的死亡日期,死亡日期確定在失蹤的日期。任何情形,死亡日期均不得為不確定的日期。

第91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宣告死亡的判決書的主文,應在實際的死亡地或者推定的死亡地的戶籍登記簿上登記,并且在相應場合,應在死者的最后居所地的戶籍登記簿上登記。

進行登記之事由,應按死亡日期在登記簿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在作出集體判決的場合,從判決的主文中分別節錄出每一個人的相應內容之后,將此節錄交給每一個失蹤者最后居所地的戶籍官員,以便作出登錄記載。

宣告死亡的判決具有相當于死亡證書的效力,對第三人具有對抗效力;第三人僅能按照本法典第99條的規定取得對判決作出更正。

第92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經法院判決宣告死亡的人,如在宣告其死亡的判決作出之后重新出現,共和國檢察官或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可按照第89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形式請求法院撤銷原判決。

(1977年12月28日第77-1447號法律)“有必要時,適用第130條、第131條與第132條的規定。”

(1945年10月30日第45-2561號法令)“撤銷宣告死亡判決之事由,應在判決登記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

第五章
有關軍人與海員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的身份證書

第93條 國家軍人與海員的身份證書,按以上各章之規定作成。

(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法令第3條)“但是,發生戰爭或在法國領土之外開展軍事行動或者在占領以及依據政府間的協定向外國領土派駐法國軍隊的情況下,上述人員的身份證書也可以由國防部長發布的條令指定的軍事身份官員作成。”(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這些軍事身份官員,在前章之規定不能適用的情況下,亦對非軍事人員的身份證書事務有管轄權。”

(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法令第3條)“在國家領土上,因進行總動員或者被圍困,市鎮戶籍部門不能正常工作的那部分領土,上述軍事身份官員亦可處理有關軍人或非軍人身份證書的問題。”

在軍隊中申報出生,應在嬰兒出生后10日內為之。

(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法令第3條)“即使戶籍官員未能前往死者跟前,在軍隊內亦可作成死亡證書;盡管有第78條之規定,根據兩名申報人出具的證明,即可在軍隊內作成死亡證書。”

第94條 (由1965年6月1日第65-422號法令廢止。)

第95條 (1957年11月28日第57-1232號法律)在第93條第2款與第3款所指的情況下,此種身份證書依在專門的登記簿上進行登記而作成。登記簿的設置與保存,(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法令第3條廢止:“武裝力量部部長以及老戰士與戰爭受害者事務部部長聯合”)“由國防部長”發布的條例作出規定。

第96條 (1957年11月28日第57-1232號法律)如果是在第93條第2款與第3款所指的一種情形下舉行結婚,在情況允許的范圍內,應在擬婚夫妻最后住所地進行公示;與此同時,結婚還應在當事人所屬的部隊按照(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法令第3條廢止:“與軍事部長”)“國防部長”發布條令確定的條件進行公告。

第96-1條 (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法令第3條)在發生戰爭或者在法國領土之外開展軍事行動的情況下,基于重大原因,以及一方面經司法部長、掌璽官,另一方面經國防部長批準,可以為軍人舉行結婚儀式,無需結婚的配偶一方親自到場,并且即使擬婚配偶已經死亡,仍可舉行結婚,但應按照以下條件對同意結婚作出確認:

1.在法國領土之上,經當事人駐在地的戶籍官員制作的文書確認擬婚配偶同意結婚;

2.在法國領土之外,或者在當事人駐扎地的戶籍部門已經不能運作的所有情況下,由第93條所指的戶籍官員制作當事人表示同意結婚的文書;

3.如涉及成為戰俘的軍人或者被關押的軍人,由這些軍人被俘后受扣押地國家內負責法國利益的外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確認當事人同意結婚,或者由這些軍人被關押時所在國的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確認當事人同意結婚。也可以由法國2名軍官或副職軍官,或者由一名法國軍官或副職軍官在2名證人的協助下確認當事人同意結婚;

4.在舉行結婚時,戶籍官員應宣讀同意結婚的文書。

上述所指當事人簽署的授權書或者同意他們的子女結婚的文書,可以按照以上條款所指的文書相同的條件制作。

本條之實施方式由條例確定。

第96-2條 (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法令第3條)第96-1條所提及的婚姻的效力追溯至擬婚配偶表示同意結婚之時。

第97條 (1957年11月28日第57-1232號法律)由軍事機關在上述第93條所指情形下作成的死亡證書,或者由民事機關作成的武裝力量成員的死亡證書,以及民政機關作成的參加軍事行動與有指揮的服務工作的平民或隨軍人員的死亡證書,在軍事機關依第93條之授權可以作成此種證書的時期與領土上,得按法令規定的條件進行行政性更正。

第六章
出生在外國,取得或恢復法國國籍的人的身份證書

(1978年7月12日第78-731號法律)

第98條 對于出生在外國并取得或者恢復法國國籍的任何人,均為其作成具有相當于出生證書之效力的證書,但如該人出生時作成的證書已經登錄于法國主管當局掌管的登記簿,不在此限。

