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基礎教材:文化產業商業模式
- 陳少峰
- 3294字
- 2019-12-25 17:14:33
五、人力資源開發與創新
人力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資源。除了上述提及的從事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活動的人士,以及一些與文化產業的生產和服務有關的人士之外,文化產業各行業中的人力資源積累和持續開發,也是最重要的事項。
在國務院2009年9月發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可以看出國家的文化產業政策走向。第一,注重提升產業化水平,通過改革和扶持龍頭企業,幫助文化企業做強做大,進而提升產業化水平。第二,推進和深化市場化的改革,減少行政干預,促進市場競爭。第三,積極扶持潛力型企業,培育市場主體。特別是通過培育具有市場主體資格的企業來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經營。國家將重點扶持一批大型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第四,積極幫助企業解決投融資問題,包括財政部籌集股權投資基金,鼓勵風險投資,扶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開展企業并購。第五,鼓勵打造文化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集聚和發展。第六,推動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引導文化企業和政府積極發展數字內容產業,扶持動漫產業健康發展。第七,鼓勵企業創作精品,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包括改變動漫人員素質不高的狀況等。第八,扶持文化產業領域的創業活動,扶持中小文化企業,提升創業與商業能力。隨著《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實施,各地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除了政府出臺有關政策之外,還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特別是重視打造文化產業集聚園,以文化產業帶動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的產業升級。
圍繞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視角,文化產業的人力資源開發和學科建設都必須做出新的調整。在一般的理念層面,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的重點應是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創新,進而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在具體的學科建設理念上,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應當圍繞文化產業領域的商業能力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來拓展,其中必須包括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分析的能力、文化企業資本運作的能力等。其二,強調知行合一,注重思想與行動的結合,以思想指導行動。在教學中可以是突出思想或者突出行動,突出行動時應當注重綜合把握能力和具體操作能力的培養。其三,樹立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發展能力作為學生提升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面向未來市場需求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圍繞學生未來的發展或者以學生就業為核心,關注市場需求,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就業能力。其四,根據與時俱進的要求修改和完善教學內容,尤其是根據跨學科發展的要求,首先改變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
在具體的人才培養理念上,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必須服務于產業發展,做到與文化產業市場緊密結合,與具體的文化產業業態相結合,注重實現幾個轉變。第一,轉變知識觀念,形成記憶型的知識和能力型的知識的融會貫通的能力。第二,轉變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提升能力,包括注重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對普遍化分析方法的把握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特別是形成自我學習能力。第三,轉變理論灌輸的做法,注重實踐能力的提升,包括注重堅持原則和應變能力(靈活性的余地)的分界和策略多樣性的把握,注重實踐操作能力和細節完善的能力。第四,轉變單純書本知識的教學,將理論、方法和常識(含社會常識與專業常識)結合,注重情商教育和策劃能力教育。第五,轉變學科壁壘意識,教師和學生共同擴展視野,包括把握國內和國際文化產業趨勢,把握行業內外產業鏈經營方法,擴展跨學科知識和資源整合能力。以學科建設為動力,創新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繼續教育)模式,是文化產業學科以及學科中的各個專業提升的基本方向。
在人力資源的持續開發方面,要積極打造分類分流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傳統因材施教的理念,區分人才的類別,根據目標定位和方法(如何培養和培訓)等對人才培養模式予以分類,形成新的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重點。我們對人才分類(20個類別)和培養重點的分析如下:第一類是研究人才。研究人才需要精通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熟悉文化企業的內在運行特點和規律。第二類是研究人才中的教學人才。部分研究人才承擔教學任務,教學人才中的教師需要掌握系統教學內容與培訓專門人才的技能。第三類是經營管理人才。包括企業家、經理人和從業人員的提升,要注重商業模式等內容的培訓。第四類是咨詢型人才。要求具有診斷企業管理問題、進行項目可行性論證和指導企業完善經營管理能力的素質。第五類是投資型人才。要求具備文化產業學科和投融資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第六類是融合型人才。如數字內容產業的人才需要融合信息技術與內容創意的知識和技能。第七類是整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如文化產業集聚園的經營管理,需要區別于打造文化園和一般項目管理的知識和能力。第八類是專業延展型人才。如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化過程中,報業、雜志業和廣告業的人才都需要接受新媒體的洗禮。第九類是產業變革型的人才培養和培訓。如通信企業的部分人才應當轉變為“通信+媒體”的人才,要求電信運營商等掌握信息技術、媒體經營和文化產業的相關專業知識。第十類是創意人才的培養。要學會講故事,以顧客導向和市場導向來開展創意。第十一類是技術表現和藝術表現的人才培養。如3D電影需要技術與藝術融合的人才,而策展人和經紀人等需要跨越學科邊界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第十二類是創意整合人才。如創意產品總監的提升。該類人才需要具有較強商業能力和整合各類產品要素的能力。第十三類是外部進入文化產業內部的人才。如新加入的投資者,需要接受文化產業的系統培訓。第十四類是行政管理人才。有些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識,有些則因為事業向企業轉變(如央視和中漫集團等),需要進一步的商業能力和企業經營能力的提升。第十五類是政策制定方面的人才。一方面需要進行如上的培訓,另一方面則需要有效整合官產學的資源。第十六類是從事文化相關工作的人才的培訓。該類人才需要把握文化與文化產業的區別和聯系,可以將部分專業知識轉變為為文化產業發展服務。第十七類是事業單位的產業化部分的人才,包括整體產業化和相關產業化人才的培養,需要了解和把握文化產業的經營方法。第十八類是專業學生的培養。無論是本科生、雙學位學生還是研究生,都需要實現掌握學科知識和精通某些產業領域的專業化教育的結合。第十九類是職業學院的人才提升。職業學院的培養必須結合培訓來進行,不能局限于操作能力,還需要掌握分析方法和培養商業洞察力。第二十類是其他需要培訓和提升的人才。如對現有產業中知識背景與文化產業教育有差異的人才的專業化培訓,以及如藝術家成為藝術產業和藝術經營者所需要的角色轉變的培訓等。總之,需要結合不同受教育者的特點,分類分流地進行培養和培訓,實現有針對性和專業化教育的結合。
為了促進文化產業學科建設,合理地、高水平地培養和培訓人才,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體系。人才培養的問題涉及學科的地位和學科知識體系的建立。國家應當盡早建立文化產業管理一級學科,以便高校投入相關資源和整合相關資源,促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第二,提升教師的素質。假如我們根據政策、市場中的人才需求等來再定位學科,那么,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就是一個跨學科領域,也就需要將培養優秀教師當做重點來對待。第三,樹立服務產業發展的理念。各類高校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培訓應當以產業發展的需求和服務社會的理念為指導,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不應當局限在純粹的學術范圍內。第四,培訓和繼續教育是高校進行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另一個重點。各地高校應當結合本地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來培養和培訓人才,為本地文化產業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第五,促進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和培訓。在教學內容上和教師(培訓師)的設計上要綜合考慮官產學的結合,以便實現有效的教學資源整合,提升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水平。第六,結合特定需求,開展繼續教育。例如,在文化事業轉企之后,多數經營者的商業知識和文化產業專業化知識比較欠缺,無疑需要進行系統的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培訓。在注重與時俱進、理論指導實踐的同時,應當注重總結經驗,積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成果。同時,由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經驗比較缺乏,需要加強交流,避免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