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基礎教材:文化產業商業模式
- 陳少峰
- 2564字
- 2019-12-25 17:14:32
三、歷史文化積淀問題
歷史文化往往被視為文化產業的資源,甚至被視為文化產業賴以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政府和一些文化研究人員往往強調“文化底蘊”的價值,或者直接將歷史文化底蘊等同于文化資源,進而等同于文化產業資源。實際上,這里存在著邏輯上的混亂和概念混淆的現象。因為文化歷史積淀對文化發展或者文化產業的發展而言,其結果都是復雜的。僅僅強調歷史積淀或者所謂“文化底蘊深厚”,并沒有體現文化歷史積淀作為文化產業資源的本質。
從應用的角度來看,文化的歷史積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不同種類的文化,積淀的特點也不一樣。為了更清晰地認識文化的結構,我們把文化分為核心層、中間層和外圍層三個層次(如圖2-1)。所謂的核心層是指在歷史上延續性最強、最穩定的文化,如語言、習俗、道德、宗教和部分思維方式及生活方式等。所謂的中間層是指在歷史上總是延續一段時間才發生變化的文化,如法律、政治制度、部分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所謂的外圍層是指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相關的、經常變動不居的文化,如大眾藝術、故事、時尚、設計、娛樂、家居、服飾等。文化積淀最深的是核心層,最淺的是外圍層。只有外圍層才和文化產業有密切關聯。或者說,文化產業中的所謂“文化”主要是指變動不居的時尚藝術、娛樂產品和服務、大眾生活方式等。

圖2-1 文化的結構示意圖
如上所述,對于文化的理解需要采取分類分流的方式,其中可以把歷史積淀文化和現代文化做大類的區分。比如可以把文化產業和歷史文化區分開來,對于文化產業當中的各種文化,如娛樂、媒體、古玩藝術、主題公園、音樂、動漫等采取專業化的理解形式,才能深入理解具體文化領域的特點。單就古玩藝術而言,它也不是一種而是眾多種類,如陶瓷和玉器就完全不是一種類別。通過區分三個文化的層次,我們可以知道,文化的核心層和中間層主要是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文化,因而所謂歷史文化主要是學術文化而不是生活文化,更不是文化產業中的“文化”。
文化的體系化及其物質化是文明。正如梁漱溟所言,“生活中呆實的制作品是文明,生活上抽象的樣法是文化。”對于文明的形成來說,一定是文化積淀的結果。但是,由于表層文化的作用和物質形態的變化,文明有時更容易發生融合。各民族之間文明的交流融合與沖突都是必然的現象,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促進融合、消除沖突是一種積極有為的態度。各個文明是復雜的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的表現,它一般都展示了文化交融的特點。例如,一些建筑設計都是藝術家個性、歷史文化吸收和對外文化借鑒的綜合體現。由此,文明也處于不斷演化之中。此外,文明包含著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而我們一般所談論的“文化”主要是非物質化的文化或者物質化中的無形的東西。不過,當人們使用“提高文明水平”這樣的表達方式時,這里的“文明”是特指修養的素質和禮貌等,這種習語就另當別論了。
每個民族都會為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感到自豪。不過,文化積淀深厚的地方,文化就更呈現一種雙刃劍的特點。一方面,文化積淀深,有助于促進族群之間的內部溝通和交流,容易形成共識,做事效率也高。另一方面,文化越是積淀深的地方,就越容易出現文化積淀深者在觀念上的保守性或在思維上的惰性,這種保守性或惰性的存在就經常會阻礙創新,甚至激烈反對變革已經過時的文化觀念。因此可以說,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固然可以為之驕傲,但是,也要客觀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保守性或惰性,或者說,要認清在改革開放中所必然遭遇的思想包袱之重負。之所以有“思想解放”這一說,主要是因為文化積淀會導致思維惰性和觀念的保守性,因此需要打破一些思維慣性和陳舊觀念。當然,文化一定要有繼承,也不是新的就一定是好的。在繼往開來中一定要很好地把握繼承與發展的統一。
從實踐的角度來說,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對于發展文化產業未必是一件好事情。或者說,它既可以提供一些可挖掘的素材,但是也會對于流行的做法產生排斥。通過“文化代溝”這個詞就可以看出上了年紀的人們的文化觀念和年輕人之間的文化觀念差異之大。文化產業的主流消費者是青少年,因而歷史文化積淀未必是積極的因素。或者說,文化底蘊較淺的民族、地區和城市都可以在發展文化產業上大有作為,因為文化產業中的文化總是以創新的內容為主。
因此,從挖掘歷史文化底蘊的角度來看待文化產業,可以看出所謂文化底蘊并不決定文化產業的成敗,關鍵看人們是否能夠從現代文化產業的角度來使用歷史上積淀的文化元素。況且,這些積淀是屬于人類的共同遺產,誰都可以挖掘并轉化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素材。
從歷史文化自身來說,文化并無所謂好壞,都不過是各自歷史發展中的積淀而已。但是,從當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或者從文化推動文明發展的角度來說,文化里面的一些內容就可能是不好的價值,例如珍愛生命是好的,和平溝通是好的,暴力與殘暴是不好的,嗜酒或者喜歡把別人灌醉的酒文化也是不好的文化。報喜不報憂的文化也存在問題,報喜是為了激勵,報憂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只報喜而不報憂,就不能保障長期激勵。當然,如果只報憂沒有激勵,也不可能改進。文化好壞的相對性還體現為同一種文化表現在不同方面的時候。比如說,生活節儉是一種美德,但是對于經濟效率來說節儉卻不一定是積極的價值;體育競技文化是好的,但是對于競技運動員的健康則可能是不利的。就此而言,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積極的、具有正面價值的文化,甚至有些文化肯定是有害的,比如說極端化的思維方式或者價值觀。另外,某方面的文化對于其他方面的文化也可能產生某種負面作用,例如,一味推崇精英文化或者高雅文化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有害的。同樣,有些文化看起來不好,但是也不能簡單化對待。比如說以前在鄉村流行因果報應,主要是要強調人們要行善、有仁愛之心,否則要受懲罰。這看起來好像是迷信,但是它對于鄉土社會維系道德規范卻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試想,如果人們什么都不信,沒有底線,膽大妄為,就難以約束了。因此,同樣的文化在不同層次的群體中的價值也是不一樣的。
傳統中的歷史文化提供了不同意義上的資源概念。就旅游和工藝美術制作的傳統來說,歷史文化中的某些遺存就是文化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故事、民俗或者傳說等類別的文化來說,某些是可以借鑒的元素。因此,一方面不能將歷史文化資源等同于文化資源,另一方面,從文化創意的角度來說,也要根據某種方法將傳統的文化元素體現在新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之中。