這一證書應寫明當事人的姓名與性別,并指出其出生地點與日期,親子關系以及在取得法國國籍之日的居所。

第98-1條 同樣,如取得或者恢復法國國籍的人此前已經在外國結婚,亦作成相當于結婚證書之效力的證書,但如舉行結婚已經由在法國主管當局掌管的登記簿上登記的證書確認,不在此限。

證書應寫明以下事項:

——舉行結婚的日期和地點;

——主持結婚的機關;

——夫妻雙方各自的姓名、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夫妻雙方的血統;

——如有必要,作成婚姻財產契約的機關的名稱、資格與所在地。

第98-2條 可以作成同一份證書載明有關出生和結婚的應載事項,但是,如出生與結婚均已由在法國主管當局掌管的登記簿上登記的證書確認,不在此限。

該同一證書同時具有出生證書與結婚證書的效力。

第98-3條 第98條至第98-2條所指的證書還應當載明:

——證書作成的日期;

——戶籍官員的姓名與簽字;

——由該證書所替代的證書的備注欄內所載的備注;

——有關當事人的國籍的證書與決定的說明,事后在備注欄內注明;

——寫明現行法律對每一類證書規定的事項。

第98-4條 依據第98條至第98-2條之規定已經為其作成證書的人,喪失要求登錄由外國主管當局頒發的出生證書與結婚證書之副本的權利。

在外國身份證書或法國領事機構作成的身份證書與按照上述條款之規定作成的證書兩者之間載述事項不一致時,后者具有效力,對證書作出更正時除外。

第七章
身份證書的更正

第99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1981年5月12日第81-500號法令)身份證書的更正,由法院院長命令之。

對宣告或替代身份證書的判決的更正,由法院作出命令。

更正身份證書的申請,得由任何利益關系人提出,或者由共和國檢察官提出。在身份證書或者相當于證書的判決中主要應載事項有錯誤或有遺漏時,共和國檢察官應當依職權提出更正申請。

有地域管轄權的共和國檢察官,可以對身份證書上純屬事實性的錯誤或遺漏作出行政性更正;為此,共和國檢察官直接向登記簿保管人發出必要的指令。

第99-1條 (1978年7月12日第78-731號法律)經授權有資格作成第98條至第98-2條所指證書而履行戶籍官員職責的人,對這些證書(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或其備注欄內記載的事項”存在的純屬事實性的錯誤或遺漏,得作出行政性更正,但在證書作成之后才登記的事項除外。

第100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對有關身份的文書或判決進行任何司法更正或行政更正,對所有的人均具有對抗效力。

第101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1981年5月12日第81-500號法令)此后僅能提交記載有更正事項的證書的副本,否則,對登記簿保管人科處《民法典》第50條規定的罰款以及其他任何損害賠償。

[1] 這里所指的“身份證書”(acte d'état civil),不是通常所說“身份證”(carte d'idendité),而是指一個人的戶籍登記(表),是有關自然人身份,包括出生、婚姻、死亡等最重要事件的文字記載,由公共權力機關以當事人所做的申報為基礎登錄于(專門的)“登記簿”。在每一個市鎮行政區,均由戶籍官員制作、簽字并保存,其中保存的材料原件主要有,出生證書、結婚證書、死亡證書;有些事件也應當在已有的文書、材料備注欄里作出記載,例如,認領子女、非婚生子女的準正、離婚判決等。“戶籍官員”一詞也譯為“身份官員”。——譯者注

[2] 這里的結婚證書(acte de marriage)是指結婚應辦理的手續的文書,而不是指(中國式的)“結婚證”。——譯者注

[3] 第63條原條文:“(1927年4月8日法律)在舉行結婚儀式之前,戶籍官員于市鎮政府門前張貼一份告示。該告示寫明擬結婚的夫婦雙方的姓名、職業、住所和居所以及將要舉行結婚的地點。擬婚夫婦每一方只有在提交不超過2個月所做的醫療檢查的證明,戶籍官員才能進行上述第1款所指的公告,或者在當事人免于進行此項公告的情況下,只有在提交前項檢查證明之后,才能舉行結婚。醫療檢查證明僅需證明未婚夫婦已進行婚前檢查,無需其他任何說明。戶籍官員不遵守前款之規定,得在大審法院受到追訴,并對其科處20法郎以上、200法郎以下的罰款。”

[4] “舉行結婚儀式”(célébrer le mariage或la célébration du mariage),指在戶籍官員前辦理結婚手續、舉行民事婚姻儀式,稱為“民事婚”(mariage civil),也譯為“公證結婚”,與宗教婚姻儀式不同,也不能與舉行“婚禮”相混淆。參見第165條及隨后條文。——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张家港市| 平南县| 扎鲁特旗| 南皮县| 康保县| 都兰县| 宜黄县| 无为县| 永嘉县| 新兴县| 巴林右旗| 邵武市| 林西县| 全南县| 五莲县| 永善县| 佛教| 阳新县| 绿春县| 建昌县| 凤台县| 澄江县| 中牟县| 搜索| 永和县| 丰镇市| 白山市| 西乡县| 平乐县| 松滋市| 光山县| 托里县| 西峡县| 潞西市| 保定市| 仁怀市| 万盛区| 琼海市| 刚察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